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  )‎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倡导自然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与材料“万物和谐”、“生态文明社会”相符,故A项正确。 B项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主张维护等级秩序,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主张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道家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万物和谐”、“生态文明社会”,结合诸子百家思想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道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 A. 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 B. 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 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 D. 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AB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大一统的本质强调的是等级制度,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相关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 A.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 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人品德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道德和修养并重的思想,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排除A;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D;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点:①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正确理解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所体现的知识信息即可正确答题。 ‎ 1.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 ‎ 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A.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选项不符合图二,排除;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 C.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 D.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在宋朝和明清之际发展的表现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A. 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 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 C. 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吾心自有光明月”可知这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B项是朱熹的思想主张; C项是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D项是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吾心自有光明月”。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 3. 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黄宗羲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王夫之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A. 抨击程朱理学 B. 反对君主专制 C. 继承儒家思想 D. 倡导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表明三者均反对君主专制,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 1. 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 A. 崇尚知识美德 B. 重视道德规范 C. 尊崇法律权威 D. 追求政治民主 ‎【答案】C ‎【解析】“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说明二人都主张尊崇法律权威,故C正确; AB是苏格拉底主张,排除; D是柏拉图主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柏拉图,解题的关键是“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苏格拉底、柏拉图,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2.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 ‎ ‎ A. 以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B. 以抨击教会的腐败为创作主题 C. 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 以浪漫主义为其创作风格 ‎【答案】A ‎【解析】题目中给出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一切以人为核心,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基本以宗教题材为主,但是弘扬人性,故A项符合题意。 抨击教会腐败,是这个时期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不是美术创作,所以B不正确; 鲜明的色彩与夸张的形式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所以C不正确; D是浪漫主义时期,不符合文艺复兴的时代特点,所以D不正确。 ‎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16)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等博学家做出的贡献。 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 1. 中世纪时天主教规定只有神父才能阅读《圣经》,到了16世纪中期,许多教民相信只要是信徒就可以直接阅读《圣经》,只要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  )‎ A. 天主教会放弃对教民的精神控制 B. “因信称义”思想深入人心 C. 文艺复兴解放了教民的思想 D. 天主教信仰被新教信仰取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面临新教的威胁,开展了一系列的自救活动,并未放弃对教民的精神控制,故A错误; “直接阅读《圣经》,只要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体现了“因信称义”,故B正确; 材料说的是宗教改革,并不是文艺复兴,故C错误; D错在“取代”,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其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 2. 康德曾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 A. 人身自由 B. 推翻专制 C. 思想自由 D. 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思想自由,故C正确; ABD材料未涉及,故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 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 1. 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朱或《萍洲可谈》‎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A. 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 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 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 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答案】D ‎【解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能说明指南针已经使用,不能说明“普及”,故A项错误; 同时材料对指南针的记录没有说明其首次性,故B项错误; 材料中说明船已使用指南针,却不能说明宋代的航海业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 两则材料均有船上使用指南针的记录,说明宋代指南针在航海中有应用,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四大发明,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 ‎ 2.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普遍迅速发展 B. 是为丰富不断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 C. 是汉字发展由繁到简趋势的产物 D. 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据此依据材料“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可知D正确。 A项“普遍迅速发展”说法片面,排除。 题干是文学形式多样化的表现,故排除B。 C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张芝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下列书法作品与张芝所擅书法字体一致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引文中的“一笔而成”“血脉不断”等信息可知张芝的书法应属于草书。四幅作品中,A是篆体,排除。 B是隶书,排除。 C是草书,正确。 D是楷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等。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 1. 比较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太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 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列出的内容来看,此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有区别的,中国趋向于总结,主要注重的是经验方面,而西方则注重自然科学,尊崇理性精神,故C正确; 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的内容得出,排除; 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交流的内容,排除; 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表现出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 ‎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中国趋向于总结,主要注重的是经验方面,而西方则注重自然科学,尊崇理性精神。 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给出的表格中要横向对比,对比中西方的差异。此外要注意材料涉及到的主要是文化领域,不要过分解读。 ‎ 1. 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的解读正确是(  )‎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 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答案】D ‎【解析】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重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 B.根据所学,新经济出现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 C.三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故C项错误。 D.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图示可以看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坚持“中体西用” 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 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D ‎【解析】题干“测温、测热、测电”“平弧三角”“化学物质”等属于西方科技范畴,故D项符合题意。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开始开眼看世界,故排除A项。 “中体西用”虽为洋务派的主张,但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故排除B项。 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 1.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B. 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 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 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可知,郑观应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商战;章太炎主张以革命手段反封建;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共和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由于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材料中三位思想为了救亡图存,提出各自观点,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是主要的诉求,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需要掌握早期维新派、维新派以及革命派主张及其时代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分析理解,结合近代中国时代特征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早期维新派、维新派以及革命派主张及其时代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不无心痛的写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主要反映了(  )‎ A. 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 B. 公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终结 C. 文化领域出现极端倾向 D. 国人接受文化呈现多元性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1921年”,此时期即新文化运动时期,再根据“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即竭力打压传统儒学,故C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具有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正如陈独秀一针见血所指:“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可见反对旧道德在本质上是撤除封建专制势力的精神保护伞。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因为只有新文学才能更自由地表达新思想。 ‎ 1. 李大钊在演说中称:“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该演说的目的是(  )‎ A. 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 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C. 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 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以看出其所指的应该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其目的是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与题干中李大钊的现点不一致。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2.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 A.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 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不是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 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题干时间是1924年,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好朋友”的关系,结合1924年国共合作可知,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故C项正确。 中共开展土地革命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1924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国共合作。考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国共合作相关知识的掌握。 国共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 ‎ 3.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中可以看出是在肯定其“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 1.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冲破了思想樊篱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深化了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当时改革开放还未进行,与ACD项均不符合;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两次讲话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主要历史功绩。邓小平理论的深化:1992年南方谈话;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十五大,正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提供思想基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②(提供经验条件)它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经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及发达国家的态度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③(推动事业发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 2. 如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A. 短时间实现了普及目标 B. 在曲折中逐渐发展起来 C.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D.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答案】C ‎【解析】我国高等教育并不是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本题比较的主要是高考录取率,而录取率从不足百分之五增长到百分七十多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故C正确。 BD两个选项在表格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故排除。 A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 1.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的精髓,是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解说出来,使其成为利器,去扫除古典主义和贵族僧侣主义的颓废气息。以下作品能体现该精髓的是(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解说出来”,“去扫除古典主义和贵族僧侣主义的颓废气息。”是现实主义的特征。A项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A项正确; B项是法国作家雨果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不符合题意; C项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不符合题意; D项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人间喜剧》.它被称为“法国的百科全书”。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人间喜剧》.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材料并识记相关内容。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个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 ‎【小题1】(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想政治。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答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归纳二人思想的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所以两者的不同就很容易得出了,即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并要注意审题,两种思想的关系既包括联系,又包括区别;第二小问只需要回答清楚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 故答案为: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效仿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 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必然性(原因):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形成、维新思想、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知识积累: 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 ①天人感应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 ‎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 1. 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针对我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一些讨论:一种观点主张大力进行技术引进;另一种观点则更强调自主创新;也有一种观点提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 --摘编自孙建、吴利萍、齐建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你赞成上述科技讨论中的哪一种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本小问,首先依据材料选取任意观点,可赞成观点一,也可赞成观点二、三。然后对该观点进行论证。如赞成观点一,可从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以及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以及清政府及日本幕府统治时期闭关锁国的影响解答即可。赞成观点二可从两次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建设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解答即可。赞成观点三可从美国和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解答即可,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答案一:观点:赞成第一种观点,赞成技术引进。 论述: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设备---中国近代化开端;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实现经济现代化;新中国建国初期引进苏联资金和技术发展科技;清政府及日本幕府统治时期闭关锁国---落后挨打。 结论:总之,技术引进利于科技和工业进步,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 答案二:观点:赞成第二种观点,赞成科技自主创新。 论述:英国工业革命重要发明---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科技发明---跃居世界前列;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中国在中苏关系恶化后自主研发核武器---巩固国防。 结论:总之,自主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答案三:观点:赞成第三种观点,即赞成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互为补充。 论述:美国和德国既引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积极自主创新---跃居世界前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既有技术引进又注重自主创新---航空航天、巨型计算机等领域成就突出。 结论:总之,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既推动民族科技进步增强国家实力,又能保证民族发展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科技。考查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以及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以及清政府及日本幕府统治时期闭关锁国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建设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美国和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国改革开放成就。 本题考查对中西方科技成就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俄、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答案】‎ ‎【小题1】(1)克里米亚战争是发生于1853年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所以“西方脚步”代表的是先进工业文明,“旧制度”指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第一小问,题干重点强调日本明治维新特点是“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联系所学史实,如:武士道精神、天皇的较大权力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 故答案为: (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崇拜。 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俄、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需掌握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