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遵义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文科)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以下是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于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2.荀子说:“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这反映出 A.荀子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点 B.“克己复礼”成为诸侯治国之策 C.荀子继承了孔子教民以善的思想 D.礼乐成为先秦君王治世的手段 3. 董仲舒对儒家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因为他 A.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他给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新内容 C.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 D.他是当时的鸿儒,影响巨大 4.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3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B.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C.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D.儒家思想发展得到广泛传播 5.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 乙骂甲:“尔欺心! ”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B.提倡“知行合一” C.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6. 下列有关李贽的思想,不正确的是 A.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8.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9.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10.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B.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11.《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 、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郡的规模高于县 C.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分封制遭到彻底破环 12.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主张加强相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反对中央集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13.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犬牙交错,多无山川险阻可依。元朝此举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 B.管理体制创新 C.加强经济管控 D.体现因地制宜 14.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但在此前宋神宗已任命反对“大变法度”的富弼为宰相。二十多天后,朝廷命王安石和陈升共同组织变法,却又任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苏辙负责文件的起草工作。这表明宋神宗 A.政治上的不成熟 B.发挥集体的智慧 C.用人上的不坚决 D.防范大臣的专权 15.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 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16.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17.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 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 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18.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这说明《诗经》 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 .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 .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19.太史公曰:“相如虽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B.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20.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1.明清时代,大量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扩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22.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23.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A.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B.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24.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文学形式由落后走向先进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体现时代的发展变化 25.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天文与历法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26---28题,共50分) 26.(16分) 材料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问题: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12分),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4分) 27.(22分)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 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三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7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9分) 28.(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 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试题解析部分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在西汉经董仲舒的改造后,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而不是材料中“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于治国”可知,法家不注重个人修养,B项不符合题意;墨家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与材料中“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于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根据材料“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可知,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音乐感人深,可以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引导人民,于是人民和睦。由此可见,礼乐成为先秦君王的治世手段,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性本善的伦理观点,故A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礼乐治国,不是教民以善的思想,故C项错误。故选D。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等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统治者才会接纳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能在西汉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所以董仲舒创造的新儒学思想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以B项为前提条件,不能作为“董仲舒对儒家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原因,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也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推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流地位,为了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统治者兴办太学,故本题选C项。行省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故不选A项;B项说法为题干中现象,故不选;D项说法为太学大量扩充的影响,故不选。 5.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反映了宋明理学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理论的大众化,故选A。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抨击社会传统观念如男尊女卑,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具有思想启蒙意义,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是伴随着江南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相应的资产阶级,故B项“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根据材料“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可知,顾炎武对当时宋明理学空谈之言进行了猛烈地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学一些有用之实学,所以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是中国古代进步思想家,他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主权在民的学说,故A项错误;据材料“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可知,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所以D项错误。故选B。 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家庭和睦、贵族世袭都没有体现材料中信息,A、C不符合题意;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B不符合题意;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体现了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观念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10.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B项表述错误;周代青铜器铭文记述祖先功德,并未提到宗法制是否受到挑战,C项不符合题意;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主要是作为兵器和礼器,没有多大变化,只不过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C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B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材料文字“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伐邦、冀戎,初县之”表明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C项正确;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乱政”的理解。该大臣谴责的是皇帝“事不出中书”而“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皇权加强,因此该大臣的基本立场是加强相权。答案为D。 13.A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的相关内容。元朝实行的行省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不仅仅是创新管理体制,B不符合题意;由“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加强经济管控,C不符合题意;由“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可知没有体现出因地制宜,D不符合题意。元朝的行省划分有利于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故选A。 1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又任命反对“大变法度”的富弼为宰相,“二十多天后,朝廷命王安石和陈升共同组织变法,却又任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苏辙负责文件的起草工作”,利用反对势力来牵制王安石,防范大臣专权,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时期,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为第一级,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在秦代,属于第一级,故B项错误;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成为定制,这是第三级,故C项正确;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应该属于第一级,故D项错误。 16.B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设置军机处的根本目的。A项属于直接目的,不符合题意;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皇权,B项正确;C、D两项是设置军机处所起到的作用而非目的,应排除。 1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研究动机、所运用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与儒家思想有关,这说明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本题选D。A、B说法题干没有体现;C说法片面。 1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文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出现在宋代,所以B项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诗经》并未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所以D项表述错误。《诗经》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献给周王室的各地民歌,反映了各地的一些现实的风俗与社会状况,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A项符合题意。 19.B 【解析】本题考查汉赋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不可能见证西汉的灭亡,A项错误;汉赋手法夸张,与《诗经》写实的风格不同,C项错误;汉赋气势恢弘,词藻华丽,D项错误;B项与题干“然其要归引之节俭”的信息相符。 20.C 【解析】本题考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D两项违背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这两项说法偏颇,排除;B项说法太绝对;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初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 21.C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此类小说属于通俗小说,读者主要是平民百姓,这与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有关。 2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根据材料信息“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可以推断“感动”是一种“意”,而“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A项符合题意;中国的绘画在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项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这一点,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指的书法艺术,排除C项;D项“真景实现,返璞归真”指的是写实的绘画。故选A。 2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根据材料“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以分析出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艺术融合后的推陈出新,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A。 24.D 【解析】不同的文学形式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但不能说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所以答案为D。 2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材料“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反映了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材料“《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体现了儒学的农本思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26.政治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 原因: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政治形态”根据材料“万历皇帝……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再结合所学明朝后期的社会特征,即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来回答。“原因”根据材料“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来回答。 27.(1)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2)宋代科技发达,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 (3)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科技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蒙古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答经济方面,如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重农抑商等都可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发展。 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文学、艺术、音乐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宋代文学、艺术呈现平民化趋势。如宋词、散曲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在科技、教育、思想领域取得的成就。科技方面,如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教育方面,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思想方面,儒学融合佛道教义发展为新的哲学流派——理学。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但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蒙古族入侵等方面分析原因。 28.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主要信息,玄奘西行“求法”和鉴真东渡,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结合课本所学的相关史实进行回答。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遵义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答案 高二历史(文科)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DDBAC; 6---10:BDBDA; 11---15:CCADC; 16---20:BDAAC; 21---25:CAABC 二、非选择题。(26---28题,共50分) 26.(16分) 政治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 (12分) 原因: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4分) 27.(22分) (1)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宋代散曲等。 《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6分,2点得6分) (2)宋代科技发达,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 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 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7分,3点得7分) (3)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科技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 蒙古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9分,3点得9分。答经济方面,如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重农抑商等都可给分) 28.(12分)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试题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证意识、历史价值观。本题要抓住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共性特点,就是都涉及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问题,可从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如汉代、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主体(如张骞、法显、玄奘、鉴真、郑和、徐光启)、内容(如佛教的传入与传出、中华文化圈、四大发明西传、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等)、方式(如单向与双向)、影响(如中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和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角度提出观点进行论述。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注意审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这里“中国古代史”限定了时间和空间,就不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其他相关史实”限定了角度,就不要再用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例子来论述观点了;第二、不要把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混为一谈。如文成公主入藏就属于民族关系的范畴,而不是对外关系的范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