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毛泽东一生著作无数,其中有很多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在海外流传。在西方最早介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是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于1928年写成《中国大众》一书,对毛泽东著作部分内容做了简介。这本书内容不会包括( ) A. 介绍了湖南农民运动情况 B. 有关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情况 C. 遵义会议的情况 D. 有关湘赣边区的状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28年”,美国记者1928年写成的《中国大众》,可知,书中涉及的内容肯定发生在1928年以前。A、B、D三项均发生于1927~1928年,所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遵义会议发生于1935年1月,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于1928年写成《中国大众》一书”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考查了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 2.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此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最早实现的是( ) A. 西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B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侧重于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时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3. 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 ) A. 周文化的延续性 B. 宗法制的稳固 C. 神权的至高无上 D. 王权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可知诸侯认同宗法制,说明宗法制的稳固,故B正确。 ACD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设置偏低。 4.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说明( ) A. 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方针 B. 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 D. 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A.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 B.“台湾归还祖国……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说明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正确; C.材料并不能说明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故排除; D.一国两制不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必要条件,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本题考查对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 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控制,郡县制的背景下,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据此依据材料“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D正确。 A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排除。 B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C与行省制度有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到了晚年,曾感叹:“吾不复梦见周公!”下列对周公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天下唯一的大宗 ②受封于鲁国 ③属于姬姓贵族 ④完善了官僚政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且在西周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唯一”的说法不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是姬姓贵族,曾受封于鲁国②③正确; 周公的主要功绩在于创制了周礼,而不是完善官僚政治,④不正确。 故选:C 。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周代政治的相关史实等。 本题以周公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政治,考查学生识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 汉初政治呈现出一种“布衣风格”。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出身低做,功臣集团的出身大多与其类似。这一“布衣风格”反映出( ) 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贵族势力的衰弱 C. 分封制彻底被废除 D. 宗法政治十分强大 【答案】B 【解析】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应该是在近代。 B.从材料中的布衣风格可以看出,出身比较低微的人掌握国家政治权力,说明贵族的势力衰落了。 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汉朝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实际上就包括了分封制的延续。 D.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汉朝初期的功臣们与刘邦有宗属亲戚关系,所以体现不出宗法政治的特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汉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其次要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特点。 2. 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 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 A. 参知政事 B. 内阁大学士 C. 军机大臣 D.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故A错误。 明朝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故B正确。 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很高,故C错误。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阁的相关知识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区分其他选项的不同点,得出正确答案。 3. 20世纪20 年代末,中国南方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苏维埃运动,其活动地区被称为苏维埃区域,所建政权被称为苏维埃政权。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直接得益于( ) A. 国民革命 B. 南昌起义 C. 工农武装割据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C 【解析】A.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已经失败了,材料反映的是20年代末的事情。 B.南昌起义并没有建立苏维埃政权。 C.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里面就包括政权建设,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要求。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1937年,时间和材料不相符。 故选:C 。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材料的时代要求,同时要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特征。 1. 下列为民国时期一位知识分子某年的日记片段摘录:上海事变后,首都开始进行防空演习,要求家家挖防空洞,户户门窗蒙黑布。12月13日,是我们民族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首都沦陷了。 片段中的“上海事变”指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一二八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中所谓的上海事件应该是指淞沪会战,他是从八一三事变开始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淞沪会战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 1981年9 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下列各项,属于“九条方针”内容的有( ) A. 国共对等谈判 B. 用主权换治权 C. 港人治港 D. 民族区城自治 【答案】A 【解析】“九条方针”规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故A正确; B一国两制提出前,英国最先提出“用主权换治权”,继续维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排除; C说的是香港问题,排除; D是指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九条方针”规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叶九条,即叶剑英提出的“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为中国大陆对台湾政策文件之一。一般认为,叶九条已经包括了往后一国两制的基本意涵。 3.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理其人的办法。一族的人分据各处,则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这种精神,要算周代发挥得最为充足。”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 源自对他族的征服 B. 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削弱了血缘的联系 D. 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强调征服他族后分封,并不能说明分封制源自对他族的征服,故A项错误。 郡县制实施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血缘联系的削弱,故C项错误。 “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说明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故D项正确。 故选:D 。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分封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西周的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但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西周的分封制为春秋战国的纷争埋下祸根。 1. 梁思成说过:“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从皇家宫殿、公共官署、佛道庙观以及一般民宅,都依严格的中轴线分布;从群体组合到一室布局都呈现出中轴线的特征。”下列中外建筑体现这一特征的有( ) ①大昭寺 ②日升昌 ③奥林匹亚遗址 ④图拉真广场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昭寺、日升昌、图拉真广场都是中轴对称图形,奥林匹克遗址并没有反映中轴对称,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文化遗产。需要掌握大昭寺、日升昌、图拉真广场以及奥林匹克遗址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大昭寺、日升昌、图拉真广场以及奥林匹克遗址的特点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大昭寺、日升昌、图拉真广场以及奥林匹克遗址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 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中,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制定,据此依据材料“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可知A正确。 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 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 D是军事机构,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 在隋朝,地方官员通过科目考试由专门部门选拔。于是写文章成为荣进之路。“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 ) A. 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 儒生地位提升同时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C. 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存有弊端尚不完善 D. 儒学依附科举制度沦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科举制对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产生的影响。 B.材料体现不出选项的意思。 C.从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选拔的官员后来在实际行政过程之中,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体现了科举制,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完善。 D.材料看不出科举制,是奴化臣民的工具。 故选:C 。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 《李宗仁回忆录》在提到抗战时期一重要战役时这样写道:“当时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这一重要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的苏嘉铁路,可以看出是从苏州到嘉定的铁路,十里洋场甚至上海的外滩,所以这只能是当时的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是在山西。 C.徐州会战是在山东。 D.枣宜会战是在湖北。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时期的战役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淞沪会战的特征,就可以正确选择。 2. 费孝通曾应邀为民国某杂志写了10篇文章,到了写封笔文章时,且不说读者,作者“感伤更深”:这个冬天,“长春无春,北平难平”,冷战已打一年,看不出歇手的影子。许多人曾鼓着勇气,对一些和平的曙光寄托过种种幻想,但是,“这些幻想,大多已成泡影,不留痕迹”。这篇封笔文章写于( ) A. 1931年 B. 1937年 C. 1945年 D. 1948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含义,人们盼望和平,但“长春无春,北平难平”联系所学,这是解放战争期间,长春和北平已经解放,这是三大战役结束之后,故是1948年,因此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长春无春,北平难平”“对一些和平的曙光寄托过种种幻想,……大多已成泡影,不留痕迹”。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注意掌握历史事件的史实过程。 3. “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这一原则的核心是( ) A. 和平共处 B. 不结盟 C. 求同存异 D. 独立自主 【答案】A 【解析】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故选A; B.不结盟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排除B; C.求同存异指找共同点,保留不同的看法和观念,排除C; D .独立自主指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5项原则,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和和平共处5项原则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和平共处5项原则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 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A.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冲进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和外交政策,中国开始融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 B.洋务运动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C.甲午战争更是在洋务运动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之前中国已经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过程特征。 2. 《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 A.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 【答案】A 【解析】材料“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体现了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所以A符合题意; 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 ②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同时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故③④正确; 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①排除; 动摇北洋政府统治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故②排除。因此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 某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一段内容:“3.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因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据此可知,这位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 A. 中共二大的召开 B. 南昌起义的意义 C. 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D. 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 【答案】C 【解析】A.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时,国共两党还未合作,还没有开展,国民革命,无法“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排除; B.南昌起义中共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与“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不符,排除; C.材料“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说明中共在国民革命之中影响力扩大,同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武装,正确; D.长征时革命军队已经壮大了,与“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同学的学习内容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本题以国民大革命的功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国民大革命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程。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A. ③②①④ B. ④①③②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1930年;②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③是红军长征;④是1927的秋收起义,因此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重大事件。解题的关键是对选项事件时间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重大事件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 下列会议中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C.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D.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答案】B 【解析】 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根据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开始解决领导干部终身制及实现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等问题,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和废除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排除ACD,故本题选B。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政治改革。主要考查领导人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在认识能力。 1. 关于阿房宫,《史记》载: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杜牧在名作《阿房宫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当代考古学者在《史记》所载阿房宫位置没有发现红烧土、木炭等物质。这说明( ) A. 史事的真实性必须得到考古的证实 B. 文学作品推动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 C. 不同来源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释 D. 不同类型的材料相互印证得到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表明不同来源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释,故C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 某一史家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 ) A. 任何史料均不足信 B. 任何史料均可质疑 C. 历史没有客观可言 D. 历史学取决于史料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不经精密的考证,后患实无尽无穷”等,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史料不足信,要经过考证,故B正确; 但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史料均不足信,要经过考证,A项只能够体现材料主旨的一个方面,不够准确,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不经精密的考证,后患实无尽无穷”。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学理论涉及的范畴比较广,平时在复习和备考进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补充。诸如史实、史识、史法、史论、史料和史观等。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针对史料,要注意史料的来源,重点注意把握第一手史料和实物史料。 1. 中国古代某朝代的长城“起自盐泽,中经敦煌、酒泉、居延塞、光禄塞,在大青南麓与原有长城连接,然后再向东延伸到辽东。”该长城( ) ①就地取材,用险制塞,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②全长五千多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万里长城 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④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蒙古、女真民族的南下侵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材料反映的长城应该是汉朝的长城,汉长城的修建就地取材,用险制塞,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材料中也能体现出这个意思。 ②全长五千多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万里长城这是秦朝的长城。 ③汉朝长城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是汉长城的作用。 ④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蒙古、女真民族的南下侵扰是错误的表述,蒙古女真族的南下,应该是宋明时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长城,要求学生结合汉朝的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民族关系的特征和对外交往的特征,要搞清楚汉长城的特点。 2.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反映出中国近代( ) A.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B. 物质文化的落后性 C. 社会生活的先进性 D. 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鲁迅生活时代的中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表现,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3. 戏曲理论家张庚提出戏曲的“剧诗说”,认为“剧诗说”是其戏曲美学思想的核心。所 谓剧诗,既指戏剧文学,包括戏剧的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等各个方面,也指从剧作到演出、从作家到演员,乃至整个舞台艺术,都要按照诗歌的意蕴和韵律进行整体的创造。从“剧诗”这一概念来审视昆曲,下列项中能说明“昆曲是典型剧诗”的有( ) ①精致、细腻,旋律缓慢、悠扬婉转的腔调 ②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古雅、华丽的曲词内容 ③脚色体制的演员分工和相对多变的剧本结构 ④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昆曲的特点有精致、细腻,旋律缓慢、悠扬婉转的腔调;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古雅、华丽的曲词内容;程式化的表演手法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①②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 脚色体制的演员分工和相对多变的剧本结构的说法不属于昆曲的特点,因此ACD选项排除。 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戏曲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准确把握。 1.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对昆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有 ( ) ①魏良辅 ②梁辰鱼 ③张野塘 ④关汉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魏良辅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布很大的助力。张野塘是明朝著名戏曲音乐家,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其主要成就体现在元杂居与散曲方面。故④关汉卿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侧重于考查的是京剧。 本题考查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是最值得考虑的”。以上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这次战争时期因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三元里民众发起了抗英斗争。 --整理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材料二:丘逢甲在文告中明确指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大将军刘永福在《盟约书》中宣布:“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据当时日方记载:“甚至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乙未年抗战”抗击了日军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余人。 --林仁川《中华之根》 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北端对面”口岸的名称,并简述“通商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乙未年抗战”的起因,概括“乙未年抗战”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 【答案】【小题1】(1)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北端对面是福建,由此可知其所指的通商口岸应为福州。第二问原因,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据材料“丘逢甲”、“台湾属倭,万众不服”、“刘永福”及“乙未年”等信息可知,所指战争为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其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第二问特点,据材料“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甚至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来”可以得出军民联合;据材料“打死打伤日军3200人”可以得出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第三问,两则材料均涉及到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由此可以得出两条主线所在。 故答案为: (1)名称:福州。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国内: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内部危机重重。 (2)起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不愿拱手而让台,掀起反割台斗争。特点:军民联合(或“参加者广泛”);给侵略者沉重打击。两条主线:一是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近代西方侵华史的基本史实等。 本题以鸦片战争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为切入点,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44年,葡萄牙人首先发现了它。1617年-1664年间,该岛落入荷兰人手中。尔后,英国和法国为争夺这座要塞争斗了近百年。直到1815年,这里一直是非洲奴隶贸易中心之一。岛的南北两端筑有堡垒,北端的埃斯特雷要塞还设有炮台。据统计,共有20万以上的黑人被当作奴隶,从这里装船运往美洲。 --摘编自赵美玲《图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 材料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吸收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有意识、无意识地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藏族建筑也同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有两种认识可以探讨:①是从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来说,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藏汉合璧特征十分明显。②是从布达拉宫或大昭寺的文物留存来说,它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据杨嘉铭《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整理 (1)写出材料一提及的岛屿名称,指出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意义。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您侧重于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建筑艺术角度,阐述布达拉宫的“藏汉合璧”特征。侧重分析②,请结合布达拉宫或大昭寺文物留存的角度,阐述它们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只作选择不作阐释者,不得分)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1444年,葡萄牙人首先发现了它。1617年-1664年间,该岛落入荷兰人手中。尔后,英国和法国为争夺这座要塞争斗了近百年。直到1815年,这里一直是非洲奴隶贸易中心之一。岛的南北两端筑有堡垒,北端的埃斯特雷要塞还设有炮台。据统计,共有20万以上的黑人被当作奴隶,从这里装船运往美洲”指的是戈雷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见证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防止类似的罪恶和暴行重演。 (2)结合所学知识,侧重分析①:藏汉合璧:藏族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用花岗石砌筑;藏式黑边方窗。屋顶飞檐翘角;殿内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侧重分析②:唐蕃会盟碑;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文成公主进藏图》;乾隆皇帝颁赐的金瓶。 故答案为: (1)戈雷岛。见证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防止类似的罪恶和暴行重演。 (2)侧重分析① 藏汉合璧:藏族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用花岗石砌筑;藏式黑边方窗。 屋顶飞檐翘角;殿内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 侧重分析② 唐蕃会盟碑;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文成公主进藏图》;乾隆皇帝颁赐的金瓶。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戈雷岛的意义、布达拉宫的“藏汉合璧”特征,需结合戈雷岛、布达拉宫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 【答案】 【小题1】(1)第一问据材料“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吏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特色:据材料“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论题”可以得出考查对经义的掌握;据材料“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得出考查历史及时政;据材料“让举人讲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可以得出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结合古代中国宫殿建筑的基本风格和史实加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目的: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特色: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位置:①地位: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文化内涵: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体现儒家礼制思想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所有宫殿面朝正南方,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等。 本题以殿试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图一图二建筑在历史上的地位。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座建筑分别进行了怎样的采光设计?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对待公共建筑空间的两种不同传统。选择其中一个传统,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小题1】(1)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万神殿,是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图二是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诞生。 图一:结合所学可知,万神殿在大厅屋顶设计了一个巨大圆孔,用于正殿采光。 图二:结合所学可知,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祭坛八角形的鼓座上每边设计一个窗户,共八个窗户采光;大圆顶上每边设计9个小圆窗,共72个窗户采光;圆顶上小尖塔设8扇门,用于采光。 (2)①根据“西方建设公共空间有悠久的传统”得出古代西方建设公共空间且共享;②根据“在古代中国没有君民共享的建筑空间传统”得出古代中国没有君民共享建筑空间的传统。 选择①:可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人文主义精神分析回答。 选择②:可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制重视等级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 (1)图一是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图二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诞生。 图一:在大厅屋顶设计了一个巨大圆孔,用于正殿采光。 图二:祭坛八角形的鼓座上每边设计一个窗户,共八个窗户采光;大圆顶上每边设计9个小圆窗,共72个窗户采光;圆顶上小尖塔设8扇门,用于采光。 (2)①古代西方建设公共空间且共享;②古代中国没有君民共享建筑空间的传统。 选择①: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精神。 选择②: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儒家礼制等级。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万神殿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地位与设计、中西方对待公共建筑空间的两种不同传统,需结合古罗马的历史遗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