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重点班9月份半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重点班9月份半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半月考历史试题 必修三第一单元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 A. 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B. 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 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C选项错误,程朱理学出现在宋代,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D选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 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 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 A. 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 B. 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 C. 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 D. 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 ‎【答案】B ‎【解析】‎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和“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士人”可知,中国士大夫阶层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体现出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 ‎3.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思想,并且有向其他地方扩展的趋势,这折射出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齐国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例证,故选B。从材料看,齐鲁地区依然是文化的中心,A项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观点的变迁,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演变,故无法体现出社会转型的特征,排除C;楚国和秦国并非中原地区,排除D。‎ ‎4.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 士阶层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表明孔子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和经世济民情怀,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非“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即作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不属于“政治主张”,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排除D。‎ 点睛:思想文化是社会现实反映,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希望匡正社会秩序,体现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5.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 “历史都是思想史”‎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命运”,这说明各个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进行不同的改造,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项正确。“历史就是一家之言”没有突出历史的时代性,排除A。“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法过于片面,且材料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排除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D。‎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诗歌反映了陶渊明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态。A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排除。B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主张出世,因此选择B.CD 与题意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7.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统治者纷纷采用法家学说的原因 ‎8.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B. “相”退出历史舞台源于内阁的设置 C. “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 “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中国古代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A项中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是唐朝时发明的火箭;B项中“相”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丞相的权力威胁了君权,因而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的设置是明成祖时期;C项“楚河、汉界”指的是项羽和刘邦争霸;D项“围魏救赵”发生于战国时期。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战国时期的状况 ‎9.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思想的主张,然后找出其共同之处即可知道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10.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 外儒内法,大一统 B. 无为而无不为 C. 仁为本,为政以德 D. 礼法并施 ‎【答案】B ‎【解析】‎ 根据“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借鉴秦朝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故B正确;A是汉武帝时时的治国理念,排除;C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根据“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可知,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 ‎11.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皇帝 举措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 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 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封建等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而不是否定了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12.‎ 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 A. 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 B. 顺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 C. 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 D. 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接受的是被改造后的新儒学,排除A;随着汉初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由于汉初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选B;汉初儒学知识分子使儒学适应时代需要,排除C;D项是为巩固君权的需要,排除。‎ ‎13.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此处并未强调“独尊儒学”,也与道家、阴阳家以及“天人合一”无关。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是其目的,只是手段。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4.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此后当地三年大旱无雨。这一剧情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是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忠孝节义 D. 安土重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以民为本就是重视人民、“保民而王”的思想,排除A;题干反映大自然的相关现象与统治者制造的冤屈的关系,这很明显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忠孝节义是儒家伦理道德,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15.《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度”,其刑罚原则是: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关系越亲则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关系越亲则处分越轻。这一立法的历史背景是 A. 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C. 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 D. 轻罪重罚观念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服制度是儒家丧礼的一种,以五种不同等级的丧服表示与逝者的亲疏、尊卑关系。五服治罪即是以此关系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凸显“亲亲、尊尊”原则。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刑罚制度,没有体现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和选官,故排除AC项;根据“以卑犯尊者,关系越亲则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关系越亲则处分越轻”可知轻罪重罚观念盛行的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 ‎16.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17.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 A.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 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除D项。‎ 点睛: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8.《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出现反映了 A. 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 B. 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 C. 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篡的儿童启蒙读物,内容宣传儒家思想,贴近生活现实,便于儿童接受,说明宋代儒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故B项正确;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与先秦时期孔孟儒学有很大区别,故A项错误;理学是孔孟儒学发展,仍然倡导仁义礼智信,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三字经》是通俗读物并不是儒学思辨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 ‎19.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 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 ‎20.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 朱熹、李贽、黄宗羲 B. 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C.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 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是黄宗羲的主张,乙是董仲舒的主张,丙是顾炎武的主张,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史实类选择题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21.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 A. 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 B. 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 C. 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D.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等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 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点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2.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贷,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官商勾结,贿赂成风 B. 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 C. 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D. 封建官府促进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李贽的思想。根据“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的言论主要是针对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导致了这种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是官商勾结和商品经济发达,故排除A、B项;古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官府阻碍商业发展,故排除D项;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是封建制度,故选C。‎ ‎23.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 ‎24.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所以选C。‎ ‎25.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A. 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 B. 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 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 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都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提出制约君权的办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强调的是对君权的制约,A选项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停留在对君主制的批判,不属于民主思想,未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政治构想,这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C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D选项排除。‎ ‎26.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唐太宗形象 出处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旧唐书》‎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王夫之 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无法得出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故A排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有定论的,故B项错误。《旧唐书》是官修史书,维护封建正统,而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了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特点,所以从材料可看出评价人物时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会相同,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而不是在揭示历史的本质,故D项错误。‎ 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 ‎27.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 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 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 D. 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从哲学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积极倡导唯物主义,所以二人思想差别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王阳明的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产生了很多进步思想家,其代表性人物为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之所以会有众多的进步思想家诞生于明末清初原因在于社会此时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封建君主制度不断强化,日趋腐败;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力量正在萌发;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弊端日益显现,遭到进步思想家的无情批判。‎ ‎28.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写道:“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又说:“人之生也,无不同也。”其实质是 A. 否定君权神授 B. 主张废除君主专制 C. 主张人民主权 D.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唐甄“非天地大神也。皆人”,批判了君主的神权色彩,故选A;唐甄不反对君主的存在,只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没有涉及人民主权,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律思想,排除D。‎ ‎29.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传入;D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30.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B. 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C. 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就正式成为官方学说,官方儒学教育也随之开始,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历代统治者把其作为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文庙在全国的修建,就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文庙兴建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排除;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文庙的修建无关,无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晴】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光大了儒学的精神。‎ ‎3、缺陷:‎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消极之处。‎ 二、非选择题 ‎31.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答案】(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3)因素:以理学为标准科举考试。‎ 思想: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可以得出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依据材料一“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使命是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依据材料二“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可概括得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依据材料三“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从巩固专制统治、压制人的正常欲望、抽象思想思维的发展及中华民族的塑造等角度概括作答。‎ ‎(3)依据材料三“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悄磨于场屋之中”即可概括出禁锢人才的因素与科举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得出作者的学以致用的进步思想。‎ ‎32.材料一 《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 出处 选文 ‎《颜氏家训·养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颜氏家训·慕贤》‎ 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颜氏家训·治家》‎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勉学》‎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反映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材料二 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2)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从政策措施、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材料三 歌谣一:“黄狗黄狗你看家,我在园中采红花,一朵红花采不了,双双媒人到我家。”“我家女儿年纪小,不会服侍大人家。”“爹阿爹,不要忧,娘阿娘,不要愁,看我明朝梳个好光(鲜)头。前边梳了盘龙髻,后边来到看花楼。看花楼,饮好酒,他弹琵琶我拍手”。‎ 歌谣二:竹公竹婆竹爹娘,今年让你长,明年让我长。你长没有用,我长嫁儿郎。‎ 歌谣三: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不害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摔不倒。‎ ‎——明代江南地区女子的歌谣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1)要珍惜生命又不能苟且偷生;仰慕、学习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学习要趁早努力,学习的目的是进德修业。‎ ‎(2)政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思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3)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性中对自由、平等、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政治背景:为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统治者强化礼教,迫害女性,造成女社会地位低下。经济背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女性要求解放,礼法约束受到冲击。思想背景:社会上出现了对宋明理学抨击和呼唤人性解放的思想。‎ ‎【解析】‎ ‎【详解】(1)据材料“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要珍惜生命,但又不能苟且偷生;据材料“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可知,仰慕圣贤、学习圣贤;据材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可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强调父亲兄弟的行为世范作用;据材料“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可知,学习就像种树,春华秋实,因此学习要趁早努力,学习的目的是进德修业。‎ ‎(2)政策: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这种文体,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等,树立清统治者的权威。‎ 思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程朱理学主张当人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要 “存天理,灭人欲”,压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思想感情:据歌谣一和歌谣二反映了女孩对自由、平等、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政治背景:据歌谣三可知,妇女缠足,使女性身心受到伤害;这是统治者为强化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经济背景:据歌谣三也反映了女性要求解放,礼法约束受到冲击,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思想背景:据明代江南歌谣可以看到,对宋明理学压制人性的抨击,呼唤人性解放。‎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