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松原市油田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松原市油田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松原市油田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A. 商夏周 B. 夏商周 C. 商周夏 D. 夏周商 ‎【答案】B ‎【解析】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商朝约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西周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因此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夏商周,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 A. 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B. 重视诸侯的态度 C. 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 D. 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 ‎【答案】A ‎【解析】根据“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可知材料是强调要维护统治秩序,树立周王的权威,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以此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重视天子而非诸侯的态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神权色彩浓厚 C. 政治等级森严 D. 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搞清大小宗关系)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没有体现出神权色彩和贵族的特权,故BD项不选;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政治等级制度,故C项不选。所以答案选A。‎ ‎4. 《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A.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B. 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 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可知,这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精神,所以答案选D,排除B、C。材料并没有体现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而是子以母为贵排除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它们 A. 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 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最突出的相同点”, 分封制是将王国的土地分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而宗法制则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族权和政权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此最突出的相同点是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正确;C项从属于B项,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分封制在西周后期削弱了天子的权威,故ACD项排除。‎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是 A. 大禹 B. 成汤 C. 周武王 D. 秦王嬴政 ‎【答案】D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故D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 ‎7.《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 三公九卿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制,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8.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9.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每个郡设郡守(文官,负责行政)、郡尉(武将,负责军事与治安)和监御史(显然直接充当皇帝在郡一级的代表)。这样做是为了 A. 使地方权力分化且相互牵制,便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使更多拥有军功的将领可以参与国家治理 C. 让更多传统贵族拥有分享政治权利的机会 D. 将中央官僚系统模式推广至全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答案】A ‎【解析】郡县制下实行分权,主要目的是让地方权力分化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故A正确;军功属于分封制时期标准,故B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得贵族政治,故C错误;D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 ‎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 ‎11.有论者称,秦王朝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 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 B. 开创了大一统的新局面 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 确立嫡长子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开创了其后持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联系所学,奠定中国两千年政治格局基础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选C;AB与材料不符,排除;西周的宗法制就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的正统地位,排除D。‎ ‎1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B ‎【解析】从法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推恩令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地方自主权力,故AD项错误;材料“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说明C项错误。‎ ‎13.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根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项符合题意;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不符合题意;元代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故BC不符合题意。‎ ‎14.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是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而唐朝时期管理科举考试的是礼部,所以B项正确;其它ACD三项在回答时,都没有按照唐朝史实对行政程序进行正确表述,是错误的。‎ ‎15.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宰相权力的分割 B. 皇帝权力的加强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宰相权力的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知印”和“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可知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根据所学可知,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分割相权是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故D项错误。‎ ‎16.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在现能力。依据“举贤良”“举孝、廉各一人”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选C。‎ ‎17.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的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正确;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相一致,B错误;C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言过其实,排除。‎ ‎18.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 B. 古罗马文明 C. 不列颠文明 D. 阿拉伯文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欧洲眴窄的一隅”,排除B,因为古罗马曾经是地跨欧亚菲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也排除D,因为阿拉伯世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不属于欧洲;根据“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指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然而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深远,排除C,答案选A。‎ ‎19.史洋在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整地学习了一本书(如下图),他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容易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 由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组成 C. 面积较大但人口稀少,农业经济发达 D. 国土面积较小,全体国民直接参政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故B项正确;古希腊政治体制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A项;希腊城邦面积小,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全体国民直接参政”说法错误,应该是全体公民参政,排除D项。‎ ‎20.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A. 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 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 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等级冲击了贵族特权,说明“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故答案为B项;梭伦改革中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其中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所以A不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所以C不正确;废除债务奴隶制,而不是废除一切债务,所以D不正确。‎ ‎21.克利斯提尼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每个区有若干个自治村社组成,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由此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 A. 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 B. 摧毁了氏族制残余 C. 扩大了民主力量 D.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血缘部落,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同时让“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这样便于更多的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力量,故答案为C项。这种改革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并非“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或“摧毁了氏族制残余”,排除AB项;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排除D项。‎ ‎22.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A. 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 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C. 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 D. 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投票人在不认识当事人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感觉,让人代为投票的现象,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不是真正的民主和理性的判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而不是充分的民主,A项错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对维护民主政治起了一定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D项错误。‎ ‎23.伯里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这段话表明伯里克利认为 ‎①除奴隶外所有雅典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雅典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制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自豪 ‎④雅典民主制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泉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不属于雅典公民范围内,应该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故①错误;据材料“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可判断出伯里克利认为雅典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制,故②正确;材料中“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反映了伯里克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自豪,故③正确;“雅典民主制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世界历史影响,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24.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C。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25.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 ‎26.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制最坏时,司礼监便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这主要是由于司礼监控制了 A. 监督权 B. 内阁 C. 票拟权 D. 批红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宣宗时期,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上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称“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故D项正确,C项排除;太监属于皇宫工作人员,故A项排除;内阁掌握票拟权,故B项排除。‎ ‎27.据《清史稿》记载,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D ‎【解析】清朝由于军机处的设置,内阁失去了中枢机构的位置,故D项正确;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六部成为宰相废除后的直接执行机构,故B项错误;清朝仍然体现出贵族特权,故C项错误。‎ ‎28.军机处成立后,政令经由军机处直接发出,称为廷寄;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称为折本,不再经由内阁。这表明 ‎①内阁已形同虚设 ‎②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④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由“政令经由军机处直接发出,称为廷寄”可以得出③④符合题意,由“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称为折本,不再经由内阁”可得出①③④符合题意,整个材料都可以体现出②符合题意,故选D。‎ ‎29.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 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 ③削弱地方权力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可知①②③选项都是正确的,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30.“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阉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据此材料分析当时雅典的 A. 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 B. 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 C. 雅典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民主政治 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归纳概括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强调了雅典公民对城邦的义务和雅典公民所受的约束,而自身利益却没得到应有的保护,故A项正确。B中为城邦所有错误;C已经建立错误;D中属于罗马法特点。‎ 二、问答题 ‎31.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措施: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评价: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末期,它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措施:结合所学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推行的措施进行分析。从政治上看,主要涉及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法律的颁行等;从经济上看,主要是对度量衡、货币等统一;从文化上看,主要是对文字的统一和文化的专制政策。‎ 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包括政治上统一局面的维护、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军事上对外来侵略势力的抵御等等;消极层面,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后期,包括对思想文化的禁锢、科技发展的缓慢、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的抑制等等。‎ ‎3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 ‎【答案】措施: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掌财权,设枢密院掌军权,削弱了部分相权;在地方上派遣转运使,拿走了地方的财权,派遣文官赴各地做知州知县,剥夺了藩镇的行政权,规定各地驻军的首长是当地职务最高的文官,剥夺了藩镇的兵权。‎ 作用: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解析】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切入。从中央角度看,主要是中央中枢权力的分割;从地方角度看,主要是对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和兵权的削弱。‎ 作用: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积极层面,主要包括政治上对中央权力的加强和对地方权力的削弱,经济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层面主要从长远来看,宋朝的积贫积弱与这些措施的推行有着密切的关联。‎ ‎33.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评价科举制度 ‎【答案】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解析】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按时间写出选官制度演变的三个阶段,其分别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据的世官、以品德和才能为主要依据的察举制和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科举制。‎ 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积极层面可从政治和社会层面入手,政治层面是扩大统治基础和提高行政效率,社会层面是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消极层面主要从科举考试的考查形式入手,其科目及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使得选拔出的人大多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 ‎3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答案】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解析】结合所学可从分封制和宗法制各自的含义及其实质入手分析。从含义上看,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而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通过含义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分封的主要依据是通过血缘关系实现,故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才能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因此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从两种制度的实质上看,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都是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5.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及评价 ‎【答案】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是被排除在外的;就其性质而言,是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有可能带来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解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理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角度入手分析。‎ 评价: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近代西方的影响,包括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消极层面主要从民主范围、性质、参政方式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