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 分,24 小题, 共 48 分。) 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 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 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 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 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C. 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 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2.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 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 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4.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 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 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5.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 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 B.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 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6.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7.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 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A.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B.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8.《民法大全》编纂时参考了许多法学著作,罗马法学家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做 了精辟的定义,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纂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 等任务。这表明罗马法学家 A. 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B. 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C. 热衷于法学理论的阐释论证 D. 乐于担任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 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 宗教信仰 B. 启蒙思想 C. 西方商品 D. 民主制度 10.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 年《在上海中国国民 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 年认为“不能笼统讲 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 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11.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 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12.据统计,1600-1609 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 22430 匹和 15000 匹,而从 1640-1649 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 11450 匹和 3000 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 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 “价格革命”的影响 B. “商业革命”的影响 C. 意大利不重视技术革新 D. 英法重视技术革新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 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材料意在说明达尔文 主义 A.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 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借口 C. 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社会变革 D. 加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进程 14.1871 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 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 年宪法 A. 赋予人民选举权 B. 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 限制了皇帝权力 D. 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15.1890 年,美国国会制定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即《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 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但在随后的十年里,美国的工业垄断组织却从24 家增加到 157 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 7 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 国会力图维护美国中小企业的利益 C. 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16.据学者饶斯基估算,1914-1934 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 2%-2.5%。按此推算,1933-1953 年 20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 1.63 倍,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只增加了 28%。这说明 A. 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共内战对经济影响不大 B. 日本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型 C. 日本的侵略战争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D. 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17.中共创始人李大钊曾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 90%以上,农业依 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 此材料意在说明 A. 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农民 B. 农民将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 C. 中国革命必须铲除封建小农经济 D. 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 18.1920 年 12 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 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奢想向社 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 A. 试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B. 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C. 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 D. 在经济政策取舍上明显过于保守 19.1985 年 5 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 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 “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 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B.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20.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塞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 所谓“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 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马塞的“法国式计划化” A. 把“计划”定义为计划经济 B. 是国家协调所有社会力量的发展方式 C. 主张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 D. 是对 “滞胀”引发经济危机的反思 21.据统计:1950-1964 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 7.1%、5.6%和 4.9%,而美国只有 3.5%;1948-1962 年,西欧在自由世界的黄金中所占份额从 15%上升到 44%, 而美国已从 71%下降到 40%。这一现象的出现 A. 表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B. 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 是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所致 D. 主要和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关 2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 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据此可以推断美国 A. 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B. 体力劳动者逐渐退出劳务市场 C. 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 D. 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严重 23.2006 年,《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 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 25 个小矮人”。这两个国际组织是 A. 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 B.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24.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 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 年 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 2009 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 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 “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 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 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 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 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 25 题 22 分,第 26 题 15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 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起 来的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 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 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 26 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 对《授时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 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 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 年至 1934 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 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 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 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 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 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影响。(14 分) 26.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 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27.(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 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 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婚 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 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民主主义 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日趋增多,蓄婢、纳 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 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 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 一派新气象。 ——摘编自马冀《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50 年《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的《婚姻法》推行的意义。(6 分)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 184 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 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 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 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 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 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9分)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 分,24 小题, 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A C B D A A C D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D C A B B B D C C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 25 题 22 分,第 26 题 15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1)特点:历史悠久;注重实用/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农业生产服务;长期领先世界/历法先进;吸收外来成果;政府主导;政治色彩浓厚。(取 4 点 8 分) (2)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百姓抵制禁过旧历年节;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取五点 10 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历法接轨;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保留了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取两点 4 分) 26.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西方民主思想传入(取 3 点 6 分)。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取 3 点 9 分) 27. (1)小农经济的影响;封建思想/传统思想/儒家落后思想的束缚;落后的婚姻习俗根深蒂固;部分干部推行不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取 3 点 9 分) (2)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清除了旧婚姻制度的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理性的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风俗习惯转变;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有利于和谐、和睦家庭构建; 妇女地位提高/有利于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恢复发展;巩固新生了政权。(取 3 点 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