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六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文综历史部分 (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孟子认为,没有“恒产”的人就没有“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等犯了罪,再施加刑法去处置他,这是对人民的坑害,“仁人在位”哪能这样治理国家呢?这体现了孟子( ) A.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 B.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 C.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D.礼法并施的治国方略 25.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26.宋代另设“审官院”,分为东西两院,对官员进行考课铨注,东院负责文官,西院负责武官。又别置“三班院”,来铨衡内廷供奉及殿直官。据此可推知,宋代( ) A.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B.选官方式发生变化 C.重文轻武名不符实 D.相权被进一步分化 27.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方志的记载,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明清时期( ) 记述 出处 “无产小民投顾(雇)富家力田者谓之长工。先借米谷食用,至力田时最忙一两月者,谓之短工” 弘治《吴江县志》 “农无田者,为人佣耕,曰长工;农月暂佣者,曰佣工;田多人少者,请人助己而还之者,曰伴工” 乾隆《松江县志》 A.雇工法律地位得到提升 B.劳动力交易种类细化 C.亲邻之间盛行劳动互换 D.自耕农经济全面衰退 28.读下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 ) 据此可以推断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29.历史学家罗尔纲在《晚清兵志》中分析说:甲午战争时,淮军士兵身经百战,现代化兵器也装备得不少。但淮军继承自湘军的营制,军官配置很少,以至于士兵遭遇密集火力分散形成散兵线后,就会失去指挥和组织,导致战局崩溃。根据这一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是( ) A.前线将领指挥不力 B.国家缺乏充足的军官 C.只引进技术而不改革制度 D.战场通讯条件落后 30.武汉会战后,在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认为“第二期是我们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时期”,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总战略。这表明国民政府( ) A.抗战路线根本改变 B.抗战策略受中共的影响 C.决定放弃正面战场 D.促进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31.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这一认识源于( ) A.“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C.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32.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 A.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 B.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 C.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 D.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33.18 世纪中叶,“位著名的法国思想家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规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这表明( ) A.教会的说教遭到了质疑 B.科学理论具有实用价值 C.科学革命影响文化变革 D.人们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34.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 A.经济体制的转型 B.农业政策的调整 C.垦荒运动的推行 D.经济结构的重建 35.学者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力量对比开始从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冷战结束近30年来,国际主要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关系格局( ) A.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规律 B.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点 C.深受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影响 D.从两极格局走向单极化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虞衡是我国古代掌管山林川泽的政府机构的泛称,其职责主要是保护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令,虞衡官执行这种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秦汉时期,虞衡转称少府,但其职责仍为管理山林川泽,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据《旧唐书》记载,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由少府到虞衡司再到工部,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开始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 ——摘编自卜晓军、任保平《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材料二 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1867—1881年)紧张繁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之外,对西北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推行了一系列朴素但却富有针对性的环保举措,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而且首要目的是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与当时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荒地渐少,生态渐转,民困渐苏,百业肇兴,民气日旺,气象一新的局面日渐形成。光绪帝因此在上谕中称赞左宗棠经营西北的计划“井井有条”,且其工作已“渐著成效”,要求他“认真经理,以期次第就绪,教养有资。” ——摘编自马啸《左宗棠对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虞衡制度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在西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背景及其作用。(12分) 42.现代经济学中有很多“陷阱”理论,它们总是能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表象下揭示风险,警示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英国经济史学家伊懋可发现: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在技术投入、农业亩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剩余产品数量也在减少,进而影响人均收入和需求。当时农民和南人的明智选择,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战后美国经济学者纳尔逊提出资本形成效率低、人口增长快是阻碍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与此相似,索斯凯斯的“低技术陷阱”理论是指经济陷入低工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恶性循环的状况。 ——据杜君立《现代化的历程》整理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开元年间,随着社会发展,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广大自耕农在无力承受官府的赋税和兵徭的情况下,被迫大量逃亡。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开元十一年,敕令逃户“各从所乐,令所在州县安集,遂其生业”…在括户(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括出来)的同时,还进行了括田,即根据均田令的规定,丈量实际的土地占有情况,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籍外羡田”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调整后的政策是“免其六年户调,但轻税入官”,具体办法是“每丁量征一千五百文”…又进一步对边疆地区镇兵进行了彻底改革,“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充当镇兵,这样,招募丁壮充当的终身镇兵就取代了轮流放还的边兵。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l)根据材料,归纳开元年间改革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改革的意义。(6分) 46.【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对外扩张加快了步伐。西线的欧洲虽然是其与美国争夺的重点,但欧洲对峙着的数百万军队显然不是一时能够动的了的;东线押在越南身上的赌注一时也难以收效;找来找去突然发现南线这个被称为“欧洲的软腹部”的中东和非洲地区是块好地方,这里西方国家都不能在很快的时间里聚集起强大的力量对抗苏联。于是,苏联立马利用军援、经援、军售以及条约对这里进行渗透。1971年5月,苏联与埃及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向其提供50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派遣军事专家顾问达18000多人。还为其修建了举世著名的“阿斯旺水坝”。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埃友好合作条约》签订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埃友好合作条约》的影响。(6分) 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饶宗颐(1917—2018年),广东人。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他以“华学”指称中华文化之学,认为海外华人同样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华学”应该是全球化和世界性的。他在研究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关注藏、满、蒙、苗、瑶等诸族的文化。他认为经学是“华学”的核心,“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20世纪90年代,他创办主编大型学术集刊《华学》,在发刊词中他呼吁:“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信心,外来的冲击,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惜放弃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驰骛,久已深深动摇了国本。……现在,应该是反求诸己、回头是岸的时候了。” ——摘编自郑炜明等《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饶宗颐的文化观。(6分) (2)结合材料评析饶宗颐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9分) 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 2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孟子认为“仁人在位”治理国家应当首先保证人民拥有“恒产”,不能坑害人民,体现了其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重义轻利,主张把义放在比利更重要的地位,认为财富的获得要服从于伦理准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所述并非人性的问题,不能体现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排除B项;礼法并施是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将儒家的礼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结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富农地主拥有铁器牛耕等先进生产工具而处于优势地位,贫农常因使用木制工具导致破产而愈加贫穷,可知生产技术进步加剧了贫富分化,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民是因自身贫穷无力购买耕牛和铁犁,并非是由于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所致,排除B项;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是土地私有制下的正常表现,而不是对其的破坏,排除C项。 26.【答案】D 【解析】根据“宋代另设‘审官院’,……对官员进行考课铨注”“又别置‘三班院’,来铨衡内廷供奉及殿直官”,结合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员由尚书令决定可知,北宋丞相的权力被进一步分化,故选D项;题干说明了宋代不同官吏的考课机构,与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无关,排除A项;北宋主要的选官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代的基本国策,题干中“东院负责文官,西院负责武官”不能说明重文轻武名不符实,排除C项。 27.【答案】B 【解析】表格反映了明清时期吴江、松江两县地方志中记载的“长工”“短工”“佣工”“伴工”等不同的劳动力交易种类,表明这一时期劳动力交易种类逐渐出现了细化,故选B项;题干没有涉及雇工的法律地位,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劳动互换主要在亲邻之间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中各种劳动力交易种类的出现,是自耕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现,排除D项。 2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土布消用洋纱量”的数据变化可知,中国土布对洋纱的消用量大增,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项;无法直接从材料信息得出民族工业发展与农产品商品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A;材料描述的土布发展概况,它不是近代工业的产物,排除A;土布的产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故无法得出“强劲冲击”的结论,排除B;材料描述的土布发展概况,而非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概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29.【答案】C 【解析】根据“但淮军继承自湘军的营制,……导致战局崩溃”可知,罗尔纲认为落后的军事制度是清军战败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标志着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破产,而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只引进技术而不改革制度,故选C;ABD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0.【答案】B 【解析】根据“武汉会战后”即1938年10月以后,在“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强调政治、民众、精神、游击战对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国民党的抗战策略受到了中共的影响,B项正确;南岳军事会议决定“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等,不能说明国民政府放弃了单纯依靠军队和政府抗战的路线,A项错误; “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说明其仍以正面战场为主,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指的是1924到1927年的国内革命战争,D项错误。 31.【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1980年”“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可知,邓小平准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源于“文革”期间民主法制建设惨遭践踏和破坏的教训,A正确;拨乱反正是纠正“文革”错误的表现,与设问要求“源于(原因)”不符,排除B;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于1997年,排除C;1980年,虽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顺利进行,但这并不是邓小平准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排除D。 32.【答案】D 【解析】“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其根源在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故D正确;英国和古罗马社会性质不同,因此两者的法律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只能认定英国继承了罗马法精神,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中重在保护债权人,与天赋人权无关,排除C。 33.【答案】A 【解析】材料“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同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规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否定的是地球中心说,说明教会的说教受到质疑,这主要和科学技术发展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 34.【答案】B 【解析】材料从三个方面展示了1953—1964年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增加、农业技术改造已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依据所学知识,1953—1964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这说明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农业政策的调整,故选B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打破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崇拜但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此时的苏联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排除A项;垦荒运动的推行仅仅能够解释谷物总产量的增加但涵盖不了农业技术的改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但并未改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所以经济结构并未重建,排除D项。 3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政治多极化。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从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至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依然持续,表明作者的观点是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答案为B项;A项错在多极化是趋势,不是规律;C项错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不合适,因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发展;D项错在材料中没有单极化的信息。 第II卷 41.(25分) 【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职官权限不断扩大;管理逐渐系统性;具有延续性;影响世界。原因:政府及当政者的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环保意识的提高。 (2)背景:内忧外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作用:促进了西北的开发建设;使西北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有利于西北的军粮供给,国家的统一。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周礼·地官·山虞》记载了周代的虞官设置”可得历史悠久;据材料一“隋唐时期、虞衡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管理事务范围不断扩大” 可得职官权限不断扩大;据材料一“宋元以后,除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以外,其他各朝都由工部负责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可得管理逐渐系统性;据材料一“虞衡制度及其机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得具有延续性;据材料一“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可得影响世界。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由少府到虞衡司再到工部,表明古代当政者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可得环保意识的提高,政府及当政者的重视;据所学,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1867—1881年)紧张繁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之外”结合所学可得内忧外患;据材料二“首要目的是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得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二“这与当时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可得战乱刚过、元气未复的社会实际。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西部荒地渐少,生态渐转,民困渐苏,百业肇兴,民气日旺,气象一新的局面日渐形成”可得促进了西北的开发建设,使西北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据所学,西北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保障军粮供给,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2.(12分) 【答案】示例: 中国人口优势和传统小农经济,很难突破桎梏转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由于历代政府都推行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加之耕地充足,农民就缺乏革新农业工具,提高生产力的热情。此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也导致了人口的膨胀,引发严重的人地矛盾。然而,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因为倍受歧视,将巨额资金投入买田置地,而非用于扩大再生产,无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工商业者蜕变为地主,由工商业领域退回农业领域。而大量人口也被限制在农业当中,无法成为自由劳动力,这都导致中国缺乏社会转型的深层原动力。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小农经济由于多重因素制约,无法突破传统,实现从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解析】首先认真研读材料,可得材料主要揭示中国在16—19世纪存在的经济学陷阱,这一现象限制了中国传统经济形势的转型。据材料“中国在技术投入、农业亩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剩余产品数量也在减少,进而影响人均收入和需求。当时农民和南人的明智选择,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 可得中国的人口优势和传统小农经济;据材料两位学者的“低水平均衡陷阱”和“低技术陷阱”可得中国古代很难突破桎梏转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45.(15分) 【答案】(1)措施:允许逃亡农民就地落籍;查清隐瞒人口,重新丈量田地,检括出来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减轻新落籍农户的赋税;实行募兵制,由政府出钱招募丁壮男儿长期镇守边疆。 (2)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促使逃户落籍,对新税制的产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提供镇兵的战斗力。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逃户‘各从所乐,令所在州县安集,遂其生业’”可知,允许逃亡农民就地落籍;根据材料“在括户(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括出来)的同时,还进行了括田……检括出来以均济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查清隐瞒人口,重新丈量田地,检括出来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根据材料“免其六年户调,但轻税入官”可知,减轻新落籍农户的赋税;根据材料“招募丁壮充当的终身镇兵就取代了轮流放还的边兵”可知,实行募兵制,由政府出钱招募丁壮男儿长期镇守边疆。 (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使得农民有地可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和逃户有地可耕,而且减税,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可知,对于逃户落籍的优待政策有利于促使逃户落籍,对新税制的产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实行募兵制取代轮流放还的边兵,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提供镇兵的战斗力。 46.(15分) 【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的需要;苏联向南扩张的战略;美国实力的衰退;埃及的重要战略地位。 (2)影响:增加了苏联的经济压力;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苏联的对外扩张加快了步伐……中东和非洲地区是块好地方,这里西方国家都不能在很快的时间里聚集起强大的力量对抗苏联”可得出条约签订的背景是美苏争霸的需要,苏联向南扩张的战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力的衰退;根据材料“被称为‘欧洲的软腹部’的中东和非洲”可得出埃及的重要战略地位。 (2)影响:根据材料“向其提供50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可知,增加了苏联的经济压力;根据材料“为其修建了举世著名的‘阿斯旺水坝’”可得出,条约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苏联立马利用军援、经援、军售以及条约对这里进行渗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埃及的渗透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47.(15分) 【答案】(1)文化观:中华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经学仍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回归传统文化的本位势在必行。(6分) (2)评析:饶宗颐致力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创办《华学》刊物,主张华学具有世界性,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他认为经书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现实仍有利用价值,这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和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他的思想坚定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刻反思。(9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据材料“认为海外华人同样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华学’应该是全球化和世界性的”可知,中华文化是世界性文化;据材料“他认为经学是‘华学’的核心……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可知,经学仍有现实的应用价值;据材料“……现在,应该是反求诸己、回头是岸的时候了”可知,回归传统文化的本位势在必行。 (2)据材料“‘华学’应该是全球化和世界性的。他在研究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关注藏、满、蒙、苗、瑶等诸族的文化”以及“他创办主编大型学术集刊《华学》”可知,饶宗颐致力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创办《华学》刊物,主张华学具有世界性,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据材料“他认为……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可知,他认为经书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现实仍有利用价值,这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和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据材料“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信心,外来的冲击,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惜放弃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驰骛,久已深深动摇了国本。……现在,应该是反求诸己、回头是岸的时候了”可知,他的思想坚定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刻反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