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新兴的知识分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舆论的制造者和鼓吹者,一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一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墨子韩非子荀子 B. 韩非子墨子荀子 C. 孔子商鞅孟子 D. 韩非子商鞅孟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是指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是指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井田制;奖励军功、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秦国实力逐渐强大,实践了法家。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指孔子、孟子提出“德治”、“仁政”等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不是充当了变革舆论的制造者和鼓吹者,故A选项错误;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没有充当变革的实践者,故B选项错误;在战国时期,充当变革舆论的制造者和鼓吹者的是韩非子,而不是孔子,孔子符合材料中“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故C选项错误。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百家争鸣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下表是唐代一些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 人物 墓志内容 沈齐文 “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 王弘 “兼忘聃释,大归儒首” 房凜 “儒为德本,德实教源” A. 尊崇儒学 B. 力促三教合流 C. 崇尚无为 D. 对现实政治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求我师于周孔…大归儒首…儒为德本”反映出唐代士人对传统儒学的推崇,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对唐代士人推动三教合流,排除;C项, 崇尚无为是道家理念,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唐代士人对时局的不满,排除。 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4.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这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因此B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关注社会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② 关注国家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 关注人生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④ 关注文化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倡导“仁爱”的思想,④是儒家思想;道家主张无为以及思想自由,③是道家思想主张;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倡导公平公正的思想,②是法家思想;墨家倡导兼爱非攻,①是墨家思想主张,选择D项符合题意;A、B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程颢、程颐认为“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谓之“天职”。“若致些私吝心在,”,则“天职”便转化为“人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因此要学会节制一己之私利的“人欲”这表明二程 A. 主张克己复礼 B. 倡导格物致知 C. 重视道德修养 D. 强调知行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程认为应当节制人的私欲,这种节制是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实现的,选项C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选项A排除;格物致知是探究天理的方法,与材料主旨节制私欲不符,排除选项B;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选项D排除。 7.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海瑞治家严谨 B. 世风每况愈下 C. 儒学地位衰落 D. 理学摧残人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男女授受不亲”属于宋明理学的内容。因为男女之间的一件小事而最终取了女儿的性命,体现了宋明理学弊端的一面。D项正确。A项并不是本质,只是表象。B项无法反映。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 8.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许多言论对后人有深刻启迪,如“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分别是 A. 董仲舒陆九渊黄宗羲 B. 董仲舒王守仁黄宗羲 C. 程颐王守仁顾炎武 D. 庄子陆九渊顾炎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是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出自黄宗羲的《原君》,所以A项符合题意;王阳明将陆九渊的心学观点发展成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不只是简单重复其宇宙说,B项错误;C项所说与史实不能对应,庄子没有提出与“君权神授”相关的观点,D项错误。 9. 明末清初思想家中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是( )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中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是王夫之,D正确,排除ABC. 10.下表是“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统计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占比% 汉代 7.97 宋代 15.89 清代 22.71 A. 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 B. 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D. 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官方强调“忠”,是忠君的意思,“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D正确;是官方强调“忠”,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A;“忠”不等于伦理教化,本质不能反映伦理教化逐步加强,排除B;汉代到清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都是儒家思想,C无法说明汉代到清代“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的原因,排除。 11.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 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 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D项错误。 12.“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 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B.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 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 D. 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主要用于传播传播思想、稳固皇帝统治,并未能推进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是利用三大发明对于西方影响反衬对于中国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三大发明影响,故C 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三大发明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故D项错误。 13.文化元典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留存的独特的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典籍。下列文化元典能反映中国春秋时代前黄河流域民众生产和生活情况的是 A. 《道德经》 B. 《孟子》 C. 《离骚》 D. 《诗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经》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春秋时代前黄河流域民众生产和生活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不符合“民众生产和生活情况”,故A项错误。《孟子》是儒家孟子的著作,不符合“民众生产和生活情况”,故B项错误。《离骚》倾诉了对南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经》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 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 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 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15.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外传之后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下列著作中可与火药直接相关联的是 A. 《韩非子》 B. 《抱朴子仙药》 C. 《萍洲可谈》 D. 《梦溪笔谈》 【答案】B 【解析】 【详解】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提到火药的名称,故B正确;《韩非子》是战国韩非子的著作,不可能提到火药,排除A;北宋时候的朱彧在《萍洲可谈》里讲到当时海船上的人辨认地理方向, 说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没有涉及火药,排除C;《梦溪笔谈》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没有直接记述火药的信息,排除D。 16.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趋势的概括,正确的是( ) A. 逐渐贵族化、高雅化 B. 逐渐复杂化、思想化 C.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文学形式并没有落后与先进之分,故AD 错误;不同时期的文学都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思想性,排除B;不同的文学形式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转变是为了满足不断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说明我国文学形式逐渐平民化,故选C。 17.1872年起,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幼童赴美留学。由于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清政府于1881年将留美幼童召回。《纽约时报》对此发表社论称:“中国不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模式……否则,它将什么也得不到。”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固守封建制度 B. 排斥美式教育 C. 缺乏领导核心 D. 忽视国防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派遣留美幼童作为洋务运动内容之一,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的原因是“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在结合《纽约时报》的评论,分析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固守封建制度,选项A正确;幼童赴美就说明并不排斥美式教育,选项B排除;洋务运动有领导核心,选项C排除;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加强国防力量,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了解留美幼童被召回的原因是受到西方文化熏陶,即在清政府看来西方思想与其统治思想不符,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1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19. 近代某部作品对“仁义道德”掩盖下“人吃人”的罪恶所作的犀利抨击,揭示出封建教所设定的种种道德规范,在麻痹腐蚀着人们的心灵,维持着“从来如此”的“人吃人”的局面。该作品 A. 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B. 提出文学改良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 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出发,猛烈攻击了封建礼教 D. 号召文学革命,主张推倒雕琢、陈腐的旧文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作品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结合“人吃人的罪恶”可知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故C正确; A选项是严复的主张,排除;B选项是胡适的主张,排除;陈独秀主张文学革命,排除D。故选C。 20.有学者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A. 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B 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C. 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D.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可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的倾向,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学,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相结合,没有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涉及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故D项错误。 21. 胡适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墩”是指封建正统思想 B. “可以萌发”指民主共和观念的滋长 C. “树断了”是指推翻了封建制度 D. “树墩”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树干断了”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树墩指封建统治思想基础依然存在,CD错误;“可以萌发”指旧的封建传统思想,B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 22.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这样写道:“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思想家是 A. 李鸿章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符合材料中的“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故答案为C项。李鸿章和曾国藩是洋务派,没有主张改制,排除A、B项;谭嗣同主张变法,但没有采用材料中的方式,排除D项。 23.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B. 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 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D. 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故A 项正确。唐朝末年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战争,故B项错误。造纸术改进是在东汉,故C项错误。雕版印刷出现在唐朝,故D项错误。 24.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A. 《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C. 《要搞快一点》、《要敢闯》、《抓住中心不放》 D. 《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故答案为C项。A项应当是报道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B项应当是报道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D项应当是“文革”中的报道,均排除。 25.“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 A. 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 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 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赶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为了防止出现“独占”即垄断,所以才主张“节制资本”,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出发点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故选D。国营经济是新中国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材料内容没有限制外国资本的意思,排除B。材料讲的是民生思想,没有提到政治方面,故C错误。 【点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決;“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26.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相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发表了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联合政府》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可知,毛泽东以是否是革命的同盟以阐明敌友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状况对革命阶级进行划分而阐述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中共七大中发表的《论联合政府》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井冈山的斗争》阐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新民主主义论》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27.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A. 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B. 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 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 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图中分别反映了洋务派主张、维新派主张和革命派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派别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正确;洋务派不反对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三个派别都主张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洋务派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三则信息反映的派别,然后寻找共同点,如果不同则排除。 28.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 A. 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 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 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等信息反映出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方式不同,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革命,说明了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救国的方式,没有阐释民族危机,故B项排除;材料中孙中山只是强调了自己的救国方式与严复不同,没有反对严复的教育救国,故C项排除;材料中严复主张教育救国,没有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 点睛:“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是解题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29.1934年,有人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今则知之;昔日认为须由皇帝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主理国家,可以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A. 民主共和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日长 B. 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提升 C. 苏维埃政权有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 中共开始重视农民阶级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故D正确。题目中是农民,而不是有识之士,故A项错误。题目讲述农民的认识,没有涉及阶级基础,故C项错误。D项中“开始”说法错误,毛泽东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排除D。故选B。 30.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写道:“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 A. 是对过去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C. 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针 D. 成功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条“新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故B项正确;过去革命斗争是城市包围农村,故A项错误;这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成功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答案】(1)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企望周之复兴”可知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依据材料一“尊新王”“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依据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周王室仍有影响力以及战国时期的诸侯纷纷称王等回答。 (2)依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依据材料二“治与世宜则有功”可知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依据材料“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知宣扬君权至上。 (3)依据材料三董仲舒的思想和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等回答。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自由主义者认为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1918年冬筹办学生杂志《新潮》时,编辑选用的英文刊名是“TheRenaissance”(“文艺复兴”),这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正在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某种相似之处。20世纪20年代以后,许多自由主义者在论及这场运动时都持这样的观点。 ——根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改写 材料二 “五四”事件之后,女子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出席社会和政治活动。男女男女合校开始实行。“五四”事件之前,很少有女子高等学校,然而,1922年已有28所大专院校招收女生。他们被教育成独立的公民,而不是家庭的附属物。“五四”事件后,女性的就业机会增加,自由婚姻更为普遍。 ——摘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点的表现。 【答案】(1)原因:新文化运动发生时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新文化运动要求摆脱旧道德对人性的束缚;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文学、教育的发展,并为新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三点即可) (2)表现:推动妇女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妇女的独立意识提高;妇女就业机会增加,有利于经济独立;妇女自有婚姻更为普遍。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某种相似之处”以及所学的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推动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以及为新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等回答。 (2)表现:依据材料二“女子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出席社会和政治活动”可知五四运动推动妇女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依据材料“1922年已有28所大专院校招收女生”可知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依据材料“他们被教育成独立的公民,而不是家庭的附属物。”可知妇女的独立意识提高;依据材料“女性的就业机会增加”妇女就业机会增加,有利于经济独立;依据材料“自由婚姻更为普遍”可知妇女自由婚姻更为普遍。 3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 【答案】(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2)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 理论:新三民主义。 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同:武装斗争(暴力革命);异:材料三:“城市中心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 【详解】(1)根据“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物质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制度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体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的重建则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和发展。 (2)根据“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中国现在祸乱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军阀和支持军阀的帝国主义是导致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对他们的幻想破灭,主张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因此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也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根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暴力革命;但不同点在于材料三主张城市中心论,而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