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青海省西宁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青海省西宁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17—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 二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接受了这一观点,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  )‎ A.光大儒家思想 B.重建道德秩序 C.建立太学机构 D.加强专制统治 ‎2.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 A.天人感应 B.知行合一 C.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 ‎3.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提倡人人平等 B.主张个性解放 C.否定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 ‎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者爱人 B.“三纲五常” C.“格物致知” D.“正君心”‎ ‎5.“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宋代 D.明清 ‎7.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下列主张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A.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C.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 D.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8.明代一位思想家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并明确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9.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  )‎ 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10.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11.有人评价某部作品时说:“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这部作品可能是(  )‎ A.《诗经》 B.《离骚》 C.《上林赋》 D.《雨霖铃》‎ ‎12.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巨害也。”慨言此论的先秦思想流派对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应是(  )‎ A.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B.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C.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D.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13.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C.格物致和 D.致良知,知行合一 ‎1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以应用题集形式写成。全书共分方田、粟米、衰(cuT)分(按等级分配物资和税收比例)、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商功(工程的体积计算)、均输(赋役及税收计算)、盈不足(盈亏问题)、方程、勾股等九章。据此分析,该书的编写主要是为了(  )‎ A.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B.建立独具特色的数学体系 C.加强对于广袤国土的统治 D.给各级学校配备数学教材 ‎15.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材料表明中国传统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 A.重人伦,轻自然 B.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 C.重视科学实验 D.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 ‎16.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自身较强的适应性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17.“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18.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9.一位学者说:“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20.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谭嗣同这一思想认识的突出特点是(  )‎ A.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B.全盘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C.用传统文化取代了西方思想 D.顽固坚守儒家传统思想 ‎21.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主张(  )‎ 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B.“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C.“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 D.“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22.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提倡(  )‎ A.中体西用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23.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思想启蒙运动已失去社会价值B.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阶级共识 C.思想运动的发展体现时代要求D.民主科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24.在历史上,中国一贯将外国视为“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夷”的提法方被“洋”或“各国”所取代。“洋务”遂成为“一时之世风”,“一时舆论之所趋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屡败于列强产生畏惧心理B.时人对“技不如人”的体认日益加深 C.洋务派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风气D.西方文明完全取代传统的中华文明 ‎25.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大反响,近二十年以后,洋务派才开始将学习西方的主张付诸于实践。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对时局变化反应迟钝 B.魏源的主张没有可行性 C.“中体西用”学说被广泛接受 D.清王朝被西方列强利用 ‎26.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是指(  )‎ A.外国先进的科技 B.外国的思想文化C.外国的政治制度 D.外国的生活方式 ‎27.“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 A.中体西用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与科学 ‎28.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进步思想是(  )‎ 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 ‎29.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30.‎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如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31.《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A.中国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C.文明的交融和吸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32.2011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结果反映( )‎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 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33.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A.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B. 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 C.打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观念 D.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34.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这一行动,最主要出于 A.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 B.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 C.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D.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 ‎35.瑟·莱特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遭到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外来文化汉化明显 D. 西学东渐进程加快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30分)‎ ‎3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侣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愈义讲。孔子所谓口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佛、克己、好学、知勇、仁怒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储家思想。‎ ‎﹣﹣费正清《 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续中之私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视天下为其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 “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故!”‎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6分)‎ ‎(2)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37.阅读下列表格(12分)‎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与近代中国思想史相关的主题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历史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B A C C B B A A A B C C A B B C 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A B C C B A B B C C C C A A A C ‎36.‎ ‎(1)品德:具备个人美德;怀抱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主张:恢复周礼和等级秩序;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2)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主张: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3)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应服务于天下;建立“天下之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理学僵化.‎ ‎37.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的主题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淸晰:史论结台。)‎ 示例一 主题: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淸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淸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示例二 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形成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一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近代化。‎ 示例三 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 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 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幵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 示例四 主题:近代中国的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关键词:(“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或者“甲午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此题考查学生的归类、阐述能力,首先需要从十个关键词语中找出有逻辑关系的三个关键词,可以从战争、近代化和西学东渐等归纳;其次要对三个关键词进行阐述,应注意首先要概括,再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关键词进行阐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