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11月)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11月)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届高三第三次双周考历史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性和异性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深影响后市,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A。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颂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 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 A. 国家土地所有制 B.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 地主土地所有制 D. 佃农的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均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推行,从田制所有权来看属于国家土地所有制。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属于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包含有三种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上田制均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实行的。‎ ‎3.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历代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属于中央官署的是①典客 ②宣政院 ③秦朝的“道”‎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B - 13 -‎ ‎【解析】典客,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道”在汉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故①②,③错误,故选B.①②。‎ ‎4. 清朝陈元龙对某水利工程评价道:“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据此判断,该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井渠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地点不符合“三楚两粤之咽喉”,排除A;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地区,与题干地点不符,故B项排除;灵渠是秦始皇在统一岭南过程修筑的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人工运河,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故C项正确;井渠是西汉时期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与题干地点不符,故D项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实三楚两粤之咽喉”,然后选项中各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 ‎5.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 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D. 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 ‎【答案】B ‎【解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A错误;“丝国”因中国很早即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B正确;清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C错误;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不具有全球化意义,D错误。‎ ‎6.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 A. 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 13 -‎ ‎【解析】“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说明政府减轻了商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市场税收问题,并没有反映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政府减轻商税,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宋代并没有放弃,故C项错误。‎ 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唯一秘籍,根据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分析影响即可。‎ ‎7.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哩长的、在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二十一条”签订后 ‎【答案】B ‎【解析】“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哩长的、在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与1895年《马关条约》中的中国向日本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有关,英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样获得该特权,故C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不是最早出现材料现象,排除C、D。‎ 点睛:本题考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开放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8. 下表是根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 1893-1899 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 年份 棉花 豆类 油类 烟叶 ‎1893年 ‎94154‎ ‎1967272‎ ‎152069‎ ‎110513‎ ‎1895年 ‎110621‎ ‎176556‎ ‎292585‎ ‎112014‎ ‎1897年 ‎116609‎ ‎2046662‎ ‎349972‎ ‎141877‎ ‎1899年 ‎148100‎ ‎2801536‎ ‎268280‎ ‎173987‎ 该表反映了 - 13 -‎ A. 中国农业快速发展 B. 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893年-189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农产品与世界市场逐渐接轨,说明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从表格数据中得出,应排除。‎ ‎9. 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 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 A. 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 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 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 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答案】A ‎【解析】《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适应市场需求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注重社会新闻报道,是适应读者了解社会新闻的需要,与政治斗争无关,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 遂川人民曾传出这样的民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首民谣可能流行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反映的是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中共进行土地革命是在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没有土地革命,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政策,C错误;遂川属于江西省,早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已经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已经分过土地,解放战争时期不会是“今年不比往常年”,排除D。‎ ‎11.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积累率(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所占比例)为24.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积累率为33.9%,1959年为43.8%,1960年为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中 B. 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 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 工业发展投资急于求成 - 13 -‎ ‎【答案】D ‎12. 1985 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这是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定义。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 A. 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C. 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答案】C ‎【解析】“星期六工程师”,主要指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在国企捧着铁饭碗尚觉“吃不饱”的工程师们,每逢周末就到外地挣外快的情景。材料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受到冲击,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0年代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错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错误。‎ ‎13. 《罗马法史》载:“这个概念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理论上的含义,它的根据是存在一种所有民族共有的法并且认为自然理由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另一个是实在的和具体的含义,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据此判断该法 A. 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 B.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C. 适应了帝国时期的要求 D.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可以判断出该法是万民法,它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适合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因此C项说法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塞罗提出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自然法理念,标志上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B与材料无关,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 ‎14. 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 ‎ ‎1521—1544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年间每年平均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黄金 ‎2900公斤 ‎5500公斤 - 13 -‎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白银 ‎30700公斤 ‎246000公斤 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A. 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 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大量金银带到欧洲,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从近代化角度看,它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故B正确;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当时海上霸权国家,确立世界霸主地位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成为世界市场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处于这个中心有利位置,而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市场中心,C说法错误,排除;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的财富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因此也没有引发工业革命,故排除D。‎ ‎15. 有学者认为:17 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材料中“地上的平衡” 是指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C.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法治取代人治,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地上的平衡”指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是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故D正确;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合“17 世纪末的英国”,排除A、B、C。‎ ‎16. 在欧洲,18世纪是法语的世纪,它的荣誉和它在欧洲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很多国王都成为法语迷,很多国家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都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而感到自豪。这主要是因为 A. 文艺复兴的推动 B. 启蒙运动的影响 C. 工业革命的扩展 D. 法语优美悦耳 - 13 -‎ ‎【答案】B ‎【解析】18世纪正是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材料现象是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故B正确;文艺复兴时间是14-16世纪,18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A、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对材料解读错误,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8世纪是法语的世纪”,联系所学知识,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 ‎17. 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下列对西塞罗提到的“法”理解有误的是 A. 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 B. 成为判断是否违法的具体标准 C.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D. 奠定古罗马政治法律哲学基础 ‎【答案】B ‎.....................‎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看清题目——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而非是否违法的具体标准。‎ ‎18. 彼特拉克在散文《秘密》中热烈地为爱情和荣誉辩护:认为爱情同热爱上帝,追求人间的幸福同追求永恒的幸福,是一致的。由此反映了彼特拉克 A. 关注凡人的世俗生活 B. 追求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C. 抨击贵族的等级观念 D. 主张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答案】A ‎【解析】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他关注的是凡人的世俗生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彼特拉克和宗教信仰自由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抨击贵族的等级观念是启蒙思想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反对而非主张基督教的禁欲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人文主义。‎ - 13 -‎ ‎19.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 年1 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 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直接反映了美国 A. 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机制 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 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 D. 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 ‎【答案】C ‎【解析】总统违反宪法,立即暂停直接说明了总统的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直接反映,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不存在国家权力中心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而非立法权的制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直接反映。‎ ‎20. 1993 年克林顿发表总统就职演说:“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大胆、持久试验”指的是 A. 自由主义政策 B. 国家干预经济 C. 实行计划经济 D. 减少国家干预 ‎【答案】B ‎【解析】根据“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表明克林顿主张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B正确,A、D错误;克林顿政府重新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查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抓住关键信息“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联系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分析解答。‎ ‎21. 他曾设想了这样一个理想实验,站在一个很高的塔顶上,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抛射出一块石子,那么……如果塔顶无限高,石子被抛射的速度愈快,它就射得愈远。当抛射速度达到一定的速度,石子就会像月球那样环绕地球运行。该实验得出的理论 A. 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观念 B. 开创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 C. 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C - 13 -‎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理想实验,反映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地解释了潮汐的成因,还发现了海王星,C正确;量子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观念,排除A;伽利略开创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D项错误。‎ ‎22. 2015年5月,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并公布了有关“脱欧公投”的议案,并承诺将在2017年底之前举行投票。下列关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1967年英国参与建立欧洲共同体 B. 1973年欧共体第二次东扩,英国成为成员国 C. 1993年英国批准“马约”生效,成为欧盟成员国 D. 1999年英国正式启用欧元 ‎【答案】C ‎【解析】1973年欧共体第一次东扩,英国成为成员国,1999年欧盟正式启用欧元,英国没有启用欧元,故A、B、D错误;1993年英国批准“马约”生效,成为欧盟成员国,B正确。‎ ‎23. 凡尔赛几乎见证了法国历史演绎中所有的政治风云和重大事件。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凡尔赛有关的有 ‎①德皇威廉一世称帝 ②《非战公约》签署 ‎③巴黎和会的召开 ④签署《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普法战争后,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称帝,①正确;1928年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②错误;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6月签署了《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 ,即《凡尔赛和约》,③④正确;故选D.①③④。‎ ‎24. 某学者认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倒退,这一现点的依据是这两个事件 A. 导致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 B. 直接导致冷战的开始 C. 增强了世界战争的威胁 D. 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 ‎【答案】A ‎【解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故答案为A项。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B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从分散走向联合,C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的依据,排除;D - 13 -‎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5. 《旧唐书》评价唐太宗说:“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王夫之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官方史书比私人言论更能反映真实 B. 理学家的一己之见不足为信 C. 人物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定论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评价人物时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会相同,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方史书比一定比私人言论更能反映真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一己之见也不一定不足为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有定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时代起,中央政权监督贸易,设置贸易实在障碍的能力扩大了。从“经济”上为保护主义辩护的理由多了起来,人们以“民族利益”进行干预。商人阶层政治权力的扩大伴随着此进程,而国家往往赋予他们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近代的保护主义变得更有组织、更为官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有效。从15世纪末开始,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以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开拓国内外市场,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的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禁止羊毛出口,1660年的控制海上贸易的《航海条例》,1699年禁止羊毛制品进口的“羊毛法案”,1700年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815年限制谷物进出口的新《谷物法》等等。 ‎ ‎——摘编自(法)帕斯卡·萨兰《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材料二 《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世界恐慌以来,贸易上从关税战争到集团的关税协定,从贸易限制到双方的数量限制协定……“旧有的制度都在动摇,更不要说那些基础在旧有的制度而产生出来的学说”,人为的操纵和干涉已成普遍现象,“统制经济己经风行全球”;对经济侵略的国家而言,实施统制经济便如虎添翼;而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如若丢掉统制经济则无出路可言,“我国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便藩篱尽撤,经济国防了无设备。列强新的侵略方式已经开端,我国的国际贸易统制究竟如何?‎ ‎——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 13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兴资产阶级对近代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贸易统制政策与近代初期英国贸易保护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答案】(1)作用:创立重商主义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定贸易保护法律、增强经济实力提供贸易保护后盾、壮大民族国家提高贸易保护效果、控制世界市场为保护创造条件。‎ ‎(2)相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控制)。‎ 不同: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是为发展民族经济,扭转不利经济地位;国民政府的贸易统制突 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西方列强转嫁危机。‎ 原因:形成强大统一的民族君主国家是近代初期英国的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反对列强经济侵略、转嫁危机是主要任务;(4分)苏俄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现代贸易政策的发展。从近代贸易政策、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贸易统制政策的变化。‎ ‎(1)从材料“近代的保护主义变得更有组织、更为官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有效”“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以实施保护主义政策”“1660年的控制海上贸易的《航海条例》,1699年禁止羊毛制品进口的“羊毛法案”,1700年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815年限制谷物进出口的新《谷物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从材料“近代的保护主义变得更有组织、更为官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有效”“人为的操纵和干涉已成普遍现象,“统制经济己经风行全球””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材料“从“经济”上为保护主义辩护的理由多了起来,人们以“民族利益”进行干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两者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此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船舶及载货,在缔约彼方领土内,应给予不低于所给予任何 第三国国民、法人及团体,船舶及载货之待遇。……输入品及拟予输出之物品,在本国权内之征税者,缔约此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在缔约彼方领土内,应给予不低于所给予该缔约彼方之国民、法人及团体之待遇。”‎ ‎——摘编自《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二 ‎ - 13 -‎ ‎ “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方面表示: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侵略、干涉、控制和颠覆。……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美之间的贸易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在国际关系准则及台湾问题上分别达成怎样的共识,并分析公报的发表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则:平等互利原则 影响:使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中国,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2)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个中国”‎ 影响: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1)原则:根据材料信息“应给予不低于所给予任何 第三国国民、法人及团体,船舶及载货之待遇”体现出平等互利原则。影响: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濒临绝境的史实,可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中国,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2)共识:根据“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概括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个中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分别从两国关系的改善、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分析解答。‎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 - 13 -‎ ‎ 1870年至1913 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材料二 1870 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70 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并列举这一时期德国在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 ‎【答案】(1)特点:大量农业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但发展不平衡。‎ ‎(2)原因:德国统一和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普法战争法国割地赔款使德国获得工业发展需要的资源和资本。‎ 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概括得出。‎ ‎(2)原因:根据“1870 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和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根据“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分析得出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普法战争法国割地赔款使德国获得工业发展需要的资源和资本。成就: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的成就回答即可。 ‎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