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补习班强化训练历史试题(六)
安徽省定远中学补习班2020届高中毕业生历史试卷强化训练(六) 一、单项选择题 1.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 维护社会的安定 B. 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 区分血缘的远近 D. 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答案】A 【解析】 联系史实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这里材料中的“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指的是不按照“先王之法”则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里的“先王之法”即嫡长子继承制,即宗法制,故此题应选A项。 2.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都是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由于经过秦末战乱,经济凋弊,汉初需要通过“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经济,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得到了恢复,汉武帝要建立大一统,所以迫切需要新的指导思想,故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因此B正确;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主要受统治者的需要决定的,与AC项无关,排除;“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并非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的结果,排除D。 4.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9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 A. 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B. 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 C. 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 D.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纸张种类多、数量大,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因材料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纸张种类,但没有涉及纸张的专业化生产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纸张主要是由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无法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南北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故D不符合题意。 5.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 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了一定作用 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中“1912年”“1915年”的时间以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北京政府)实行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单纯从孙中山的题字并不能说明孙中山将张裕酿酒公司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C错误;材料没有其他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排除D。 6.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A. 片面评价历史人物 B. 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C. 理性认识孔子本人 D. 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是不同角度的评价孔子,而不是片面的,故A项错误;从“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材料不仅体现的是批判儒学,还涉及对孔子个人的评价,故B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表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反对的是以孔子为权威维护君主专制的儒家思想,又肯定孔子个人的功绩,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没有全面认同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 7.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 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 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清政府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调整政策,折射出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中的努力。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材料中“浙民习俗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清政府注重防范民众动乱,但并不反对中外交往,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当时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说明仍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在广州、宁波所收“税额”不同的调整,无法判断宁波、广州的贸易地位是否一致,排除。 8.“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上引文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版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修订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是中国在建立了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后,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应是由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作为基础,并联合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爱国民主分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表于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与材料相符。故B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1月,当时仍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执政期间,与材料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于1954年,明确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内容,故C项不符合题意;《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发表于1957年,文章核心内容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9.从17世纪90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这 A. 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 B. 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 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 D. 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可知,英国政府致力于保护本国纺织业,并且提高关税的方式保护国内市场,这有利于禁止国内货币的外流,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市场,没有反映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市场而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和提高关税等方式,没有涉及到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英国政府保护本国纺织业而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0.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 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科学技术·航天事业 11.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 年份 小麦 大麦 燕麦 1830—1839 3743 659 1494 1840—1849 10667 2182 1834 1850—1859 19326 3586 3523 1860—1869 33697 6894 6990 1870—1879 50406 11088 11938 1880—1889 70282 14849 14162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 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 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 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可知英国进口粮食在不断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轻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大量土地被用来圈地养羊,导致粮食需要大量进口,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A选项排除。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农产品粮食价格下降,D选项排除。 12.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 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 B.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 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影响。根据材料“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并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消除顽固守旧思想,故A排除;C项与戊戌变法没有必然联系,故C排除;实业救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联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3.1893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这反映出当时 A. 英国对茶叶需求降低 B. 英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 C. 中国茶叶出口的衰减 D. 华茶在英国面临竞争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充数之物”“许多”“不卖华茶”表明,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受到排斥,说明中国茶叶在英国面临着竞争压力。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下降,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看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茶叶在英国滞销,并不能看出中国茶叶整体出口状况,排除。 14.下图是20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 B. 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 C. 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为民营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D. 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1901-1906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可知,1901—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了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措施,为民营工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出现于辛亥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原因是地主阶级改革的推动,不是资产阶级政治改良;C选项错误,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A.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 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 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效仿早期苏俄,罔顾本国国民经济凋敝的事实,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企图,而是通过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稳健务实,没有急于求成,故本题答案选A项。建国初期中国密切关注世界事务,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建国初期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 16.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其意在 A.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 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党中央强调集中统一,重申“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中央宏观调控经济建设,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61年”可知,这是党中央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做出的决策。故答案为D项。A项,1952年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计划经济建设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1956年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17.成书于1876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B. 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 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D. 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可知体现了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故选A项;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中西司法理念的差异和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BCD项。 18.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A. 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C. 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D. 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等影片的名称可以判断,抗战电影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C正确;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的方式主要是“赠送”,可知这是在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从而希望赢得世界的关注和援助;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因为法西斯的侵略威胁了各国的利益,因此A错误;材料是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无关,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间的关系,D错误。 19.1933年,伦敦召开世界经济大会讨论危机问题,会议被认为是一次令人惊恐的大失败。因为此次会议后,“经济上的独立”即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一个各国公认的民族目标。这实际上说明 A. 国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 B. 英美争夺世界经济领导权斗争激烈 C. 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 D. 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伦敦大会讨论的结果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一个各国公认的民族目标”,这显然会导致各个国家之间更加激烈的贸易战和货币战,不利于经济恢复,选项D正确;伦敦大会能召开,说明国际合作的意识已经存在,选项A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英美两国的斗争,排除B;材料未体现自由放任,而且自由放任和会议后出现的经济上的民族目标不符,排除C。 20.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A. 探索社会管理计划道路 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设立全国应变委员会和该机构的工作方式来看,罗斯福意在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即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进行社会管理。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项;这一政策是为解决经济危机,材料没有反映罗斯福有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的意图,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州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排除D项。 21.下列四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版图的变化情况,其中,“滞胀”现象开始于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滞胀”现象开始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871-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排除;B项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1948年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一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故符合题意;C项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到1948年形成两德,故不符题意;④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明确材料中“滞胀”现象开始的时间;然后分析四个选项的时间即可。 22.供给学派主张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里根政府上台后就实行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A. 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B. 直接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C. 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起 D. 基本杜绝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政策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的崛起,故C选项正确;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故A选项错误;推动“新经济份时代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供给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故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杜绝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故D选项错误。 23.有学者指出,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变革,例如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这说明 A. 边缘力量是市场经济的主力 B. 国家政策推动私有经济不断壮大 C. 改革得益于民间力量的推动 D.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变革,例如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可知,作者认为体制外的边缘力量推动了中国市场化变革,如个体户推动了城乡私营经济的发展,即民间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的改革,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在中国改革中民间力量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主力,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国家政策推动私有经济不断壮大与材料内容“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国改革中体制外的边缘力量起了推动的作用,没有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4.如表1982—1999年《人民日报》中外合资企业广告抽样统计 时间 合资方 产品 时间 合资方 产品 1982—05—13 中日 福日牌电视机 1989—01—11 中日 大豆色拉油 1990—09—21 中美 康泰克缓释胶囊 1991—05—26 中德 桑塔纳轿车 1992—09—21 中英 力士香皂 1993—05—07 中国阿拉伯 撒可富化肥 1993—05—25 中日 游乐园 1995—01—04 中美 喷墨绘图仪 1997—09—08 中法 红心牌电熨斗 1999—09—07 中德 奥迪A6轿车 表中1991年前后广告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A. 外资在中国市场占主导地位 B. 轻工产品成为合资主要领域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完全建立 D. 外资对中国市场信任度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1991年”为分界线,分析本题表格可知,打广告的合资企业中,外资来源从日、美两个国家,发展成六七个国家,说明D项是正确的。材料只能反映出外资来源增多,A项错误;材料列举不少国家来华投资,没有具体行业结构和比例,B项错误;1990年代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其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和产生的影响。 25.1953年—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这说明当时苏联 A. 斯大林模式尚有影响 B.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 C.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 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1964年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当时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工业发展效较为突出,这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重视工业,选项A正确;农业集体化在1937年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C排除;选项D与材料主旨不符,也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抓住材料时间,联系到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 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一览无余: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1917年苏联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1945—1950年,苏联为了自身“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亨廷顿的观点并分析材料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以史实论证“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答案】(1)踏进主流: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措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中苏建交与结盟。 (2)表现:冷战双方队伍扩大;冷战范围突破了欧洲,向亚洲和拉丁美洲扩展;美国把禁运和制裁作为遏制手段;冷战国内化趋势加强。影响:两极格局的加强;各国与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实质:维护美国霸主地位。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1917年11月,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出现了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共产主义。第二小问,为了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1949年苏联与其他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进行经济互助。1950年,苏联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2)第一小问,联系材料“北约成员国增多,苏联领导建立华约”,说明了冷战双方队伍的扩大,即冷战广度的扩大;“冷战范围……朝鲜和越南战争的爆发”说明局部热战的进行;“美国对社会主义……苏联内部阶级斗争扩大化”,说明了冷战局势对于国家内部的影响也很严重。第二小问,从结果方面分析,随着冷战深度与广度的扩大,双方阵营性质更加明显,两极格局加强;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军事力量在两方阵营中出现变化;部分国家不愿意参与进美苏争霸, 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3)第一小问,亨廷顿提出“主导人类……. 是文化上的差异”,这说明他认为导致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的差异;而作者提出“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前者的观点,而提出自己——国家利益的不同才是导致冲突的根源——的观点。第二小问,亨廷顿提出文明差异导致冲突的观点的根源,根据材料中作者指出的亨廷顿文明观中的政治成分浓重可知,亨廷顿是为了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而以维护自身文化,抵制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为借口。第三小问,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也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进行交往,这说明两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并不是完全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标准而划分阵营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之多,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与前代主要作为宫廷娱乐项目和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相比较,唐代体育已趋于大众化。足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竞争胜负的踢法外,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 ——摘编自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活动》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社会上各类体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大量的郊区体育运动俱乐部也开始对女士开放,年轻的男女可以自由的共享公共运动,不必担心流言蜚语的纠缠。 ——摘编自杨海霞《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体育活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答案】(1)背景:政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包容;民族交融的推动;武举制的影响;统治集团的倡导; (2)特点:以法治规范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体现理性精神;赋予体育活动教育功能;因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物质财富增长;城市人口增加;政府对体育活动的规范;自由主义思想传播;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深入; (3)意义: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通过体育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通过竞技体育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之多,阶层之广”可得出唐朝体育活动参与阶层广,社会开放包容;由材料“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可得出统治集团的倡导;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科举制等角度归纳。 (2)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英国……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可得出以法治规范体育活动;根据“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可得出体育活动体现理性精神;根据“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社会上各类体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可得出赋予体育活动教育功能。关于形成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 (3)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考生主要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来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