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卡内。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清人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国,尽取其地以为郡县”,以魏国东部的数县置为砀郡,治砀县。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郡县 B.秦朝建立后设立了砀郡 ‎ C.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砀县是我国最早的县 ‎2.2017年是安庆建城800周年。时任知府黄榦为了抵御金兵来犯,带兵筑城,时人谓之:“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结合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庆建城在北宋时期 B.黄榦在地方上受通判的制约 ‎ C.当时安庆归行省节制 D.黄榦为武将,掌握地方军权 ‎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C.后世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典范 D.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当时 ‎ A.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B.科举制的弊端 ‎ C.地方无官员选举权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宋朝的枢密院 B.唐朝的门下省 ‎ ‎ C.清朝的军机处 D.明朝的内阁 ‎6.《明史》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材料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 ‎ C.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D.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 ‎7.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 A.代议制民主 B.超越阶级的民主 ‎ C.直接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8.《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参与了立法 B.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 C.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9.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 A.三权分立原则 B.共和制度 C.联邦体制 D.主权在民原则 ‎1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D.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行政权 ‎ ‎11.在2016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获得306张选举人票,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而特朗普的选民选票却落后于对手希拉里280多万张。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B.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度 ‎ C.国会议员的选票至关重要 D.政治生活中女性仍处弱势 ‎ ‎12.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 B.官吏贪暴腐败 ‎ C.土地兼并严重 D.社会治安混乱 ‎ ‎1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14.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 ‎ 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 ‎ 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 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 ‎15.上海租界是在近现代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下列对上海租界的称谓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是 A.夷场 B.冒险家的乐园 C.外人居留地 D.文明的窗口 ‎ ‎16.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外争主权,内惩国贼、④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17.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战役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8.某大科学家写了60年日记,对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 B.解放军入北京城 C.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19.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大会和营造会议气氛的标语口号可能有 A.“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现” ‎ B.“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 C.“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1962年,溥仪自述 :“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该材料可以说明 A.溥仪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溥仪的帝王观念没有真正改变 C.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广泛的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 ‎21.赵朴初曾就新中国某一重大事件作词《自度曲》:“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这一事件应为 ‎ A.新中国的成立 ‎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香港回归 ‎ D.“九二共识”的提出 ‎22.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23.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 ‎ C.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D.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24.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2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 ‎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 C.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6分)民主革命是世界近代各国政治变迁的主要形式,而各国因为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性质等方面的不同,民主革命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 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特殊的。‎ ‎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 材料三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指出英国革命胜利的标志以及革命后建立的政体。(6分)‎ ‎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什么?确定这 ‎ ‎ 种主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 义的?(6分)取得了怎样的结果?(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革命任务和革命领导阶级方面指出近代英国和中国的民 主革命的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8分)‎ 27. ‎(24分)近代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 ‎ ——百度百科《中俄北京条约》词条 ‎ 材料二 ‎ ‎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 ——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 材料三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 材料四 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将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 —— 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沙俄破坏了我国哪些权益?(6分)‎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社会制度方面,说 明中国愿与苏联结盟的背景。(8分)‎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D A B D C B C C B B B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 A C C B C C D 二、非选择题 26. ‎(26分)‎ ‎ (1)任务: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2分)‎ ‎ 标志:光荣革命。(2分) 政体:君主立宪制。(2分)‎ ‎(2)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或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2分)‎ ‎ 主要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1)史实:参加国民大革命;进行土地革命;领导抗日战争;赢得解放战争。‎ ‎ (任答3点得6分)‎ ‎ 结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分)‎ ‎(2)革命任务:英国推翻君主专制,中国反帝反封建 ‎ 领导阶级:英国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4分)‎ ‎ 原因:社会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同;资产阶级力量不同等。‎ ‎ (任答2点得4分)‎ 27. ‎(24分)‎ ‎ (1)利益:大片领土被割占;司法主权受到破坏;关税主权进一步被破坏。(6分)‎ ‎ (2)原因:世界法西斯主义的猖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苏联避免陷入与德国、日本两线作战,利用中国拖住日本。(6分)‎ ‎(3) 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 经济发展:建国初借助苏联帮助恢复和发展经济; ‎ ‎ 外交政策: 贯彻“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社会制度: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8分)‎ ‎ (4)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的影响等(任答2点得4分)‎ ‎ (以上各问,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