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北京四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关于甲骨文,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 它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 B. 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忆 C. 它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 D. 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2. 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3. 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邦建国 B. 兼并战争 C. 铁犁牛耕 D. 礼崩乐坏 ‎4.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齐国“履亩而税”、鲁国推行“初税亩”。这些现象的出现 A. 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推动齐国和鲁国成为霸主 C.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 标志着井田制在各国崩溃 ‎5. 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有 ‎①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②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③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则故事说明 A. 变法最终失败 B. 民众严守法律 C. 变法违背民意 D. 法治代替人治 ‎7.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大运河 D. 赵州桥 ‎8. 战中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 “行仁政,民之悦之”‎ 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 ‎9. 下图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 ‎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 ‎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 ‎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 ‎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 皇帝掌握国家所有权力 B. 中央设三公九卿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1.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九卿 ‎12.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13.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此大臣 A. 主张郡县制 B. 主张分封制 C. 主张郡国并行 D. 主张皇帝制 ‎14. 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入皇宫,接受皇帝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是 A. 解决了王国问题 B. 削弱了丞相权力 C. 确立了察举制 D.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5.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16. 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五级)、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一级)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这道题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是 A.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古代数学严密的逻辑体系 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 ‎17. 下列手工业成就出现在东汉的是 ‎①灌钢法的发明 ②成熟的白瓷 ③成熟的青瓷 ④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8. 2009年7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 A. 东汉时已经出现较成熟的造纸技术 B. 东汉时造纸术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C. 东汉时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 D. 东汉时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19. 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是汉代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B. 突出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C. 主要描述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D. 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0. 孝文帝改革以前,北魏在中原地区实行宗主督护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际上控制地方基层社会组织的是 A. 保甲制度 B. 邻里党三长 C. 豪强地主 D. 地方军阀 ‎21. 北魏时期,孝文帝始颁俸禄制,并建立了考绩制度。北魏以至齐、周执行均颇为严格,而南朝几无定制,造成了上下相率、肆意搜刮百姓的后果。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的是 A. 孝文帝改革对北朝历史影响深远 B. 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 C. 南朝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 D. 制度是影响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 ‎22.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 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 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 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23.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是 ‎①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 ‎②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 ‎③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 ‎④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4. 阅读《齐民要术》一书,可以了解 A. 5—6世纪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 B. 5—6世纪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C. 6—8世纪北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 D. 6—8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经验 ‎25. 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正确的是 A. 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B. 甲骨文→楷书→篆书→隶书 C. 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 D. 篆书→甲骨文→隶书→楷书 ‎26. 下列政策或措施反映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是 A.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B.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C. “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D.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27. 下列艺术作品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A. 《人物驭龙图》 B. 《女史箴图》 C. 《步辇图》(部分) D. 《墨梅图》‎ ‎28. 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 A. 计口授田 B. 设立三长 C. 议定俸禄 D. 移风易俗 ‎29.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王沈缺乏治国才能 B. 九品中正制存在明显的弊端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贫寒之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30. 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外来文化对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A.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B.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C.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D.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1. 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箸)‎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 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 《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 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32.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己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33. 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初统治者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34. 《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而另有文献记载,这一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谓“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谓“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 依据材料,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 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 B. 唐初户口数远不及隋朝与隋末战乱有关 C.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贞观初年的状况 D. 《资治通鉴》是史书,其记载全部真实可信 ‎35. 下表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由此可知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 户数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 户数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18047‎ ‎18000‎ ‎35571‎ ‎889‎ A.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 ‎36. 我国劳动人民在唐朝发明的水利灌溉工具是 ‎37.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秦始皇统一全国 B. 丝绸之路的繁荣 C. 佛教的迅速传播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38.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实践中逐渐成熟,下列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①分封制——郡县制 ②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③察举制——科举制 ④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9. 李白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A. 小篆 B. 草书 C. 隶书 D. 楷书 ‎40.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 A. 思想一统 B. 佛道主导 C. 三教并存 D. 儒学式微 二、非选择题(41、42题均为12分,43题16分,44题20分,共60分)‎ ‎41. 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 ‎,后改国名为晋。春秋早期,晋国是北方强国,其国君晋文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一。春秋后期,晋国的权力逐渐被几家大夫掌握。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对此,北宋史家司马光认为:君臣名分就像天尊地卑那样不可改变,名分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而周王对三家分晋之事非但不加惩罚,反而予以正式承认,是自坏纲纪,最终导致周朝的衰亡。‎ ‎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有关分封制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2分)‎ ‎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42.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形成原因。(8分)‎ 材料三 下图为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铸钱。秦半两钱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 ‎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使用和研究两个角度分析秦青铜“半两”钱母范的阶值。(4分)‎ ‎ 43.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 材料二 唐后期韩愈著《原道》等五篇论文,抨击佛、老,大力倡导儒家纲常名教,他……排列出儒家的“道统”,自尧舜至孔子、孟子,谓孟子既没,“不得其传”,将汉以来儒学成果基本否定,而实以“道统”继承人自居。又力图扫除章句之繁琐,穷理明心,直指人伦。愈门徒李翱作《复性书》,阐释性、情之别,认为人性本善,而受情之累不得发扬,因此修养目标即是“复性”,破除情欲,弗思弗虑,达到“清明”、“至诚”之境界。韩李二人虽排斥佛、老,实际上却从释道两家汲取了大量思想资源以救传统儒学之弊,为宋新儒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概括韩愈等人对儒学的发展(6分)‎ ‎ 材料三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然则法家之言,其利于霸者更甚,何为而不用之?曰:法家之为利也显而骤,其流弊多;儒家之为利也隐而长,其流弊少。……盖逆取顺守,道莫良于此矣。孔学说忠孝,道中庸,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其道可久,其法易行;…”‎ ‎——梁启超《中国思想史上的儒学统一时代》‎ ‎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学何以能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4分)‎ ‎ 44. 唐朝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 ‎ 《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 《唐律》有造意(主谋)从重、随从减轻、犯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以及累犯加重等规定。死刑分绞、斩两等。允许除十恶以外的其他罪以钱赎罪。还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 ‎——摘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1)归纳《秦律》和《唐律》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走向产生的影响。(8分)‎ ‎ 材料二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 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他们也把各种宗教带到了中国。……如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再如锡兰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日本在7至8世纪仿照唐代风格建造的一些佛寺至今完好,还能使我们对当时讲求简洁、均衡的建筑风格多少有些认识。‎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在政治制度和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8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世界文明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D A D B A A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B C D B A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C B A B B D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D D B D B C B C 二、非选择题(41、42题均为12分,43题16分,44题20分,共60分)‎ ‎41. 晋国的建立与分封制有关。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将王族、功臣等封到地方做诸侯,有利于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和扩大疆域。但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晋文公即是“霸主”之一。春秋后期,很多诸侯国的政权被卿大夫掌握,“三家分晋”就是典型事例。周天子对该现象的承认反映了天子地位的进一步下降(或分封制的破坏)。唐末五代,割据严重,皇帝大权旁落,北宋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司马光的观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 时代的变迁既决定着政治制度的盛衰,也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42.(1)特征:内容上,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2分)‎ ‎ 关系上,各种思想之间有关联;思想传承并发展;多元到一统趋势。(2分)‎ 原因:内容上,社会变革;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2分)‎ ‎ 关系上,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2分)‎ ‎(2)使用价值:有利于货币的统一:体现中央权威;(2分)‎ ‎ 研究价值:是后人研究秦货币形制、计量单位、文字和冶铸业水平的实物资料(或一手资料)。(2分)‎ ‎43. (1)A. 儒家学说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B.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C. 汉武帝对儒学的接受和推广。‎ ‎ (2)不同之处:(各两分,共6分)‎ ‎ 孔孟:仁政、民本、教化;‎ ‎ 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 理学发展: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 ‎ (3)A儒学自身因素:学说本身有利于专制统治。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的变化。‎ ‎ B政治因素:自汉以来统治者的推崇。‎ ‎ C教育因素:自汉以来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 D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的影响。(四条答案有两条即可得4分)‎ ‎44. (1)《秦律》特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影响:《秦律》成为秦始皇实行暴政的工具,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最终二世而亡。(4分)‎ ‎ 《唐律》特点:减轻了刑法,区别对待不同情况,实行宽严相济和比较人性化的措施。影响:《唐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统治秩序,推动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形成。(4分)‎ ‎ (2)政治制度: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 科技领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或发明火药)。(8分)‎ ‎ (3)影响: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唐朝某些文明成果被亚洲国家所效仿。(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