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普通部)
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普通班)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日前出土的东汉时期十三幅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分布地区如下,据此可推知当时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 山西 平陆枣园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 江苏 泗县重岗、雎宁双沟镇 A. 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B. 牛耕使用遍及大江南北 C. 北方的农业生产高于南方 D. 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所显示的仅仅是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分布情况,只能说明这些地区出现了牛耕,但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等,排除A、D项。材料反映出江苏仅有两个地区出土画像石,不能说明牛耕使用已经遍及大江南北,排除B项。表格中13处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中有11 处在北方,由此可推知,当时北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应高于南方,故选C项。 2.《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B 【解析】 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4.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小麦价格暴涨”可知,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故①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时间上不符合,故②项错误。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且发展了稻麦兼种技术,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③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因此它不可能于南宋初年“开始”从“北方”传入。故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排除ACD,选B。 5.秦汉时期,地主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明清时期,“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农任之”这一变化表明 A. 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矛盾加剧 B. 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C.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削弱 D. 土地产权日益明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强。明清时期,“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农任之”,佃农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这表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削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矛盾加剧;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土地产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 A. 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 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 C. 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D. 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可以看出唐代重视市场诚信,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的问题;C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坊市关系问题;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7.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 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 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税收大部分收入来自商业,这些措施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C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A错误;古代封建社会整体上一直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错误;材料中的“利农重商”的思想的盛行,并不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D错误。 8.《文献通考》在评价宋代商业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宋代统治者)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由此可知,宋代统治者 A. 放弃了抑商的政策 B. 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 C. 意欲规范商业活动 D. 通过立法减少商人的利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宋代统治者)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可知,宋代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B正确;据上分析,宋代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没有放弃了抑商的政策,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规范商业活动的思想,C错误;据材料“(宋代统治者)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可知,宋代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D理解片面。 【点睛】重农抑商的政策,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服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9.《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 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说明宋代南门大街商业经营的类别和种类众多,但是经营都是分类进行,“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体现出品牌的特点,故B正确;宋代打破传统商业模式,故A和C错误;区域经济模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10.“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 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 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 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 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 “五行八作”中的“行”、“作”分别指商业和小手工业,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又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宋朝只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A项“工商皆本”错误;C项,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五行八作”是泛指,不是“只允许”,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由材料“‘五行八作’……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可知宋朝商业繁荣,原因是宋朝不抑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而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11.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 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 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 D. 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人看法的改变,这体现出当时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价值观念,故A项正确;当时江南地区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人经商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长途贩运贸易,故D项排除。 12.《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B. 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 C. 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 D. 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个体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不选;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延续,主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可知,小农经济更容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律的不断健全,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13.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14.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 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 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C. 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D. 政府税收显著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朝对外贸易,材料“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反映了明朝后期对外贸易有所发展,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排除;倭患基本平定并不等于外来威胁趋于解除,故B排除;材料没有比较明朝政府的税收变化,不能说明政府税收显著增加,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据史料记载:雍正时期曾解除了南洋贸易之禁,南洋贸易重新兴旺起来,不仅解决了与外贸有关的人口生计问题,也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手工业的发展。乾隆时期也解除了广东的矿禁,让民间力量可以开采铜矿,以吸纳剩余人口,这反映了当时 A. 闭关国政策不复存在 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农耕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D. 带有近代性内涵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及民间采矿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反映了当时清朝实行带有近代性内涵的政策,D选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直到鸦片战争才被打破,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B选项排除。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立国基础,C选项排除。 16.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A. 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 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C.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不符合“短短三十年”范畴,排除A;通过材料“1900年庚子国变”“短短三十年”判定可知,洋务运动开展了30多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故排除B,选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性质上不同于洋务经济,排除C。 【详解】 请此输入详解! 17.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 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 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刘锡鸿本人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却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这体现了刘锡鸿的官场功利主义,这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晚清外交官员对西方有一定的认识,故C错误;刘锡鸿的言行与小农经济无关,故D错误。故选B。 18.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好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B. 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C.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 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等信息,说明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故答案为B项。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A、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排除D。 19.洋务运动后,“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萌生的“重商”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不断动摇自“商鞅变法”以降而延续几千年的“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表明 A. 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 B. “重商“思想彻底地瓦解了小农经济 C. “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D. 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的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逐渐动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变化,不是说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A错误;瓦解了小农经济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商业观念问题,不是说明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D错误。 20. 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是在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传统手工业市场的发展情况,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国人依然仇视外洋事物,还没有完全从“天朝大国”中解放出来,所以会出现“奇技淫巧”的认识,而19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应该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故C项正确;“追逐西方时尚”与材料主旨不合,故D项排除。 21.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单位: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913年 1921年 增长量 发展速度% 年增长率% 棉纺业 1423 9842 8419 691.64 73.95 面粉业 885 3257 2372 368.02 33.50 缫丝业 1603 2253 650 140.55 5.07 卷烟业 138 1680 1542 1217.39 139.67 水泥业 285 880 595 308.77 26.10 火柴业 294 746 452 253.74 19.22 A.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造成民族工业全面萧条 B. 鸦片贸易是推动20年代经济的主要动力 C. 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 D.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继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 和民国初期的政策等因素是20年代经济的的主要动力;D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 是在1927至1937年间;从表格数据来看,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名师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22.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A.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 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D. 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中商办企业在数量、资产上超过官商合办,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投资热潮。A项在一战期间,C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抗日战争时期,三者都不符合史实,只有B项是正确答案。 【点睛】准确识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阶段特征,是掌握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23.1894年7月9日《申报》:“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这一观点 A. 是对洋务运动客观公正的评价 B. 折射出盲目自大的传统华夷思想 C. 准确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向 D. 是对中国近代工业化成就的认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对中日战争前的形式进行了中国实力优于日本,定会取得战争胜利的预测,这种预测源于中国近代进行了将近30年的洋务运动获得成果的认可,即是对中国近代工业成就的认可,故D选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说明材料中的评价没有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评价和预测是源于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实力,不是源于盲目自大的传统华夷思想,故B选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说明材料内容没有准确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向,故C选项错误。 24.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 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 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90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持续发展,而是曲折发展,故A选项错误;洋货所占比例早1890年到1908年上升,但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在鸦片战争时期,故B选项错误;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在1908年到1920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在1895年后,故C选项错误;洋货所占比重下降在1908年到1920年,其原因是当时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故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学生应该注意仔细分析1890年到1920年市场商品总值和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的数据变化,同时熟练掌握各个历史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和重大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5.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A. 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B. 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C.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D. 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包工制、养成工制、家庭工制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特点,故选C项。A项与题意无关;近代民族工业属于近代机器大工业,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6.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这些举措 A. 体现了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 B. 挫败了日寇对华经济侵略 C.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D. 体现了工农政权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护法币的主体地位……保护法币……”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共经济上对法币的保护,并没有侧重对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所以排除A;中共的措施是在根据地实施的,只能对根据地的经济进行保护,这也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所以答案选C,排除B;D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 27.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材料中要求对待“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一视同仁”恰好说明了当时急需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1953-1956年)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新中国建国初期”需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对待“国营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农业无关,也不能使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排除;D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与材料中的时间“新中国建国初期”,排除。 28.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比重 11.88 28.83 71 56.04 自产自销比重 88.12 71.17 57.29 43.96 A.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 C. 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 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9—1952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A排除;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当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比重上升,说明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故B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工业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故C排除;1949—1952年并未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D排除。 29.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63~1965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 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49-1952年是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调整工商业;1953-1957年为中国的“一五”计划,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展国民经济;1962年政府制定了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1949-1965年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有政府的主导,故选项D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下,没有市场调节,故排除A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是公有制,故排除B选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提到了产业结构,故排除C选项。 【点睛】本题只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后各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30. 1955年3月,内务部、公安部联合发通知,规定农民的迁徙已经不是自由的迁徙而是需要审批,能否迁徙取决于政府。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反映了( ) A.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要求 B. 大跃进时期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C. 构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 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分别叙述的是1955年、1958年对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限制政策,这体现出当时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符合题意的是C项,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是在1958年,排除AB项,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得以基本确立,不符合题干中1958年的内容,排除D项。 31.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 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 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 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1953-1957年生产资料进口比重远远高于消费资料的进口比重,联系当时中国正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才导致这种情况,根据所学知识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深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答案为B。消费进口比重低说明国家减少了消费资料的供给,A错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口比重不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C错误。1953-1957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并没有打破,D错误。 32.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这些建议 A. 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 B. 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C. 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D. 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专家意见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工人的利益,与苏联的发展工业的模式类似,但却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这种做法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B选项符合题意;苏联强调的是学习苏联的经济模式,因此不会使中国避免苏联式的弯路,A选项排除。新中国是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非移植,C选项排除;社会主义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材料中未提及社会主义改造,D选项排除。 33.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农业合作形式 所有制性质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A. 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分步骤改造为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C.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D. 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 表格中“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出三大改造过程中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是循序渐进的,C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材料表格中论述的是农业合作形式,A错误;土地改革是1952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年开始,B错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是1958年提出,D错误。 3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据此可知,当时 A. 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B. 农村仍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 C. 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国家继续完善农村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扶持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农村土地仍为集体所有,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已经转向城市;D选项错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5.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指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在1992年,同年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符合题意。A是1991年加入的;B是在20世纪80年代;D与题意无关。 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体制 36.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①③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B. ②的形成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 C. ④的出现是由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D. 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挫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示,分析理解的能力,①为三大改造后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结果,③受“文革”的影响,排除A;结合②的时间可判断是1958年推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B的表述符合题意;④时间不合题意,因为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在90年代初,排除C;D时间不合题意,两极格局瓦解与1991年苏联解体。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37.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这一时期 A. 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 重工业生产畸形发展 C. 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 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1957年与1952年相比,“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可见生产资料的生产大幅增加,工业结构得到改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除了重工业之外其它消费资料的增长率也很高,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提及农业,CD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38.1961年—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qo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 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 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出现是“逆城市化”现象是在1961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经济处于调整时期,这样做有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在1953-1956年,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大跃进”出现在1958年,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在1958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 39.1961年1月18日,在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毛泽东说:“今年不搞两本帐了,就是一本帐,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毛泽东的讲话 A. 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B. 意味着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 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八字方针 40.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 A. 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 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C.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流行,可知该思潮在中国受到重视,反映了我国在学习这种模式,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不能反映思想的高度统一,故A项错误;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受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方针的影响,故B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答案】(1)背景:海禁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新航路开辟;明朝政局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白银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异:隆庆开海是一口通商,晚清自开商埠开放地域范围广;隆庆开海主要是因为海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晚清自开商埠则是民族危机加深后的调整。 同:都顺应了世界潮流,维护了国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联系。 评述: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促进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国人的危机认同感及对外观念的近代化; 但是晚清自开商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开口岸”和外国经济势力占优势的不利局面;随着自开商埠的增多和地区的扩大,自开商埠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作用: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新航路开辟、政局变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影响,据材料一“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行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白银流入、财政收入、商品出口、中国同世界交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异同,根据材料二“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商地域范围、通商原因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不同,从世界潮流、国家利益、中外联系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相同。评述,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主权、城市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观念近代化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性;从根本的不利局面、便利西方经济侵略等方面说明其消极性。 (3)作用,根据材料三“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己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 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 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变化:①鸦片进口下降 ②棉纺织品进口比重逐步下降。③煤油等工业原料进口比重不断上升。④重工业品及交通工具进口比重上升。(4分) 原因:①近代中国逐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西方国家对华商品及资本输出。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⑤国内交通的发展。⑥中国近代重工业基础薄弱。(4条,5分) (2)原因:外因:西方国家及后来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封锁。内因:①工业(经济)基础薄弱。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发展国防工业。③传统自然经济意识的影响。④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3条,6分) 影响:①打破外部的经济封锁②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④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条,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可以得出①鸦片、棉纺织品进口比重逐步下降;依据“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可以得出煤油等工业原料进口比重不断上升;依据“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可以得出重工业品及交通工具进口比重上升。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840—1931,联系近代代中国的国际国内状况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原因:①近代中国逐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西方国家对华商品及资本输出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⑤国内交通的发展。⑥中国近代重工业基础薄弱。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局势即资本主义的敌视封锁包围,所以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大力发展进口替代性企业;可知“20世纪50年,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可以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发展国防工业,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传统自然经济意识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等。依据所学知识和第一问内容可以得出,发展进口替代型企业,有利于打破外部的经济封锁、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同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轻重比例失调,同时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变化·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工业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型的原因、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