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 ‘杀身以成仁’。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C. 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杀身以成仁”等都被看做“仁”,这说明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仁的学说还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该思想家属于(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说明该思想家主张顺应自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道家思想,故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严厉的刑罚,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 3.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 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A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D项错误。 4.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答案】D 【解析】 材料“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来自于老子《道德经》,反映了道家不为天下先,遵循自然,清静无为,谦虚谨慎,以慈悲怀天下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属于道家经典,不是反映儒家仁爱思想,故A错误;尚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儒家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 5.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 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 “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体现了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体现了孟子的提倡气节的思想,也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属于孟子思想,指君主以善心施行仁政,就能很轻松地管理好国家,体现了“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家争鸣思想的内容与特点入手,抓住孟子治国思想的特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B. 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时更新 C. 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 D. 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 【答案】D 【解析】 题干说的是东汉末年道教主张要谨守伦常,强调忠孝观念,这说明道教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故选D;题干体现了儒家对道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没有对佛教的影响,故排除A;题干说到的是道教自身的思想更新,而不是儒学的,故排除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没有成为官方化思想,故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考查准确表达的能力。准确表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础能力,这一题就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表达不准确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史实,二是不符合逻辑,三是偷换概念。这一题中的AB属于偷换概念,C属于不符合史实。 7.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今朝鲜)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请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A. 礼乐制度发扬光大 B.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 C. 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 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儒家思想讲究君臣、父子等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理论,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请谦让步遵从”显然都是受到儒家君臣观和家庭伦理观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不是礼乐制度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中朝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君臣矛盾不是材料论述主旨,故C项错误。 8.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 墨家学说 B. 法家学说 C. 黄老之学 D. 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破坏,所以采取的是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但是经济实力恢复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政治上的统一需要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实行思想大一统,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思想 9.《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题干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体现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排除A。题干强调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没有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排除B。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无法体现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蟠桃会宴请得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D项正确。所以选D。 10.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B正确;A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答案】C 【解析】 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B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D项错误。 12.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 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 A. 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 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 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A 【解析】 “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说明陈俊卿从国家大局出发,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故A项正确;丞相不符合具体的监察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丞相不想迎合皇帝的意愿,不是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故C项错误;丞相并没有对皇权进行争夺,故D项错误。 点睛: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13.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城出现了一批“异偶”(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A. 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 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 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 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 【答案】D 【解析】 唐代佛教发展,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异偶”以及“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传统儒学出现了危机,有待于信仰的重建,故D项正确;儒学受到批判,但并不能说明儒学主流地位的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儒学危机,并不是学术氛围的宽松,故B项错误;儒学发展一直属于精英基层,儒学平民化是在南宋以后,故C项错误。 14.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答案】C 【解析】 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 15.《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答案】B 【解析】 朱熹强调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结合所学可知,理就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故选B;朱熹强调“理”是客观存在的,故A不符合史实;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所提倡的,而朱熹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思想后面,所以不可能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故排除C;朱熹的“理”是反对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的,故D与朱熹的观点相反,所以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考查理学家朱熹的“理”这一概念。 16.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A. 佛道的思想冲击 B. 佛教的中国化 C. 儒佛的思想融合 D. 儒学的政治化 【答案】C 【解析】 “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说明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紧密结合,C正确;材料体现出的是儒佛思想融合,A错误;B中中国化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政治化属于理学思想特点。 17.“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 ①理是气的驾驭者 ②气的变化推动理的形成 ③太极是“动静”的根源 ④理发生变化气才能变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说明理是气的驾驭者、太极是“动静”的根源,故①③正确;朱熹主张先理后气,故②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理发生变化气才能变化”,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8.“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 B. 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 C. 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D. 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答案】B 【解析】 朱熹是理论化思辨化的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其用理学阐释四书,适合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故选B;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是理学地位上升的可能性,排除;CD与理学没有关系,排除。 19.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 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 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 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答案】B 【解析】 “《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 都采用韵文”说明三字经是民间读本,说明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20.朱熹曰:“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可知朱熹的治学思想( ) A. 强调追求“科名爵禄” B. 倡导为专制统治服务 C. 主张实践“知行合一” D. 追求实现道德至高境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可知朱熹认为治学的目标首先是完善自我,再为家、国、天下做出一番成就,即成就理想人生,追求实现道德至高境界,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表明朱熹不赞成学生为功名所累,故A项排除;“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C项排除;虽然题干中有“治国”,但 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 21. 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 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B. 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C. 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 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此人指责三代以后所有的制度都是私心私欲的反映,所以程、朱等理学家才要求君主要正心诚意,纠正偏差。据此可知,此人认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针对的是君主的私欲,有利于约束君主行为,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 22.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 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B. 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 C. 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 D. 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 【答案】B 【解析】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于新文化运动时,故A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应该予以改革,应以百姓的快乐与否作为成功治理天下的标准,这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 ;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下属于非主流思想,不能仅凭他的一个主张就推论出中国当时正酝酿着社会转型,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君主专制是被强化的状态,故排除D。 23.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论语卷一 经 文 评 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按:此为略言,意思是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 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答案】B 【解析】 材料“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反映了该学者对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赞同和崇拜,这属于李贽的思想,他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与此相符合,故B正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反映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来自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借用孔子权威宣传维新变法,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来自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的《吃人与礼教》,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李贽对孔子思想主张的态度出发,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4.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A. 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 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儒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是普通百姓的日用生活,肯定人的正当私欲,C项正确。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反对盲目相信孔子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题干强调肯定人的正当私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5.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故选D。 26.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认为:“自古以来的‘民本’之说并非‘民为本’,而仅仅是指君主‘以民为本’;然而明末涌现出来的民本主义言论却是主张尊重‘公论’,即主张是非存于民间即地方的公论之中,皇帝和官僚必须遵从民众之是非。”下列言论最能支撑该学者结论的是 A.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董仲舒:“《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C. 黄宗羲:“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D. 顾炎武:“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答案】C 【解析】 材料“民本主义言论却是主张尊重‘公论’,即主张是非存于民间即地方的公论之中,皇帝和官僚必须遵从民众之是非”体现了皇帝和官僚要遵从民众的“公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君主‘以民为本’”;B项是君权神授;C项反对君主专制,强调“公论”,与材料一致;D项主张主张以宗法制维护社会秩序。所以答案选C。 点睛:对材料“民本主义言论却是主张尊重‘公论’,即主张是非存于民间即地方的公论之中,皇帝和官僚必须遵从民众之是非”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7.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A.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说明不利于增强地方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地方权力的弱化有利于中央对社会底层农民的控制,形成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因此这种构成客观上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强调社会的两极分化,故D项错误。 28.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将孔子法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不是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故C项错误;各派将孔子任意塑造,说明当时思想比较自由,故D项正确。故选D。 29.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B 【解析】 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属于其共同之处。 30.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代董仲舒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行为联系起来,促使君主以罪己方式应对灾异,以达到对君主劝诫的目的;而到了清朝出现日食时则皇帝要求官员在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上述变化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选D。“天人感应”思想适应了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并非曲解“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31.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 礼仪规范 B. 价值准绳 C. 处世之道 D. 施政之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故A排除;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义,人之正路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旨在确立价值准绳,故B正确;处世之道的标准仍然在于“义”,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施政之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32.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 时期类别 西汉初年(高帝—景帝) 西汉中期(武帝—宣帝) 西汉后期(元帝—平帝) 东汉(光武—献帝) 合计 博士 1 4 8 12 25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 - 3 8 18 29 未任博士的名儒 - 1 5 37 43 合计 1 8 21 67 97 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 2.7 15.7 32.3 30.3 25.9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名儒以及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由于汉代尊儒措施的实施,导致汉朝从事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故A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官吏儒学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3题18分,34题22分,35题12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二 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由于“家庭革命”风暴的影响,大家庭数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逐渐被“小家庭”时代所取代。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一生写了几十篇家训性质的家书,最后结集成专著《曾文正公家书》。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当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日趋平等,生活空气日趋民主。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摘编自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并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并浅谈对传统家训传承的认识。 【答案】(1)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起源早,阶段性明显;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专著;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思想;家训社会化并具有一定约束性。 背景: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发展。 (2)新变化:家训形式以家书为主;家训内容主张救亡图存,提倡经世致用,追求革新;家训思想多元化,新旧并存。 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需要结合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 可得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材料一中的“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可得出起源早,阶段性明显;由材料一中的“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可得出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专著;由材料一中的“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可得出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思想;由材料一中的“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可得出家训社会化并具有一定约束性。 背景:需要结合所学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和家训内容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思考回答。经济上,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观念的变化;思想上,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政治上,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发展。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变化:由材料二中的“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可得出家训形式以家书为主;由材料二中的“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可得出家训内容主张救亡图存,提倡经世致用,追求革新;由材料二中的“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可得出家训思想多元化,新旧并存。 认识:由材料一、二看,我国的传统家训一直有“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功能,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结合材料二中的“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和当今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应该实现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一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说明”、“浅谈”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背景”、“新变化”、“特点”、“认识”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四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答案】(1)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 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4)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 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 【详解】第(1)问,“主张”,依据材料一信息“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概括得出: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得出: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2)问,“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二信息“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概括得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等。“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人格、中华民族气节等角度分析。 第(3)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信息“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依据所学知识从修补理学、奠定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等角度分析。 第(4)问,“异同”,依据材料四信息“‘心学’是一种高扬‘ 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概括得出共同点是: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不同”,依据材料信息“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 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的范畴、人的主观能动性等角度分析。 35.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列女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单位:人) 内容 朝代 贤明 忠勇 仁义 孝道 才慧 贞节 节烈 东汉 2 1 3 4 5 2 5 唐 3 10 7 16 1 7 13 宋 1 3 4 6 3 33 元 7 22 34 140 明 1 15 22 48 300 清 12 49 48 83 23 100 400 (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 ——根据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贞节观念日益强化,明清时期达到极致。说明:南宋以后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等因素使明清时期对女性的束缚达到极致。 信息二: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淡化,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说明: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忠勇、才慧类所占比例减少,妇女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孝道、仁义类所占比例渐增,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重视;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图表,高度关注图表的数据变化;然后提取两项材料信息;再次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说明即可。由材料数据可知,古代关于女性的贤明、忠勇、才慧数据大量减少,而仁义、孝道不断增多;关于古代女性的贞节、节烈剧增,尤其是明清时期尤为突出。由此可以提炼出“贞节观念日益强化”“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两条信息。说明要依据所学知识,如“贞节观念日益强化”,则从程朱理学影响角度分析;如“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则从社会要求、儒学思想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