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长安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文科)‎ 命题人:魏宏根 一.选择题部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5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尚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道法自然 B. 以民为本 C. 兼爱尚贤 D. 敬天法古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把老百姓当做镜子,这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故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兼爱尚贤是墨家思想,而《尚书》是儒家经典,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敬天法古思想,故D项错误。‎ ‎2.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比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应该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智者学派 ‎④斯多亚学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属于儒家思想,“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属于斯多亚学派的思想,故①④‎ 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故②错误;智者学派注重人性,但是忽视道德,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3.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重视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应该是 A. 道家 B. 兵家 C. 法家 D. 阴阳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不是政治家;兵家主张军事奇谋,是军事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重农抑商,大多是政治家;阴阳家主张阴阳五行,不主张重农抑商。由此可知,材料信息“他们都是些重视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反映的这一学派是法家,故C项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中的几个关键信息:“政治家”“ 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由此判定这是法家思想。‎ ‎4.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衰败在所难免,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故B排除。材料信息的重点也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5.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6.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 明李贽朴素的民本思想,属于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C正确。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A错误。倡导只为下下人说,过于绝对和片面,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 ‎7. 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地域 ‎①‎ ‎②‎ ‎③‎ 边疆地区 合计 春秋战国至北宋 ‎91‎ ‎27‎ ‎1‎ ‎0‎ ‎119‎ 南宋至明清 ‎16‎ ‎73‎ ‎15‎ ‎10‎ ‎114‎ 合计 ‎107‎ ‎100‎ ‎16‎ ‎10‎ ‎233‎ ‎——(据《中国思想零评传丛书》)‎ A.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C. 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 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答案】A ‎【解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政治中心也在黄河流域,思想文化也是全国最为发达;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相应地,思想家人数此时超过黄河流域的应当是长江流域;此后逐渐向岭南地区扩展。因此①②③对应的地域应当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 ‎8.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因此排除A项。在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便于书写的纸,因此排除B项。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此排除D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四大发明。‎ ‎9.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在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0. 下图是一副古意盎然的书法作品,作者以词的形式来抒发心情。下列相关讨论,较为的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字体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 字体是隶书,何况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 字体是草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 字体是甲骨文,但是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期的作品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字体应该是甲骨文,隶书字体扁平,草书龙飞凤舞,故BC错误;商代的甲骨文,后代也作为艺术被使用,故A项错误;甲骨文重见天日,被考古发现是在晚清时期,故D项正确。‎ ‎11.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诗歌高峰,词又称长短句,起源丰富而复杂,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来自教坊曲,有的源于民间,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故①③④正确,符合题意; “对仗工稳,句式齐整”属于唐诗的特点,明显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本题采用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本题中关键是首先理解“词”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采用筛选法即可。‎ ‎12.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 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 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 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 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故B项正确;C项“一致”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故D项“注意克服”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汉赋 ‎13.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下列何时何地的商人。‎ A. 东汉的洛阳 B. 唐末的长安 C. 北宋的开封 D. 明初的南京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每一种成就的时间记清,从而找到最晚的。结合所学知识,有铭文的青铜器出现在西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出现在两晋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出现在元朝,隶书出现在秦朝,故D正确。其它选项不是出现最晚的时间,均排除 ‎14.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 ‎15.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 ‎16. 16世纪初,瑞士伯尔尼的茨温利认为唯有《圣经》才对基督徒有约束力。苏黎世一些市民也藉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苏黎世所在的康斯坦茨教区主教派人压制,州政府提出,《新约》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维持秩序起见,应予遵守。关于这件事,你认为下列说法不准确的应是 A. 加尔文宗改革思想宣传了人文主义 B. 人文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瑞士 C. 州政府实际上否决了主教的管辖权 D. 宗教改革运动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瑞士宗教改革是在茨温利主导的,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苏黎世一些市民也藉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深厚的群众基础,故B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州政府提出,《新约》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维持秩序起见,应予遵守”说明州政府实际上否定了主教的管辖权,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17. 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说明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①正确;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说明启蒙知识分子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②③正确;“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表述不准确,④错误。答案为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 ‎ ‎【名师点晴】组合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此类选择题题干所要求答的内容往往由多个知识点组合而成,将选择项冠之以数字序号,正确答案至少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组合选项。故该题型有知识含量大的优点,能力考核要求也十分灵活。可以是材料解析、评价判断、异同比较等等。‎ ‎18.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答案】A ‎【解析】“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就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所以本题考查的就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点。宗教改革反对教皇的控制,强调“因信称义”;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和自由,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C选项错在宗教改革中没有崇尚理性;D选项错在“重视法律”这一点上。‎ 点睛:本题的解题方式称之为“题眼法”,也就是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分析本题的题眼。本题问的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而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因此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本题的题眼,抓住这一点问题迎刃而解。‎ ‎19.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此题可用排除法。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A项排除;B项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作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排除;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否定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近代科技·近代科技的影响 ‎20. “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 《人间喜剧》‎ B. 《母亲》‎ C. 《老人与海》‎ D. 《巴黎圣母院》‎ ‎【答案】D ‎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理性主义就是浪漫主义。‎ ‎21. “完全拋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模仿为职能的根基,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20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下列作品中属于文中所述美术流派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向日葵》‎ D. 《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他的《向日葵》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与材料中“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相符,故C项正确;A属于浪漫主义;B属于现实主义;D是现代主义。‎ 点睛:印象主义特点。前期:追求光和色的研究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后期: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22. “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电影成为青少年唯一的娱乐方式 B. 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 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 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答案】C ‎【解析】青少年“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来学习某些生活方式,这说明了电影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引导作用,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唯一”;材料信息“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说明电影传递的信息不只是积极的,故B项错误;D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错误。‎ ‎23.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 C. 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 D. 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只能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当然也就不能挣脱传统了,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难以挣脱传统 ‎24. 诗人徐志摩(1896—1931)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相对论和对民约论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科学、民主(赛先生、德先生)的追求,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两大旗帜,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一代人;C选项材料中反映不出;D选项材料无法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25. 有一本历史著作的推介语包括以下两句:‎ ‎◆匈奴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雪崩效应,是“四大帝国文明带之解体与古代世界之终结的殡葬师”‎ ‎◆首度将欧亚大陆上四个古代帝国——秦汉、贵霜、安息、罗马——贯串成一条文明带,作为古代世界的最终也是最高格局 据此判断,这本历史著作的基本指导史观应该是 A. 全球史观 B. 文明史观 C. 近代化史观 D. 社会史观 ‎【答案】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设问中的“基本指导史观”的限制,材料信息涉及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只有全球史观是基本指导史观。‎ 二.非选择题部分:本大题有四个小题。‎ ‎26.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问题: ‎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解析】第(1)问,“主要观点”,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如孔子主张仁、礼、中庸;老子主张道、无为、小国寡民等。“学术史上的地位”是指文化成就的地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第(2)问,由材料信息“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得出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得出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得出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答案】(1)孟德斯鸠: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 严复: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 ‎(2)相同: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 差异: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解析】第(1)问,“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如孟德斯鸠的时代背景是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严复的时代背景是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个人原因”结合材料“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曾到英国留学,……深为民族前途担忧”判断其个人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 第(2)问,“不同点”,对照两则材料,“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得出不同点。“相同点”,从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等方面进行归纳即可。‎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名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战中两条路线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并指出了中国人民应当争取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前途。‎ 材料二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二大。在开幕词中,邓小平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他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材料三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三大。这次会议具有历史意义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会议确认,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较长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上百年,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依据这个实际来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方针。‎ 材料四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在会议政治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简单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逐步明确中国建设道路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习近平判断中国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 ‎【答案】(1)背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面临两种前途的选择。‎ 意义: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实现空前团结;为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2)明确: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大提出了要经历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九大指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依据:经过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深度融入世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逐渐完善,科技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有诸多社会矛盾,党的建设有待加强,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等还普遍存在。‎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945年4—6月”的时间并联系所学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思想、政治和组织以及军事上思考回答。‎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三和四从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以及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四以及所学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乡差别和社会矛盾变化角度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29. 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时间 历史资料 ‎1831—1836年 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考察 ‎1840年 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8—1864年 瑞典地质学家伊雷克先后对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3次考察,并绘制了详细地图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9年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 ‎1869年 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开通 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答案】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例2: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对人类区域的阻隔,缩短了交往时间,有利于信息传播。‎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相关知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认识海洋、开发海洋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