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都匀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绝密★启用前 1月16日 14:30-16:10 贵州省都匀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西周礼乐制被后世沿用 B.国人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C.礼是中国文化基本元素 D.儒学经世致用的入世观 2.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材料反映( ) A.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 B.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 C.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D.母系亲戚一般无关紧要 3.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以适应服役、纳税的需要。后世基本都有诸子均分家产的法令。该现象( ) A.表明宗法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体现了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4.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有学者指出,汉朝重视外官、轻视朝官,郡守人做三公宰相,皇帝身边的郎官则外放去做郡守县令,这种做法在唐朝时期发展成为极其具有实效的官员管理制度。这实际上表明汉唐时期( ) A.普遍轻视朝廷官员 B.朝廷官员从地方官员中选拔 C.朝廷与地方官员职位互换 D.注重提升官员治国理政能力 6.有人指出,董仲舒遇到汉武帝这个知音后,便完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苦苦追寻的儒学的正统地位。这是因为( ) A.汉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B.董仲舒论证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C.秦朝速亡使汉武帝抛弃了法家思想 D.董仲舒使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7.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 A.分裂对立无法消除 B.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8.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9.唐朝初期的赋税主要以土地税与人头税为主,到唐朝中后期,变为以土地税和户税(财产税)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越来越依赖财产税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加剧 D.赋税制度的改革 10.隋炀帝曾令西域至洛阳商路上各郡县迎送外商,免费供酒肉百戏,得费远不相偿,而赴外使臣更是大量无端地赠礼,赔尽钱物。这表明当时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 ) A.体现了中外地位的平等 B.追求消费性贸易利润 C.服务于王朝的政治需要 D.注重交易的经济效益 11.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 ) A. 使宋代君主权力有限,不能掌握实权 B. 表明了宋代的中央集权水平比较高 C. 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 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12.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宋代统治者的抹黑 C.武则天人生际遇凄惨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13.宋代法律规定,殴打哥哥、姐姐致伤残的要流放三千里,若打瞎眼睛或致死的要处以绞刑。殴打弟弟、妹妹致死的,剥夺三年自由,若用刀故意杀害弟弟、妹妹的,则要流放两千里。这主要表明宋代( ) A.儒家思想影响法律条文 B.国家通过立法维护个人权益 C.宋代法律体系比较残酷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秩序 14.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消除了唐以来的地方藩镇割据局面 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15.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 A.士大夫、富民、平民界限消失 B.社会发展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C.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影响力巨大 D.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阶层 16.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17.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 ) A.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B.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 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18.明朝初期,设置督抚,以都御史、副都御史等宪衔,出巡或出镇地方,后来虽已发展为“总领一方”“节制三司”的地方大员,但在法律上仍然是以都察院系统的监察官身份存在的,始终听命于中央。这说明明朝督抚体制( ) A.使地方督抚权力过大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造成了地方行政混乱 D.易造成地方割据 19.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 “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主要表现为( ) 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 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 20.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21.据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估算: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白银,日本生产了约8000吨,总计38000吨。而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约为7000—10000吨,占百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 A.明朝中前期保持着出口贸易顺差 B.明朝白银加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白银取代黄金成为世界主要货币 D.古代中国是世界白银的主要产地 22.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23.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C.思想控制的加强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24.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 A.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B.传统科技已经转型为近代科技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三个大题,共52分) 25.(25分)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并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批判思想家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方面的主张。并分析批判思潮出现的背景。(15分) 26.(15分)宋代是一个一变革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部)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准许)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宋代已出现装载数量数十万石的大海船,瓷器、丝绸与东南亚直至欧洲都有交易。据考证: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宋代是一个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朝代,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北宋都城开封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已没有界限,到北宋中期,开封的街市变迁完成了从坊外店肆到坊墙开门侵街店肆再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市内到处设有晓市、鬼市、晚市和夜市,全城店铺林立。 ——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最突出特点及目的。(9分) (2) 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上出现的新气象。(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贵州省都匀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C C D D C C C C D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A B B B B B C A C B A 二、选择题答案 25.【答案】 (1)发展:宋代学者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积极入世,关怀现实,创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 影响:注重气节、操守、奋发励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维系了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主张: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束缚思想;重农抑商强化。 26.【答案】 (1)措施:继承唐代的官制,但对官吏权力更加限制;三省长官为虚衔,不再是宰相;决策权归中书禁中与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其他许多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无实权(闲职)。 特点:分散、削弱宰相权利。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或加强皇权)。 (2)新气象:海外商运发达;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治上改变了对商人的歧视;(坊市制度瓦解)坊与市没有界限,形成繁荣的街市,通宵达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商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体。 27.【答案】 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因而科举制度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联系密切。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