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题,每题2分,共计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答案】D ‎【解析】‎ 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属于“开辟荒地”,周的贵族属于“故旧移殖焉”,符合题意。D正确;A属于第二类分封特点;B和C属于第一类分封特点。‎ 点睛:本题是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西汉初期实行的是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C正确;A儒家是汉武帝时期得到重用;B是秦朝思想家;D代表下层民众。‎ ‎3.《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秦始皇)……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有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A. 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 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C. 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 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服从于中央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削弱,排除C。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等,结合郡县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4.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上林赋》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A. 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 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 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答案】D ‎【解析】‎ 司马相如《上林赋》具有西汉赋的典型特征,即辞藻华丽、手法夸张,通过题干中的“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等信息可以看看出,故选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5.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以德治国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 ‎6.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A. 风俗画 B. 文人画 C. 宫廷画 D. 山水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兰图》表达了作者借兰花表达自己的情感,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B项正确。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宫廷画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以宫廷画家的创作为主体,亦包括帝王、后妃的画作,以及朝臣和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的画作,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7.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 程朱理学 B. 佛学 C. 黄老之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属于程朱理学所提倡的民族气节,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学主张众生平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家学说提倡无为而治,和题意无关,选项C排除;陆王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也和题意无关,选项D也排除。‎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对宋元时期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程朱理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有深远的影响,是南宋时期的官方哲学。‎ ‎8.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 A. 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 B. 票拟并不是一纸空文,对谕旨形成有约束力 C. 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 D. 内阁取得了与前代宰相同等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说明内阁的票拟权并不是形同虚设,对于皇帝的谕旨有一定的约束力,B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A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C错误;内阁并不是等同于宰相,D错误。‎ ‎【点睛】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9.黄宗羲曾赞颂古代学者著书立说:“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这说明黄宗羲'‎ A. 反对儒家思想 B. 倡导经世致用 C. 坚持以民为本 D. 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意思是古代学者著书立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用于治理天下的,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民用的,并没有空洞无用的言论。反映黄宗羲对古代学者的肯定,并未反映反对儒家思想,故A错误;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反映了黄宗羲对古代学者著书立说的实用价值的赞颂,反对空洞无用的学说,体现了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故B正确;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民用的书籍价值低于“治天下”的书籍,并未反映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错误;根据题中“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可知黄宗羲赞颂的是古代学者著书立说中的实用价值,并未反映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D错误。‎ ‎10.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中指出:“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由此可以看出林则徐 A. 对当时的外部世界了解深入 B. 认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C. 彻底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虚骄 D. 提出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说明林则徐对于鸦片的危害并不熟悉,说明认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B正确;A重视深入理解,错误;C中彻底放弃;D属于洋务运动。‎ ‎11.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 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 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 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 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质还缺乏认识,甚至还抱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排除A;由材料“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可看出,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这都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B;材料中太平天国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排除C;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尚无成熟的外交政策,排除D。‎ ‎12.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 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B.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象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中“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享乐,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追求享乐,但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故C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要依靠革命斗争,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结果,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3.台湾彰化县绅民在县署门口张贴檄文,指出:“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此檄文的历史背景是:‎ A.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辛丑条约》的签订 D.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答案】B ‎【解析】‎ ‎“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说明台湾的处境跟日本和李鸿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故选C;AD均与日本无关,C与台湾无关,故排除ACD。‎ ‎14.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 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 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D. 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可知孙中山只是利用袁世凯,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唤醒民众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则贤于用兵十万”可知孙中山利用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革命任务是否完成,故D项错误。‎ 点睛:从“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这句话可以看出,孙中山只想利用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推翻满清统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5.“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上述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A. 《海国图志》‎ B. 《新学伪经考》‎ C. 《新青年》‎ D. 《民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可得出当时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急需破除,这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故选择C选项;《海国图志》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刊物,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选项;《新学伪经考》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刊物,主张变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选项;《民报》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刊物,主张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选项。‎ ‎16.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步行来到某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该会址是 A. 中共“一大”会址 B. 中共“二大”会址 C. 八七会议会址 D. 中共七大会址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相符,故A项正确。中共二大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CD三项与“产床”不符,故排除。‎ ‎1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C. 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D. 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35年2月”可知,该诗反映的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改变了红军以往的被动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故D项正确。南昌起义是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长征胜利是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进军井冈山是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需要掌握遵义会议的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时间“1935年2月”,结合红军长征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8.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的黄色军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 正面战场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D. 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第129师师长刘伯承”、“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的信息可判断出材料的背景是国共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故D项正确;A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排除;B项错在保障工农割据,它与抗战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C项中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史实不符,排除;‎ ‎19.毛泽东曾经说,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之前,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最可能出现于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说明是民主革命的论述,属于《新民主主义论》,B正确;A是井冈山时期;C是人民民主论;D属于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 ‎20.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根据“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指的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反攻,战略反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徐州和破坏陇海路是在战略决战阶段,故排除B、C项;强渡长江是在战略决战以后,故排除D项。故选A。‎ ‎21.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A. 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 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 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 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可知,涉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故答案为D项;A项的时间是1949年9月,时间不符,排除;B项的时间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的时间是1954年。排除。‎ ‎22.作家高洪波回忆某一年的情景时提到:“我们一大群军人骑在大宅院的屋脊上,向夜空中的繁星中寻找那一颗美妙的星辰。这正是70年代初期的绝佳风景。”与此情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枚导弹试验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符合材料中“70年代初期的绝佳风景”,C正确;A是1964年;B是20世纪60年代;D是2003年。‎ ‎23.习近平谈到台湾问题时曾说:“曾几何时,两岸风云密布,两岸隔海相望……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打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打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指的是 A. 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 B. 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C.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答案】B ‎【解析】‎ ‎“打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发生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A选项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发生在1979年,故排除;B选项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发生在1987年,符合题意;C选项“九二共识”发生在1992年,故排除;D选项两岸三通发生在2008年,故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就是抓住一个时间。材料中的四个选项分别发生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而材料给出的要求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因此只有B选项满足要求。‎ ‎24.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 A. 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B. 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 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这是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描述,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故选A;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也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故B、C错误;基层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完善之间并无关联,排除D。‎ ‎25.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 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 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 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 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答案】B ‎【解析】‎ 通过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信徒与上帝之间由原来教皇、教会变为圣经。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那么由此可以看出A选项是错误的,这种变化是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从图中正好可以看出教徒灵魂自救的途径由原来的教会变为圣经,因此B项正确。信徒的地位在此并未发生变化,所以C项错误。也不能看出新教主张世俗生活,只能看出“因信称义”。‎ 点睛: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的概念,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理论。灵魂得救不再需要教会或者教皇,只要有信仰就可以。所以B项正确。‎ ‎26.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给处于黑暗统治中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 A. 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 设计出资本主义的社会蓝图 C. 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D.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可知这场运动强调的是理性和反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启蒙运动,B选项符合题意。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之一,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C选项排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D选项排除。‎ ‎【点睛】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27.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部门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D.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出工矿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这表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地位日益重要。他们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在这种形势下,1832年议会改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出阶级矛盾的趋于缓和,A错误;王权开始受到削弱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责任内阁制度出现是18世纪中期,D错误。‎ ‎28.“他颠覆了世界,虽然并不完全”,这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墓志铭。“他颠覆了世界”是指达尔文的学说 A.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B. 推动了理性思想的启蒙 C. 否定了专制君主的权威 D. 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科学突破,推翻了教会一直宣扬的“上帝创造万物说”,用“进化论”代替了“神创论”,故D项正确;A项是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排除;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而达尔文是19世纪中期提出的,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君主制的影响,故C项排除。‎ ‎29.“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是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设计。十月革命后,最能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 建立工兵苏维埃政权 B.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 颁布《和平法令》‎ D. 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因此说“革命制止战争”就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俄国颁布了《和平法令》,退出一战,故C项正确;ABD项都没有涉及到退出一战,排除。‎ ‎30.历史漫画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特表达。下列两幅历史漫画反映的主题,表述完整的是 A.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美苏“冷战”的加剧 D.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图一是在两极格局形成后,图二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B项错误,图片没有体现多极化;C项错误,由图二可知两极格局结束了,冷战也就结束了;故本题选D项。‎ 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31.德国《时代周报》近日指出:“美国优先让全球处于无序状态。特朗普对国际合作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加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特朗普被其他国家看作是一种威胁,而美国也成了新的局外人。”有关“美国优先”政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 B. 遏制了全球经济合作 C. 有利于国际地位提升 D. 助长了单边主义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对国际合作不感兴趣”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这一政策有助于推动单边主义而忽视多边合作,故D项正确,A项排除;全球经济合作是世界潮流,美国不能够遏制,排除B;由“美国也成了新的局外人”,可见美国国际形象受损,国家地位下降,排除C。‎ ‎【点睛】“美国优先让全球处于无序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32.1953年,一出戏剧在巴黎上演后引起全城轰动,以至于当时熟人打招呼都说:“你在,干嘛?”“我在等待戈多。”有人认为该剧的寓意是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与该剧创作风格类似的作品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在等待戈多”的信息可知,该作品所属的流派是现代主义,C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A选项排除。《母亲》是苏联高尔基的无产阶级作品,B选项排除。《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D选项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2分,共计36分。‎ ‎33.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什么“正义要求”?遭列强拒绝后引发了中国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此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地位如何?‎ ‎(2)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所体现的我国哪些外交思想?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积极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言行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影响近现代中国两次外交活动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要求: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事件:五四运动爆发。地位: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外交思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果: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推动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进程 意义: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 因素:国家独立、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 ‎【解析】‎ ‎【详解】(1)要求:根据材料中“ 山东”“ 胶州”“ 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可知,顾维钧提出的主张是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地位: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外交思想:根据材料“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可知,这体现了周恩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根据材料“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可知,这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果:根据所学可知,日内瓦主要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推动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进程。‎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参加此次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出发点:根据顾维钧和周恩来的言论可以看出,两位外交家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中国外交失败,而在日内瓦会议中中国国际声誉大增,可见其影响因素是国家独立、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 ‎34.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导“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 材料二 1949年,蒋介石政府在大陆的败局已定。随后,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仓皇渡海来到狭长的岛屿——台湾。这一别就是30多年。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允许退伍老兵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央视《天涯共此时》2008年8月26日 材料三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中国的统一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完成下列问题: ‎ ‎(1)据材料一,指出“骨肉分离天落泪”、“烽火遍岛不臣倭”分别叙述了哪些历史事件? ‎ ‎(2)据材料二,指出“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缘由。据材料二指出 “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以来,祖国大陆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重大举措?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事件:《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缘由: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败退台湾。‎ 性质:中国内政问题。‎ ‎(3)举措: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台湾方针;倡议两岸实行“三通”;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方针;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实现“三通”。‎ ‎(4)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人民民族感情;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台湾光复》可知,材料内容是涉及台湾。结合所学知识,“骨肉分离天落泪”指是《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烽火遍岛不臣倭”指的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缘由:根据材料“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仓皇渡海来到狭长的岛屿——台湾,这一别就是30多年”可知,两岸隔绝的历史缘由是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败退台湾。‎ 性质:根据所学可知,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争斗的结果,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台湾方针;1981年中国大陆倡议两岸实行“三通”;根据所学可知,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方针;根据所学可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坚持;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4)意义:根据所学,从中国的发展来看,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从国家利益来看,台湾统一和民族复兴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人民民族感情;根据材料“中国的统一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可知,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35.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答案】(1)特点: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 背景:封建中世纪的压迫,古典文化遗存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特征:将人文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理性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理性至上),与科学联系密切。‎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研究;但是也僵化了思维方式,机械地研究社会科学。‎ ‎(3)关系:人文主义是理性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根据材料“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可见文艺复兴强调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呈现的特点需要从当时的社会性质、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等角度分析。‎ ‎(2)特征: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可见理性主义将人文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理性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与科学联系密切。‎ 影响:启蒙运动主张的影响需要从资产阶级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3)关系: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可知二者的关系是:人文主义是理性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