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湖南省衡阳二十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衡阳市26中2017年下期高二期中考试题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 确切地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 A. 文化革命运动 B. 社会革运动 C. 思想解放运动 D. 术交流运动 【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C项正确;A是文革时期运动性质;B社会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D是双百方针性质。 2.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米”,表明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学术自由发展局面结束,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地位,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文化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鼎盛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④。所以答案选A。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通过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权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故C项正确。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B项中的君权神授思想表述片面,D 项是说影响而非关系。 4.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君子气节、道德自觉 【答案】D 【解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是君子的气节、是道德的自觉,所以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君子气节、道德自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理学后来的追求,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存天理、灭人欲也是理学后来的追求,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朱熹这一做法 A. 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D. 背离了传统儒学礼治思想 【答案】C 【解析】朱熹这一做法是把理学融入实际的社会生活,是在实现理学的世俗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做法是实现理学的世俗化而非确立理学的统治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是实现理学的世俗化而非单纯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和传统儒学礼治思想是一致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AB不对,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主张都没被统治者采纳;D不对,黄宗羲在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为了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指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会降罪于他。由此可知董仲舒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故答案为C。 7. 《礼记》有载: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中,“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反映的是哪一思想 A. 法家“严明法度” B. 儒家“礼” C. 道家“无为而治” D. 墨家“尚同”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古代城市等级贵贱有序,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整齐划一的“严明法度”,排除A;道家“无为而治”应该体现为管理制度的松弛等方面,排除C;由天子诸侯等的建筑规格不同,排除D。 8. 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 A. 改造传统儒学 B. 宣扬社会教化 C. 打击豪强地主 D. 选拔实用人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武帝……创立‘举孝廉’……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这有利于发扬儒学的社会教化作用,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传统儒学的改造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举孝廉”与打击豪强地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选项错误;“举孝廉”是以道德标准为选官依据,不一定能够选拔实用人才,故D选项错误。故选B。 9.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A. 协助士子应举 B. 建立道德典范 C. 支持经学研究 D. 赞助社会事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和“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说明白鹿洞书院对经学的研究是为了提升自身道德,建立道德典范。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中的“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说明A项错误,排除;材料主题是通过读书完善道德,对经学的研究只是手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没有涉及社会事业,排除D项。 10.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A. 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 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答案】C 【解析】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与与新兴的市民追求自我的意识是吻合的,所以这一变化客观上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变化与专制皇权的强化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尽管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但心学也是儒学,即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削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伦理价值观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强调自我”和新兴的市民意识是吻合的。 11.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答案】D 【解析】题干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体现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排除A。题干强调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没有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排除B。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无法体现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蟠桃会宴请得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现象,D项正确。所以选D。 12. 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B. 儒学从宋代开始才具有哲学思辨色彩 C. 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 D. 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根据“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可知,儒学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表明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儒学从宋代开始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儒学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思想,排除C。 13. 王阳明谈到佛道两家的作用时曾说:“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这表明王阳明 A. 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为一家 B. 兼取佛道,成全圣人之学 C. 发扬佛道之学,抛弃儒学 D. 认为兼取佛道之学是错误的 【答案】B 【解析】“皆我之用”等字眼意在强调王阳明是在兼取佛道,是在成全圣人之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并未主张过儒道佛三教合为一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也是属于儒学的代表,并未抛弃儒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认为兼取佛道之学是非常正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 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意在强调儒家伦理在元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文学艺术有自身的追求而非以教化为主要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正统儒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新思想系统。”材料中的“异质” A.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B.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政体 C.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诉求 D. 蕴含了近代“民主、法制”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时代背景;明清之际思想家没有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但没有倡导君主立宪制;D项夸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背景 1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民之议矣。”下列主张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 A.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B.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答案】A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政教风俗,苟非尽善”“许庶民之议”,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并结合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提出众治思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与这一观点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批判君主专制,但与“庶民之议”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提倡长幼有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强调社会责任,不符合题意,排除。 17. 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B. 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C. 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D. 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可以判断出作者认为当时民众的思想比较落后,不符合现代化的趋势要求,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和思想进步。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8. 洋务运动时期,两广总督的张树声曾写道:“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据材料可知当时 A. “中体西用”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B. 有人对“中体西用”式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怀疑 C. “中体西用”已经被否定 D.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此其体也、此其用也”等字眼意在强调 “中体”而”西用”是不可能的,即有人对“中体西用”式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怀疑,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体西用”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怀疑“中体西用”但未明确表述已经否定“中体西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尚未成为人们的共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9.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错误的是 A. 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B. 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 C. 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的挡箭牌 D. 创办者多为留学归来者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出创办者的身份,所以创办者多为留学归来者就是错误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偏重于西学或新学说明是想通过宣传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则直接说明了对传统文化是持批判态度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流行用语实际上就是对付保守势力的挡箭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 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这说明 A. 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B. 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 C. 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 D. 《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说明天主教会和教皇对德意志的压榨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1. 18世纪一位著名启蒙思想家说:“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 树立人的权威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天赋人权 D. 人民主权 【答案】C 【解析】目中的信息“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体现了言论自由的自然性,即天赋人权,故本题应选C项。 22.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史学家“多数人是自然论者,他们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的主张,但坚决以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法则运转而不加以干涉。……他们能接受上帝和基督教教义。同时,又能拒绝接受某些带有超自然特色的东西”(《全球通史》)。这段论述表明启蒙运动时期 A. 自然科学和哲学在英国兴起 B. 英国历史学家的研究没有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C. 英国历史学家并不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D. “理性”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坚决以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法则运转而不加以干涉” “又能拒绝接受某些带有超自然特色的东西”可知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他们认为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应受自然法则的控制,“理性”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D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意思的片面理解,自然科学和哲学早已诞生,且推动启蒙运动的发生,排除。B项说法错误,英国最早产生启蒙运动,英国历史学家的研究明显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说法与题干“拒绝接受某些带有超自然特色的东西”矛盾。 23.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 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C. 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D.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的方法,即理智的科学的方法,B正确;A项错误,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方法是在文艺复兴时期;C项是现代相对论的分析方法;D项是现代热辐射理论。所以选B 24.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看,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点是 ①生产技术的革新都与科学研究成果的关系极为密切 ②都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都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南”、“北”差异的扩大 ④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工匠的经验总结,不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故①错误;第二次科技促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④错误;②③符合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故B项正确。 2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 与工人运动密切相结合 B. 由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 C. 由俄国传入中国 D. 为无产阶级所接受 【答案】A 【解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故A项正确;B、C和D均不是突出的特点,排除。 第Ⅱ卷(材料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在而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认为“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为此他提出了哪一著名观点?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观点的持有者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主张建立哪一政治体制?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7. 不同时期的文学家代表着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材料五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回答问题 (1)一至三这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材料五中,为什么“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 (4)由宋词到明清小说的发展,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CDC 6-10:CBBBC 11-15:DDBBC 16-20:ADBDC 21-25:CDBBA 二、非选择题 26. 【答案】(1)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列举: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或王夫之:唯物思想 (2)“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关注世界形势,启迪思想。 (3)派别: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 (4)运动: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科学。最主要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7.【答案】 (1)反映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和需要。 (2)宋词繁荣的原因: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城市手工业商品经济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便于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政治黑暗,官场腐败; 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明清小说蓬勃发展。 (4)文学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