2018-2019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会宁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子路说:“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正名!”由此可知,孔子在此追求的是 A. 为政以德 B. 天下有道 C. 民贵君轻 D. 敬天保民 ‎【答案】B ‎【解析】‎ 孔子的“正名”,是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即追求天下有道,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思想,材料也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敬天保民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的含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出发,紧扣孔子克己复礼、追求天下有道的思想,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在这里,荀子强调 A. 尊君 B. 礼法 C. 重民 D. 仁义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下立君,以为民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尊君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礼法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强调仁义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3.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 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 “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体现了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体现了孟子的提倡气节的思想,也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属于孟子思想,指君主以善心施行仁政,就能很轻松地管理好国家,体现了“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家争鸣思想的内容与特点入手,抓住孟子治国思想的特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墨子以为天下的大害,莫如大国之侵略小国,大家族之欺凌小家族,强者智者之压迫弱者愚者,以及一切伦常间的失欢失德,总而言之,即人与人的冲突。”为了消除“天下之大害”,墨子提倡 A. 仁爱 B. 仁政 C. 尚贤 D. 兼爱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莫如大国之侵略小国……以及一切伦常间的失欢失德……即人与人的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墨子对战国时期战争、冲突的批判,为此他提出兼爱的主张,故D正确;仁爱思想属于孔子,故A错误;仁政思想属于孟子,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尚贤思想,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墨子思想内容,同时,紧扣材料关键词“人与人的冲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兼爱思想的意义出发,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5.央视播出的成语大会中出现了成语“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这三个成语都与我国古代思想流派有关,分别是 A. 道家、儒家、法家 B. 墨家、法家、儒家 C. 兵家、墨家、道家 D. 儒家、道家、墨家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出自《庄子》,属于道家;舍生取义比喻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出自《孟子》,属于儒家;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自《韩非子》,属于法家。故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故选A。‎ ‎6.有学者评论先秦时期某学派说:“他们主张邦联制的松散国家联盟,即由一系列‘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但统治者之间仍有相当程度的交往。”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由一系列‘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属于道家,故C正确;儒家没有小国寡民思想,故A错误;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学生可以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思想主张入手,进行比较和分析,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7.“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这种观念主要是由于 A. 官僚体制的确立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监察制度的完善 D. 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灾异天谴的天人感应学说,这是汉代董仲舒思想的内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正确;秦朝已经确立了官僚体制,且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故A错误;灾异天谴的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监察制度的完善与天人感应思想也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故选D。‎ ‎8.他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葛兆光先生也说:“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文中所指的“他”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故C正确;孟子并非理学代表人物,故A错误;汉代董仲舒也与宋代理学无关,故B错误;黄宗羲批判和反对理学的伦常礼教,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词“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朱熹理学思想的内容与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李贽坦言“人皆有私”;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可以出来讲学,应该允许婚姻自主;认为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以孔子的是非标准去行事。上述言论说明李 A. 倡导经世致用 B. 主张民主法治 C. 认同个人主义 D. 反传统反教条 ‎【答案】D ‎【解析】‎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去行事,这体现了他反传统反教条的思想特点,故D正确;经世致用,突出为社会现实服务的思想,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法治思想,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个人主义的思想,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李贽思想的内容与特点,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男女平等,反对孔子的是非标准”,学生可以据此得出“反传统反教条”的结论。‎ ‎10.顾炎武谈到:“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表明顾炎武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工商皆本 C. 倡导经世致用 D. 批判程朱理学 ‎【答案】C ‎【解析】‎ 明清之际受到思想高压政策影响,知识分子只注重空谈,不务实,材料“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说明顾炎武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故C正确;其他选项和材料主旨不符合。‎ ‎11.先秦典籍中,医字写作“毉”。中医形成之后,针砭药石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毉”字也逐渐被“醫”,字取代。“醫”下的“酉”字,是药罐子的象形。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古代医学与巫术相伴始终 B. 中医因源于巫术而没有科学成分 C. 医字经历了从巫术到医学的演化 D. “医”字采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毉”被“醫”字所取代,针砭药石取代巫术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反映了医学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针砭药石取代巫术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医的来源,且“没有科学”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强调医学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而不是汉字的演变,排除D。‎ ‎12.“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论的概括 B. 发展具有偶然性 C. 形成了完整体系 D. 只注重生产经验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重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缺乏理论的概括,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偶然性,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形成了完整体系,故C错误;哈雷彗星和浑象仪的问题也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只注重生产经验,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及其原因,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上述材料体现出宋代书法 A. 开始成为自觉的艺术 B. 书风抱残守缺 C. 强调我书意造本无法 D. 注重规范法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书法开始成为自觉的艺术,不是宋代,故A错误;宋代书法也不是抱残守缺的风格,故B错误;宋四家书法各有特色,各具精神,这体现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注重规范法度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C。‎ ‎14.清代的画作《太平欢乐图》其大致内容有市井万花筒、市井娱乐和浙江名特产三大部分,依次展现杭嘉湖地区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该类绘画在清代大量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文人山水画的兴盛 B. 绘画理论的成熟 C. 城市经济的繁荣 D. 绘画题材的广泛 ‎【答案】C ‎【解析】‎ 清代城市经济发展繁荣,故《太平欢乐图》反映市井繁华,故C正确;文人山水画主要反映文人的精神和意境,并不是以市井繁华为主,故A错误;绘画理论的成熟与反映市井繁华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绘画题材的广泛也不是《太平欢乐图》反映市井繁华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情节“关羽温酒斩华雄”,而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华雄为孙坚所杀。另外一个精彩的故事是张飞怒鞭督邮,而《三国志》中却是刘备所为。据此可知 A. 文学创作是虚构,不足为信 B. 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需慎重 C. 任何史料之中都有文学成分 D.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用于历史研究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记载的内容差异,但不能说明文学创作完全是虚构和不可信,故A错误;文学作品有虚构,也有记实,故作为史料使用需慎重,故B正确;任何史料之中都有文学成分,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文学作品不绝直接用于历史研究,故D错误。故选B。‎ ‎16.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反映了中国戏剧 A. ,时空自由的特点 B. 表演受限制于舞台 C. 内容丰富文武兼备 D. 象征虚拟的表意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内容叙述的是中国京剧的特点,是程式化、象征性的特点。故D正确;时空并不是自由,故A错误;B和材料主旨不符;C中内容和材料虚拟化不符。‎ 点睛:戏曲是以舞台为依托的艺术形式,演员的活动空间只能是在舞台上,所以这也决定了戏曲的一些特点的出现。说书这种艺术形式是一个人的表演,并且演员的形象与穿着都是不变的。‎ ‎17.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有一天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公孙龙就开始他的论证一“白马非马”,最后他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不是马的)白马进城了。下列古希腊哲学家中和公孙龙风格类似的是 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白马非马”属于诡辩术,实际上就是以人的感觉作为认识起点,符合“认识万物尺度”的内涵,故B正确;A主要是以自然为信条;C主张“知识即美德”;D是逻辑学开创者。‎ ‎18.‎ 苏格拉底严重质疑雅典民主政治之下公民们的政治能力,他说公民们既没有做好事的能力,也没有做坏事的能力,“他们只是随便行动”。为此,苏格拉底 A. 强烈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B. 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C. 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反对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公民们既没有做好事的能力,也没有做坏事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公民参政素质较低,缺乏理性判断力,故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苏格拉底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故B错误;苏格拉底也没有反对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故D错误。故选C。‎ ‎19.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一个商人的妻子为原型.(最后的晚餐)中基督与其十二弟子的头上都没有神的光环,米开朗琪罗不同意教皇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的建议。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A. 对基督教义的批判 B. 艺术由质朴走向高雅 C. 对理性的推崇宣扬 D. 人的发现和人性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主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即人的发现和人性的觉醒,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对基督教义的批判,故A错误;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与艺术的质朴或高雅是不同的概念,故B错误;启蒙运动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宣扬,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作品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精神,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重视人和人性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阿克顿在《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主要是指 A. 信仰上帝的自由 B. 信仰不同宗教的自由 C. 不信宗教的自由 D. 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答案】A ‎【解析】‎ 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都反对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主张信仰上帝的自由,故A正确;宗教改革并不是以信仰不同宗教为目标,故B错误;宗教改革主张信仰上帝,不是不信宗教,故C错误;宗教改革也没有强调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故D错误。故选A。‎ ‎21.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写道:“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最能为此佐证的是 A. 宗教改革改造了西方人的信仰 B. 宗教改革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 C. 宗教改革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D. 宗教改革解除了西方人的思想桎梏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参与的社会阶层广泛,故有社会性影响,故B正确;改造信仰的问题并不能体现广泛的社会性,故A错误;宗教改革并未直接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故C错误;解除思想桎梏,属于思想方面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 ‎22.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权威的原始的‘自然状态’之中。这一‘自然状态’因为人们丑陋的本性变得混乱不堪,充满恐惧。为了让人类避免本性带来的相互伤害,逃离苦难,获得生命的安全和平等,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缔结起一种稳固可靠的关系。”这一观点所蕴含的理念是 A. 君权民授 B. 天赋人权 C. 社会契约 D. 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为了……获得生命的安全和平等,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缔结起一种稳固可靠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关系体现为社会契约,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权民授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强调天赋人权,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主权在民思想,故D错误。故选C。‎ ‎23.伏尔泰盛赞牛顿是真正伟大的人物。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这表明他 A. 反对专制提倡民主 B. 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C. 主张共和倡导由 D. 崇尚理性否定权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盛赞牛顿……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并不是民主的代言人,故A错误;牛顿虽然是科学的象征,但材料没有体现反对迷信,故B错误;伏尔泰并不主张共和,故C错误;牛顿的科学理论是理性主义的体现,伏尔泰是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想家,故D正确。故选D。‎ ‎24.一位诗人曾为牛顿写下这段墓志铭:“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而牛顿让一切变为光明。”这说明牛顿的学说 A. 成为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B.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存在 C. 有利于冲破传统思想束缚 D. 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都隐藏在黑暗之中;而牛顿让一切变为光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牛顿的力学体系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故C正确;牛顿的学说并不是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故A错误;牛顿的力学理论并不针对基督教神学的存在,故B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现实世界,故D错误。故选C。‎ ‎25.‎ 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进化理论在科学领域之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在生物学等领域内的影响。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进化论成为马克思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B. 进化论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 进化论为西方的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武器 D. 进化论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远远超过了在生物学等领域内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并不包括进化论,故A错误;进化论形成于19世纪,不可能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故B错误;西方的殖民者宣扬适者生存,说明进化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武器,故C正确;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属于生物学领域,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超过了在生物学等领域内的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的殖民者宣扬适者生存的目的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 材料二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极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 材料三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答案】(1)不同: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性之中”,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 ‎(2)背景:明亡清兴,政治剧变的冲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出现统治危机;程朱理学占主导,束缚人们思想。‎ ‎(3)进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 局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等方面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 ‎(2)本题根据材料二“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明亡清兴政治剧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程朱理学占主导等方面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3)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冲击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后世民主思潮启迪、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影响是有限的等方面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材料二 从14世纪到16世纪这300年的文化运动,使西欧逐渐摆脱了此前宗教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信仰不再是唯一的人生态度。‎ 材料三 人文主义宣扬的理性精神,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自由,而且强调考虑问题要有系统严密的思想形式.要讲逻辑、讲实证。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对待数学作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 ‎【答案】(1)中国古代认为数学是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的工具;西方古代认为几何学可以帮助人们探寻真理,是理解哲学的基础。‎ ‎(2)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 ‎(3)评分标准: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第一步:提炼观点、表明态度——马克垚认为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是“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我赞同这一观点。‎ 第二步:阐明理由——包括思想推动科学与科学推动思想两方面,史实全面准确,至少两个史实。‎ 思想推动科学: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启蒙运动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科学的进步。(言之成理均可)‎ 科学推动思想:印刷术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从而促进启蒙运动兴起发展;生物进化论冲击了教会的神创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言之成理均可)‎ 第三步:结论——马克垚的观点符合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史实。‎ ‎【解析】‎ ‎(1)从材料“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双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自由,而且强调考虑问题要有系统严密的思想形式.要讲逻辑、讲实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3)依据材料“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提炼出观点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是“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结合史实加以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泰利士到柏拉图这段历史,是光辉灿烂的达到了登峰造极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它每一代里,我们娜可以找到至少一种新哲学,一种独见性和深刻性令人赞叹不已的新宇宙论,‘这些古人的奥秘何在?’我认为,奥秘在于一种传统——批判讨论的传统。”‎ ‎——孙长青《中西方诡辩思想探析》‎ 材料二 洛克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的财产。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于议会和君主。‎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君巨”应该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治天下好比拉木头.前边的人和后边的人,你呼我应,都要一块出力。他还指出:“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共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 ‎——韩星《中国思想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批判讨论的传统”为主题,从西方思想或科技成果方面试举一例来说明其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与洛克思想的异同点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主要批评了哪些思想和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思想上可以举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起源阶段,以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格拉思想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他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一致。科技上可以举牛顿经典理学对传统物理学的批判讨论来展开。‎ ‎(2)根据材料“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可见,洛克和孟德斯鸠都赞成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也说明两人都主张分权学说,但如何分权,两人不同,洛克强调“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于议会和君主。”而孟德斯鸠则认为司法、立法、行政三权分立,突出分权制衡原则,也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影响上,要结合书本启蒙运动的影响展开。‎ ‎(3)结合材料“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可见,他反对君主专制,强调“君巨”应该共同治理天下;结合材料“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共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可见他反对理学的僵化思想,主张经世致用。结合明清时期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政策等方面阐述。‎ ‎【点睛】明清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条件有哪些?产生的根源?核心与实质是什么?‎ 条件: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并走向腐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反封建。‎ 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等扼杀个性,摧残思想。‎ 根源: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封建制度趋向衰落。‎ 核心与实质:个性解放;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儒学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