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料记载:商汤建国之时,尚存诸侯三千余,与夏朝初建之时相比,“十损其七”,仅400余年间竟有70%的诸侯封国被消灭。这说明 A. 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 当时中国诸侯兼并战争非常残酷 C. 中华大地由分裂逐步走向大一统 D. 诸侯国数量下降源于生产力发展 - 38 - / 38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仅400余年间竟有70%的诸侯封国被消灭”可知,商朝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且残酷,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兼并战争残酷,没有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中华大地由分裂逐步走向大一统是在春秋时期,而不是题干的商朝时期,故C项错误。商朝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木石骨等,生产力水平不高,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十损其七”“ 仅400余年间竟有70%的诸侯封国被消灭”等,可从诸侯兼并战争的角度分析题干即可知道答案。 2. 《礼记载》:“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而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 分裂的国家现状 B. 森严的等级秩序 C. 落后的管理制度 D. 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B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不同爵位决定了其所站的不同地位和方位,这是分封制之下西周等级森严的反映,故B项正确。由题干“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可知周王尚未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尚未出现分裂的国家现状,故A项错误。分封制在当时符合周朝的政治统治,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故C项错误。秦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故D项错误。 3.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王国维在此强调了当时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秩序 B.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C. 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 D. 周王对异姓封国难以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各诸侯国通婚的实质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诸侯国通婚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中,有些诸侯是无血缘关系的功臣或先代贵族,而不是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国能实行有效的统治,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等,从联姻与政治统治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4. 汉代蔡邕说:“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同号之义也……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这个称谓的变化反映了 A. 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 38 - / 38 B.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 秦朝的统治严酷残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朕”由原先民间男子的称呼,变为秦始皇专用的称呼,不许百姓使用,体现了皇帝的权威性,其地位不可僭越,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朕”地位的变化与专制皇权有关,没有涉及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与题干体现“朕”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朕”地位的变化与专制皇权有关,没有涉及秦朝的统治严酷残暴的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关键要清楚理解“朕”称呼的变化,然后透过变化,理解其的变化后实质,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思考。 5. 高自双指出:“秦始皇心系天下,事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并及时做出决定。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材料认为秦始皇 A. 昏庸无能 B. 勤政敬业 C. 才能突出 D. 专断独裁 【答案】B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国家的所有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由皇帝决定,每天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工作量,体现秦始皇勤政敬业,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秦始皇大权独揽,勤政敬业,而不是昏庸无能,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秦始皇的能力大小,而是强调其勤政敬业,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不符,故错误。 点睛:本题皇帝制度为切入点,首先需理解题干内涵,抓住关键信息“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即可知道是强调皇帝勤政勤业。 6. 隋代实行州县制唐代实行××县制,宋代实行路县制,元代以来实行行省制,皆取法于秦汉郡县制,期间也有一些朝代试图打破秦汉郡县制的二级框架,但效果皆不理想。这说明秦朝推行郡县制 A. 使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 导致后世统治疆域扩大 C.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D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郡县制自秦代实行以来在名称上有诸多变化,该制度的主旨未有变化,说明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D项正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封建王朝仍然保留分封制,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导致后世统治疆域扩大,故B项错误。郡县制确实有利于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但题干强调郡县制对后世行政区划的影响,故C项错误。 7. 据史书记载,宋代“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这一史料说明当时 A. 军政管理体制出现了混乱 B. 宰相已成为政府中的虚职 C. 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 D. 枢密院无权处理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皇帝有紧急处理军务的权力,不需要经过三省和枢密院,说明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军政管理体制出现了混乱,而是强调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宰相的地位,而是强调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故B项错误。枢密院负责军事,但题干强调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宋朝君主专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 史书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实行之初的九品中正制 A. 沦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 38 - / 38 B. 可以防范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C. 完全不同于汉代的察举制 D. 主要以出身门第为选拔标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是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只重门第,故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可以防范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可以防范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只是在实施后逐渐沦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中的“乡论余风”继承了察举制度的方式,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题干“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不符,故错误。 9. 英国学者克尔曾说:“经验毫无疑问地证明,对处于半文明状态、崇拜偶像、民族尚文的独特的中国而言,科举是最好的事物。”克尔意在强调科举制 A. 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B. 保证了官员的廉洁高效 C. 避免了地方割据现象 D. 十分适合中国古代国情 【答案】D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克尔认为古代中国是“半文明”“崇拜偶像”“尚文”的,在这种国情下,科举制是最适合的选官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科举制既可以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又可以加强思想控制,但与题干主旨强调科举制符合中国古代国情不符,故A项错误。科举制可以提高官员素质,但不能保证官员的廉洁高效,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能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C项错误。 10. 史载:“天启二年,(宦官)魏忠贤用事,言官周宗建等首劾之,忠贤于是谋结外廷诸臣。秉谦及魏广微率先谄附。明年春,秉谦、广微遂俱入阁参机务。”这反映了明朝 A. 官员入内阁具有偶然性 B. 存在宦官干预朝政现象 C. 宦官掌控官员人阁权力 D. 内阁沦为宦官专权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魏忠贤用事,言官周宗建等首劾之。忠贤于是谋结外廷诸臣,秉谦及魏广微率先谄附”可知是宦官干预朝政的现象,故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是对题干片面解读,且题干强调存在宦官干预朝政现象,故错误。宦官没有掌控官员的入阁的权力,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内阁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故D项错误。 11. 明英宗即位时年方9岁,由太皇后临朝听政,信任”三杨”,朝事多咨询三人裁决,史称“三杨内阁”。下表为其在职年限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内阁 阁臣姓名 在职年限 杨士奇 43 - 38 - / 38 杨荣 37 杨溥 22 A. 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群体分享丞相权力 C. 集体执掌决策大权 D. 官僚群体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皇帝年幼,政治事务由“三杨”裁决,体现当时官僚群体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三杨”主政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没有涉及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故A项错误。明英宗时期,丞相制度早已被废除,无法再分享丞相权力,故B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 12. 清初保留了诸王“合议制”等满族统治的特点,以诸王和八旗旗主为议政王,与皇帝共议大政,并且统摄六部之事。这表明清初 A. 具有氏族民主形式 B. 君主树立了绝对权威 C. 六部机构形同虚设 D. 中央对地方监控不力 【答案】A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帝共议大政,是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保存有浓厚的氏族民主的习俗,故A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帝共议大政,不利于君主树立了绝对权威,故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统摄六部之事,说明六部存在,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中央行政机构的内容,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13. 军机处每日承旨书渝,须经皇帝审阅同意,方可发出,议奏军政大计须合圣意,督察政务、审讯案件也须秉承皇帝的旨意,就连军机处的印信也收藏在“大内”,用时由军机章京亲到内奏事太监处“请印”,用完即刻送回。由此可见,军机处 A. 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B. 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 提高了中央机构的效率 D. 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故A项正确。军机处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军机处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没有涉及军机处的办事效率,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与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熟悉军机处的史实,抓住关键信息“承旨”“须经皇帝审阅同意”“须合圣意”等,可从军机处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体现方面分析题干即可知道答案。 14. 下图可以用来描绘中国历史演进的线索是 - 38 - / 38 A. 国土面积 B. 君主专制 C. 儒家思想 D. 开放的对外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宋朝的版图相对较小,不及明清,故A项错误。秦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在汉朝才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故D项错误。 15. 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 D. 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 【答案】C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成,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与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B项错误。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错误。 16.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记载祈求丰年的“求年、受年、受黍”,有记载占卜晴雨的“两足年,雨不足辰”,有记载举行宗教仪式的“登雨,登麦”。这反映了商代 ( ) A. 为政者对农业的关注 B. 封建迷信色彩浓厚 C. 井田制下奴隶的艰辛 D.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代有很多针对农业的迷信说法和宗教活动,这说明为政者对农业比较重视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商代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反映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甲骨文记载的年代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商朝政治统治的特点,与题干反映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符,故错误。 17. 《后汉书》载,杨震“少孤贫,与母居,假地种植,以给供养”,郑玄“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这反映出 A. 租佃制关系开始形成 B. 大土地所有制的兴盛 C. 精耕细作以提升地力 - 38 - / 38 D. 经济的自给自足特色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假地”“假田”种植都是租地种植的意思,“以给供养”“以娱朝夕”反映两者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家庭成员的生存需求,故D项正确。题干体现租佃关系存在,但不能推断是“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大土地所有制是指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掌握大量土地,并以此来剥削农民,与题干强调经济的自给自足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模式的问题,而是强调经济的自给自足,故C项错误。 18. 《齐民要术.序》记载:贾思勰“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此书。书的内容则“起自耕农,终于酸醢(指酿造、腌制),资生之业,麻不毕书”。这表明《齐民要术》 A. 体系完备 B. 贬斥末业 C. 语言诙谐 D. 取材广泛 【答案】D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贾思勰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故《齐民要术》取材广泛,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齐民要术》体系完备,而是强调《齐民要术》取材广泛,故A项错误。《齐民要术》涉及农业生产领域的内容,没有贬斥末业,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齐民要术》的语言风格信息,无法推断出语言诙谐的特点,故C项错误。 19. 东汉时期,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僚或大地主,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从事纺织、木工、食品加工、铁器或金银器的制作等,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就其属性而言,这些手工作坊 A. 仍属于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 B. 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特征 C. 已具备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特征 D. 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东汉的地主田庄经济在自己的庄园里仍然能够自给自足,只是在产品用不完的时候才可能会有限参与市场销售,这是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于明中叶以后的私营手工业中,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不符,故错误。题干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故D项错误。 - 38 - / 38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等,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庄园经济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题干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0. 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之(邗沟覆船案)中有这样的情节,盱眙百姓吃不到平价官盐,庞四等人就铤而走险,做了盐枭,贩卖私盐,并多次说到这份职业“非常危险”。这是因为 A. 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 B. 煮盐对环境危害较大 C. 有违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市场行情变动太频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对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实行官办,私人经营为违法行为,所以贩卖私盐在古代是严重的犯罪,故此说非常危险,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煮盐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信息,而是强调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市场行情的情况,而是强调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故D项错误。 21. 下图为西夏灵武窑发掘出土的《褐釉梵文盘》盘上所刻梵文含义似为归命、供养军荼利明王(密教五大明王之一)。这一实物发现可以说明 A. 西夏政权的历史沿革 B. 西夏制陶技术十分落后 C. 宗教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 38 - / 38 D. 梵文与汉文的渊源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实物反映了宗教在此地区的影响,体现的是是宗教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前后历史发展的信息,无法推断出西夏政权的历史沿革,故A项错误。“褐釉”应为瓷器,故B项错误。题干只涉及梵文信息,与汉文无关,无法推断出梵文与汉文的渊源关系,故D项错误。 22. 建隆三年(962年)到景德三年(1006年),从镇、乡、场、寨改为县或军的地方有39个,还有一批是县升州、州升府。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专制主义的强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国土疆城的扩大 D. 官僚机构的膨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北宋年间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市镇的产生或乡市规模的扩大,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新市镇产生,与专制主义强化无关,故A项错误。北宋期间疆域扩展有限,且题干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市镇产生,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官僚机构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市镇产生,故D项错误。 - 38 - / 38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从镇、乡、场、寨改为县或军的地方有39个,还有一批是县升州、州升府”,紧扣设问要求“本质上”,结合商品经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题干即可得出答案。 23. 下列文字出自张衡的(西京赋)。其在此描绘了 A. 汉代市场内交易盛况 B. 唐××市场监管状况 C. 汉代长安的坊市形势 D. 汉代长安内草市规模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徒观其城郭……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可知是城市中众多街道;“"廛里端直,甍宇齐平” 是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称;“市”指城内商业交换场所;再结合张衡的《西京赋》即可知道是汉代长安的坊市情况,故C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市的设置,没有涉及市场内交易盛况,故A项错误。题干描写的是汉代长安的坊市情况,与唐××市不符,故B项错误。长安是当时大都市,而没有涉及草市的情况,故D项错误。 24. 《乌青文献》载:“蚕毕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平时则有震泽、盛泽、双林等镇机户零买,经纬自织。又有贸易诣(到)各镇卖于机户,谓之贩子。”这反映出当时 A. 出现操控家庭手工业的商人 B.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形成 C. 存在城乡间的丝织技术交流 D. 江南丝织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 38 - / 38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客先从蚕农手中收买蚕丝原料提供给机户零散或集中生产,然后收购销售,其中“贩子”实际上就是操纵家庭手工业的包买商,故A项正确。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题干没有涉及该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体现棉纺织业发达的信息,没有涉及城乡间的丝织技术交流,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题干信息“商客”“贩子”不符,故错误。 25. “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材料认为 A. 富人应与政治撤清关系 B. 商而优则仕是基本规律 C. 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 D. 发家致富亦是能力表现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 体现了致富的不易,“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 肯定了经营能力对积累财富的重要性,“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体现出在致富中也可获取权势与乐趣,故题干强调发家致富亦是能力表现,D项正确。古代中国商人致富后通过与政治权势的结合提高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在中国古代是学而优则仕是基本规律,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获取财富的手段,而是强调发家致富亦是能力表现,故C项错误。 - 38 - / 38 26. 明朝政府规定,“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即不许其互市。”这体现了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A. 朝贡与互市相结合 B. 以互市贸易为主导 C. 适度开放互市贸易 D. 设置专门机构管理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朝对外贸易是先有朝贡贸易才能进行互市贸易,故朝贡与互市相结合,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朝贡和互市谁是主导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以互市贸易为主导,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是朝贡贸易是互市贸易的前提,而不是适度开放互市贸易,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管理市的机构,而是强调朝贡与互市相结合,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即不许其互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朝贡与互市的关系方面分析题干即可知道答案。 27. 明清时期,北京皇家园林中有不少农业景观,如太液池中的丰泽园、圆明园中的多稼轩等。这些园林中除种植稻、麦等粮食作物之外,还种桑养蚕。影响该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主要是 A. 封建等级观念 B. 皇家财富资源 C. 社会经济形态 - 38 - / 38 D. “天人合一”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皇家园林的建造和景观设计的理念体现中国是小农经济的国家,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皇家园林的建造和景观设计的理念受社会经济形态,与等级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皇家园林的建造和景观设计的理念受社会经济形态,与皇家财富资源无关,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28. (崇祯四年七月)福建巡抚熊文灿以海寇殄灭,上疏备陈通洋利害,并述诸臣条议,请开漳、泉二府洋禁,以苏民困而足国用。这反映出 A. 福建巡抚兼有监察职能 B. 海禁亦影响着国计民生 C. 我国沿海局势趋于稳定 D. 广州一口通商将被打破 【答案】B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熊文灿上疏请求开禁,以苏民困而足国用,说明海禁政策已造成沿海民众生活的贫困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影响国计民生,B项正确。上疏不代表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题干只涉及福建沿海海寇殄灭,而不是沿海局势趋于稳定,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9. 关于百家争鸣的起讫点,理论界的说法不一,有战国百家争鸣说: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说,还有先秦百家争鸣说,可见,当时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百家争鸣 A. 促进了各种思潮的活跃 B. 发端于周王室的衰微 C. 得益于诸侯争霸的环境 D. 结束于大一统的完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种说法在百家争鸣的起点上有分歧,对终点的认识基本相同,都认为或随战国或随先秦的结束而结束,即都定在秦统一的完成上,故D项正确。题干讨论百家争鸣的起止点,而不是百家争鸣的作用,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三种说法都对百家争鸣的起点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当时的理论界并没有达成百家争鸣发端于周王室的衰微的共识,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介绍的是百家争鸣的起止点的争论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诸侯争霸的问题,故C项错误。 30.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他民民心不乱。”材料主张 A. 统治者应推行德政 B. 治国者要崇尚贤能 C. 统治者行清简政治 - 38 - / 38 D. 治国者须厉行法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令到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令到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令到民心不被迷乱,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符合;统治者应推行德政是儒家思想,排除A;治国者要崇尚贤能是墨家思想,排除B;治国者须厉行法治是法家思想,排除D。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 31. “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败,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论断说明了 A. 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 百家争鸣产生的必然性 D. 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兼并战争,为了在争霸战争获胜,扩展君主权力,法家思想迎合了战争需要,故A项正确;董仲舒时代是汉代,B错误;材料不是对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C错误;大一统是汉代时期,D错误。 - 38 - / 38 32. 下面字匾中的题词出自(战国)秦哀公之口。这一认识的形成从侧面反映出 A. 中央集权的破坏 B. 士人群体的崛起 C. 官方教育的发展 D. 君主专制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得罪一士,社稷其危”可知如果得罪一个志士,国家大概就危险了,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士人群体的崛起,对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在形成,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且材料没有涉及教育的信息,故C项错误。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理解题干“得罪一士,社稷其危”的内涵,结合百家争鸣的史实分析题干即可知道答案。 33. 有学者认为“墨学则不啻为世卿制度之反动”。其论据是墨学提倡 A. “尚贤” B. “节俭” C. “非攻” D. “兼爱” 【答案】A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墨学则不啻为世卿制度之反动”可知墨子的学说无疑是与世卿制度针锋相对的,主要是指墨家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故A项正确。B项也是墨家主张,但与题干“世卿制度之反动”不符,故错误。非攻是指反对不义战争,与题干“世卿制度之反动”不符,故C项错误。兼爱是指没有登记差别的爱,题干“世卿制度之反动”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墨学则不啻为世卿制度之反动”,结合墨家思想中反“世卿制度”的内容,即可知道是“尚贤”主张。 34. “夫民者,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故士民誉之,则明上察之,见归而举之,故士民苦之,则明上察之,见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材料观点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天下为公 C. 体现民本思想 D. 推崇官僚政治 【答案】C ................................. 35. 宋代学者程颐称:“后来学者多耽(沉溺)《庄子》。若谨礼者不透,则是他须看庄子,为它极有胶固缠缚,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适。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则须觅一个出身处。”这一论断反映出 - 38 - / 38 A. 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B. 社会动荡,学士心灵空虚 C. 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 D. 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程颐认为人们之所以沉溺于《庄子》是因为“谨礼者不透”,即儒学独尊对士人思想的束缚,故D项正确。当时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各个领域,而不是价值观混乱,故A项错误。不是社会动荡令到学士心灵空虚,而是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而是强调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故C项错误。 36.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 A. 主要是上承陆九渊学说 B. 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C. 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 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 【答案】C - 38 - / 38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研究者与一般看法不同,并不认为王学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而是认为王学“合会朱陆”而生,即王学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故C项正确。作者认为王学是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而不是单纯是上承陆九渊学说,故A项错误。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王学承袭程朱思想,与程朱思想存在一致的地方,也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37. “自孔子没,微言中绝。学者溺于见闻,支离糟粕,人持异见,各信其说……呜呼!学不本诸心而假诸外以自益,只见其愈劳愈弊也矣。”这一一感慨,意在主张 A. 格物致知 B. 反省本心 C. 心外无物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学不本诸心而假诸外以自益,只见其愈劳愈弊也矣”可知主张学本于心,不假外求,显然是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等渐进功夫的批判,表明反省本心,故B项正确。该主张强调反省本心,就是批判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心外无物强调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与材料强调反省本心不符,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道德标准,与题干强调反省本心不符,故D项错误。 38. 黄宗羲称:“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指二程理学)门下,便厕身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而非儒者之所与也。”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 - 38 - / 38 A. 经世致用 B. 知行合一 C. 崇尚礼法 D. 致良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可知,黄宗羲反对“后世”之人空谈义理,主张儒学应关注现实,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崇尚礼法,而是强调经世致用,故C项错误。致良知是指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故D项错误。 39. 近代有经学家指出,《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唯屈子楚辞。而“楚辞未尝引经,亦未道及孔子”。“楚辞盖偶未道及,而实兼有《国风》《小雅》之遗。”按照这一理解,楚辞 A. 展示了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 B. 继承了《诗三百》的表现手法 C. 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 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 【答案】C - 38 - / 38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楚辞实兼有《国风》《小雅》之遗”可知楚辞虽是南方文化特产,可它继承了《国风》《小雅》的艺术形式,可知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它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楚辞吸收南方民歌精华,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排除A;它的手法与《诗经》不同,属于浪漫主义,排除B;楚辞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 40. 罗丹在评价中国某一艺术时,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字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这一评价 A. 强调书法的实用价值 B. 突出中国画得意忘形 C. 强调书法的美学思想 D. 突出行书的雅俗共赏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艺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分,第43题10分,第44题10分,共计4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38 - / 38 材料一中书令在西汉时称为中书谒者令,属“少府”系统。汉武帝以宦官担任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来主管文书。成常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不用宦官,改任士人,秩千石。此后罢省,不设此官。汉献帝时曹操为魏王,设置秘书今。文帝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中书机构此时已正式称为中书省。 材料二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为决策机关,门下省,为审议机关,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过去曾在不同时期,充当过实际上的宰相。隋文者面对这个客观历史事实,依据历朝中央政权机构权力的转换情况,废去“丞相”的官称,而使三省长官行使宰相之职,因而把牢相之权分为三部分,使之成为制度。避免了权臣专权篡位的危险,这不仅大大加强了集权统治,而且对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治体制的设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书省与秦朝丞相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认识。 【答案】(1)差异:汉代中书省职位较低,而秦朝丞相位高权重;汉代中书省曾任用宦官担当;秦朝丞相都是来自朝廷官员;汉代中书省主管文书,而秦朝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代中书省设置具有随意性,而秦朝丞相是法定的。 - 38 - / 38 (2)影响:隋朝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三省长官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此后历代基本沿用。 (3)认识: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推动了封建社会向前发展。 【解析】(1)关于汉代中书省与秦朝丞相的差异,根据材料一“属‘少府’系统”“汉武帝以宦官担任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来主管文书”“此后罢省,不设此官”和结合秦朝丞相的史实可从地位上、官员来源上、职责上等方面比较差异即可。 (2)根据材料二“因而把牢相之权分为三部分,使之成为制度”“这不仅大大加强了集权统治,而且对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治体制的设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信息可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方面回答隋朝官制改革的影响即可。 (3)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关于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推动了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差异”“影响”“认识”等相关设问要求。 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属‘少府’系统”“汉武帝以宦官担任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来主管文书”“此后罢省,不设此官” - 38 - / 38 “因而把牢相之权分为三部分,使之成为制度”“这不仅大大加强了集权统治,而且对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治体制的设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紧扣设问要求。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中央官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 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最早的组织,我们所见到的史料记载,就是唐宋时期出现的“行”。……这一时期形成的“行”,还不能认为它是工商业者保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到了宋朝,《都城胜记·诸行》中明确记载说:“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到了明清时期,“行”已经不是工商业者的主要组织形式了。他们根据自己商业活动的需要,通过各种关系,组合成有一定业务联系的组织,比较普通的形式就是“帮”,也称“商帮”。 一一摘编自王兆祥《中国古代的商人》 材料二惟思泉贝之流通,每与人情之萃涣相表里。人情聚则财亦聚,此不易之理也,矧桑梓之情,在家尚不觉其可贵,出外则愈见其相亲。我五邑之人来斯地者,无论旧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人情可谓聚矣。则展成莫价生财之所,何可少缓须臾,而不亟为图谋乎?且会馆既立,五邑仕宦经过此邦者,皆得以瞻拜明神,畅叙梓谊。而在此经营者……数千里水陆平安,生意川流不息,皆聪明正直依人而行之明验也。 - 38 - / 38 一一《嘉应会馆碑记》 材料三会馆等作为同乡的地域性组织,因其活动范围和能力受到限制,而不能适应和满足当时商人们各方面的需要了,所以这时期大批公所纷纷出现。据统计,截止到清末,各地都有公所建立。在名称上,公所大都是以行业命名的,如木业公所、纸业公所、蜡烛业公所等等。也有以地区命名的,实际上也是同业的组织,如苏州的江镇公所,是剃头业组织;七襄公所,是丝绸业组织;等。由于公所是以行业为基础组建的,行业一般划分是很细的,所以公所一般也以具体的行业专业为主而建立,不像会馆笼而统之地包括一个地区任何专业的商人或包括一个大行业下所有的商人。 ——摘编自王兆祥《中国古代的商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行”的性质及其后来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馆的社会功能,并分析公所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商人社会组织的发展特点。 【答案】(1)性质:“行”具有明显的官方的性质,是官府对工商业者进行管理和征敛的工具。演变:根据商业活动的需要,“行”逐渐演变为“商帮”,成为商业性团体组织。 (2)社会功能:加强商人群体的团结,联同乡之情谊;互相帮扶,互通信息,共谋发展。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人之间的业务交往增多;会馆自身的局限,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 38 - / 38 (3)特点:先后出现了行、商帮、会馆、公所等商人组织;地缘和业缘并存,业缘的地位日益重要;商人组织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遍及全国各地。 【解析】(1)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一“还不能认为它是工商业者保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官方的性质、是官府对工商业者进行管理和征敛的工具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演变,根据材料一“他们根据自己商业活动的需要,通过各种关系,组合成有一定业务联系的组织,比较普通的形式就是‘帮’,也称‘商帮’”可从商帮、商业性团体组织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2)关于社会功能,根据材料二“人情聚则财亦聚,此不易之理也,矧桑梓之情,在家尚不觉其可贵,出外则愈见其相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商人群体的团结,联同乡之情谊;互相帮扶,互通信息,共谋发展方面回答其社会动能即可。关于公所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三“会馆等作为同乡的地域性组织,因其活动范围和能力受到限制,而不能适应和满足当时商人们各方面的需要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人之间的业务交往增多、会馆自身的局限等方面思考作答。 (3)关于古代商人社会组织的发展特点,根据材料可从发展的阶段方面归纳为:先后出现了行、商帮、会馆、公所等商人组织;可从社会关系方面归纳为地缘和业缘并存,业缘的地位日益重要;可从发展规模方面归纳为商人组织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遍及全国各地。 - 38 - / 38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刘邦崛起于末吏,其政权基础,无以大胜于始皇。于是儒生效忠者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而部分汉儒惩秦专制之失,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应而注重革命之义者,皆其流派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什一而税,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古井田法虽难实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谵不足,塞并兼之路。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况人乎?故明圣者象天所为制度,使诸有大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 一一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董仲舒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草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 一一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天命观”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两种“天命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登上“王座”的原因。 - 38 - / 38 【答案】(1)区别:“受命”观,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权。“革命”观,强调以天权限制君权,约束君主作为。 原因:吸取秦朝实行暴政、短暂而亡的教训;稳固新政权和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主要主张:轻徭薄赋,不夺民时;限制土地兼并;禁止官员经营工商业,与民争利。 意义: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封建经济健康发展。 (3)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顺应了时代发展;汉武帝为维护大一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系。 【解析】(1)第一小问,解决本问首先需找出各自“天命观”,然后比较即可。根据材料一“于是儒生效忠者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可知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权;根据材料一“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可知强调以天权限制君权,约束君主作为。关于原因,可结合汉初的社会现实可从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一、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思考作答。 - 38 - / 38 (2)关于主张,根据材料二“什一而税,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可知是轻徭薄赋,不夺民时;根据材料二“限民名田,以谵不足,塞并兼之路”可知是限制土地兼并;根据材料二“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可知是禁止官员经营工商业,与民争利。关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儒学的实质、作用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董仲舒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草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可从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顺应了时代发展、汉武帝为维护大一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系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社会不曾间断。这就使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走向自己的巅峰,尤其是春秋战国、两汉与宋元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的高潮。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模式,它对科技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段和零星、不系统的。这一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总结。这导致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等得到较快发展。古代科技大多为官办,相当多的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官吏。纵观史事,几千年来,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续不断的,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等方面都是政府出面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完成的。 一一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 38 - / 38 材料二中国古代数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明末走向“黑暗时代”,与大跨步发展的世界数学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数学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讲究实用性和技巧性,缺乏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封建社会在明清呈现出严重的停滞性和腐朽性,数学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和思维刺激,在传统的数学文化中,数学是儒家培养人的道德与技能的基本知识“六艺”之一,其作用在于“通神明,顺性命,经世务,奖万物”,所以往往与术数交织在一起。数学家社会地位低下,研究数学者受到束缚甚至道到禁锢。 一一摘编自尹洪武等(中国清朝数学落后于世界主流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数学走向“黑暗时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答案】(1)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并呈现出阶段性高潮的特征;科技发展强调实用性,大多是经验的总结;与农业有关的科学发展较快;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在官府主导下取得的。 (2)原因:中央集权制的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没落;八股取士、思想专制禁锢人们的思想;传统数学自身的局限性,强调应用性,缺乏逻辑性;小农经济占主导,数学主要围绕农业与历法,也不利于全面发展;理学占主导,重人伦,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3)因素: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及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家个人创造性的强弱。 - 38 - / 38 【解析】(1)根据材料一“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走向自己的巅峰,尤其是春秋战国、两汉与宋元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的高潮”可从连续性、并呈现出阶段性高潮方面作答;根据材料一“这一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总结”可知是科技发展强调实用性,大多是经验的总结;根据材料一“这导致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等得到较快发展”可知是与农业有关的科学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一“都是政府出面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完成的”可知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在官府主导下取得的。 (2)根据材料二“传统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讲究实用性和技巧性,缺乏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可知与传统数学自身的局限性有关;根据材料二“封建社会在明清呈现出严重的停滞性和腐朽性,数学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和思维刺激”可知与封建制度的束缚有关;根据材料二“数学是儒家培养人的道德与技能的基本知识‘六艺’之一”可知与传统思想影响有关;根据材料二“数学家社会地位低下,研究数学者受到束缚甚至道到禁锢”可知是理学占主导,重人伦,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有关。 (3)关于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及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家个人创造性的强弱等方面思考作答,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 38 - / 3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