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天门市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2017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4分) 1.“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 A. 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C. 出现了“诸子百家” D. 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2.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 A. “天人合一”思想 B. “君权神授”思想 C. “天人感应”思想 D. “弃恶从善”思想 3.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 C.元曲和摊戏 D.话本和小说 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 ) A. 奠定中华文明古国地位 B. 打破世界隔绝状态 C. 推动欧洲工业革命发展 D. 促进欧洲社会转型 5.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 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 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 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6. 英国的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他的思想观念是( ) A. 君主立宪 B. 革命权利说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 7.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关于“第二次打击”表述正确的有( ) ①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②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 ③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 ④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画家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自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凉。”该画家所属的流派是( ) A.现代主义 B.印象派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9.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其中“新”主要体现在( ) A. 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B. 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C. 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 D.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0.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 ) A.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11.从中国历史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 ①具有时代精神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④具有科学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13.《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国联( )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 “集体安全” ③实施“民族自决” ④推行“委任统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某兴趣小组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系列知识卡片,其中内容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二战爆发:1939年 B. 转折性战役:中途岛战役 C. 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D. 二战结束:德国投降 15.在文明突飞猛进的20世纪,为什么野蛮残暴的法西斯主义能够猖獗一时?原因包括( ) ①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 ②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③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④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从1947年开始,苏联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就当时来看,这些协定主要是为了( ) A. 对抗马歇尔计划 B. 构建社会主义阵营 C. 传播苏联的经验 D. 促进东欧国家发展 17.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8.下列事件是由联合国做出决定的是( ) A东西德分裂形成 B印、巴分治出现 C南北朝鲜分裂形成 D以色列建国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苏联军事、政治的力量空前增强 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 20.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战时的同盟关系 B.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C.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1.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 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 22.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2003年当美国再次进攻伊拉克却遭到了俄、德、法等国的强烈反对,这主要说明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 ) A、多级化趋势 B、美国独霸世界 C、全球一体化 D、区域集团化 23.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同原因包括 ①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②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张 ③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④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意志往往左右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下列史实中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是 ①巴黎和会 ②慕尼黑会议 ③雅尔塔会议 ④日内瓦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25分+17分+10分=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曾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记载的却是一系列惨痛的回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刊文《环球瞭望:中日“世仇”可以法德历史为鉴》指出: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与中日关系有些相似,20世纪中期以前的百年间,法德两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战后法德两国和平发展,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渐渐走到了一起。……以前是所谓的“德法世仇”,今天,两国正在共同参与组织一个和平的.超越民族的社会。……中日两国可从中获得借鉴。 (1)请列举至少三例19世纪末以来,造成中日两国“世仇”的重大事件。综合归纳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10分) (2)“德法世仇”化解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是如何打破外交关系的坚冰的?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推动因素是什么?(9分) (3)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日两国如何才能实现类似法德的合作?(6分) 2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共17分)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瘫痪。但是,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考虑到美国。”1920年3月,最后表决时,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国际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 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指出美国总统与参议院之间的主要分歧,并说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在制止国际危机方面“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的原因。(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多极化进程使主要力量彼此制衡,世界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世界多极化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区域间合作逐步向前推进,国际形势朝着持续稳定地方向发展。随着和平因素的不断增长,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和平为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环境,没有和平的发展环境,现今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成果都将付之东流,全世界国家都处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之中,都不能脱离外部环境独自发展;要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实现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只有持续坚持多边主义的发展格局。 ——摘编自张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认识。(4分) 三月联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B B B D C C C A D A B B A D D A D D D B B A D C 二、材料题:(25+17+10=52分) 25. (1)事例: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俄战争;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一战后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特权;发动九一八事变;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答出三条即可6分) 原因:日本奉行军国主义政策,积极侵略中国。中日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中国相对落后)(4分) (2)标志:1951年《巴黎条约》签订,法德共同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后共同参加欧共体、欧盟;(3分) 坚冰打破: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建交声明;(3分) 直接推动因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3分) (3)核心问题:历史问题;(2分) 认识:日本正确处理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处理两国关系;两国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加强两国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等。(4分) 26. (1)目的:利用联盟干预他国事务;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控制联盟称霸世界。(每点2分,共6分) 分歧:是否参加国联。(2分) 原因:由于英法的抵制,美国没有达到操纵国联的目的。(3分) (2)原因:美苏等大国的缺席,使国联缺乏权威性;国联自身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效率低下;国联决议缺乏强制性;英法操作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使国联威信下降;国联没有武装部队无力阻止侵略。(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27. (1)背景: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促进和平的因素不断增长。(6分) (2)认识:和平为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环境,世界各国都不能脱离外部环境独自发展;各国需要共同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实现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4分)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