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机一中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C 【解析】 “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选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选项排除。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B选项排除。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D选项排除。 3.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B选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材料中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A选项错误。由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C选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D选项错误。 4.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的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信息体现了儒学的农本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齐民要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5.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有整体史观。该题通过“小国寡民”这一切入点考察中西方的古代文明。 6.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与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表明是关注帝王而非百姓,故B项错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力量,排除D。 7.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使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始皇采纳韩非子的“集权”说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汉武帝接受“天人感应”学说目的同样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宋代思想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发展了传统儒学,倡导忠君爱国,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黄宗羲的观点虽然批判了君主专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但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窠臼,对维护封建统治是有积极意义的,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封建统治的维护,没有体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韩非子属于法家,排除B项;黄宗羲批判了封建专制,并非推动封建专制的发展,排除C项。 8.某学者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但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该学者意在表达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懦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为“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故而有了“五经”。《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虽产生于春秋末期,但儒学的思想则产生于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正如《尚书》等五部经典一样,其内容多涉及“三代”史事。故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时间上已不符合“三代”范畴,不在“五经”之列。故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五经”里记载了儒家奉为典范的古代圣王的言行等内容,虽然系孔子所编订,但五经并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其大多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故A项错误。如材料所述,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所以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汉朝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可见儒学传统并没有断绝。故D项错误。 9.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C. 明清官员考核标准以德行为主 D. 明清时期的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政府对官员“丁忧”执行严格,对官员形成潜在的道德及权力约束,反映了明代对官员道德品行的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丁忧”是孝道的体现,并不是西周礼乐制度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法制与道德的关系,排除。 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 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11.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A. 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B. 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 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D. 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但朱熹认为人性是既有善又有恶,人要通过提高修养抑恶扬善,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人性问题,并未涉及纲常伦理方面的内容;B选项错误,朱熹认为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非难以调和;D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B. 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C. 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D.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以孝入佛,而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反映了当时佛教借儒家思想的内容来传播佛教思想,说明当时儒学思想影响比较深远,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丰富了佛教的内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排除C;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而是说明儒学思想影响深远,排除D。 13.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14.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 15.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 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 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D. 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属于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思想家仍属于地主阶级代表,A错误,D错误;明清之际,宋明理学地位仍然占统治地位,C错误;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16.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文化的封闭性 B. 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 C. 中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 D. 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传到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的社会进步发挥巨大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中国封建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制度,故B正确;AC都属于社会环境的一个方面,包含在B项中,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有重实用的特点,并且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与世界的原因分析解答。 17.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B.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注重“天时”、“农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忽视自然”,C项排除;中国古代天文学并没有与生产实际想脱离,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8. 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宋朝时期“创造”的是 ①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④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宋朝时期的“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④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都正确,因此选B。①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发生在隋唐,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不符合知识,都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成就;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活字印刷术 19.有学者发现:中国古代很多重要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在19世纪传入欧洲的《天工开物》,被欧洲人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而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这部书是不屑一顾的,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 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先进科技并未大规模转化为生产力,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对科技的阻碍作用,即生产方式未发生本质的变化。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周期性动乱”属于题干所给历史现象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属于题干所给历史现象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手工技术停滞”表述错误,与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 【点睛】 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20.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材料中的变化反映的是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社会风气渐趋败坏,排除B;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D错误。 21.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陆游的诗内容可知诗人熟悉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们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B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与“野人无历日”相违;C项不符合题意,陆游这首诗是反映农人的生产和生活,而非贵族化;D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22. 《红楼梦》描写刘姥姥入大观园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着,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 自鸣钟等西方用品开始传入中国 B. 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 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 D. 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刘姥姥入大观园见到自鸣钟的情景,说明清朝中期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自鸣钟,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朝中期自鸣钟开始传入中国,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外物质文化交流情况,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刘姥姥入大观园见到自鸣钟,并非普通市民家庭,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刘姥姥入大观园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3.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汉学家费正清1991年)先生在其先前最后一本书《中国新史》第四章“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中如此评价宋朝:“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与欧洲相比,十一二世纪的中国是先驱,在多数文明层面上远远超前。”下列史实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取得重大进步 ②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③文人书法尽显“尚意”旨趣 ④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亮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造纸术取得重大进步应为东汉时期的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与题目中的时间“宋朝”不符,故排除第①项;第②项体现了宋朝在“政治哲学方面领先全世界”;第③、④两项体现了宋朝在“士人文化方面领先全世界”。故本题应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文学成就 24.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为神,宋徽宗时封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三国戏中则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从明代开始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关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 戏曲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戏曲的兴起固化了大众对历史的认知 C. 世俗文化发展推动主流思想普及 D. 世俗文化发展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祭拜关羽和通过戏曲在官方和民间普及传统儒学中所倡导的“忠”“义”等理念,可知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主流思想的普及,故选C;题目中未提及宗教的传播,也没有体现大众对历史认识,排除AB;世俗文化发展不一定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 25.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航海辨别方向的方式一是通过观测天文和使用指南针, 二是靠航海经验。A选项错误,并未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天文科学发展的水平,无法得出中国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中“取海泥嗅之,便知所至”并非思想迷信,而是航海经验;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经验与科技被应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可以用来论证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较为全面了解各国地理情况,并且依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尚不全面,不符合史实。 26.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禁止使用的名词来看都是一些外来词和新名词,因此禁止使用的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等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信息,B项错误;C选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7.(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点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28.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 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 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 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 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郭嵩焘主张了解西方国情再采用学习相关西方科技的观点与儒家传统思想和洋务派思想均不相同,不能代表当时的主流思想,故排除A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却是在不了解西方国情基础上的“师夷长技”,所以郭嵩焘的观点批评了这一认知缺陷,故选B 项;1875年洋务运动尚未失败,故排除C项;郭嵩焘的观点虽然主张了解西方国情,但其本质还是停留在器物的阶段,没有提出政治变革,故排除D项。 29.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 “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 “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 “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温药治疗”是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自我疗伤”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A项错误; “开颅洗脑”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猛药重治”指辛亥革命,要暴力推翻清王朝,故C项错误。 30.“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 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B. 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C. 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D. 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观点是“中体”为“西用”能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即认为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选C。A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B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地主阶级·中体西用 31.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C.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 “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答案】B 【解析】 A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排除;B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故B项正确;C封建顽固派的主张,排除;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的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号召,以“变法“、“改制“为旗帜,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32.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 A. 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B. 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 C. 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D. 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格致书院的学习内容“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旁及时事洋务”可知,格致书院突出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分析得知,格致书院的办学主旨体现的是“西用”而非“中体”,故A项错误;格致书院的办学是“以西学为主”“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与文化渗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说明格致书院重在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 33.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应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国时期主张女子从事商业活动以及婚姻自由,说明对于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是近代经济发展导致民众观念变化,D正确。A、B和C主要是思想和政治革命推动,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34.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 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 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 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 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可知,陈独秀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杜亚泉则主张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对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杜亚泉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陈独秀则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二者都是在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传统文化的,故选B。 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杜亚泉指出西方文明存在不足之处但并未否定西方文明的作用,因此二者都对西方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都认识到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冲击,但这并未完全反映题目的主旨,故C、D不当。 35.从1897年开始,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180余种,风靡全国。1919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表明林纾 A. 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 B. 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 C. 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 D. 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林纾写给蔡元培的信大意为,倘若把古书中的古文全部舍弃掉,而用白话文作为通用文字,那么拉车和做小买卖的平民百姓所说的语言,都有了文法讲究。凡是京津地区的贩夫走卒都可以去当教授了,这是林纾对白话文的讽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97年以后,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说明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试图通过翻译西书等方式来警醒时人,同时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1919年,他大肆批判白话文,反映了其思想中固有的保守和落后成分,说明他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纾是站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反对文言文,他认为,不应因为白话文的蓬勃兴起,就把文言文从所有人的生活中驱逐出去,而不是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为林纾捍卫文言文,反对白话文,并非是对世俗文化的反对,也不是反对学习西方。故C、D错误。 36. 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辛亥革命——剪发辫,改称呼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③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④新文化运动——中共诞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由于列强的侵略,加之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所以②错;甲午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的尖锐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爆发,所以③错。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中华民族反抗的特点 37.(2016年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新青年》之所以如此回答,主要是因为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C项是题干中《新青年》如此回答的内容之一,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排除;D项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的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显然导致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四个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只有 A项。 38.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 A. 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C. 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的本质,阶级斗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不是材料主要表明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可知,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的理论,因此D选项说法有误,故D选项错误。 39.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忧患意识转变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易观念转变为“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本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这些转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关,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C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A。社会性质、政治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化项近代文化转变,排除B。传统文化为近代革命提供借鉴,而非是指导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40.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拒绝合作。这反映 A. 康梁极力维护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 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没有共同利益 C. 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D 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够一起加入革命党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说明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即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故答案为C项。康梁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康梁与孙中山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材料解析题 4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三 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 ——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1)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 (2)特点:日益具体化、通俗化、日常化、基层化。 (3)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析】 【详解】(1)对策:结合所学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措施分析,可从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任用儒学者为官等方面分析回答。 (2)特点:根据“具体化、通俗化”得出日益具体化、通俗化,根据“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得出日常化、基层化。 (3)特点:根据“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得出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根据“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得出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原因:结合所学明末的时代特征可知,李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要从原来的文学基础就好、文人士大夫个人积极的努力创作以及小说通俗易懂的自身优点等多角度分析即可。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主要从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现念即有一定教化功能和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多角度论述即可。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答案】(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 (3)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相连。 【解析】 【详解】(1)主要表现:根据“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出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 背景:联系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等方面分析总结。 (2)观点:根据“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得出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3)特点:根据“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得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根据“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结合所学得出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根据所学可知,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目的是救亡图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