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 A.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 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这说明汉代(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实践 D.百家争鸣局面走向终结 ‎3.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同时,他还专门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朱熹这样做旨在(  )‎ A.加快儒家伦理的世俗化进程 B.借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C.规范宗族和儿童的日常行为 D.继承宣扬先代的礼乐纲常 ‎4.“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5.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 A.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6.15、16世纪,西欧的艺术家们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它宗教传说中的人物,而且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欢乐和愉快的情绪。这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家们(  )‎ A.世俗的世界观还未出现 B.借助宗教表达人文精神 C.亟待改变其基督教信仰 D.创作依然以神学为中心 ‎7.自1776年以来,《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原则就一直在全世界被人们所传诵,它开宗明义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社会契约论 B.天赋人权学说 C.人民主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8.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9.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这一成就(  )‎ A.其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10.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符合《兰亭序》字体的评述是(  )‎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11.“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这表明牛顿力学(  )‎ A.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推动力 B.彻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C.揭示了自然界的全部规律 D.揭开了政治革命的序幕 ‎12.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主要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 A.并没有对传统的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C.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顺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13.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4.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 ‎15.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16.“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 ‎17.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判义和团是“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除批判义和团运动的不足外,又称赞其“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B.农民运动不断走向高涨 C.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民族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1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  )‎ A.有利于战后两国友好合作 B.使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C.将推动中日的社会大变革 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19.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20.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科学发展 D.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2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冲破了思想樊篱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深化了体制改革 ‎22.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据此可知,当时的科研战略的主要着眼点是(  )‎ A.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B.维护国防安全 C.改变科技落后局面 D.服务生产发展 ‎23.1956年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改革年,《人民日报》进行了首次改版,主要内容包括: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除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意见相反的文章。这次新闻改革(  )‎ A.改变了《人民日报》的性质 B.借鉴了苏联党报的经验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理念得以持续贯彻执行 ‎24.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B.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C.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D.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25.如图是1958年9月北京市东四区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和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省级干部补习学校学科结业证书,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教育(  )‎ A.贯彻了人民教育方针 B.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消除了“文盲”现象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26.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年).这一学制改革,(  )‎ A.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B.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 C.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降低了高考招生的录取率 ‎27.《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高尔基曾给予它这样的评价: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由此可知此部作品属于(  )‎ A.浪漫主义作品 B.现实主义作品 C.现代主义作品 D.民族主义作品 ‎28.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下列作品符合这一创作理念的是(  )‎ A.《西风颂》 B.《安娜•卡列尼娜》‎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29.201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约1.265亿人民币拍卖了世界名画《睡莲池与玫瑰》.该作品精妙地描绘了一座玫瑰花拱廊立于平静如镜的池水上,池中荡漾着朵朵睡莲,玫瑰花缤纷吐艳,与水面倒影中的柔和粉彩色对比鲜明,相映成趣。该名画的绘画风格属于(  )‎ A.新古典主义 B.印象画派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30.英国画家格特勒的绘画作品《旋转木马》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目光呆滞的数位成人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不停地高速旋转,因无法停止下来,脸上露出惊吓的表情。下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 A.“专注于对自然任意和瞬间的描绘”‎ B.“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未见过他”‎ C.“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D.“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31.完成于1808年的《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贝多芬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对该乐曲解读正确的信息是(  )‎ A.具有民族主义情怀 B.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C.蕴含着革命的力量 D.对田园风光的逼真描摹 ‎32.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是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美国五大影院为了体现上流社会的高雅品味,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这种习俗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说明(  )‎ A.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电影业走向衰落 B.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 C.精神的空虚使人们追求享乐型生活 D.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 ‎ ‎ 二、非选择题:第33题18分,第34题18分,第35题16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出生于战国中期,从小饱受战争的煎熬。他首先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主张要满足贫苦大众最基本的农田耕种,要推恩于民,要福泽天下百姓,要以仁慈之心来实施仁政,通过减轻赋税来让人民过上最基本的生活,使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并且还要求不违农时,要根据生态规律来进行农作。‎ ‎﹣﹣摘编自宋丽萍《孟子民本思想与当代民生》‎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一孙中山《建国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民生思想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1924年阐述的民生思想与1905年相比 有何变化?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吸收,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曾一一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大多源于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科学的发展具有独创性。……在天文学领域,中国特别注意对天象位置的观察和历法的制订,是与中国从古就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需求相联系的。中国古代以算术、代数、几何为主要内容,以算筹、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历法制定、土地丈量、堤坝宫室仓窑的建造、税收计算、财务分配、商品交易等方面的需要紧密相关。……古人在宏观上特别重视天人关系的和谐,在微观上则重视事物内部关系的协调。中医特别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消长、平衡,强调对病因的综合考察,讲究辩证施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科技成就(部分)‎ 时间 科技成果 ‎1765‎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 ‎1785年 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 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 ‎1876年 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1883年 戴姆勒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1885年 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1945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57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9年 因特网问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一个国家为例,围绕“科技创新与 社会进步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所拟论题,阐述须有正确的史实为依据)‎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一[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商鞅变法中突破旧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解决农民疾苦、抑制土地兼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其结果有何不同?‎ ‎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 A.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 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考点】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中各派别主张的共同目的以及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点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点对各派别主张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处于分裂、社会动荡、变革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主张都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C项只是法家思想,应排除.‎ 故选D.‎ ‎ ‎ ‎2.“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这说明汉代(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实践 D.百家争鸣局面走向终结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是西汉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的主旨,并掌握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解答】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B.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题干所给材料中“是西汉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表明,西汉中期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实践.‎ D.依据所学,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导致百家争鸣局面走向终结.‎ 故选C.‎ ‎ ‎ ‎3.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同时,他还专门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朱熹这样做旨在(  )‎ A.加快儒家伦理的世俗化进程 B.借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C.规范宗族和儿童的日常行为 D.继承宣扬先代的礼乐纲常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及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朱熹强调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故选B.‎ ‎ ‎ ‎4.“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解答】材料中“天地君亲师”的思想由萌发到正式出现再到确定次序,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过程,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而不是表现儒家思想地位的逐渐巩固,故A项错误;‎ 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 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C.‎ ‎ ‎ ‎5.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 A.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考点】苏格拉底.‎ ‎【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需要掌握苏格拉底的思想以及与智者学派的异同.解题时注意对“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的理解.‎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发展,故A项错误.‎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把人置于了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但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易使社会混乱,苏格拉底针对智者学派的观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思想力(知识、美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更多强调了人的理性,故B项正确.‎ C项不能突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应排除.‎ D项是对“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的误解,应排除.‎ 故选B.‎ ‎ ‎ ‎6.15、16世纪,西欧的艺术家们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它宗教传说中的人物,而且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欢乐和愉快的情绪。这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家们(  )‎ A.世俗的世界观还未出现 B.借助宗教表达人文精神 C.亟待改变其基督教信仰 D.创作依然以神学为中心 ‎【考点】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解答】“西欧的艺术家们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它宗教传说中的人物”表明当时的艺术家们借助宗教表达人文精神,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 ‎ ‎7.自1776年以来,《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原则就一直在全世界被人们所传诵,它开宗明义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社会契约论 B.天赋人权学说 C.人民主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考点】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解答】题干材料“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主要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的思想主张.‎ 故选B.‎ ‎ ‎ ‎8.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考点】明清小说.‎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分析理学的本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仁、忠、义等内容也属于封建礼教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 理学强调对封建制度的遵守和服从,以及对自身的修养,而明清小说里还有很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故B项错误.‎ 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故C项正确.‎ 这些小说的内容亦有反封建的内容,与民主思想不矛盾,故D项错误.‎ 故选C.‎ ‎ ‎ ‎9.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这一成就(  )‎ A.其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考点】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分析】本题以药物分类的纲目体系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采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对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信息没有联系,故错误;‎ B、西学东渐发生于清朝,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故错误;‎ C、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来的药物学成就,并采用了先进的药物学分类方法,是承古萌新的体现,故正确;‎ D、材料中未涉及封建社会衰落的信息点,故错误;‎ 故选C.‎ ‎ ‎ ‎10.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符合《兰亭序》字体的评述是(  )‎ A.“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考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学生只要对中国古代书法体例的特点有准确是了解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亭序》是行书的代表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是行书的特点,故D正确.‎ 古代书A是草书的特点,B是篆体的特点,C是隶书的特点,故排除.‎ 故选D.‎ ‎ ‎ ‎11.“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这表明牛顿力学(  )‎ A.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推动力 B.彻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C.揭示了自然界的全部规律 D.揭开了政治革命的序幕 ‎【考点】经典力学.‎ ‎【分析】本题考查经典力学的相关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材料“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发现,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故A正确.‎ BC说法绝对,故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故揭开了政治革命的序幕说法错误,故排除D.‎ 故选A.‎ ‎ ‎ ‎12.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主要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 A.并没有对传统的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C.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D.顺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考点】进化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学说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生物进化论的提出,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虽然牛顿承认了上帝的第一推动力),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解答】注意题干信息“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 A不对,进化论挑战宗教神学的神创说;‎ B说法最全面合理,资产阶级崛起反映了社会变革,而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又反映了变革的手段有序;‎ C不对,涉及材料的片面意思;‎ D不对,资产阶级并非都主张改良.‎ 故选B.‎ ‎ ‎ ‎13.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解答】从材料“1829年”中可以判断出D项是错误的;材料“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体现了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提高,纺织业得到发展,故BC两项错误,A项正确.‎ 故选A.‎ ‎ ‎ ‎14.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 ‎【考点】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需要掌握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解题时注意题干时间和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后来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使得《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即十月革命之后,故B项错误.‎ 十月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萧条,故C项错误.‎ 中华民族的逐渐觉醒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故D项错误.‎ 故选A.‎ ‎ ‎ ‎15.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考点】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需要掌握洋务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的地位.解题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得出答案.‎ ‎【解答】从洋务运动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戊戌变法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政治理论嫁接在一起作为办法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激烈批判儒家思想,整个过程反应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地位不断下降,这是中国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逐步加强,即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因此ABD三项包含在C项中,应排除.‎ 故选C.‎ ‎ ‎ ‎16.“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思想.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解答】依据“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可知,该思想关注民生和社会经济的公平,应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C项正确.ABD项排除.‎ 故选C.‎ ‎ ‎ ‎17.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判义和团是“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除批判义和团运动的不足外,又称赞其“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B.农民运动不断走向高涨 C.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民族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1924年”,正确理解“称赞其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的意思.‎ ‎【解答】1924年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运动的旗帜,新三民主义最突出新在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故在1924年,孙中山称赞义和团运动“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故C项最符合题意.‎ 故选C.‎ ‎ ‎ ‎1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  )‎ A.有利于战后两国友好合作 B.使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C.将推动中日的社会大变革 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考点】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抗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可知,强调的是中日战争将推动中日的社会大变革,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 ‎ ‎19.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考点】毛泽东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解答】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故选C.‎ ‎ ‎ ‎20.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科学发展 D.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考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召开的会议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的内容,解题时注意对题干图片的解读和对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的内容的识记.‎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图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并制定了经济建设方针;图2中共十二大主要是强调走自己的路;图3中共十四大主要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图4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故B项正确.‎ 故选B.‎ ‎ ‎ ‎2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冲破了思想樊篱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深化了体制改革 ‎【考点】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主要历史功绩.邓小平理论的深化:1992年南方谈话;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十五大,正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答】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当时改革开放还未进行,与ACD项均不符合;‎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两次讲话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故选B.‎ ‎ ‎ ‎22.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据此可知,当时的科研战略的主要着眼点是(  )‎ A.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B.维护国防安全 C.改变科技落后局面 D.服务生产发展 ‎【考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掌握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出于战备考虑”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出于战备考虑”可知,当时的科研战略的主要着眼点是维护国防安全,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 ‎ ‎23.1956年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改革年,《人民日报》进行了首次改版,主要内容包括: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除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意见相反的文章。这次新闻改革(  )‎ A.改变了《人民日报》的性质 B.借鉴了苏联党报的经验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理念得以持续贯彻执行 ‎【考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双百”方针的含义,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般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意见相反的文章”进行分析理解,结合“双百”方针的含义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般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意见相反的文章”体现了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这是“双百”方针的含义,故C项正确.‎ 故选C.‎ ‎ ‎ ‎24.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B.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C.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D.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考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掌握高考制度的恢复的相关知识,同时注意掌握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成就和政策.解题时注意抓住题干时间“1977年10月21日”和关键信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1977年10月21日”、“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高考制度的恢复有关,即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是在1983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 ‎ ‎25.如图是1958年9月北京市东四区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和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省级干部补习学校学科结业证书,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教育(  )‎ A.贯彻了人民教育方针 B.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消除了“文盲”现象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考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新中国各个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概况,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8年9月北京市东四区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和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省级干部补习学校学科结业证书”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 依据题干“1958年9月北京市东四区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和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省级干部补习学校学科结业证书”可以看出人民教育方针得到了贯彻,故A项正确.‎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 ‎ ‎26.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年).这一学制改革,(  )‎ A.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B.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 C.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降低了高考招生的录取率 ‎【考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文革时期教育事业的状况.解题时注意抓住题干时间和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可运用排除法.‎ ‎【解答】依据题干“1968年”处于文革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泛滥,使得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故A项错误.‎ 这一时期缩短学制主要是受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故B项正确.‎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文革时期高考制度被停止,故D项错误.‎ 故选B.‎ ‎ ‎ ‎27.《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高尔基曾给予它这样的评价: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由此可知此部作品属于(  )‎ A.浪漫主义作品 B.现实主义作品 C.现代主义作品 D.民族主义作品 ‎【考点】现实主义文学.‎ ‎【分析】‎ 材料涉及《红与黑》著作,结合课本关于《红与黑》的文学著作风格进行问题解答.‎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红与黑》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 故选B.‎ ‎ ‎ ‎28.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下列作品符合这一创作理念的是(  )‎ A.《西风颂》 B.《安娜•卡列尼娜》‎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考点】浪漫主义文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以及能够区分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解答】由“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可以分析出这种文学风格是超越现实,革命的理想主义,属于浪漫主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浪漫主义;BC是现实主义;D是现代主义.‎ 故选A.‎ ‎ ‎ ‎29.201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约1.265亿人民币拍卖了世界名画《睡莲池与玫瑰》.该作品精妙地描绘了一座玫瑰花拱廊立于平静如镜的池水上,池中荡漾着朵朵睡莲,玫瑰花缤纷吐艳,与水面倒影中的柔和粉彩色对比鲜明,相映成趣。该名画的绘画风格属于(  )‎ A.新古典主义 B.印象画派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考点】印象画派.‎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世界美术成就.关键词是“世界名画《睡莲池与玫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莫奈的作品.‎ ‎【解答】依据材料“该作品精妙地描绘了一座玫瑰花拱廊立于平静如镜的池水上,池中荡漾着朵朵睡莲,玫瑰花缤纷吐艳,与水面倒影中的柔和粉彩色对比鲜明,相映成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印象画派.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B.‎ ‎ ‎ ‎30.英国画家格特勒的绘画作品《旋转木马》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目光呆滞的数位成人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不停地高速旋转,因无法停止下来,脸上露出惊吓的表情。下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 A.“专注于对自然任意和瞬间的描绘”‎ B.“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未见过他”‎ C.“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D.“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考点】现代主义美术.‎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现代主义美术成就.首先应结合材料得出《旋转木马》的艺术风格,再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目光呆滞的数位成人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不停地高速旋转,因无法停止下来,脸上露出惊吓的表情.”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旋转木马》属于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其特点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分析选项,C合题意,正确.‎ A属于印象画派,B具有现实主义风格,D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排除.‎ 故选C.‎ ‎ ‎ ‎31.完成于1808年的《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贝多芬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对该乐曲解读正确的信息是(  )‎ A.具有民族主义情怀 B.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C.蕴含着革命的力量 D.对田园风光的逼真描摹 ‎【考点】浪漫主义音乐.‎ ‎【分析】材料中涉及《田园交响曲》,结合贝多芬的音乐属于浪漫主义音乐进行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课本可知:贝多芬的音乐属于浪漫主义音乐代表,《田园交响曲》属于贝多芬音乐的代表;‎ 故选B.‎ ‎ ‎ ‎32.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是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美国五大影院为了体现上流社会的高雅品味,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这种习俗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说明(  )‎ A.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电影业走向衰落 B.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 C.精神的空虚使人们追求享乐型生活 D.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 ‎【考点】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艺术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解答】A.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电影业走向衰落,材料无法体现;‎ B.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材料无法体现;‎ C.精神的空虚使人们追求享乐型生活表述错误,排除 D.根据材料:由材料可知看电影吃爆米花原先是禁吃,后来流行起来,并风靡全球,这表明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不再是上流社会享受,故选D.‎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第33题18分,第34题18分,第35题16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出生于战国中期,从小饱受战争的煎熬。他首先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主张要满足贫苦大众最基本的农田耕种,要推恩于民,要福泽天下百姓,要以仁慈之心来实施仁政,通过减轻赋税来让人民过上最基本的生活,使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并且还要求不违农时,要根据生态规律来进行农作。‎ ‎﹣﹣摘编自宋丽萍《孟子民本思想与当代民生》‎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一孙中山《建国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民生思想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1924年阐述的民生思想与1905年相比 有何变化?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 ‎【考点】孔子和孟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孟子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孟子和孙中山关于“民生”方面的思想主张.‎ ‎【解答】(1)根据题干材料“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满足贫苦大众最基本的农田耕种”“减轻赋税”“不违农时”可以概括出孟子关于民生方面的思想.孟子处在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转型;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同时他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2)该问实际问的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相比的变化,根据题干材料和教材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政府经营、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出”耕者有其田”(关注到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节制资本的主张.认识,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观点:民贵君轻;轻徭薄赋,省减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或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转型;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2)变化:明确提出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政府经营、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出”耕者有其田”(关注到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节制资本的主张.‎ 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疾苦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民生问题的解决要以民族独立、经济发展为前提;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 ‎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吸收,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一一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大多源于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科学的发展具有独创性。……在天文学领域,中国特别注意对天象位置的观察和历法的制订,是与中国从古就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需求相联系的。中国古代以算术、代数、几何为主要内容,以算筹、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历法制定、土地丈量、堤坝宫室仓窑的建造、税收计算、财务分配、商品交易等方面的需要紧密相关。……古人在宏观上特别重视天人关系的和谐,在微观上则重视事物内部关系的协调。中医特别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消长、平衡,强调对病因的综合考察,讲究辩证施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科技成就(部分)‎ 时间 科技成果 ‎1765‎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 ‎1785年 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 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 ‎1876年 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1883年 戴姆勒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1885年 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1945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57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9年 因特网问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一个国家为例,围绕“科技创新与 ‎ ‎ 社会进步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所拟论题,阐述须有正确的史实为依据)‎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科技的特点.‎ ‎(2)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的史实和影响.需要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发明成就以及影响等知识.‎ ‎【解答】(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国的思想文化大多源于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科学的发展具有独创性”、“中国特别注意对天象位置的观察和历法的制订,是与中国从古就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需求相联系的”、“中国古代以算术、代数、几何为主要内容,以算筹、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历法制定、土地丈量、堤坝宫室仓窑的建造、税收计算、财务分配、商品交易等方面的需要紧密相关”、“讲究辩证施治”可以得出特点是独创性;实用性;整体性;辩证性.‎ ‎(2)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科技成就表”可以得出论题是英国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英国的社会进步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英国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阐述可从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以及影响进行说明;论题二英国的社会进步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阐述可从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特点:独创性;实用性;整体性;辩证性.‎ ‎(2)示例一:英国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纺织生产的机器化推动了动力机器的革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使人类交通运输进入新时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之间的联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基石.英国正是利用了工业革命的先机,从而快速地成为世界霸主.‎ 示例二:英国的社会进步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科技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英国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使英国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同时,英国的手工工场比较发达,分工较细,英国的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这些有利条件使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新发明层出不穷,推动科技不断创新.‎ ‎ ‎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一[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商鞅变法中突破旧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解决农民疾苦、抑制土地兼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其结果有何不同?‎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2)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比较,商鞅变法解决的是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解答】(1)“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解决的是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商鞅变法的结果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故答案为:‎ ‎(1)政治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经济措施: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3)矛盾:商鞅变法解决的是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或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结果:商鞅变法的结果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