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高二(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解析】A是在明朝,B是在南宋,所以排除AB; 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会出现“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所以C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D“松弛”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市的变迁,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商业,考查了中国古代“市”的变迁,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 ‎ A. 种桑养蚕的现象开始出现 B. 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 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D. 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商代出现了很多与蚕丝有关的文字,这说明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 中国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故A项错误。 麻为商代主要衣料,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是在汉代,故C项错误。 西汉时,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商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历程。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和图示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以材料和图示的形式考查对商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历程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 A. 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B. 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 C. 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D. 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答案】C ‎【解析】“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在削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实际上也表明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载体和生活资料。春秋战国以前,古代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战国以后,以商鞅变法为标志,开始出现了土地私有制,从此中国古代进入了土地私有与国有并存的时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建立之后,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 2.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其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 手工业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D项正确。 A说法片面,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第七卷》中介绍古代某个城市时说:“州桥至龙津桥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尤其以夜市著名,州桥附近的东西大街、朱雀门外的东西大街、宫城东华门外的南北大街等,都是 重要的商业街,著名的相国寺内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三、八开放贸易,是著名的‘瓦市’,还有许多‘瓦子’,进行各种伎艺演出。”这座城市最可能是(  )‎ A. 西汉的长安 B. 唐朝的长安 C. 北宋的开封 D. 隋朝的长安 ‎【答案】C ‎【解析】A.西汉时期,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不符合材料的特征。 B.唐朝时期,时空限制也没有被打破。 C.宋朝时期时空限制被打破,而且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逐渐兴起。 D.隋朝时期,时空限制没有被打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过程特点。 ‎ 2. ‎“1520 年 11 月 28 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 3 个月 20 天里,我们没有吃过 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材料中“我 们”的活动(  )‎ A. 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B. 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C.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D. 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线 ‎【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 B.揭开地理大发现序幕的应该是迪亚士。 C.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是哥伦布。 D.太平洋航线不是,东西方之间最短的航线。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3.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材料反映了宋朝(  )‎ A. 实现货币统一 B. 已经发行纸币 C. 出现货币买卖 D. 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B ‎【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钞票与钱都可以在民间流通,二者没有差异; A、材料中未涉及货币统一的信息点,故错误; B、通过材料的提示可以看出,钞票纸币在民间开始流通,故正确; C、材料的意思不是货币买卖,而是钞票在民间与钱币一样可以流通,故错误; D、该项属于对材料内容的过度延伸,故错误; 故选:B。 本题以明夷待访录关于钞钱的记载为考查背景,考查了对宋朝商业发展知识点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应当掌握材料的叙述重心在纸币上,同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 ‎ 1. 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 A.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B. 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C. 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 D. 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材料“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说明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政治。 故选:D。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6世纪”“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切入,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2. ‎“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 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 话的作者认为(  )‎ A. 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 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D. 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答案】C ‎【解析】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发展,是一个悖论,是错误的。 B.大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 C.材料信息明显是强调大工业发展,促进了现代市场的发展,体现了工业革命这世界联系加强产生的影响。 D.世界市场的形成并没有阻碍历史的进步。 故选:C。 点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就可以正确的选择。 ‎ 3. 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 A. 新航路开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最早”,依据题干“化学添加剂”,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的建立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 AB两项时期没有出现化学添加剂,应排除。 D项不符合“最早”,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建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化学添加剂”,注意限定信息“最早”,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建立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建立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猛烈冲击,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  )‎ A.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共领导) B.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封建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 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C两项错误。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经济在近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后就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产生洋务经济;19世纪60、70年代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均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需要掌握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成分。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和对选项中经济出现时间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成分的把握,抓住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1999 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 色表示羞愧和懊悔。”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  )‎ A. 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 B. 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 C. 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 D. 在美洲掠夺金银 ‎【答案】C ‎【解析】A.利物浦是因为近代贩卖黑奴而兴起的英国海滨城市,与建立东印度公司无关。 B.进行欺诈贸易,并不是悲剧,只是不正当。 C.黑奴贸易造成了很多的人间悲剧,是一种罪恶的贸易,它也促进了利物浦的兴起,符合材料的特点。 D.掠夺黄金白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的表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黑奴贸易,要求学生结合黑奴贸易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早期殖民扩张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 A.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B.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C.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但客观上却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经济上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种豆得瓜”的“瓜”是指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对洋务运动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及其影响的理解和掌握。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这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③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1.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 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中华民国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C. 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本由材料可知讲的是1927-1936年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于1927-1936年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 此时,中华民国政府已经不存在,排除B。 此时一战已经结束,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 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 工厂制组织形式 B.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机器大工业生产 D. 垄断组织形成 ‎【答案】B ‎【解析】A.材料涉及到的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而不是生产组织形式。 B.从材料中代替了以前主宰财富生产分配的规章条例,可以看出这是指工业革命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兴起。 C.机器大生产是生产特征,不是经济运行规则。 D.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提倡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著名的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国富论>主张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的运行,完全靠市场运行,调节,市场是完美无缺的,政府只当守夜人的角色。 ‎ 1. ‎1900年后,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 B. 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C. 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D.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紧密联系 ‎【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科研实力雄厚。 B.1900年前后,美国并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C.材料体现不出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D.从材料可以看出,大公司直接投资实验室,说明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来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从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更为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基础工业、重工业和能源工业,这使得这些国家有能力改造和武装轻工业部门,使农业机械化,进而使整个国家实现工业化。  4、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德、日等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既可吸收第一次的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的新技术,使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 2. 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具有相当的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相互制约(“三农问题”)致使经济不发达现象的根源之一。中国自然经济作为一 种经济形态最终结束,是在(  )‎ A.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 B.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C. 1952 年土地改革之后 D.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之后 ‎【答案】D ‎【解析】A.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并没有结束,只是开始瓦解。 B.新中国成立以后,自然经济仍然存在。 C.土地改革以后出现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自然经济。 D.土地私有制变成公有制,自然经济结束。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要求学生结合三大改造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三大改造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自然经济的特征和解体的过程。 ‎ 3. 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罗斯福实施“新政”,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所有这些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伟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原则无处不在 ‎【答案】D ‎【解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罗斯福的新政以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适应了各国的国情,取得了成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D项正确。 ‎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苏俄、近代中国、美国、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对相关政策或路线共同特点的正确归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 A. 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受外国资本控制 C. 是洋务派开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D. 已是近代性质的企业 ‎【答案】D ‎【解析】A.在这看不出最早。 B.从材料可以看出发昌机器厂只是在技术上引进了外国技术,但并不能受外国资本的控制。 C.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洋务企业。 D.可以看出发昌机器厂厂采用机器来生产,又是近代产生的,所以具备近代性质企业的限制。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产生的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抗战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 B. 抗日战争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C. 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D. 1935-1936 年间,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榨是抗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工业的搬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35-1936年间,由于国民政府的积极措施,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及其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及其状况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及其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 3.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 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他提出(  )‎ A.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D. 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答案】A ‎【解析】A.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材料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管理方式,所以当时提出来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D.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质的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未发生质的变化,排除; 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与史实不符,排除; ①③均符合题意,故①③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1. ‎19 世纪 90 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 20 世纪初 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 俗。20 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 A. 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 C.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 D.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 ‎【答案】B ‎【解析】A.近代工业文明影响到服装的变化。 B.20世纪初期,中国封建制度并没有真正的结束,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西方思想的传入会影响到服装的变化。 D.近代中国教育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会促进服装变化。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2015年11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这应该是李克强总理为中国高铁做的性价比最高的一次“代言”了:一趟高铁,中国总理邀请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一起乘坐!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下列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 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故①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掌握。 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的理解、识记是本题解题的关键。需要掌握改革开放及其成就的相关史实。 ‎ 3. 由于相关优惠政策仅仅局限在各个成员国之间,所以对外的贸易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滞后的阶段之中,各个国家之间依然维持有一定的贸易壁垒。所以,对于非成员国的贸易发展以及建设扩张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对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也产生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材料内容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  )‎ A. 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B. 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C. 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D. 增强了世界各国间的关税壁垒 ‎【答案】A ‎【解析】A.材料内容反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无法体现出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A项正确。 B.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并不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出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影响。 D.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一体化会对本集团以外的国家设置关税壁垒,不是世界各个国家,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学生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 ‎ 1. 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 A. 娱乐大众 B. 传播商业信息 C. 宣传政治主张 D. 报道国内外大事 ‎【答案】B ‎【解析】A.从材料可知,上海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商人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是娱乐大众。 B.材料中说到商人怕买卖有阻碍停滞,所以看重报纸贵乎信息流通的功能,主张创办报纸,b选项符合材料意思。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治主张的内容,选项与材料不符合。 D.材料侧重信息为商业服务,而国内外大事不光是商业内容,也有其他的内容,故而本选项不准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事业发展的作用,材料以上海地区为例,表达上海地区商贾对信息的需求,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指出,报刊传媒的传播信息的功能。 近代中国报刊的兴起与发展得原因有,列强侵略外国报纸的传入起到先导作用,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近代经济的产生,为报纸发展奠定基础,人们获得信息的需求,中国政治革命发展的要求,本材料中明显体现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报刊的创办。 ‎ 2. 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 A. 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 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 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 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中主要阐述了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故D正确。 而ABC的表述均不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等。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对有关经济体制问题的探讨,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 ‎ 1.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这些规定(  )‎ A. 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B. 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 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D. 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关键信息“1960年11月3日”,根据所学知识,1960年冬,国家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样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故C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 B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962~1965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经济调整,从计划工作角度看,主要是从以重轻农为序向以农轻重为序的战略转移,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 由于1958年“大跃进“的错误,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转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面临这种局面,中国政府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的八字方针。 ‎ 2.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 A. 《时务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B. 19 世纪,福建巡抚在 台湾开设中国第一部无线电台 C.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格局基本奠定 D. 《渔光曲》的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答案】C ‎【解析】A.《时务报》只是维新变法时期的宣传变法思想的报纸,并没有存在很长时间。 B.台湾开设的是中国最早的有线电报,最早的无线电报是在大陆上海。 C.辛亥革命之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铁路的基本格局。选项是正确的表述。 D.中国电影的起步是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上映。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和交通事业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罗斯福总统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  )‎ A. 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 B. 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 民的自信心 C. 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 D. 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 渐告结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当时的背景是美国在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打击下,社会矛盾激化,胡佛总统在解决危机时,基本采用了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加深,故C正确; 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使得经济危机加深,而不是经济发展缓慢,故A排除; 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当选上任才开始,而不是新政渐告结束,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主要通过所学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运用,主要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回答,故难度不大。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即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固然是一种岛国心态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英国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考虑问题,而帝国利益与欧洲的利益又往往是冲突的……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主要潮流是一体化,英国却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状况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于是英国分别在1961年9月首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1967年5月申请加入欧共体,但都遭到了拒绝。1973年1月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可是,同年10月,全球石油危机爆发,欧洲经济受挫,英国也受到牵连。1975年6月英国举行留欧公投,最终67.2%的民众选择留欧。2016年6月,英国再次举行脱欧公投,超过半数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材料二:合理的政治应该是国家责任与公民义务的平衡、精英政治与民众参与的平衡、契约的扩展在其适应范围内。英国脱欧公投是对20世纪以来日益高涨的民主精神的呼应,然而它却是对英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契约伦理的违背,是对合理政治的背离。大量外来移民所带来的人口结构改变,使人口的种族和文化构成发生巨大改变,颠覆了政治共同体赖以形成的往日基础。英国公投脱欧的一大原因就是对欧盟的难民政策不满,担心英国“国将不国”。 --摘编自程亚文《匮乏、政治过度与文明危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欧共体(欧盟)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英国却对此持消极态度”“1973年1月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以及材料二“英国公投脱欧”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原因:问依据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状况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的信息归纳申请加入原因;依据材料一“全球石油危机爆发,欧洲经济受挫,英国也受到牵连”以及材料二“对英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契约伦理的违背,是对合理政治的背离。大量外来移民所带来的人口结构改变”的信息归纳回答。 (2‎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从国家利益的需要、综合国力、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1)变化:由排斥到申请加入再到主动脱欧。申请加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一体化,欧共体经济迅速发展;主动脱欧原因:欧债危机的影响;对欧盟难民政策不满;英国传统外交政策(孤立主义);政治的过度化(对合理政治的背离);英国的岛国心态、帝国心态等。 (2)因素:国家利益的需要;综合国力;历史文化传统;国际形势的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对欧共体(欧盟)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依据材料“英国却对此持消极态度”“1973年1月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以及材料二“英国公投脱欧”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主要因素。主要结合“国家利益的需要”等因素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政府 1954 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 33.3%,余下的由雇 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 世纪 70 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 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 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付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材料二 孙中山在 1903 年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欧美之富者可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演此悬 绝之惨景,它日必有大冲突。”为此他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 社会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材料三1991 年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 长的决定》,预计我国 1995 年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 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 行列。1991 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金制度。1992 年 1 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 年 8 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 第 8 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答案】(1)“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 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 世纪 70 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 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 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养老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改革深化,综合国力增强,关注民生。 故答案为: (1)经验:①养老保障法制化;②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④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⑤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 ‎ ‎(2)背景:①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②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养老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③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④改革深化,综合国力增强,关注民生。‎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福利制度。考查二战后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需结合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 ‎ ‎ ‎【答案】从图中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 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 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 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中 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 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故答案为: 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 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 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 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中 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 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需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