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 统治较为稳定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政权更迭频繁 D. 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答案】B ‎【解析】“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表明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故选B。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无关。‎ ‎2.《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 A.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故A排除。分封对象不都是宗族血亲,也有功臣等,故C排除。血缘亲疏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3.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世卿世禄制 C. 军功爵制 D. 谏议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为了避免诸子争夺权力又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答案为A项。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是选官制度,谏议制度是针对需要有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而设立的制度,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4.孔子特别推崇周公“制礼作乐”的创造性贡献,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礼乐制度 A. 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 B. 打击了诸侯割据势力 C. 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 D. 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西周的礼乐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等级的一整套制度,与分封制的推行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A项;礼乐制度规范了贵族的日常行为,并不是在打击诸侯割据势力,故排除B项;礼乐制度对社会日常行为的规范有利于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故选C项;周公制定礼乐制度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和等级,而非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且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此时已经不是西周,故排除D项。‎ ‎5.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制度形成于 A. 西周 B. 秦朝 C. 汉朝 D. 唐朝 ‎【答案】B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期是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朝和唐朝时中央集权早已形成,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 ‎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 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 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 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答案】A ‎【解析】秦朝的太尉应掌握军权,但这一官职没有具体的人担任,军权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是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A正确。太尉这个官职是三公九卿制中的一个重要官职,这一职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人担任,B错误。秦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但统一之后社会并不安定,常有六国残余在各地反抗,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秦朝中央官制变化的信息,D错误。 ‎ ‎8.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与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抑制封建割据,但不能达到“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的作用,故D项错误。‎ ‎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C项。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排除D。‎ ‎10.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凭皇帝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于是设官分职。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 A. 三省六部制 B. 内外朝制度 C. 三公九卿制 D. 二府三司制 ‎【答案】A ‎【解析】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故A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故C错误;内外朝制度是汉代的中枢机构,故B错误;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枢机构,故D错误。‎ ‎11.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看,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分权,A项不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D项不正确。故答案为C项。‎ ‎12.《范进中举》描写书生范进二十多次应试,最后中举却喜极而疯的故事。与“范进中举”相关的是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禅让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而《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范进中举是指以考试方式进入仕途,这是科举制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汉代的察举制的方式是地方举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方式,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而且时间上也不符合,排除BCD项。‎ ‎1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B. “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C.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D.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世官制,排除;B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排除;D项反映的是科举制,符合题意。‎ ‎14.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 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分封制不利于统一,故D正确。材料说明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故A排除。分封制不利于加强王权,故B排除。材料反映郡国并行不利于消除内乱,故C排除。‎ ‎15.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6.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 皇权不可僭越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相权逐渐削弱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内伺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故B正确;A表述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不存在相权逐渐削弱的问题,排除C;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问题,D错误。‎ ‎17.希腊文明勃兴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 大河流域 B. 重叠的山峦与海洋 C. 大陆环境 D. 中国文化影响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古希腊民主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地理环境是希腊文明勃兴的重要因素,希腊的地理特征是靠海、山脉纵横、河流交错,故B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ACD与希腊的情况明显不符,排除。‎ ‎18.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这句话说明了希腊 A. 公民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B. 城邦重视公民参政素养的培养 C. 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 国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希腊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体现了集体荣誉感,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公民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城邦重视公民参政素养的培养,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希腊公民表现个性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19.“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城邦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段材料说明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 独立自治 B. 彼此隔绝 C. 封闭保守 D. 小国寡民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小城邦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中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的国土面积比较小,人口比较少,这体现出古希腊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希腊城邦独立自治的特点,故A项错误;各个城邦之间联系密切,并不彼此隔绝,故B项排除;城邦为了自身的生存,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或者是贸易,不能体现封闭保守性,故C项排除。‎ ‎20.伯里克利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 全体国民 B. 全体成年国民 ‎ C. 所有的成年男子 D. 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答案】D ‎【解析】雅典公民是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故D正确;妇女、儿童、奴隶不享有公民权,故ABC错误。‎ ‎21.古雅典城邦的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 A. 五百人议事会 B. 民众法庭 C. 平民保民官 D. 陶片放逐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末古代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为巩固民主政治制度,采取投票表决的形式驱逐危害民主的人,以民主的办法反对民主的敌人,实行陶片放逐法,故答案为D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尽管有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设立民众法庭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设置保民官为罗马共和国平民政治斗争的成果,排除D项。‎ ‎22.关于下图漫画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 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B. 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体现小国寡民、轮番而治的特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漫画没有反映排除妇女和外邦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漫画中没有关于对奴隶剥削和压迫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陶片放逐”“抓阄选官”可以看出,雅典居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不涉及集体执政、轮番而治、抽签选举的问题,但其中隐藏着滥用国家权力的可能性,故C项正确;漫画本身没有体现小国寡民的特征,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23.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 A. 直接民主制 B. 抽签选举 C. 代议制民主 D. 轮番而治 ‎【答案】A ‎【解析】根据“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得出这是指雅典的直接民主,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故排除。‎ ‎24.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三大里程碑式事件标示着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因此C选项正确。雅典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5.从遵循“习惯法”到创立一部新法律——“成文法”,可以说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促成这个“新的时代”到来的事件是 A. 制定《十二铜表法》‎ B. 编纂《民法大全》‎ C. 颁布《民法典》‎ D. 形成万民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的时代”到来指的是成文法时代的到来,而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所以促成这个“新的时代”到来的事件只能是A。‎ ‎26.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公法第一条:“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以上材料说明该法 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 B. 适用于罗马所有的自由民 C. 具有一定的平等性 ‎ D. 彻底修改了野蛮的习惯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知罗马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性。A项在题意中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D项“彻底”过于绝对。故选C。‎ ‎27.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图的漫画体现了罗马法的哪一原则(图中人物说话的内容是:他欠了30个银币没还,按照罗马的法律,他应由我处置。)‎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注重证据和程序 C. 不告不理及无罪推定 D. 维护私有财产 ‎【答案】D ‎【解析】通过仔细查看可以看到图片中涉及到“他欠了我30个银币……他应由我处理”,漫画体现了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维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以调节社会矛盾。罗马法在形式上体现出了一定的民主性,但是其民主只限于公民,其实质是维护罗马的统治阶级利益,所以漫画中可以看出其在极力维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免受损失。故答案为D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不能做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注重证据和程序”、“不告不理”,排除BC项。‎ ‎28.近代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称“法律圣经”。“法律圣经”的说法 A. 体现了对罗马法影响的人为夸大 B. 为法律规范添加了宗教色彩 C. 说明近代欧洲盛行“政教合一”‎ D. 说明罗马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理论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中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对后世国家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罗马法影响深远,排除。材料强调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不是增加宗教色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教合一的信息,而是强调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C项。‎ ‎29.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特点是 A. 以和平方式进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B. 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 克服王权的专制,使议会为权力中心 D. 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光荣革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以法律制约王权,克服王权的专制,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是光荣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其特点,故排除B、C、D项。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来促进国家的近代化,成为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故选A。‎ ‎30.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法律依据的文献是 A. 1215年《大宪章》‎ B. 1689年《权利法案》‎ C. 1776年《独立宣言》‎ D. 1787年宪法 ‎【答案】B ‎【解析】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利用控制的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大宪章》是13世纪英国对王权有所限制的文件,时间上不符;CD是美国的法律文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无关,故ACD排除。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31.《大国崛起》中写道:“接下来在确立新国王的时候,议会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材料中的“变化”是指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B. 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 C. 国家权力中心开始转移至议会 D. 王权从此开始受到限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新国王……议会……英国国王……”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英国的“光荣革命”。材料所说的“变化”指的是由国王的议会变成议会的国王,国王是由议会请来的,即国家权力中心开始转移至议会。所以答案选C。‎ ‎32.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皇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材料说明的是 A.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可有可无 B. 在英国拥有实权的是上下两院 C.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作用 D. 英国没有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她也不得不签字”可知,说明了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只有虚位,没有实权,在英国拥有实权的是上下两院,故B项正确,AC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3.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排除A项。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判断D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34.1957年9月,为执行最高法院判决——要求南方一些州的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出兵阿肯色州,护送黑人学生上学。该事件说明 A. 联邦政府可以取消地方的自治权 B. 南方各州地位低下 C. 联邦政府地位高于各州 D. 军队可以任意干涉各州事务 ‎【答案】C ‎【解析】由“要求南方一些州的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出兵阿肯色州,护送黑人学生上学” ,说明联邦政府地位高于各州,故选C;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美国各州高度自治,排除ABD。‎ ‎35.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A. 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 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解析】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之间的权力是相互制衡,最能有效防止“走向暴政”,C正确;允许各州有自治权是地方分权的体现,A错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属于民主权利问题,B错误;民主共和制在美国建立前,其他国家就已经实行,不符合“采取了比人类迄今任何政府”,D错误。‎ ‎36.在美国,“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这主要体现了 A. 民主原则 B. 中央集权原则 C. 联邦制原则 D. 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制衡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主的原则,强调的是权力之间的制衡,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 ‎37. 近代法国政体更换频繁,1789—1875年间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A.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近代法国政体更换频繁,是因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相对强大。所以保皇派与立宪派的斗争使得法国政权更迭,反映了民主进程艰难曲折。故选A。‎ 考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1875年宪法的背景 ‎38.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表明 A. 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B.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 留下浓厚封建专制残余 D. 君主制度仍有强大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A项正确;1794年热月政变、雅各宾派统治结束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排除B;法国大革命暴风骤雨般地冲击封建制度,废除了君主专制,排除CD。所以选A ‎39.仔细观察反映近代德国民主的漫画。对该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专制主义是德国民主进程的绊脚石 B. 军国主义是导致世界大战的元凶 C. 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阻碍民主进程 D. 德国民主历经坎坷走上康庄大道 ‎【答案】C ‎【解析】专制主义只是材料中反映出阻碍德国民主进程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世界大战信息,故B项错误;漫画中车上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使得德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大道迟步不前,故C项正确;漫画中德国民主战车还没有走向民主大道,故D项错误。‎ ‎40.关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说法正确的是 A. 具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 B. 皇帝没有实权 C. 通过和平方式确立政体 D. 议会拥有实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是很不彻底的代议制。故答案为A项。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国家的核心,议会没有实权,排除BD项;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确立的,排除C项。‎ 二、材料解析题 ‎41.材料一 宋太祖为了根除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地方的弊病,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称知州,取代不通治道的武将。为了限制知州的权力,在州一级设置通判一职,通判的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科举制创建于隋朝,发展到唐代就已十分完备。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因此十分重视科举制度,扩大录取名额,并确立了殿试制度。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对世袭制和举荐制而言,科举制具有极为重要的进步意义。首先,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其次,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但自明清以后,由于其考试内容死板教条、文章格式僵化而不符合社会需要,在清末时期被废止。‎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任用文官做知州;设置通判加强监察力度。‎ ‎(2)积极影响: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消极影响: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 ‎【解析】(1)根据材料“选派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称'知州'”得出:任用文官做知州;根据材料“在州一级设置通判一职”得出:设置通判加强监察力度。‎ ‎(2)根据材料“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由于其考试内容死板教条、文章格式僵化而不符合社会需要,在清末时期被废止”结合科举制的意义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42.材料一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有权缔约,有权任命大使、最高法院法官和政府其他官员的权力,但需要国会同意;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仍以2/3以上多数再次通过此法,即为有效。‎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统制的特点。‎ ‎【答案】(1)主要历程:18世纪上半期,获得下院多数席位的多数党实际控制了政权,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19世纪中期以后,进行文官制度改革,建立起公务员制度。‎ ‎(2)特点:①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是政府首脑;②由民选产生,而不是由国会产生;③实行任期制;④对宪法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⑤与国会、最高法院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并英国政治发展史,即可概括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中的“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有权……但需要国会同意”“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仍以2/3以上多数再次通过此法,即为有效”等信息即可归纳出美国总统制的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