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七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下)(课件)(共39张)
专题七 晚清时期 ---- 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一: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840 ~ 1894 ) 阶段二: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1895 ~ 1912) 阶段一: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1840 ~ 1894)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 .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 .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知识梳理 一、列强侵略和农民阶级的抗争 1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 ~ 1842 年 ) (1) 原因: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南京条约 》 。 (3) 影响:①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 1860 年 ) (1) 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 过程:① 1856 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②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 结果: 1858 年签订 《 天津条约 》 , 1860 年 10 月签订 《 北京条约 》 。 (4) 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 .太平天国运动 (1851 ~ 1864 年 ) (1) 前期:① 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② 1853 年颁布的 《 天朝田亩制度 》 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2) 后期:① 1856 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② 1859 年,颁布 《 资政新篇 》 ,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应农民的要求和愿望。③ 1864 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 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洋务运动 (1) 原因: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 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表现①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②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4. 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 (2) 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 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② 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 ③ 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 近代报刊的出现 1872 年创刊的 《 申报 》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地主阶级抵抗派 人物: 林则徐、魏源 思想及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海国图志 》 等 影响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地主阶级洋务派 人物: 李鸿章、曾国藩等 思想及著作: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影响: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人物: 王韬、郑观应 思想及著作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 影响: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 重点突破 一、近代列强侵华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1 .特征: (1)19 世纪 40 年代~ 60 年代:列强侵略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侵略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3)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美、日;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2 .关系: (1) 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 (2) 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则是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列强瓜分世界的要求。 综上所述,列强侵华的手段多样,但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相联的。 二、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上通商口岸的开放 1 .从革命史观看,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开辟租界,把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也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2 .从现代化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辟,客观上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较早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它成为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着带头作用。 3 .从全球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放,使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 .从文明史观看,通商口岸开放,有利于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5 .从社会史观看,外国的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首先传入,西方文明的社会习俗也较早传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三、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 .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 .经济上: (1)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2)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 .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 .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 .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真题演练 ( 2019 新课标全国卷 III )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 答案 】B 【 解析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 B 选项符合题意。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 A 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C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 D 选项排除。 ( 2018 新课标全国卷 Ⅱ ) 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答案 】D 【 解析 】 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 D ;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 A 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 B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 C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 2017 新课标全国卷 Ⅰ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 答案 】A 【 解析 】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 A 项正确,排除 B ;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 C ;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 D 。 ( 2017 新课标全国卷 Ⅱ ) 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答案 】B 【 解析 】 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所述“协造”方式只是由用船一方拨付造船所用材料费,并非由用船一方参与造船过程,排除 A 项; C 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 2016 新课标全国卷 Ⅰ )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当时在偏远地区也能买到火柴、洋布等日常用品,这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排除 A 项。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也没有被商品经济取代,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情况,排除 D 项。 ( 2016 新课标全国卷 Ⅱ )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A 项材料无从体现; B 项“基本取代”说法错误,排除;由“洋货日益增多”“虽穷乡僻壤 …… 必有所供”等可知 C 项正确; 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Ⅰ ) 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中国生丝,故 D 项正确。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正好满足外包装的需要, A 项与题目要求不符,可排除。英国棉布运到中国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包装,可排除 B 项。包装布的变化不能体现出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情况,可排除 C 项。 (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Ⅱ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倡导办洋务的奕䜣、丁日昌被称为“鬼子六”“丁鬼奴”,郭嵩焘出使西方受到冷嘲热讽,说明人们对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绪,这是传统观念与洋务运动冲突的体现, A 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