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学科试卷 ‎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 ‎ ‎ 一、单项选择题(32 小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 ‎ ‎1.《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 ‎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 ‎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 ‎3.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 A.统治者利用宗教维护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斗争精神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 ‎4.《孝经》中记载:曾参问孝,孔子回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汉董仲舒提出了“父为子纲”的教条。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原始儒家思想漠视伦理 B.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 ‎ C.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D.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 ‎ ‎5.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 ‎6.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 ‎ 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 ‎ 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 ‎7.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恰当的解释是 ‎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 ‎8.《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C.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9.根据北魏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衰落 ‎ 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 ‎10.《唐会要》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 ‎ 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 ‎11.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 ) ‎ A.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 C.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出现最早的纸币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近代工业出现 ‎ ‎13.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部内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 ‎ A.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 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 C.导致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14.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 ‎ ‎ ‎ ‎ ‎ ‎ ‎ ‎ ‎ ‎ ‎ ‎ ‎ ‎ ‎ ‎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 ‎ ‎ 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 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5.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 ‎ ‎ 中原 ‎ 西北 ‎ 东北 ‎ 江南 ‎ 岭南 ‎ 战国 ‎ ‎117 ‎ ‎29 ‎ ‎—— ‎ ‎—— ‎ ‎—— ‎ 西汉 ‎ ‎238 ‎ ‎54 ‎ ‎13 ‎ ‎47 ‎ ‎—— ‎ 东汉 ‎ ‎467 ‎ ‎95 ‎ ‎14 ‎ ‎138 ‎ ‎29 ‎ ‎ ——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 ‎ ‎ 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 ‎ 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 ‎ ‎16.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 ‎17.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 ‎18.以下为《19 世纪 60~90 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 时间 ‎ 进口总值 ‎ ‎(单位:银两) ‎ 其中(单位:银两) ‎ 棉织品和毛织品占当年进口总值之比 ‎ 棉纺织品 ‎ 毛织品 ‎ ‎1867 年 ‎ ‎6930 万 ‎ ‎1300 万 ‎ ‎740 万 ‎ ‎29% ‎ ‎1873 年 ‎ ‎7410 万 ‎ ‎1800 万 ‎ ‎590 万 ‎ ‎32% ‎ ‎1883 年 ‎ ‎7360 万 ‎ ‎1680 万 ‎ ‎390 万 ‎ ‎28% ‎ ‎1893 年 ‎ ‎15130 万 ‎ ‎2730 万 ‎ ‎460 方 ‎ ‎21%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 C.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督 ‎ C.带动民用工业 D.临近销售市场 ‎ ‎20.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 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 ‎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 ‎21.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同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 ‎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 ‎22.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C.“兴民权、开议院 ” D.“德先生”和“赛先生” ‎ ‎23.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 1893—1928 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 1893—1928 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 ‎ A.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 B.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 ‎ C.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 D.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的侵略重点 ‎ ‎24.阅读下表:1921—1936 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 类别 ‎ 比重(%) ‎ 年平均增长率(%) ‎ ‎1921年 ‎ ‎1936年 ‎ 轻工业 ‎ ‎44.1 ‎ ‎30.7 ‎ ‎5.46 ‎ 重工业 ‎ ‎54.6 ‎ ‎62.9 ‎ ‎9.94 ‎ ‎ ‎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 ‎25.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 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这反映了 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 ‎ 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 ‎26.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 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 A.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B.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 ‎27.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 ‎28. 1953 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 ‎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 ‎29.“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 A.简化信教仪式的举措 B.否定宗教的思想 ‎ 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 D.启蒙时代的到来 ‎ ‎30.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 ‎31.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 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霍布斯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达尔文 ‎ ‎32.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撰写《历史》时,公开声称:“我的职责是把我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但我没有任何义务来相信每一件事情。”可见,希罗多德认为 ‎ A.历史的研究从来没有止境 B.撰写历史要尊重客观事实 ‎ C.史料占有是研究史学关键 D.二手史料没有参考价值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 ‎33.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欧洲开始独步世界文明的前列;“发现新大陆”后,更开始了世界性的扩张,到 19 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挟工业革命唤起的强大威力,基本上实现了对全球的统治。在那个时代,“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于是,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达尔文主义”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 ‎19世纪后期,严复(1854-1921)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 ‎“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 ‎——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整理 ‎ 材料二 在《天演论》中,严复接受了斯宾塞”适者生存”的口号,且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天演论》出版后,风靡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因之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胡洪梓也因之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胡适;五四时期,陈独秀则作了进一步发挥,“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但在看到西方功利文化的恶果后,严复日益认识到中国保持“国种特性” 的重要,进而开始从学习西方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答案,遗嘱中更是提出:“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扳。”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进化论”适用对象的变化,并分别分析欧洲和严复“误读”、‎ ‎“误译”的原因。(13分) ‎ ‎ ‎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进化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严复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12分) ‎ ‎ ‎ ‎ ‎ ‎ ‎ ‎ ‎ ‎ ‎ ‎ ‎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 ‎ ‎ 对比图l和图2,请任从两个角度提取有关唐代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说明。(12分) ‎ ‎ ‎ ‎ ‎ ‎ ‎ 请考生在第 35、36 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6分) ‎ ‎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9分) ‎ ‎ ‎ ‎3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 ‎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材料二 康君枉议辛亥,谓其致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政治之窳败,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之。 ‎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材料三 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为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 ‎ ‎——摘编自胡英时《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10分) ‎ ‎ ‎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5分) ‎ ‎ ‎ ‎ ‎ 参考答案:1-5 BACBA 6-10 ACCDD 11-15 CCDCA 16-20 BBDBC ‎ ‎21-25 CBDBA 26-30 ABBCD 31-32 CB ‎ ‎33.(25分) ‎ ‎(1)变化:从仅适用于生物界到既适用于生物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再到仅适用于人类社会。(3 分)原因:欧洲,领先世界后的民族优越感;为殖民扩张作辩护。(4 分)严复,儒家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冲突;受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任答 3 点,6 分)(2)变化:由初期将进化论运用于社会,强调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认为西方制度优于中国,主张学习西方;到后期认识到不能完全放弃中国传统文化,要保持“国种特性”。(4 分) ‎ 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功利给世界带来灾难;对西方社会的幻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基于中国政局的变化动荡及中华民族历史特性的考量;严复个人对中国和世界变化的认识。(任答 4 点,每点 2 分,共 8 分) ‎ ‎34.(12分) ‎ 角度1:唐代手工业主要集中在运河沿岸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交通的便利、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自魏晋以来,江南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较快等。(3分) ‎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一带。西方列强的侵略及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交通便捷、劳动力丰富和商品市场广阔,原有的工场手工业较为发达,洋务运动的影响等。(3分)角度2:唐代手工业以手工劳动和官营形式为主。农耕科技发达、官府专营制度和专卖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3分) ‎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以机器生产和民营为主。近代科技发展、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客观影响、近代中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西学的传入、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3分)说明:其它角度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 ‎35.(15分) ‎ (1) 背景:传统驿制凸显皇权,陆军把持特权;驿传程序繁琐,耗费巨大,阻碍政情流通;近代通讯技术的影响;士民上书和民间书信传递的需要。(任答3点,6分) ‎ (2) 影响:顺应了清末改革趋势;促成了邮递制度向近代转型;冲击了朝廷专制政治;有利平衡多方利益;但新旧体制混杂,使改革具有艰巨性。(任答3点,9分) ‎ ‎36.(15分) ‎ (1) 材料一态度:肯定。(1分)原因:康有为宣传西学解放思想;甲午战争后,康有为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宣传变革政治制度救国。(三取二,每点2分,共4分)材料二态度:抨击、反对。(1 分)原因 :康有为违背历史潮流,否定辛亥革命;反对民主共和政体;主张维护君主制。(三取二,每点2分,共4分) ‎ (2) 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辩证的、一分为二评价。(5分) ‎ ‎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