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自要求)‎ ‎1.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这一现象发生舆论转变说明当时社会思想发生转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朝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很明显看出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忠君伦理观念的提升使得人们观念发生转变,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角度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出思想领域的变化;B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对社会道德妄加评判,不同时代对社会道德定义是不同的;C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民意的变化还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点睛:解答本题我们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材料中反映出社会舆论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上的转变。由此就可以将本题变为思想领域变化的问题,答案很容易就能够选出。‎ ‎2.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生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A - 19 -‎ ‎【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吸收道家、阴阳等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说明儒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家思想基础上形成新思想体系。故A正确;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思想,故B错误;儒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不是融合,故C错误;D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 ‎3.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由“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其它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4. 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B. 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D.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是陆王心学的核心,排除;B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排除;D是黄宗羲的观点,排除D。结合所学,程朱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 19 -‎ A 魏晋以后,汉字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者可以利用其特点,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审美情趣 中国的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B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治国方案 C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作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盛行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气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 蒸汽时代结束,蒸汽机被内燃机彻底取代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魏晋以后,汉字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者可以利用其特点,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审美情趣,故选A;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上升到批判封建制度的高度,也不具备近代民主的高度,排除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流派,排除C;D结论中的“彻底”表述不当,排除。‎ ‎6. 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人们穿着比较开放,这才出现了“慢束罗裙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诗句。但宋代一改唐氏袒胸露背的穿衣风尚,变得十分拘遂面质朴、细腻而含蓄。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A. 封建经济的发展 B. 程朱理学的盛行 C. 专制集权的强化 - 19 -‎ D. 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社会中习俗的变化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有密切关系,服饰的变化和统治者思想的要求有关系,唐朝时期统治者开放的态度,而宋时期统治者推崇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所以服饰十分拘谨,正确答案是B,CDA错误。‎ ‎7. 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话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B. 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基督教信仰 C. 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 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没有出现关于“反对神学世界观”和“发展私有”“基督教”的内容,排除BCD。 “万物的观光者”突出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人的价值,故选A。 ‎ 点睛: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人文主义的内容。人文主义古希腊时期产生,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再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回复。在宗教改革时期得到发展,在17、18世纪得到成熟,发展到理性阶段。‎ ‎8. 黑格尔在谈到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区别时指出,苏格拉底同样提出过“人是尺度”的命题,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那里,“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 沉迷于人的主观感受 B. 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 C. 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 D. 怀疑普遍真理的存在 ‎【答案】B ‎【解析】“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即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思维在一切真理被认为是基本环节,因此,绝对采取了思维的主观性形式,‎ - 19 -‎ 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B错误;AD是智者学派的特点,排除;C不是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的思想,排除C。‎ ‎9. 马丁·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需的,没有它是不行的”,但购买无用的奢侈品,却“耗费了国家与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就不应该允许这种对外贸易的存在”。马丁·路德的这些主张 A. 体现了其建立民主政治的构想 B. 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 C. 说明其认为欧洲应该完成统一 D. 极大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 ‎10. 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A. 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 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 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 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答案】D ‎【解析】“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驾凌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正确,A错误;B、C不是材料的本质意图,排除。 ‎ ‎11.‎ - 19 -‎ ‎ 宋徽宗十分热爱绘画,造诣非常高,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考试方式非常特殊,他亲自出题,就是一句诗,让大家画出来。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考查众位考生。材料反映了 A. 宋朝绘画繁荣得益于科举制度和绘画结合在一起 B. 宋朝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阶段 C. 宋徽宗的喜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官廷画院的发展 D. 宋徽宗喜欢绘画胜过于治理国家 ‎【答案】C ‎【解析】材料“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翰林图画院招考不属于科举考试,排除A;材料只是体现翰林图画院初创的情形,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宋徽宗治理国家的信息,排除D;材料表明,由于宋徽宗的个人喜好,“创办了翰林图画院,向全国招收绘画人才”,有利于宫廷画院的发展,故选D。‎ ‎12. 历史学家王沉森在《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一文中指出,大概在1920年至1930年代,中国一群领导性的史学家(包括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不约而同地提出新的史料观点,他们一改前代唯经书才是知识根源的观点,认为六经只是史料了——是供人研究的材料。上述变化说明 A. 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B. 经学的影响被彻底消除 C. 历史学家研究方向趋于一致 D. 传统文化融入学术研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史学家(包括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不约而同地提出新的史料观点”从史学的角度说明思想解放,主要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故A正确;B中彻底消除说法绝对;C中趋于一致不符合事实;D中传统文化融入与材料信息不符合。‎ ‎13.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答案】D - 19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将传统的白话小说重现光芒,是对旧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知识分子使白话小说这一传统重现光芒,并不是反对旧道德,排除A项。材料强调知识分子发扬白话小说这一传统,而白话小说的重新发扬并不是落后的表现,并未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排除B项。白话小说主要是用白话写成,而非文言文,新文化运动并非肯定文言文的价值,排除C项。‎ ‎14. “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即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要分两步走,先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进程的认识,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观点。故答案为C项。《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提出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排除A项;《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排除B、D项。‎ 点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进行详尽完整的论述。毛泽东认为,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想要在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不行的。‎ ‎15. 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直接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 19 -‎ B.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 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性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着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推翻满清”就是夺取政权的问题,“并且要建设共和”是建设政权的问题,结合起来来看就是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无法体现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无法体现人民的愿望,排除CD。‎ 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紧扣关键信息结合所学民权主义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16. 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 ①④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②④③‎ D. ③②④①‎ ‎【答案】A ‎【解析】是20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的主张,②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③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思想;④是19世纪晚期维新思想主张,依据时间排序A正确。‎ ‎17. 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据此可知,生物进化论 A.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 揭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序幕 C. 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 19 -‎ ‎【答案】C ‎【解析】根据“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剿的顽固堡垒”,可知《物种起源》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故C正确;《物种起源》发表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仍然信仰上帝,A错误;早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就反对封建神学,B项中“揭开了”错误,排除B;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就已经开展了,《物种起源》发表在1859年,D错误。‎ ‎18.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于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 解决了热辐射理论的疑点,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 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D. 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改变了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一项。为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利用这一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项。考生可能为充分理解材料,认为材料内容是指相对论,故而误选A。实际上根据“分子、原子”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涉及微观世界的科学理论,故可判断为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推广到了光学,由此可见A选项表述是正确的。解题时要充分结合所学,首先根据材料得出是量子理论,再对选项逐一排查。‎ ‎19. 1952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高校改革都是在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展开 B. 高等教育改革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C. 政治因素是决定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原因 - 19 -‎ D. 培养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在不同时期针对大学科目或者教育目标进行调整,显然都是为了培养优质高效人才,故D正确;1977年恢复高考不是在经济建设背景下,故A错误;教育改革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故B错误;C中主要原因并不都是政治因素。‎ 点睛:高考试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本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认识,是一道难度适中、情境较新且设置比较巧妙的试题,既符合课标命题紧扣主干知识、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的特点,又充分考查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象、获取历史结论的学科能力。‎ ‎20.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B.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科技成就 C.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D.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成果 ‎【答案】C - 19 -‎ ‎21. 恩格斯说他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在第三、第四乐章里听到了“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的、年轻的、自由的欢乐”。这说明贝多芬作品 A. 凭借乐器表达情感 B. 有强大艺术感染力 C. 节奏悠扬舒缓轻快 D. 体现出反封建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的、年轻的、自由的欢乐”,说明贝多芬作品充分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A不能表现出贝多芬作品表达情感的不同效果,排除A;C材料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反封建精神”,排除D。‎ ‎22. 《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久而久之很多官员不仅把“廉慎”思想当作律例规范,还作为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A. 唐代重视政府的廉政机制建设 B. 唐代科举制度发展完备 C. 唐代的廉政建设深受儒学影响 D. 唐律注重提升官员素质 ‎【答案】A - 19 -‎ ‎【解析】根据题干中“《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可知,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故A正确。唐朝科举制度并不完备,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唐代的廉政建设的影响,也没有体现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故CD错误。 ‎ ‎23. 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A. 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 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 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 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度的积极作用,从材料来看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避免权利的争夺的,使权利的更替能够和平的进行,从而使政局能够稳定,选B。A是宗法制度的消极作用,不选。C.D两项说的是分封制度而非宗法制度,也不能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4. 考古发现,商代墓葬中殉葬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而西周时期用奴隶殉葬、祭祀等现象比较少见,而且此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中期以后基本未出现。这表明西周 A. 形成了重视民力的思想 B. 各级大宗享有祭祀特权 C. 开发私田需要大量奴隶 D. 儒学提倡尊重人的价值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用奴隶殉葬、祭祀等现象比较少见意在强调西周时期把奴隶作为劳动力看待而不去殉葬,即爱惜民力、重视民力的思想已经形成,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开发私田是在春秋时期而非西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是春秋时期的而非西周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用奴隶殉葬、祭祀是对生命、对劳动力的不尊重、不重视,而不再用奴隶殉葬、祭祀则表明重视民力的思想已经形成。‎ - 19 -‎ ‎25.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D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名师点睛】行省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行省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行省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行省制不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6. 在古代雅典,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 注重对事实和法律的分析 B. 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 C. 形成严谨完备的司法程序 D. 法律是正义与理性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材料“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说明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故选B;由“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 ,可见司法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排除AC;D是古罗马的自然法的观点,排除。‎ ‎27. 雅典执政官梭伦废除债务奴隶,罗马共和国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上述史实反映出古代雅典和罗马管理社会的共同智慧是 - 19 -‎ ‎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 ‎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 ‎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D ‎【解析】材料“废除债务奴隶,罗马共和国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体现了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故正确;废除债务奴隶制有利于缓解贵族与平民矛盾,而《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故②正确。故选①②组合,选D;③和材料无关,④只属于梭伦改革,排除③④,故排除ABC。‎ ‎28. 相对于农业来说,早期罗马社会的工商业还比较落后,人们对交易安全的关注甚于交易的便捷,所以象征的行为和庄严的语言,冗长的和繁复的仪式是为了使各方都能注意到交易的重要性,并使证人可以因此而获得深刻的印象。这段话可以用来 A. 解释习惯法长期存在的原因 B. 解释公民法存在的合理性 C. 说明罗马法重视程序的原因 D. 说明万民法诞生的必然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对交易安全的关注”“象征的行为和庄严的语言,冗长的和繁复的仪式”等信息,说明罗马法注重程序和形式,材料所述为罗马法重视程序的原因。故答案为C项。材料所述并非仅针对习惯法,排除A项;重视程序并不只是公民法的特点,材料所述与公民法存在的合理性无关,排除B项;万民法诞生的必然性是随着帝国的扩张,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新问题的增多,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29. 美国著名学者房龙说:“只有宽容不同的思想,人类才可能获得进步与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 19 -‎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候,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是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当时最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学派及其顺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种人文思想的具体实践活动。‎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答案】(1)表现:礼崩乐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派别和主张: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强调加强君主的权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主张: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学校是议政场所。‎ 进步性: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条件: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 特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带有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 - 19 -‎ 实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关系:思想变革为社会转型提供思想基础;社会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礼崩乐坏”可得礼崩乐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小问派别,抓住问题“最符合统治者需要”,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家;第三小问重要主张提倡以法治国,强调加强君主的权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主张,概括材料二“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可得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概括材料二“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可得主张地方自治;学校是议政场所。第二小问进步,分析上述的三点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条件和特点,据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可得条件: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据材料三“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可得条件: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据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中西文化矛盾冲突”可得特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带有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第二小问实践,抓住“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上述材料,抓住问题“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从两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可得思想变革为社会转型提供思想基础;社会转型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 “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 19 -‎ ‎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先秦儒学、明清进步思潮、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0. 阅读材料答问题 材料一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材料二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2)概述材料二中“新的历史条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比较启蒙运动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人文主义的新发展。‎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启蒙思想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启蒙思想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主要原因。‎ ‎【答案】(1)含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存在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2)新条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取得新的进步;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新发展: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张构建“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3)中国启蒙思想: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实行文字狱,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因此思想内容只能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 - 19 -‎ 法国启蒙思想:而18世纪的欧洲和法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因此才有构建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成为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解析】(1)结合所学,材料一中“借古喻今”只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存在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2)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阶级、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归纳启蒙运动时期,可以答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取得新的进步;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而新发展可以从启蒙运动的内容归纳“新发展”,可以答为: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张构建“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3)比较中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要从经济、阶级、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归纳,可以答为: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实行文字狱,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因此思想内容只能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而18世纪的欧洲和法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因此才有构建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成为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发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府为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说明两次改革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答案】(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政策等.‎ - 19 -‎ 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鼓励橄榄油出口”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政策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2)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