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人民版专题三第7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学案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 素养解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日内瓦会议;(4)万隆会议。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2)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2)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3)活跃的地区外交。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现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3.从“史料实证”角度,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理论,客观评价中国外交对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考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及中国外交的突破与拓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 (2)两极格局。 (3)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外交方针 (1)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具体方针:“一边倒”①“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图解历史 “一边倒”外交方针 3.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并与苏联签订②《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b.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③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c.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a.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c.结果:会议达成④《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8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4)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 a.特点: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行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 b.贡献:周恩来提出了⑤“ 求同存异 ”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概念辨析 “求同存异”方针 (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教材补遗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它规定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条约的核心内容是:缔约国双方均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集团、行动和措施,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反对侵略、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有助于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1.重返联合国 (1)背景 a.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b.美国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c.20世纪70年代,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2)概况:⑥ 1971 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 过程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签署⑦《 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影响 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促使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2)概况: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补遗 中美建交三原则 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外交 1.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表现: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⑧ 不结盟 政策。 2.活跃的多边外交 (1)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表现: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2000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如⑨ 2001 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2001年,中国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它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补遗 “多边外交” 主要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一般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 探究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1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 ——《周恩来外交文选》1999年出版 史料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史料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史料解释 1.史料1中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 2.史料2中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性;“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平等性原则。 3.史料3主要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 ◆史论运用 1.依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提示 不矛盾。“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依据史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外交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上看,这些方针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重大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探究点二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史料实证 史料1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史料2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史料解释 史料1 文献史料。史料反映了尼克松访华,解读史料时注意“一个时代”“另一个时代”等信息,从中认识中美关系的发展。据“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可以看出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的状态。 史料2 文献史料。史料反映了中俄关系的发展,解读史料,应结合历史背景的变化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从史料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 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史料运用 1.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来的影响。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转而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因。 提示 影响: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原因: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安定良好的外交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提示 中俄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外交战略调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史论归纳 中国外交政策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表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表现为与日、美等西方国家建交。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由结盟到不结盟,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加入世贸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 本讲小结 记知识纲要 背史论术语 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素养引领·情境命题 考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及中国外交的突破与拓展 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1.答案 B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 2.(2019北京文综)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2.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政府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最终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该举措可以防止将香港、澳门问题复杂化,使中国政府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排除;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C项与史实及材料均不符,排除;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排除D项。 3.(2018江苏单科)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3.答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 一、选择题 1.(2019陕西山阳中学高三5月考试)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1.答案 B 根据材料“1954年10月”“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周恩来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结合所学“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转向了注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故B项正确。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表明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与题干无关,故A项排除。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表明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故D项错误。 2.(2020山东烟台期中)1964年1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1月27日,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中法建交( ) A.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 B.极大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 C.是中法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 D.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有相似处境 2.答案 D 法国不顾美国意见,与中国正式建交是两国在1964年外交策略调整的结果,结合中苏交恶和西欧一体化的史实可知D项正确。冷战当时还在继续,“彻底分化”说法绝对,A项错误;当时依旧在两极格局下,世界格局没有较大改变,只是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法两国建交也不是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B、C两项错误。 3.(2020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这说明万隆会议( ) A.扩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使中国外交战略发生根本转变 C.消除了亚非各国的误解 D.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3.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参加万隆会议之后,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逐渐增加,结合所学,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故选择A项。20世纪60年代后“一边倒”政策不适合中国的发展,故放弃了“一边倒”政策,而并非由于万隆会议,故排除B项;C项中“消除”、D项中“奠定”说法错误,故排除C、D两项。 4.(2020江西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在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联合公报中,中美双方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表明( ) A.美国准备放弃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政策 B.中国反霸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美国迫切希望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D.美国开始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 4.答案 C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决定性胜利”说法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承诺不在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这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它迫切要求改善与中国关系,所以C项正确;同中国改善关系并不意味着美国开始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D项错误。 5.1945年8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1950年2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表明( ) A.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 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 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 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 5.答案 A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承认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的协议,而是以新的身份与苏联谈判,签订新的条约,表明新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材料所述正体现了这一政策,故B项错误;新中国外交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苏签订条约的历程,并未体现务实灵活原则,故D项错误。 6.(2019山西太原质检)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断绝与国民党当局的外交关系。但英国同时又保留台湾领事馆,还在联合国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表决时投弃权票。20世纪50年代中英两国关系( ) A.是中英两国利益协调的产物 B.是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重要因素 C.促进了中欧外交关系的缓和 D.完美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答案 A “英国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断绝与国民党当局的外交关系。但英国同时又保留台湾领事馆”可见英国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角度考虑,故A项正确;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可知,社会主义阵营还未瓦解,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中英关系不能代表中国同整个欧洲关系缓和,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可排除。 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B.促进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7.答案 D 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合理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故D项正确。 8.(2019四川宜宾叙州一中二模)1955年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8.答案 A 万隆会议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故A项正确。 9.(2019江苏单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9.答案 C 本题以中美关系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局势,同时考查学生完整、准确解读历史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当时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并未改变,A项错误;当时各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依然存在,B项错误;D项中“决定”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10.(2019河北大名一中高三5月模拟)下图所示是1979年最早重返中国内地市场的国际知名品牌,是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上海公报》发表 B.中美正式建交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尼克松访华 10.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故选B项。《上海公报》是中国与美国政府之间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在上海签署的,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标志性事件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故C、D两项错误。 11.(2019四川成都高新区一模)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 1977年 1989年 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21 37 52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71 677 1 163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 B.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全面提升 C.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独立外交 D.中国冲破两极格局开展新型外交 11.答案 A 材料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参与的政府间及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体现出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国力与地位的全面提升,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就已经开始独立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12.(2019河北张家口八校联盟高三模拟)“弘扬‘上海精神’……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全面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合作发展。”这说明“上海精神”(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 C.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12.答案 C 上海合作组织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这有利于打造新型的国家关系,故C项正确;A项所述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任务之一,不能全面反映“上海精神”,故排除;B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从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来看,D项中“亚洲各国”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19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七模)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2年,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主要内容是:双方同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关于台湾问题,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还认为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是互相有利的,并同意为此提供便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材料二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增加了中美之间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10月4日发表的反华演说使中美关系的下行趋势再度加剧。彭斯的演讲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建构的美中关系史叙事已经造成美国公众对历史上的中美关系的严重误解,其结果就是令美国公众以为两国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将会增强,而对两国间的合作和友谊知之甚少。 ——来源于《海外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的变化,分析其对中美两国的政治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评析。(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当前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复杂的两国间关系?(6分) 13.答案 (1)变化: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影响: 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美国:极大地改变美国在与苏联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 (2)内涵:崛起大国与原有霸主(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并引发战争。 评析:该观点符合史实。近代史上英国崛起的过程中相继挑战并击败原有海洋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及欧洲大陆霸主法国,成就自己霸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德国两度崛起,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该观点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与原有霸主英国爆发激烈冲突和战争;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之下,尽管美、苏之间有尖锐对抗,但双方始终没有爆发战争。 (3)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分歧,两国国际地位,人权与民主问题。 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中美交流与合作。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合适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 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14.答案 示例一: 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 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从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落、国家失败。 示例二: 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 论述:1949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外交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地位,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巩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示例三: 观点:苏联争霸外交导致国力衰败并最终解体。 论述: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出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积极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先后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等组织,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纳入其争霸的轨道上来,并将苏联模式推广到这些国家。苏联为了建立霸权,不断地将资源投入到军事等重工业领域,导致农业等部门的生产遇到严重困难。期间虽有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方向。在军事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并且为了维持其势力范围,还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他国,严重影响其国际声誉。最终积重难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本题亦可从日本、德国侵略他国发动战争,最终失败,和平外交促使其崛起;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导致国力相对衰落等角度进行论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