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0份试卷合集)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年历史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 I 卷(选择题) 50*1.5=75 分 1.唐代南方人民发明了灌溉工具连筒,它是用粗竹相连,打通竹内关节,用以引水,它能够架越涧谷,把水引 到对岸。杜甫在《春水》中曾写道: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这反映了当时 ( ) A.政府重视农业工程建设 B.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 C.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 D.文学折射了经济的繁荣 2.( 原创,容易 ) 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 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 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 ) 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3.在江南地区,明以前的婚札仪式深受传统的信仰习俗影响,婚礼中的仪式仪物多含有驱邪辟祟的寓意;明末 的婚礼中虽仍采用以前所用物品,但时人已多不知晓其最初的巫术含义,只求华丽体面、喜庆吉祥而已。 这表明江南地区 ( ) A.破除迷信更加理性 B.婚礼的世俗化倾向明显 C.不再遵守传统伦理 D.培育出全新的风俗习惯 4.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见下表 )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 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 各地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C.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 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5.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 起。材料反映出 ( )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 D.世界市场的雏形 6.据统计, 18 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 300 家是雇佣人数在 50 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 600 家是雇 佣人数在 50 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 )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7.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 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 据此可知 ( ) 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8.1870 年至 1914 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 、《养老金法》 、《国民健康保险法》 、《失业保险法》 、《国 民健康保险法》 、《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 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这表明英国 ( ) A.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 B.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 时期 流出地区 流入 ( 亿两 ) 16 世纪中期— 17 世纪中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3.7 17 世纪中期— 19 世纪初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12.3 18 世纪初期— 18 世纪末期 英国 0.09 C.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 D.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 9.1761 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 7 哩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 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 1830 年时拥有 2500 哩的运河。 “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 了 ( )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 义成为主流 10.工业革命初期, 英国工厂中大量使用童工; 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在工业劳动中使用童工; 1881 年规定 5 至 10 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教育, 之后,儿童不再是按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该现象反映的 实质 ( ) A.资本家为榨取利润采取的不同手段 B.生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 C.英国法律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D.英国《权利法案》基本原则的体现 11.1888 年,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约翰·谢尔曼向参议院提交了一份草案,声称: “在美国不同州、地区或外国 的公民当中,缔结意图阻止进口物品、生产加工、制造和种植,或这些物品运输中全面竞争的所有合同、 协议、托拉斯、联合,均为非法。 ”谢尔曼提交该草案的目的在于 ( ) A.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 B.克服私人生产无计划性 C.提高中小生产者的地位 D.促进企业兼并提高效益 12.1901 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 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 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 3000 家中小公司消失,大 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 )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3.19 世纪后期,英国的银行家们更关注于世界范围的投资,到一战前,英国投资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 半。 1865 年~ 1914 年的英国投资中,本土投资只占 30%,其他 70%的资金投在国外。这一状况 ( ) A.扩大了英国的海外市场 B.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 C.削弱了英国的竞争对手 D.制约了英国的技术更新 14.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 数的观众,是农村的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 。这主张意在 ( )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15.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程仪占十中之二” ,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 棉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 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 广东每年从越南. 缅甸输入百万石大米。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传统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16.20 世纪初,清政府允许商办铁路,全国踊跃响应,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 1170 多万两,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 ,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 民都入了股。对这种抽租入股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 A.严重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影响政府决策 C.租股无异于代为储蓄,稳定了小农经济 D.田租入股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 17.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 1881 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 沅被迫迁厂于澳门。 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 ( )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18.1936 年 3 月,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 ,计划在五 年内投资 2.7 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其旨在 ( ) A.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工业体系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实行国家干预减轻经济危机影响 D.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19.20 世纪 30 年代初出版的《上海鳞爪》一书中记载: “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 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同一时期,河南督军冯玉祥却下令: “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 一只须纳税一元。 ”上述现象说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 ( ) A.全盘西化 B.男女平等 C.西风东渐 D.新旧杂陈 20.1928 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 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 ( ) A.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21.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 许并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 ( ) A.是斯大林的创举,应长期坚持 B.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唯一途径 C.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合理性 D.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22.1951 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 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 ) 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 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23.1930 年 3 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 1929 年 12 月的 20%猛增到 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 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 1000 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 )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24.1938 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 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 4—5 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 2—3 小时的工作时 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 A .工 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25.1935 年 8 月 30 日到 31 日夜间, 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 创造了 5 小时 45 分采煤 102 吨的记 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 13 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 ( ) A.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B.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 D.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26.1958 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 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 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 “拖拉机改革” 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27.1963 年 8 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 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表明赫鲁晓夫 ( ) A.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资本主义 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28.关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 C.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接着,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 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人锐减。这反映出此次 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 ) A.破坏性巨大 B.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C.持续时间长 D.加剧世界局势紧张 30.1930~1932 年,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 对外国商品征收重税。英国还和各殖民地、附属国结成“英镑集团” ,采取共同保护关税政策。这反映了当 时西方国家 ( ) A.步调一致,联合解决经济危机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31.1929 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08 年,又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是资 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没能幸免。世界性危机的发生说明 ( ) A.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B .经济危机的出现是不可预测也不可避免的 C.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D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 32.经济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 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浪费性支出”提供有力依据的是 ( ) A.兴办公共工程 B.开展蓝鹰运动 C.实行通货紧缩 D.政府整顿银行 33.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 们,他们的贡献是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 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为此他采取了 (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规定最高工作时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34.1982 年,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高边疆”战略,认为人类活动正有力地转向另一个新的领域——宇宙公海, 那些在空间领域里取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将赢得这一战略“高地”的决定性优势。该战略意图在于 ( ) A.确保美国全球霸权 B.全面遏制苏联 C.摆脱经济“滞胀”困境 D.发展空间技术 35.有学者指出, “(20 世纪 )60 年代的发展突飞猛进,可以说超越了人类社会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的总 和。 ”其中,推动该时期欧洲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 ③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④福利国家的 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下表反映了美国 ( ) A.长 期对 外战 争导 致经济增长缓慢 B.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C.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 D.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 37.1964 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施政纲领。国会据此通过了包括“向贫困宣战” 、“保障民权” 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立法四百多项,将战后美国的社会改革推到了新的高峰。通过这一努力美国 ( ) A.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C.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8.2018 年 3 月 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要 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运用信息络 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 。由此判断,下列历史事件中,对当前我国政府工作最具有 学习和借鉴意义的是 ( )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苏联“斯大林体制” D.美国的 “新经济” 39.台湾作家杨渡在《一百年漂泊一一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妇女。这是 20 世纪晚 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照。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下 ( ) A .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 B.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 C.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 D.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40.世界银行的条例中写道: “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 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 ”据此可知,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是 ( ) A.稳定国际汇率 B.消除贸易壁垒 C.提供发展援助 D.促进经济全球化 41.“通过对外援助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 义阵营的国家。 ”美国的具体做法是 (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创建北美自由贸易区 D.推动欧洲区域一体化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3 5.5% 2% 48.3% 1963—1967 3.3% 43.5% 53.2% 42.二战结束前后, 美国取得了制定国际金融运作规则的主导权, 曾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福勒不无得意地宣称: “各 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围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B .美元随时可以调整与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汇率 C.支持英镑继续作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 D.以美因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43.1945 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 股本成正比。而 1995 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 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4.下列属于区域经济集团的是 ( ) ①欧洲联盟 ②世界贸易组织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 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5.有报道指出,欧元向世后,欧盟各个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 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普通民众反对欧洲经济和政治统一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举步维艰 C.欧洲一体化始终维持在经济层面 D.欧元阻碍了欧洲市场的一体化 46.20 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 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 ( ) A.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西方社会普遍区对全球化的心理 C.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D.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47.2018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 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① 《论十大关系》 ② 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 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④ 邓小平南方讲话 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 ( ) A.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 C.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 48.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 1956 年,随着 1957 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 1959—1961 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 兴起, 1962 年 8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 世纪 70 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 ) 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49.1981-1985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以年平均 8.1%的增长率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50.以下是中国 1978 年和 2018 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1978 年 2018 年 国内生产总值 ( 亿元 ) 3645 518942 人均国民总收入 ( 美元 ) 190 5680 外汇储备 ( 亿美元 ) 1.67 33116 财政收入 ( 亿元 ) 1132 117254 A.产业的转型升级 B.抓住战略机遇期 C.国家政策的调整 D.主 动融入全球化 第 II 卷(非选择题) 25 分 51(.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 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罗斯福( 1936 年) 请回答: (1)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根据上文概括指出它的主要目 的。(6 分) (2)这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6 分) 5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 现存方法 ,,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 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 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 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利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 锐。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 ,, 什么叫社会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 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展生产力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 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列宁在实践中实行了哪些政策?( 4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4 分) (3)根据材料三, 指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什么特点? (3 分)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 (2 分) 高一历史答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0 BBBDB BDACB 11-20 ACDBB DDDDB 21-30 CCADC CCBAB 31-40 DAAAD BCDDC 41-50 AADCB CDBBC 51. (1)(6 分)罗斯福新政。政府干预经济。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每点 2 分) (2)( 6 分)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保 持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52(1)列宁的话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不断地的探索。 (2 分)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 分) (2)特点: 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4 分) (3)特点: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3 分) 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 2 分 )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的授田制。这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产生 B .政治制度的变革 C .自然经济的发展 D .土地制度的变化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 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③④ 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 .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 ,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 诒谋录》记载: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 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城市经济的发展 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 次 / 年 1.7 次/ 年 2.7 次/ 年 5.31 次/ 年 18.5 次/ 年 19.9 次/ 年 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农业生产日渐衰退 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 曾祖父 ) 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行政机构管理 B .军政事务管理 C .商业贸易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8.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 20 万织布工人和 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 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 、“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 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 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 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 .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 .“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11.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 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 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12.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 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 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1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 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B .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4.鸦片战争以前,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西方列强觊觎中国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 D.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 15.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 品是 A.咖啡和可可 B .洋纱和洋布 C .产于印度的茶叶 D.产于泰国的香米 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 “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 世纪 70 年代 B .19 世纪 80 年代 C .20 世纪 20 年代 D .19 世纪 90 年代 17.1878 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 “期 渐收回利源” ,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 A.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 .剌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工业化 D .促使了政府放宽实业限制 18.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 1847 年达 22000 余包, 1852 年 44000 余包, 1856 年 79000 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 1856 年已达一亿三千余 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 .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C .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19.光绪二十年,江苏南通的张謇考中状元,但他毅然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后来又创办了轮船、面粉、 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张謇的成功是对下列哪一观念的否定 A.实业救国 B.学而优则仕 C.国无商不富 D .工商利国 20.1872 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出丝精美, 行销于欧美两洲, 价值之高, 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 ( 都) 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 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 拆⋯⋯。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 B .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 C.近代工业企业体系的完备 D .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 21.下表为 1912— 1920 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行 业 项目 1912 年 1920 年 年平均增长率 (%) 棉 纱 棉 纱 产 量 指 数 100. 0 422.4 17.4 面 粉 面 粉 产 量 指 数 100. 0 516.9 22.8 卷 烟 资本额 137. 8 1680.4 36 .7 A.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 .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 .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 22.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蚕食鲸 吞,全国其余经济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部分应为 A.民族资本 B .外资企业 C .官僚资本 D .个体经济 23.下面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申报》 关于女工的一些描述: 在雇佣女工的场所, “男女相淆, 已非风俗之正。 ”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 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材料的观点 A.同情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B .主张女性接受现代教育 C.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 D .反对女性远离现代工业 24.20 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 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 ,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25.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 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 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B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 D.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26.有学者通过坐标的方式,以生产力发展为横轴,经济体制演变为纵轴,将古代自然经济、原始工业化经济、 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四种经济类型定位。下面坐标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 27.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中的国家投资总额为 766.4 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 55.8%,各部门所占比 例按计划规定 ( 如下表所示 )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邮电运输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事业 贸易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3.7% 3.1% 1.0% 备注 工业投资的 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A.充分利用了旧中国原有工业基础 B.着力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经济结构 C.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经济建设与三大改造同步进行 28.某年的《人民日报》曾报道: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 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 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某年最有可能是 A.1953 年 B .1956 年 C .1958 年 D .1960 年 29.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反映了建国以来 A.社会主义公 有化程度提 高 B.生产 资料所有制经 历了多次变革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 D.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 30.《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 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 年第 1 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 年第 3 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8 年第 6 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 .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31.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推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他意 在说明英国 A.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政体 B .民主政体的确立时间较晚 C.民主程度较低 D .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 32.下表为 17、18 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英国 1624—1641 1660—1685 1689—1713 1714—1760 1760— 1800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 天以上 100 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议会主权得到凸显 B .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法律体系日臻完备 33.近代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B .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 .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34.有个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有个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 权力彻底驯服;有个国家的制度笼子藏着阴谋,有种权力随时想跳出来;有个国家的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 上,驯服了人民。以上关于“权力与笼子”的表述分别对应的是 A.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美国三权分立 B.英国君主立宪、美国三权分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C.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美国三权分立、英国君主立宪 D.英国君主立宪、美国三权分立、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 35.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 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法国——原生型 B .日本、英国——感应型 C.美国、德国——次生型 D .中国、日本——次生型 36.在 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 设立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这表明美国的“两 院制” A.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 B .消除了大小州的矛盾与分歧 C.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妥协 D.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 3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 “其他任何国家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联邦的安定、繁 荣与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大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行政权也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 构的侵犯,而立法权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 ”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美国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 B .民主制度受到了司法干预 C.立法和行政部门冲突不断 D.司法权在体制中举足轻重 38.有人预言仅一票赢得胜利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 70 多年之久。其主 要原因是 A.它不断地对外扩张 B .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C.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 D .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39.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 1906 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 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 “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 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40.《共产党宣言》指出: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 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迅速发展 的革命因素是指 A.农民阶级力量壮大 B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1.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 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 暴力革命 B. 代议制民主 C. 机器大生产 D. 科学社会主义 42. 2018 年 11 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 145 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 1871 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 907 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A.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3.《全球通史》载: “1917 年 3 月至 11 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 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这场斗争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以和平的方式而终结 D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4. “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的差异至今还显而易见: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 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 ”这里的“差异” A.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 B .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 C.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 .导致了两国革命结局不同 45.有学者指出,从长时间远视界来看,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长期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皆发生于具有大陆性格的国家,也都被强迫放弃过去以农业为国民经济本位的体制,而采取以“数目字”管理 (指一个国家进入到资本主义体制时的状态)的趋向。这三场革命都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 .体现了普遍民主原则 C.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D.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46.有学者认为,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动的产物, “必须把美苏关系看作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对 另一方的行动过程” 。这表明作者认为 A.冷战是美国对苏联挑战的回应 B.美国的误判和扩张导致冷战对抗 C.对于冷战美苏都负有一定责任 D.冷战导致了世界动荡不安 47. 1947 年 3 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 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该咨文发表的 背景有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 C.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D .美苏意识形态的紧张对立 48.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 以自己的力量,自己 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 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全球化 B .多极化 C.一体化 D .集团化 49.英国 BBC广播电台曾发行了一部纪录片《 The Chinese Are ing 》,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讨论一 个热门的问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这说明 A.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D.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50. 1991 年 12 月,随着苏联分崩离析,统治世界四十余年的国际秩序正在走向终结。各国决策者们突然发现, 沿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和国防基本战略,正在迅速变成一堆历史垃圾。这里的“历史垃圾”是指 A.热战对峙,局部战争 B .经济封锁,区域联合 C.军事遏制,政治对抗 D .和平演变,意识渗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51 题 30 分,第 52 题 20 分,共 50 分。 51. (30 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 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 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1840 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 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 ( 上海 ) 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认为,英国的侵略使中国与外界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但马克思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 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 (1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 (6 分 ) (3)根据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 19 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 国经济的影响。 (12 分) 52. (2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7 ~ 18 世 纪 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杀,其著作 在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雍正设立军机处。 广东十三行成立。 乾隆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 并拒绝了英国开口通商的要求。 牛顿著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 启蒙运动。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目的是想 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美国 1787 年宪法正式生效。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 世 纪 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议会改革。 马克思主义诞生。 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 17~20 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阐述。 (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戊戌变法。 俄国农奴制改革。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日本明治维新。 20 世 纪初 中华民国成立。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 高一历史(文科)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D A A A C C C C A B A C A A B D C A B D B C C D B 2 6 2 7 2 8 2 9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3 6 3 7 3 8 3 9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4 6 4 7 4 8 4 9 5 0 D B C D C D A D B A D D D D B C C B C C C D B A C 二、材料题 51.【参考答案】 (1) 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 模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规模比较小;性别分工相对简单;产品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12 分,答出 其中六点即可 ) (2)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2 分) 农产品商品化, 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2 分) 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 变化。 (2 分 ) (3) 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2 分 )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 (2 分) 洋务运动; (2 分)民族资本企业创办; (2 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2 分)政治和外交近代化; (2 分) 【解析】第 (1) 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2) 题要求结合诗歌和时代大背景来分析经济变动,要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 1840 年后” 。鸦片战争后,江南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 的商品化程度加强。第 (3) 题要求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对西方扩张所带来的破 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进行辩证分析。 52.【参考答案】示例 1 论题:中西两种不同的近代化道路 阐述: 西方: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中国:首先改变有形的物质,然后改 变政令,最后变革人心。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及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理性”和“科学”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启 蒙思想影响下,英美法等国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蓬勃开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 制的普及。 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先后爆 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 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 、“科学”旗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 传播。 示例 2 论题: 17~18 世纪中西文明不同的发展趋势 阐述: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英国开始了 工业革命。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得到强化。英国 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 1787 年宪 法,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实质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变革;西方启蒙运动是一 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示例 3 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灾难,但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 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深重,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 民主共和制。 伴随着西学东渐,封建思想受到冲击,中体西用、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 的思想启蒙。 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示例 4 论题: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示例 5 论题:工业文明影响下的世界 【解析】材料是用同时代的东西方事件来对比,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中西不同的近代化道路 ( 近代化主 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商品化、思想上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 ,对中国而言,可 以选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史实来论证;对世界而 言,可以选择启蒙运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史实来论证。可以选择 17~18 世纪中西不同文明 的发展趋势,对中国而言,明清时期没有完成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可以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军机处的设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等史实来论 证;对世界而言,西方国家相继成功地实现社会转型,即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可以用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变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相继在西方国 家蓬勃发展等史实来论证。也可以选择西方文明的冲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主要论述西方国家的侵略 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用历次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论证,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 的“开眼看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等史实来论证。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 填在下列表格内。 1.1920 年 9 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制,就是余粮制,居民要用连环保 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这些措施 A.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发展 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有利于战胜敌对势力的进攻 2.有学者把苏联某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模式归纳为: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 货币;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符合这一特征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3.1929~1933 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 2000 多人出国考察、 学习。这些措施 A.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 B.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4.1946 年后, 由于苏联政府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 农民不堪重税, 纷纷砍掉自家果树, 杀掉喂养的牛猪。 为减轻农民负担,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种植 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允许庄员拥有一定自留地 D.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5.1923~1928 年间,美国投机收益指数从 100 增到了 400,而工资指数仅从 100 增到 112。这一现象 A.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B.凸显了消费的不均衡性 C.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D.导致了失业人数的激增 6.1930 年,胡佛开始削减税收,并迅速扩大政府消费,进行大量政府投资。 1932 年,胡佛创建复兴银行公司, 政府通过该银行直接借款给公司和银行。这说明胡佛政府 A.开始尝试国家干预经济 B.完全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C.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D.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实践 7.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 ,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这 些抨击主要针对新政中的 A.整顿财政金融 B.实行美元贬值 C.规定工资工时 D.调节工业生产 8.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 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 ,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 ,池田内阁的《国 民经济倍增计划》 。这反映了日本 A.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限制私有企业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9.1982 年美国股票总值的 69%,掌握在 2.3 %的家庭手中; 1983 年美国 90%的家庭只占有全部股票的 10.7 %。 而 10%的家庭却占有全部股票的 89.3 %。这说明股票分散化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C.扩大了社会消费 D.没有改变企业的决定权 10.2018 年 6 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 9.9 %, 25 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 20.3 %;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 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在工作年龄段人群里真正在工作的只有 64%。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制度的推行 B.混合所有制的产生 C.金融危机的影响 D.国有化政策的推行 11.1981 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C.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 D.增加福利支出 12.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 1955 年 9 月 6 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 7 亩 2 分 3 厘 3 毫,折合 6 股 7 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3.有民谣唱到:挖粮队,真厉害,进了家门找布袋;翻了箱,倒了柜。粒粒粮食装起来;哪个敢吭一声气, 揪着脖子捆起来;先来一场大辩论,不服再游一回街。该民谣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革”十年动乱时期 14.1961 年,党的农村政策做了重大调整,如恢复了农民的自留地,允许农民从事家庭副业,解散了公共食堂, 取消了平均主义的供给制,缩小了社队规模,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小 队一级。这些政策 A.保护了农民个体经济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D.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5.据统计,到 1965 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 1957 年的 522.2 万人减少到 302 万人, 减少 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财政困难依然严峻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D.“八字方针”的推行 16.1978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 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 发放少量奖金。其目的是 A.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促进多种所有制发展 17.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 1984 年 11 月 18 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1986 年 11 月 14 日,邓小平将一张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来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霖先生。飞乐股票的发行表 明 A.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突破 D.企业所有制发生了质的变化 18.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 1992 年他们说: 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 A.设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图为 1948~1970 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B.市场经济原则的普遍认同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20.1950 年 5 月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提议“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 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并不受递减运价的影响。 ”这一声明 A.消除了法德间长期矛盾 B.标志着关税同盟的建成 C.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 D.使法德摆脱了美国控制 21.某区域合作组织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 ,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 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符合上述条件的组织是 A. B. C. D. 22.2018 年 11 月,亚太经合组织( 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各成员国在积极应对 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包括数字经济、多边贸易体制、亚太自贸区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作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 织的主要作用是 A.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B.推动成员国均衡发展 C.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 D.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23.1995 年,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认为:“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 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 ”当时推动这场“运动” 的主要因素是 A.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C.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4.2018 年 6 月 16 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银行理事会批准新一轮 3 个意向成员加入。成员总数增至 80 个。此次批准的 3 个意向成员分别是汤加、阿根廷和马达加斯加。亚投行的设立体现了 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5.据腾讯 2018 年 4 月 9 日消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表示,由于担心与社交媒体巨头 Facebook 分享的个人信息无法受到安全保障,他正退出 Facebook 。此前,花花公子站也于当地时间周二发布消 息,宣布退出 Facebook 。这反映了互联 A.对人们的生活没有积极意义 B.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C.以经营社交软件为主要内容 D.产生的消极影响应引起重视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 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从 15 世纪末开始,农村中的一些土地贵族就以暴力驱赶农民。大规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 耕地,使之成为牧场。他们仅雇佣少量、工资低微的农业工人放牧革群,使大部分农民失去生机。沦为流民。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恰恰正是这一具有英国特色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古老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无声无息中,居 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着转变。 ——钱昌明《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材料三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 为当时开始办的 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4)综合三则材料归纳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于各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股金份额的多少是根据每个会 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的,而会员国的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都是由美国实际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 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 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 17%投票权) 一票否决权。 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 85%赞成 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摘编自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材料二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表(单位: 10 亿美元)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外国银行持有的未偿付的对美 国的美元债权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摘编自郭吴新《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材料三 197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牙买加协定》 ,正式开始了牙买加体系时代⋯⋯特里芬难 题和货币危机的风险将从美国转移分散到日本和欧洲⋯⋯美元与黄金脱钩,黄金非货币化,美国彻底进入了有 恃无恐的高速印刷发行美元时代,至 2018 年已经接近 60 万亿美元。美元信用下降,逼迫人们开始把欧元(原 来的英镑、马克、法郎) 、日元等作为国际储备和交易货币⋯⋯在自私自利动机驱使下,拥有国际货币发行权的 国家很难遏制其印刷货币的内在冲动,牙买加体系下,这样的国家由一个变成了多个,更容易造成竞争性货币 贬值和国际货币危机。 ——张洁、温伯馨(关于“特里芬难题”和“美元危机”的思考)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是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 因素,牛耕的普及程 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 轨道上滑行。这表明明清时期 A.农业劳动 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 .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 .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3.《吕氏春秋 ?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 人之制也。故敬时爱 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 取 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4.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士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 一 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中国 古代小农经济特征 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A.“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C.“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 D.“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6.《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 化兵器。秦朝《工 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以下分析正确 的是 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 .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 .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7.《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 作为瓷器模型之 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8.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 分共有八帮。其中以 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 频繁,无数可计。材料现象说明 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 .商帮出现于明初期 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 .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 相反,把手工业者 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 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 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 .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10.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 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 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 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 .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11.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 贱无不赖之。其衣被 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 .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12.史料记载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自公元前 594 年的“初税亩”,它含有极其重大社会变 革的历史意义。这 里所说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13.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 12 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 高价销往北方,尽管 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 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 .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4.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 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 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 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 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A.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15.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6.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 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 交给商人转运。 商人只要将粮草送 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 可证。这反映出 A.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17.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 火柴、 洋布等日用品, “虽穷乡僻壤, 求之于市,必有所 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8.针对洋务运动,胡燏棻写道: “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 各省广开各厂,令 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 ”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 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 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19.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简章》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 “各厂司事人等,应 于商股内选充,不 得引用私人” ;在财务上, “煤 铁钱银出入, 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 每月一结, 每年总结。 ”这一批示表明洋 务运动 A.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 B.开近代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C.采用近代方式管理企业 D.通过官商合股兴办军事工业 20.14 世纪末, 欧洲市场的利息率为 20%到 30%,而到了 16 世纪中期, 利息率已不及这 个数字的一半; 到了 18 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 3%以下。上述历史现象 A.促使了欧洲物价的急剧下降 B.加快了西欧社会性质的转变 C.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提高了封建地主的社会地位 2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 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 椒的年均进口量,由 210 吨增加到 7000 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开始了殖民扩张 B .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引起了商业革命 D .推动了白银流通 22.1624 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 学者指出,英国若 无 1624 年的《垄断法》 ,那么“18 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 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23.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 年,工厂 集中的伯明翰每 千人死亡率由 14 .6 上升到 27 .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 .8。导致上述 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严重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4.《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 苏、广东、上海之 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 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 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25.有研究表明,在 1842 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 农村领导城市。 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 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 的局面。 1842 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 实质问题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城市化水平提高 C.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 26.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大企业时代到来。恩格斯说:“由单 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 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 看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 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 性也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已成了计划经济 B.垄断组织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垄断组织消灭了私人生产 D.垄断组织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7.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 于贫困状态,只说明 他懒惰无能。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该主张 体现了 A.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社会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2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 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 生了。它使地球的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部 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举命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步扩大 29.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 1872 年 2 月 17 日到 3 月 28 日,短短 39 天,洛克 菲勒一口气吞 并了 22 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 48 小时内,连续买下了 6 家炼油厂⋯⋯ 1898 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 公司)⋯⋯控制了近 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 .贫富差距悬殊 30.荷兰的曼德维尔说:“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 大的繁荣,而勤俭节 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 (《蜜蜂的寓言》)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主张个人“恶行” B .鼓励奢侈腐化 C.反对勤俭节约 D .强调市场消费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 命。街市制开始形 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 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在宋 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 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 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 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 200 万贯,进出口 总额约为 2000 万 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 、现钱公据 (类似于现金支票) 、茶引、 盐引、 香药引、 矾引 (类似于有价证券) 、交子与会子 (法币) 等商业信用。如果没 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6 分),并结合所学指出其背景。( 4 分) 材料二 乌青镇(乌镇)地处江南水乡,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 河相贯连, “四 方宾客及商贾,凡有事于浙者,率取径道,舳 (zhu) 舻 (lu) 相望” 。明成化弘 治年间, 乌镇“宛然府城气象”, 镇上汇集了各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而本镇“ 男子皆务 耕桑,服商贾。 ”“里人贾鬻他方,往楚豫间贸易,四 时往来不绝” 。康熙年间的《乌青文 献》说,若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镇四乡生 产的湖丝, 号称 辑里丝, 远销国内外。 每当新丝上市时, 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 十分繁忙。 清乾隆朝乌 镇 “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 ,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 的大市镇之一。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乌镇成为江南大市镇的条件。( 10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1844 年出版的詹姆士 ?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 无可否认的事实》, 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 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 该时起到早餐前, 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在此时 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 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 自离 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 坏概由 织工赔偿。第 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 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 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 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 竞争问题十分突出, 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 因此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 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 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 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 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 司、美 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 现代工业结 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 6 分)结合所学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4 分)并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 的原因。( 6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C A C A C C A D D A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A C B C A B C B C B 题 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 案 C D A A A B B C C D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 20 分) (1)表现: 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市坊打破) ;海外贸易较发达; 金融服务业 (或商业信用) 出现并使用。(每点 2 分,共 6 分) ) 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政策较为开明。 (2 点即可,共 4 分) (2)条件:南北交通枢纽;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是重要的纺织业 中心市镇;较长 时间的和平;人口众多,市镇规模大。 (5 点即可,共 10 分) 32.( 20 分) (1)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6 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4 分) (2)变化:由分散生产到兼并集中;由家庭企业到现代股份公司。 (4 分) 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市 场激烈竞争的促进;追求最大规模效益的推动。 (6 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项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南京博物院保存着一块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片(如右图), 其内、外壁各绘两 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据此推知,该窑 A. 重视制作工艺水平 B. 粉彩瓷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C.产品主要销往民间 D. 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2. 从 1849 到 1897 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地丁杂税收入从 77.2%下降到 28.2%⋯⋯而关税收入由 11.1%上 升到 24.7%。这可以佐证当时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B. 清政府靠借外债来缓解危机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D. 中国出口商品种类不断扩大 3. 据有关资料分析,民族工业( 1895—1913)的资产总额一亿二千三百余万元,其中,买办出身的资本家 (外国在华洋行雇用的中国代理人)投资约占 12.46% ,计一千五百余万元,投资范围以轻工业和航运业为 主。由此可知 A. 买办阶级是列强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B. 买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C.买办资本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洋务企业发展离不开买办资本的投入 4.1887 年,著名实业家严信原在宁波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 5 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 动机、锅炉和 40 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 1897 年,该厂发展较 为顺利,据《中外日报》称,“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个企业最有可能属于 A. 封建主义企业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5. 学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后,小明在笔记上整理出这样一张结构图(如下图),并附 上了一些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无可奈何花落去”、“忽如一夜春风来”。 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最可能指图中哪一阶段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有学者指出, 徘徊在曲折历史命运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创造者们——张謇以状元之尊奔波筹款, 其⋯⋯不容被历史抹杀;荣德生等实业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起“国难自救会”,其⋯⋯不容被历史磨灭; 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公司一直斗争着也一直经营着,其⋯⋯不容被历史遗忘。其中,省略 号处的内容分别是 A. “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 B. “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 C.“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 D.“实业救国之心”、“民族救亡意识”、“产业革命精神” 7. 阅读 1887— 1949 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其中,人均收入的增加曾出现过两次。这两次都得益于 年份 1887 年 1914 年 1936 年 1949 年 人口数(千人) 377636 455243 510789 541670 人均收入(元) 35.9 41.22 50.51 34.98 A. 西方侵略加剧 B. 政府政策调整 C.官僚资本膨胀 D. 中华民国成立 8. 某高二( 2)班学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列出了一些知识提纲,如经济领域: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 一现。据此判断,该学生很可能在研究哪一政府的统治情况 A. 晚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北洋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9. 观察下图,这些企业 A. 从生产技术角度看,都使用机器生产 B.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都属于轻工企业 C.从产品销售角度看,都重视对外贸易 D.从企业创建角度看,都为洋务派创办 10. 下表为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1952 年 1956 年 1957 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B. 工业化导致农业迅速发展 C.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 D. 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 11. 下图为中国 1978—2018 年就业人口比例变化柱状图,这反映了 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 国家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C.国有企业改革充满活力 D. 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12. 到 1983 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 93%。到 1987 年,全国已有 80%的国营企 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前者对后者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A. 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 B. 扩大经营自主权 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 加强了对外开放 13.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 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最先突破这一“禁区” 的是 A. 安徽省 B. 广东省 C. 江苏省 D. 福建省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 济体制。回首来路,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趋向具体化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15. 下表是《近代中国报刊业大事记(部分)》,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申报》于 1872 年在上海创刊 报纸成为革命团体宣传政治纲领的阵地 B 《昭文新报》 于 1873 年在汉口创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 C 《民报》于 1905 年在东京创刊 国人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影响巨 大 D 《青年杂志》 于 1915 年在上海创刊 该报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阵地 16.20 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 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 家的经营诉求。而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了更多体现。这说明中国百姓生活①消费选择的多样 化 ②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消费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④消费体现了国家威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7.15 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关于右图中的 航线叙述正确的是 A. 达?伽马经此航线到达了东方 B. 哥伦布经此航线发现新大陆 C.迪亚士经此航线到达了印度 D.麦哲伦经此航线实现环球航行 18.1651 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 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由此引发了 A. 英西战争 B. 英荷战争 C. 英法战争 D. 英葡战争 19. 西欧殖民者将开采出的大量金银运回本国,致使西欧贵金属增多,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引发价格 革命。这场革命最有利于 A. 工人阶级 B. 封建贵族 C. 新兴资产阶级 D. 农民阶级 20.1863 年,英国一家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不洁空气造成疾病,失去了两个孩子。发生此事件的 原因可能是 A.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 内燃机的发明 C. 发电机的推广 D. 汽车的普及 21. 恩格斯曾经指出: 历来受人称赞的竞争自由已经日暮途穷⋯⋯在每个国家里, 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 合成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与此相关的生产组织形式 A. 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 B. 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C.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 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22.1899 年 12 月 11 日,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议会发表演说:“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 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 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皮洛夫态度的强硬,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使德国强大起来了 A. 新航路的开辟 B. “世界工厂”的确立 C.殖民地的抢夺 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3.1991 年 3 月到 2001 年 6 月,美国经济扩张持续了 123 个月,为美国史上最长的扩张期。该阶段美国经 济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国家干预 B. 自由放任 C. “新经济” D. 对外扩张 24. 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 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被统称为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苏联模式 D. 全盘集体化 25. 布哈林指出: “如果说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 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 挤、战胜和改造等一系列过渡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关系、货币、交易所、银行等等起着非常巨大 的作用。”下列符合其“过渡形式”的措施是 A. 实物配给制 B. 余粮收集制 C. 工业国有化 D. 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 26. 有学者撰文称:这场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自主权。这场改革的领导者是 A. 列宁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 27.1944 年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 1 盎司黄金 =35 美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的货币 与美元挂钩,其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 1%的幅度内波动。上述规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 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C.有利于稳定当时的国际金融市场 D. 降低了各会员国的关税且减少了贸易壁垒 28. 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对 在国际收支中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该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世界银行 C. 欧洲联盟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9. 某文件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 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 一规定 A. 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 不利于发达国家倾销商品 C.最早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 D. 宗旨在于促进贸易自由化 30. 下图数据于《世界经济千年史》,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西欧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 50—70 年代初西欧经济较快发展的唯一原因 B.70 年代初开始,西欧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是受到了“滞胀”危机的影响 C.50 —70 年代初,西欧经济与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状态并不一致 D.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经济一体化对西欧经济发展并无促进作用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 A,错误的涂 B(本部分共 5 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31. 下图是唐代出现、 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控制耕土的深浅。 32. “千山万壑赴京门,不失人兮不失言。尤便好官订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这首清末竹枝词最有可能 描写的是电报。 33. 国内战争结束后, 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结果获得了成 功。 34. 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并取得一定成效, 出现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35. 近年来以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现象”为代表的逆全球化行为日趋增多,说明经济全球化对所有 国家都是一柄双刃剑,弊大于利。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36. (10 分) 坊市制的发展变迁,是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 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 肆贩卖的商人留宿。《晋令》规定:“从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坊市的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商品交易 空间,而无居住功能。唐代发生坊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坊市内渗透,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 ——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 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 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 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这一制度出现的政策背景是什么? (3 分) (2)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一中“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和原因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趋 势何时实现?( 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的发展变迁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并说明它的研究价值。 (3 分) 37. (10 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农业改革是其“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 年 1 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 149,到 1932 年 2 月下降为 57,由于谷物价格不敷收割和 运输的费用,因而任它腐烂在田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农场收入迅速下降。 ——童有好《罗斯福新政农业政策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 材料二 由于有效克服危机尚需时日,这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必须 着眼在国内寻求一个实际能够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 1932 年到 1939 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尔 28.5 美分增加到 52.3 美分,棉花价格从 每磅 6.52 美分增加至 9.09 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 390 亿美元增加至 660 亿美元。 ——王祖奇《亨利? 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材料三 罗斯福政府是公开声明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为了维护它,就要改革它。农业新政就是这种 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改革是一种农业资本主义结构改革,而非革命性改革。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指出导致这次农业遭受严重打击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根源是什么? (2 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 分)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改革方面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在金融业和工业 方面的重要举措。( 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2 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 1 题, 10 分)。 38. (10 分)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即感性发展阶段和理性推进阶段。 ①“感性发展阶段”,以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为主。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它引领中国人 民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新道路?( 2 分) ②“理性推进阶段”,以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为主。这一阶段从哪一年开始?这一年,党和政府在 推动“制度创新”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3 分) (2)有人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 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四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 ①近四十年来的对外开放中,我国最先采取的举措是什么?( 1 分) ②20 世纪 90 年代, 我国从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 做出了哪一决策?本世纪初, 我国对外开放又取得 了哪一重大成果?( 2 分) (3)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历程,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 分) 高一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项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A C C B B D B C A D B B A C C 题 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 案 A A B C A C D C A D C D D D B 二、判断题(本部分共 5 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A B A B 三、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36.(10 分) (1)“坊”:居民住宅区; “市”:商品交易区。( 2 分) 背景:重农抑商政策。( 1 分) (2)“趋势”:突破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出现坊市融合趋势。( 2 分)(答“突破了时空限制”,给 1 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1 分) 时间:宋代(北宋)。( 1 分) (3)影响:经济功能增强。( 1 分) 价值:有利于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2 分,其他言之有 理亦可得分) 37.(10 分) (1)事件: 1929-1933 的经济大危机;( 1 分)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 分) (2)措施:减少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 1 分) 目的:提高和稳定农产品价格( 1 分);增加农民收入;( 1 分) (3)局限性:是一种农业结构性改革,而非革命性改革。( 1 分) 重要举措:①金融业:整顿银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 分,任答 1 点即可 ) ②工业: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等,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1 分) (4)认识: ①积极: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1 分,任答 1 点即可) ②消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1 分,任答 1 点即可) 四、问答题(本部分 1 题, 10 分) 38.(10 分) (1)①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分) 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 分) ②开始: 1992 年;( 1 分) 举措:“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2 分) (2)①举措:设立经济特区。( 1 分) ②决策: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 分) 重大成果: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分) (3)认识: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改革开放要依据国情、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 2 分,任答 2 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 选择题 共 60 分 )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60 分) 1. 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 家 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 ) 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2.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以商”为贱的风气。在客 观上( ) A. 推动了官营企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B. 导致商品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 C. 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顺利发展 3.嘉靖时期,唐枢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道: “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 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 ” 这说明明朝的“海禁”政策 ( ) A.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几乎根本没有被实际执行过 C.严重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直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4.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 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 ”到了 1880 年,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 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 ”这表明当时 (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5.19 世纪 60 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 争拆毁, 19 世纪 80 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 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 (2)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3)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4)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5)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 6.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 1912 年到 1936 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 3/4 ,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 多,下降到只有 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 1912 年占进口总额的 7%,1936 年则增至 47%。这 (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7.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1 年开始编制到 1955 年 7 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 4 年, 其间大的修改就有 6 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 1955 年 4—5 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 各部和各省 ( 市 ) 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做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 B.“一五”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C.中国共产党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 D.“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 8.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 全市现有生产队 2039 个,应调整为 3270 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 20726 亩,房屋 66346 间,机器 111 部, 汽马车 170 辆,牲口 1189 头,生猪 14123 头. 羊 21485 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 施的出台表明( ) A. 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 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 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10.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 ) A.1978 年 12 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1978 年 12 月— 1984 年 12 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1984—1992 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1.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12.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 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慘败后,海外 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13.1922 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 “要求事业速成, 必须交通便利, 要求事业速成, 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 学各界” 。这则广告 (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14.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 “园小而曲折, 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体现了 ( ) ①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②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 ③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 ④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A.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②④ 15.美洲很多国家将 10 月 12 日命名为哥伦布日,并在这一天举行活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但在美国一些地 区,如加州伯克利,这一天被称为“原住民日” 。委内瑞拉从 2002 年开始把这个节日称作“原住民抵抗日” 。这 说明 ( ) A.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历史是非模糊难辨 C.不同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D.观念冲突难以弥合 16.“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 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 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 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一角度看,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 C.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7.葡萄牙、西班牙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 其殖民侵略的性质是封建性质, 判断依据是 ( ) ①对外扩张的方式是公开的武装侵略和掠夺 ②对外扩张没有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扩张的组织者是封建王朝 ④对外扩张的目的是扩大封建统治的规模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 18.到了 18 世纪,在亚欧人民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 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 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19.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 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 )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20.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 1877 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 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 ;德国卡尔· 本 茨 1885 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 1903 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 1909 年创办莱 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 100 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1.下表是 1930- 1933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 ) 时间 国家 措施 1930 年 5 月 美国 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 33%提高到 40% 1931 年 9 月 英国 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 年 12 月 日本 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 65% 1932 年 德国 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 100%关税 1933 年 4 月 美国 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 50% 表格中的这些措施 ( ) A.帮助各国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加剧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 22.1935 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 《财产税法》 ,规定对盈利超过 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收入 5 万美元以上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 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 A.着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 B.只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C.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资本家的利益 D.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23.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为壮者提供工作”的重要作用有 ( )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减轻了政府负 担 ③增加了就业机会 ④刺激了社会消费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1929—1933 年,胡佛任总统的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 7 亿美元,修建了 37 000 英里公路, 国家公园面积增长了 40%,1930 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25.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 ,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 20 世纪 80 年代该学派的理 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 。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 ) A.部分企业国有化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大幅度降低税率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26.面对滞胀危机, 20 世纪 80 年代的里根政府削减开支、 放松管制、 控制货币供应量, 结果经济困难仍旧。 1982 年,美国又通过增税法案,美联储也放松银根。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相比,此时的美国政策 ( ) A.采用了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办法 B.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深刻检讨,反其道而行之 C.完全以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D.缺乏解决危机的方向性,无法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27.“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够体 现上述 观点的分别是 (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8.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 “退却年代” “剥夺年代” “战争年代” “战后年 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 ) A.余粮收集制 B .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 .大规模开垦荒地 29.1928 年 7 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 缴纳一般的税, 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 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 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这一做法 ( )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30.“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 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 上反映了 ( )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31.1936 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 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回答他关于外语学习问题时说, “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须向外国人学习什么 了。那么,说外国话有 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 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 B.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 C.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 D.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 32.“(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 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其特征 是 ( ) 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 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 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 B.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 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 D.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 34. 右面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 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 )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35.美国在 20 世纪先后有两次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而 1944 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又明确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政策调整 ( ) A.均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的 B.均是为了保持美国经济优势 C.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体现了通货管理制度的灵活 36.早在 2018 年年底,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董事会通过重大改革方案。此后五年, 在绝大多数国家相继批准的情况下,美国却成了唯一阻挡 IMF 改革的国家。美国能阻挡 IMF 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美国 ( ) A.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 B.综合国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C.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股份最多 D.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 37.齐世荣指出: “目前,世界上虽然有许多不同层次的集团化经济,但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只有美、欧、日三 家,它们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 70%。”这意味着经济区域集团化 ( ) A.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影响力 C.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 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8.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 “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 竞争, 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 式的转变。 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 ”材料说明全球化 ( ) A.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 B.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 C.应该全方位地进行交流 D.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9.截至目前,在美的非法移民已达 1100 万之多。 2018 年,美国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排除通胀等其他因素, 1990 年至 2018 年,没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降低了 20%,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也降低了 13%。对 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国贫富差距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引发经济“滞胀” C.经济全球化造成国际资源分配不平衡 D.美国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0.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维护国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反对跨国公司的控制和掠夺,管制和没收外资企业的 斗争有所发展。 1976 年,发展中国家接管了 1447 家外国企业。目前,大部分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都实行了国 有化,其他原料生产国也通过逐渐增股直至国有化的办法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到本国政府手里。这说明 ( ) A.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抵制作用 C.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 D.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2 道大题, 41 题 20 分, 42 题 20 分,共 4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 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 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 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 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 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 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 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摘编自 《世界简史》 材料二 当罗斯福接替胡佛担任美国总统时他意识到持续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工业国变 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即“新政”。“新 政”的核心是三个 R:改革( Reform)、复兴( Recovery )和救济( Refief )。经过一系列“新政”的实施,美国 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 力明显增强。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美国也由此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摘编自《世界简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本身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并概括新经济政策在什么 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发展。 (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的共通之处。 (8 分)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4 分) 4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一方面带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周期性经济危机 的爆发也使世界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 “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已持续了 很长时间的进程。⋯⋯至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 了。 ——《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 材料二 当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中国加紧民族资本的发展,南京政府特别对江浙两省的民族工业加以扶植, 特别是纺织、 制造等行业有了极大发展。 政府还趁美金、 英镑等货币贬值之际, 大幅偿还北洋所欠外债, 至 1932 年底,基本偿清了北洋政府所欠外债,并且还大量购入生产设备,使中国的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中国的发展崛 起引起日本的不安,因大萧条所产生的影响也波及日本。为了转嫁影响,压制中国发展,日本借机制造了 9.18 事变。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 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以美国为主导的利于美国对 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四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 ,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 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你认为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1929 年经济大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初期,世界各国为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和合作成立了哪些经济组 织?这对当时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6 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四的观点。 (4 分)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选择题 40×1.5=60 分 1-5 DCBBC 6-10 CACCD 11-15 BDBCC 16-20 CCCCD 21-25 DDCCC 26-30 ABCDC 31-35 BAAAC 36-40 CCCCD 41【答案】 (1)不同: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发展: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8 分) (2)共通之处:都是为了应对当时面临的严重危机; 领导人的突出作用; (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 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上任的第二 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 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是国家干预经济) ;都使得危机得到缓解,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都为其他国家的经 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其他国家,进行体制性自 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8 分) (3)启示:应历史地看待,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将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区别开来;要辩证地看待,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或洋为中 用,古为今用) (4 分) 42【答案】 (1)标志:新航路开辟。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4 分) (2)影响: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为中国外债的偿还提供便利;日本加紧对华侵略步伐。 (6 分) (3)组织:成立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不可写世界贸易组织) 影响:这三大组织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 制度化方向发展。 (6 分) (4)评价:材料四的观点是片面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但 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应辩证分析。 (4 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 ) A." 共计一坯功 , 过手七十二 , 方克成器 B."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C." 机户出资经营 , 机匠计工受值 , ⋯⋯各无异议 " D." 工匠各有专能 , 匠有常主 " 2、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 , 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 ) A.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D.富商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 3、“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 ( 财产轻便 ), 其产约则轻 ( 容易 ) 迁徙 , 轻迁徙则国家有患 , 皆有远志 , 无有居心。 ” 这段话主张 ( ) A、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 、寓兵于农 4、提到“市” , 现代人一般会联想到某城市 , 而在我国古代与之联系最密切的则是 ( ) A. 畜牧业 B. 农业 C.手工业 D.商业 5、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 :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 , 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 , 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 , 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 土背朝天 , 男耕女织 , 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 ,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 ,18 个衣衫破旧、 面色饥黄的农民 , 借助一 盏煤油灯 , 面对一张契约 , 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 , 并人人发誓 : 宁愿坐牢杀头 , 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 岗村 , 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 , 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 ) A. 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7、下面是某一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 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 英国为 4.1%, 美国为 2.8%, 中国为 18%;钢的年平均增 长率 , 英国为 5.7%, 美国为 3.9%, 中国为 31%;中国农业也有相当的增长 , 年平均增长 4.5%。这一时期最有可 能是 ( ) A. “一五”计划时期 (1953~1957) B. “二五”计划时期 (1958~1962) C.“三五”计划时期 (1966~1970) D.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1979~1982) 8、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 主权的作用 ( “自卫说”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 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 , 他们认为 , 它对近代中国社 会的前进和发展 , 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 “自杀说” ) 。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 A. 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 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 , 都缺乏正确性 D." 自杀说 "比" 自卫说 " 更正确 9、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 , 直到康乾盛世 , 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 , 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 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 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其旨在说明 ( ) A. 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中国经济总量居界前列 C.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10、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 50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 , “黄金和白银 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 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 两个大陆 "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11、梁启超在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 中说 : “何以哥氏 ( 指哥伦布 ) 、维氏 ( 指达?伽马 ) 之绩 , 能使全世界划然 开一新纪元 , 而郑君 ( 指郑和 ) 之烈 , 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 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2、朱其昂于光绪四年 (1878 年) 在天津紫竹林村创办火磨制粉厂 , 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 该企业创办的有利环境的是 ( ) A. 政府放宽办厂的限制 B. 列强的资本输出 C.政治改革的推动 D.近代天津的开放 13、1948 年 10 月 30 日, 《大公报》写道 , 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 , 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 : “你预 备买什么 ?”乙想了一下 , 反问 : “你要买什么 ?”甲告诉他 : “有什么买什么。” 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 ) A. 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 B.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 C.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 D.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 14、 1956 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包括 ( )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阶级结构 ③主要矛盾 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 , 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时期的热词应是 (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6、 20 世纪初 , 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 , 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 , 画报 中女子气质娴静 , 手握书卷 , 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 , 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 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 ) 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17、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 , 错误的是 ( ) A. 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较显著 B.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 C.整个民国时期 , 人力车与电车、公车汽车长期并存 D.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20 世纪初 18、“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 , 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 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 , 随意选择。 “时装”概念的出现 , 从根本上体现了 ( ) A. 近代社会的变迁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 西方文化的影响 D.制衣技术的进步 19、 1905 年 3 月, 有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 , 在《大公报》上刊登《哀启》 , 声明 : 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 , 只收 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 ; 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这反映 ( ) A. 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 B. 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 C.新式青年抛弃纲常礼教 D. 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 20、关于罗斯福新政 , 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 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 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 ) A. 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 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21、1979 年, 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 一是私有化 , 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 ; 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 抑制通货膨胀 ; 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 , 减少政府补贴 ; 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 限制 罢工。据此可知 , 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 物价持续下滑 , 失业人口剧增 B. 经济发展缓慢 , 通货膨胀严重 C.工人生活困难 , 社会动荡不安 D.经济增长过快 , 政府开支巨大 22、“罗斯福上台后 , 短时间内就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立法。胡佛政府领导下实行的援助 农场主、小户人家和工业的小心翼翼的方案 , 被空前地扩大了 , 以致面目一新 , 无从辨认。”这段话的作者认 为罗斯福新政 ( ) A. 使美国彻底克服了经济危机 B. 使市场经济变成了计划经济 C.与胡佛政府的政策差别不大 D.是对胡佛政府政策的大胆突破 23、亚当·斯密指出 :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 , 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 人心的 , 而且还有风险的。”你认为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 ) A. 工人捣毁机器 , 进行罢工斗争 B. 经济危机发生 , 进入“滞胀”状态 C.垄断组织出现 , 中小企业破产 D.贫富悬殊过大 , 威胁社会稳定 24、有人认为 :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 16 世纪、荷兰漫长的 17 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 19 世纪一样 , 美国漫长 的 20 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 ) A. 金融霸主的地位 B. 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经济体制的创新 D.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25、 罗斯福在四次总统竞选中 , 拥护他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等广大下层人民。 下列不属于罗斯福竞选总统得到支持的原因是 ( ) A. 改革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 C.制定《工业复兴法》恢复生产 D. 调整农业、以工代赈 , 建立社会福利保障 26.1929 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涉及全世界 , 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 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 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 C.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D.世界市场的作用 27、1933 年, 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 , 创立资源保护队 , 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 1941 年为止 , 共计招募了 250 多万青年人参加 , 开辟了 740 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 “最 受欢迎” , “最无争议” , 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8、有学者认为 :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 , 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 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 A. 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B. 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 , 实行按劳分配 29、“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比较中结论正确的有( ) ①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的相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参与 ③中国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的相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④中国改革开放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相似——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 ②③④ B. ②④ C.①③ D. ①②④ 30、有学者指出 , 苏联作为当时欧洲几乎最落后的国家 , 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 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 , 值此 生死存亡关头 , 很难有比斯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 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 ( ) A. 深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 B.迅速壮大了苏联的工业实力 C.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目标 D.是适应战争形势的战时体制 二、材料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 ( 简称次贷危机 ) 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 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 80 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仅 10 月前 7 个交易日 , 道琼斯 30 种工业 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 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 2.5 万亿美元 , 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 , 殃 及池鱼” , 像上一次大恐慌一样 , 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 , 变成了全球 金融危机。 ——《半月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 (2008 年 10 月) 材料二 近两个月来 ,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 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 包括 :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 工程 ;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三是加快铁路、 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 文 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 , 到 2018 年底约需投资 4 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08 年 11 月 10 日 01 版) D.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 分析“约 80 年前那次大萧条”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 2 分)两次危机发生的 主要原因有何不同 ?( 3 分)为什么两次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的现象 ?(2 分)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 中国政府与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有些做法相似 , 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共性 ?(3 分) 32、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的变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 , 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 , 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 , 通过赋税 , 最终会 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 , “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 , 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 为商品卷入市场”。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78 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 这次土地改革 , 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 归集体所有 , 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 , 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 , 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 使用和调度 , 土地调整和分配 , 从而形成了一会有统有分、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材料三 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 , 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 指出 ,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 允 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 2 分)简述宋朝“不抑兼并”土地政策 的原因。( 3 分) 2. 根据材料二 , 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 2 分)并结合材料三概括我国上地使用权流 转的影响。( 3 分) 33、“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 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 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材料一 1896 年, 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 , 幸好两江总督刘 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 , 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 , 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 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 年一战爆发。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 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 , 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 , 荣氏企业便 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 , 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 , 引发了大家竞相购 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 , 并毫无毒素 , 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根据材料一 , 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 3 分)和不利因素。( 3 分) 2. 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4 分) (6)材料一 17 世纪 , 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 , 因而 , 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 的责任。伊丽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 , 这里 , 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法律要做的是什么 ? 对于这个问题 一个简要的回答是 , 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在工业革命期间 , 英国废 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 , 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 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 海条例 , 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 ——摘编自高德步《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在 19 世纪 50— 60 年代 , 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 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 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 , 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1900 年,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 英国 19%,美国 12%,德国 13% , 法国 9%⋯⋯从 1870 年至 1900 年, 世界贸易总额 约增加了 1.6 倍。 1. 据材料一 , 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3 分) 2. 据材料二 , 概括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3 分)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4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BBDB CAADA BDCAB DDADA BDDBA DCADA D.非选择题 31、( 1)答: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 前者 : 生产相对过剩 , 引发金融危机 , 经济出现萧条。 后者 : 美国次贷危机 , 引发金融风暴 , 导致经济萧条。 原因 : 美国是世界金融体系中心 ; 世界市场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2)相似做法 : 健全社会保障 ;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 。 共性 : 国家干预经济 ( 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 32、( 1)根源 : 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人所有 , 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原因 : 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 ; 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 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合法 性的需要 ;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主要特征 :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开 ( 土地集体所有 , 农民个体经营 ) 影响 : 有利于农业摆脱落后生产模式 ,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 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 方向发展 ; 使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 33、( 1)不利 : 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 ; 有利 : 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 ( 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荣氏企业抢抓机遇 ; 善于用促销手段 ; 产品质量好。 34、( 1)工收革命前 , 国家干预 ( 重商主义 ); 工业革命后 , 自由放任 E.贸易格局由英国垄断 ( 英同是世界工厂 ) 到欧美多中心 ; 世界贸易迅速发展。 因素 : 工业革命 ; 经济政策 ; 交通、通讯手段的发展革新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政治制度等。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 “以左右望” ,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 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 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3.19 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 8%的利率。 1912 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 典当业资本为 1.6 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 5500 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B.政府推动民族企 业发展 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D.金融行业影响工 业发展 4.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 ( 中国东部诸省来的 ) 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 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 )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 .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5.20 世纪初叶, 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 其中有 “神州大陆天产多, 手工品真坚固, 佛山雕刻⋯⋯ 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 )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 .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 .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6.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 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 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7.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 “高脑油” ( 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 有如下表的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8.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 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 .农业是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9.1980 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 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 10.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 1992 年他们 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 ( )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政权取得初步成效 11.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 “何以哥氏(哥伦布) 、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 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2.1830 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 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 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 .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 .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 .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13.1878 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 ,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卡特尔组织由 1879 年的 14 个 发展到 1895 年的 250 个,到 1911 年又增加到 600 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康采 恩,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表明德国( ) A.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 显著 C.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 D.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 突出 14.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 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 ( ) A.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B.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15.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 ,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 80 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 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 。‘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 ) A . 部 分 企 业 国 有 化 B.美元贬值刺 激出口 C . 大 幅 度 降 低 税 率 D.增加社会福 利开支 16.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 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 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 A. 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17.1958 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石油出口总量的 74%,1963 年上升到 89%;1958 年,苏联宣布, 凡是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 22.5%,向东欧国家出口的只降价 6%;1962 年,苏联再次调整出口价 格,分别降价 55.7%和 8.3%。材料反映 ( ) A.社会主义阵营已名存实亡 B .经济政策摆脱意识形态 束缚 C.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缺乏 资金 18.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提出援助要求,美国作出积极反应, IMF 及时向墨 西哥发放了贷款;但 1997 年泰国发生金融危机, IMF 迟迟不发放贷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经济强国的意志影响受援助国家 B .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 C.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D .美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有利益的优先性 19.1965 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 “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 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 A.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存在分歧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20.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 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 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21.(14 分)近代以来,新旧体制的转型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霍布斯鲍姆把 1789—1848 年这一时期定义为 “革命的年代” ,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 “双元革命” , “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 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巨大胜利⋯⋯这场双元革命改变了世界,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 界发生变革。 ”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从影响方面来看, 19 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 16、 17 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 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 1)材料一中的“双元革命”指的是什么?受“双元革命”的影响, 19 世纪中后期欧美社会转型在政治、 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8 分) (2)19 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6 分) 22.(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 60 岁以上者,免除赋税; 70 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 籍异财者,徒三年”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 “文武官年 六十者听致仕 ( 告老还乡 ) ,给以全俸诰敕。 ”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 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 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 ——美《社会保险法》 (1935 年 8 月) 材料三 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 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罗斯福时期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8 分) 23.(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 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 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 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 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 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 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 694 个投资项目中有 472 个放在内地,其余 222 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 么大项目。如 1955 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 76%和 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 为负 4.49%和 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 差异形成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6 分) 历史答案 1.D【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 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 故 B 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 不再监管,故 C 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 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 D项正确。 2.C【解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厚于稼穑”是指 利,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 B 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 符,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 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 D项错误。 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19 世纪末、 1912 年此时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时期,并非日益萧条, 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 8%的利率”此为政府行为,故政府推 动是错误的,故 B 项错误;民族工业属于近代中国的新兴产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逐渐走向复苏是错误的, 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 8%的利率” 、“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 庄和典当业资本为 1.6 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 5500 万元”得出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故 D项正确。 4.C【解析】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与近代化并没有关系,且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这方面的相关信息,故 A 项错误;与“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有关的是半殖民地化而非近代化,故 B 项错误;直接促使“科学 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的是第一个工业革命,这是世界近代化的重要视角,故 C项正确; D项明显与近代化的 趋势背道而驰。 5.C【解析】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A 项错误;倡导教育救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 误;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表明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故 C项正确; “佛山雕刻⋯⋯江浙丝罗, 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表明中国部分手工业产品优于洋货,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故 D项错误。 6.B【解析】“甲午战争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结合所学可知,甲午 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清政府面对一次次的战争失败,不思进取,顽固守旧,使得华侨对清政府威信 的降低,剪辫成为人民思想变化和反对清政府统治的象征,故 B 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7.C【解析】要确定史料是否真实可靠,要有多种史料相互印证,展览的文字介绍中的“发放的时间和定 量”与其他三个材料不符,因而并不是一定真实可靠,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1 斤”“1. 5 斤”不一致,因此记 述不完全一致,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相比其它史料,它属于第一手 史料,更为可信,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可证明,有争议的是“发放的时间和 定量” ,故 D项错误。 8.C【解析】题中四个步骤分别指的是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当前对 农业的补贴政策,这四个步骤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调整,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 C项正确 9.B【解析】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 1984 年,与“ 1980 年春节前夕”不合,故 A 项排除;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 会经济,故 B 项正确;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 C 项排除;题干史料中并 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 D项排除。 10.C【解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故 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改革开放,并非经 济体制改革,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 1992 年”,可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 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 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简政放权,故 D项错误。 11.B【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二者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不同,一 个是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一个是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故选 B。 12.D【解析】题干中的时间为 1830 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科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一个英国学者分析英国正在丧失科技优势,并不是说丧失优势地位,且 1830 年英国当时 英国属于世界工厂, 故 B 项错误; 题干中 “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推知查尔斯· 巴 利奇强调业余科研衰退现状,呼吁科学要作为事业对待,而不是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故 C 项错误;题 干中“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 推知工业革命革命的扩展,科学家、科学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故 D项正确。 13.D【解析】 材料与“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无关, 排除 A;B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C材料无法体现; 由“帝 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 ,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表明政府推行政策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用,故 D正确。 14.D【解析】根据材料“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说明胡佛 采取一些干预经济的措施,并非“自由放任” ,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带来的影响,并不是 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故 B 项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孔子国家错误; C项同样在材 料中无体现,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 界性的重大灾难” ,说明材料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不仅没有缓解经济危机,反而使危机进一步深化,故 D项 正确。 15.C【解析】企业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与材料中供应学派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应对经济滞胀的思 想不符,故 A 项错误;美元贬值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不符合“供给创造需求” ,与里根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 不符,故 B 项错误;减低税率,可促进企业发展,刺激生产,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主张,故 C 项正确;增加 福利是加强国家干预的措施,故 D项错误。 16.D【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 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 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 D项正确, A 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 的一步,故 B 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 C项错误。 17.D【解析】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名存实亡,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 1958 年,苏 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石油”可知苏联的经济政策一开始就没有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摆脱”的说法不 正确,故 B 项错误;苏联的石油出口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 C 项错误;苏联两次降低出口石油的价 格,特别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大幅降价,旨在扩大市场,获取建设社会主义的资金,故 D项正确。 18.A【解析】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向 IMF 求援,美国做出了积极反应,而泰国遇到同样问 题,IMF 却迟迟不发放贷款, 可以看出经济强国意志影响受援国家, 故 A 项正确; 墨西哥和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 故 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世界经济格局,故 C项错误; IMF 是国际金融体系,不是国际贸易体系,故 D项错误。 19.A【解析】材料大意是: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提议修改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而法国却通过缺席坚决抵制, 最后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支持的决策原则。这反映的是欧共体和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 即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内部问题,并非与美国的 抗争,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并非是领导权的争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行为只是在欧共体民主决议原则上 的分歧,并没有体现“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 D项错误。 20.B【解析】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题中所要强调的,故 A 项错误; 题中的观点简单可以概括为: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 益,却没有在全球中得到合理的分配,因此,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故 B 项正确;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 密切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外在形式,并不是学者所要强调的,故 C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 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言,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不是机遇,故 D项错误。 21.(1)双元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 (2 分) 表现: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实现大机器生产 ( 工 业化 ) ;自由平等思想 ( 启蒙思想 ) 广泛传播。 ( 每点 2 分,共 6 分) (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思 想: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每点 2 分,共 6 分) 22.(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 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退休的政策。 ( 每点 2 分,任答 3 点满分 ) ( 2)差异:罗斯福主张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里根主张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 (2 分) 评价: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支 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带来“福利腐败”问题。 (每点 2 分,要求答案包含积极和 消极两方面评价) 23.( 1)变化: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 2 分) 原因:近代以前东部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成东部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东部地区对 外交通便利;近代工商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每点 2 分,任答 2 点满分) (2)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工业重要城市, 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一五”计划把投资过于集中在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 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每点 2 分,共 6 分)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 1. 某诸侯年轻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 宫,生子丁等十余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 A. 甲 B. 乙 C.丙 D.丁 2. 下列文献记载的历史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②“始设军机房” ③“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④“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 A. ④①③② B. ④①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3.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古代也有类似的巡视制度,下列 官职中,行使这种职责的是 A. 太尉 B. 太守 C.刺史 D.宰相 4. 下面所列是 1840 年至 1901 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 中华民族的奋起 B. 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5.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 缺之独立自主 国⋯⋯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外,只要缴交所定进口税,便可将机械装运进口。”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 周恩来曾说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 个天安门是指 A. 开国大典 B.1949 年政协会议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集中制度 7.“红色旅游”是指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的是 A.开天辟地,中共创立 B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战略转移,万里长征 D .战略反攻,挺进中原 8.有观点称“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假如你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最恰当的理 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9.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10.有人说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最能反 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一国两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11.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突出的发展体现在 A.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确立根本政治制度 C.发展民族区域自治 D.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12.以下是少儿读物新三字经中的片段,“为大计,方针活,□制度,存□国。九□年,香港归,九□年,澳 门回”。依次补全该片段应该填入 A.两、一、七、九 B .一、两、五、七 C.两、两、七、八 D. 一、五、七、两 13.下列两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 条约签订纪念 作战二周年纪念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 .“求同存异” 14.“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 这一原则写进了 1954 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A.不结盟原则 B .睦邻友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实施霸权的理念,但 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 1970 年美国总统外交 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17.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 50 年代一边倒, 60 年代反两霸, 70 年代一条线, 80 年代后全方 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 ) A.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B.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 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 18. 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 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 全体国民 B. 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19.在雅典“黄金时代”,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庭 20.成文法的意义在于按律判决,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A.《王位继承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21.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最正确的 是 A.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B.执政官权力至高无上 C.执政官行使立法权 D.表面法治,实质人治 22.1688 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其关键在于对国家权力分配问题的解决。这里的“关 键”指的是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光荣革命排除暴力 C.国王掌握国家权力 D .阶级利益得到调和 23.比较下列两图,两种制度的最本质区别在于 A.左图反映了中国的民主,右图反映了美国的民主 B.左图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右图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 C.左图的官员都是任命的,右图的官员都是民选的 D.左图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右图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4.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 1787 年、 1871 年、 1875 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 主要有 ①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25.1998 年弗·拉扎尔夫人曾慨叹:“它”在 150 年前曾经是使整个世界沸腾起来的“碳”,而 150 年以后的 今天,它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里所说的“它”指的是 A.《权利法案》颁布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D.俄国二月革命发生 26.为纪念巴黎公社,某校举办主题为“ 1871,起义之都巴黎”的展览。观看展览后,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 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偶然性 B.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潮流的背景下发生的 C.巴黎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政权 D.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27.“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 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28.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 和对抗。下列各项中,属于美苏冷战具体表现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的建立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开始在某些国际事务中向美国说“不”。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解体 B.日本受到不结盟运动影响 C.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D.中日之间实现邦交正常化 30.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下列因素对这一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是 ①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中国的崛起和不断强大 ③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④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1 题 20 分,第 32 题 20 分,共 40 分) 31. (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 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 已。——《朱子语类》 材料二: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事⋯⋯ 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凡吏蠹民莫,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提点刑狱使⋯⋯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宋史》卷一六七《辞官志》 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 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服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 惧者。——《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6 分) (2)据材料二可知,宋代“路”的常设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 材料,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4 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6 分) (4)结合四段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4 分) 32.(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之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 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 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9 世纪末,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斯坦说,社会主义可以是工人理想主义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一个 权利意识的要求,一个文化要求,但绝不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正因为社会主义只是一个目标,运动要达 到这一目标,关键是通过民主和政治改革的方法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资本主义“长入” 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 ——伯恩施坦《机会主义》 材料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该文献出现的历史背景,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核心内容。 (8 分) (2) 依据材料二,归纳文中思想的主要论点。 (4 分)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在实践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法国、俄国和中国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以俄中为例,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两国革命所选择的不同的革命道路。 (5 分) (4) 我们应该从马克思、恩格斯身上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 (3 分) 高一期末测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 择题 (每 小题 2 分,共 60 分) 二、问 答题 (40 分) 31. ( 20 分) (1)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的意见。 (3 分) 意义: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3 分) (2)地方管理机构实行分权,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且直属于中央. (4 分) (3)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 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 分)明成祖设内阁, 作为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助理机构. (3 分) (4)主要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 皇帝. (4 分) 32.(20 分) (1) 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弊端也日益显露;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表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 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吸收了人类在 1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教训。历史使命:暴力推 翻资产阶级统治。核心内容: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 (8 分) (2) 论点:否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对资本主义以和平的方式加以改造,使其进入社会主义。 (4 分) (3) 法国: 1871 年建立巴黎公社,是实践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 1917 年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中国: 1949 年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的革命道路:俄国走的是由城市 到农村的城市中心论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5 分) (4)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勇于 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 (3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C B C A C D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C D B C B D A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D C B B D A C D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 ( 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2 分, 共 60 分 ) 1.《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 (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 ) ,下田弃圳 ( 把高 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 A.耕作工具先进 B .注重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发达 D .耕地面积增加 2.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 14~20 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 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 .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有学者把《史记》 《汉书》中列出的著名大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 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 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 .河南地区开发较早,经济更发达 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 .当时的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4.《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 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 ) 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B .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 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 D .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 5.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 : “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 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 ”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 ) A. 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 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 6.《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 转多扞格 ( 抵触之意 ) 。”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 ( ) A.推行以商养官 B .摒弃抑商政策 C .放宽集市管理 D.主张藏富于民 7.《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 ( 通‘只’ ) 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 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 ( )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8.美国学者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 PT=MV”( 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 币流通速度 ) 。在 T 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 )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D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9.下图所反映的 16 世纪到 18 世纪中期的这一历史现象,包括 ( ) ①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②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印第安人、黑人遭受劫难 ④新的生产方式得以传播 A.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10.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批企业大王:铁路大王范·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 基,金融大王摩根及汽车大王福特等,与这种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 A.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 B.大垄断企业的出现 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 D.重工业的发展 11. 1877 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 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 ) A.规模经营呈良性发展 B.垄断了商民交通运输 C.与洋商交通运输争利 D.开创收购外企的先河 12.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的正确理解是 (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示意图 A.民族工业获得全面快速发展 B .轻重工业所占比例趋于合理 C.图示现象主要受国际原因影响 D .辛亥革命改变了民族工业处境 13.骆晓会在《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中说:“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 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 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是 ( ) 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 ②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 ③西方经济大危机,经济陷入混乱④社会 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1916 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聘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 1918 年 4 月,上海某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 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主要表明 ( ) A.妇女较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B .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 .男尊女卑观念不复存在 15. 20 世纪 20 年代,列宁反复告诫全党,不要“装腔作势”,“妄自尊大”,“应该抛弃浮夸心理”,“脱 掉华丽的共产主义外衣”,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经商,向普通店员、资本家、商人学习经济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经 验。据此可以推知列宁当时 ( ) A.认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 .放弃军事共产主义的做法 C.认为共产主义难以实现 D .希望推迟向社会主义过渡 16.关于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从 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 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 20 世纪 20~30 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 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 法最为合理的是 ( ) A.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不可能取得定论 B .社会制度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D .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17.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 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了 实现上述目标,其采取的措施是 ( ) A.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B.制定《社会保险法》 C.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 D.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18.1981 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人则主张,重新界 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 ) A.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B .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C.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D .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19.1958 年和 1959 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 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 ( 幻想 ) 。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 ) A.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B .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 .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20.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 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 .赫鲁晓夫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21.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 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 制约,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中央政府 ( ) A.实施“一五”计划 B.变革生产关系 C.开展“大跃进”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22.1961~1965 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 18.87 万人,压缩城镇人口 2 600 万人;城市化水平由 1960 年的 19.8%下降到 1964 年的 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 )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C.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 .党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局部调整 23.费正清说:“ ( 清末新政 ) 在农村中,群众对于现代化的反应,常常是强烈的反对。新政要做的任何一件事, 都加重了捐税,而且在给农民一点利益以前通常是先搜刮他们一通。”这反映了 ( ) A.农民反对现代化 B.清末新政已失败 C.农民没有获得感 D.清末吏治最腐败 24.下图是 1952~ 2000 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 A.①③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B.②的形成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 C.④的出现是由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D.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挫折 2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历了 1980 年~ 1991 年的复兴和起步时期, 1992 年至 1999 年的扩容 和成长时期, 2000 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时期。这种发展 ( ) A.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完全同步 B .旨在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 C.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步调一致 D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26.“当美国以高新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主力时,中国则得意于东莞小工厂里密集劳作生产的牛仔裤和运动鞋。 如果说, 19 世纪中国制造业第一的神话,是由易碎的瓷器和易霉的丝绸堆垒起来的话,那么,今天中国所谓制 造业第一,背负的是‘世界工厂’的压力。中国又被扔到了十字路口。”该作者意图说明 ( ) A.当今中国制造业存在缺陷 B .中美制造业差距明显 C.中美制造业具有互补性 D .中国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7.2018 年 12 月 1 日凌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 (SDR)货币篮子, 人民币成为继美元、 日元、欧元及英镑之后第五个加入全球货币篮子的货币。人民币在 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 10.92%,仅次于美 元和欧元, 意味着人民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 最准确的是 ( ) A.其资金可用于国际间金融领域的合作 B .为成员国经济复兴建设提供长期贷款 C.美国在 SDR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被动摇 D .人民币此后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世界货币 28.美国某报纸在 2018 年 3 月的报道中称:一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等欧洲国家决定加入中国倡议建 立的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 中国正在体验自己的布雷顿森林时刻。 据此可知, 这一报道认为中国 ( ) A.将丧失自己的黄金储备 B .积极改善与美国的经济关系 C.尝试通过亚投行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D .将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29.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 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 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 B .否定民族国家在欧洲历史中的作用 C.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 .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由竞争 30. 1992 年 APEC第 4 届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秘书处,标志它开始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 家主张加快 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如泰国总理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 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材料表明 APEC( ) A.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 B .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 C.成员国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 D .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 第 II 卷 二、非选择题 ( 共 3 小题 ,40 分) 31.(14 分)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 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 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 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 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 ( 泛指东南亚 ) 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 “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 60 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 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 3 世纪一直到 19 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 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 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 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广州十三行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4 分) 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 分 )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 (2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2 分) (3) 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4 分) 32.(14 分) 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 1450~1800 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 (1492 年到 1820 年) ,西班牙 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 40 亿比索,即 14 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 2 亿比索通过 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 36 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 自己仅存 2 亿比索。 ——摘编自 [ 德]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33 年,美元贬值约 30%。 1944 年,美、英、中等 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 , 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3 年,美元贬 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 令”,又颁布 “迁海令”,不 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乾隆 二是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 三海关, 限制外商只准在粤 海关一口贸易 国初海禁严 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 此事实大错 请回答: (1) 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 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 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 (2 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 36 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6 分 )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二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 (6 分) 33.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时间 礼物说明 1405~1433 年 郑和代表皇帝 , “赍赐丝绸、金银、瓷器等珍贵礼品” ; 亚非 30 多个国 家和地区 , “四夷归附、万国来朝” , “贡品”包括象牙、宝石、珍禽异 兽等 1793~1794 年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狮子号”等炮舰携带贺礼 : 天文地理仪器、蒸 汽机模型、 战舰模型等 500 多件 , 蒸汽机模型等贺礼被清政府束之高阁 ; 乾隆帝赏赐丝绸、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逾 3 000 件 1853~1867 年 1853 年 , 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将徐继畬《瀛寰志略》中赞美华盛顿的 文字刻碑送到美国 , 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 1867 年美国政府将一幅华 盛顿画像作为官方礼物送给总理衙门大臣徐继畬 1941 年 11 月 宋氏姐妹代表国民政府将熊猫赠予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 1943 年 2 月 宋美龄将国宝邮票一册作为礼物送给罗斯福 , 并在美国发表精彩演讲 1949~1950 年 毛泽东访苏 , 准备了山东大葱、江西金桔、西湖龙井、湘绣被面等礼品 ; 苏联回赠了吉斯轿车等礼物 1957 年 11 月 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 , 带去了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 等项目的模型 , 以及青花瓷等礼品 1972 年 2 月 中国赠送美国白玉提红釉大瓶、苏州双面绣等礼品 , 还表示将向美国赠 予两只熊猫 ; 尼克松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 1986 年 11 月 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在京举行 , 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 翰·范尔霖 , 并赠送面值 50 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 对方则赠送了 纽约证交所证章 2018 年 9 月 习近平将国产品牌中兴手机作为国礼送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与会代 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 , 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 要求 : 观点明确 , 史 论结合 , 史实准确 )(12 分 )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C B D C A C C B C C A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D C C B D C B D D A D A C 31. (14 分) 【答案】 (1) 特点:交通发达 ( 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 ) ;范围广泛 (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 ) ;政策开放, 政府设机构管理 ( 或设市舶司管理 ) ;对外贸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4 分) 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 (2 分) (2) 目的:宣示国力的政治目的为主。 (1 分) 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1 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加强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政治联系;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 (2 分, 答出 2 点即可 ) (3) 不同:①背景不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清朝时面临东南沿海人 民的抗清斗争和西方殖民势力对沿海的侵扰。 ②政策不同:宋代支持、鼓励海上贸易;清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③影响不同:宋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清代海禁政策影 响人民生计,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 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共 4 分) 32. (14 分) 【答案】 (1) 含义: 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大量白银流入西欧其它国家及中国; (1 分) 在世界市场中陷入边缘境地 ( 或 没有引起西班牙经济政治结构近代化变动;或没有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1 分) (2)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 (2 分) 白银流入西欧,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对 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 (2 分)(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两个点,每点 1 分,如果在第 1 点中只回答“新航路开辟”,得 1 分。 ) 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 (2 分) (3) 原因: 30 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 分, 答到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两个要点即可 ) 40 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 (2 分) 70 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等。 (2 分,答对两点即可 ) 33. (12 分)【答案】 ( 示例 1) 趋势 : 从性质看 , 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 原因 : 近代列强侵华 , 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朝贡外交体制逐渐崩溃 ; 欧美文明传入 ,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 ( 示例 2) 趋势 : 从构成看 , 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 , 彰显民族品牌 , 从送初级产品发展到送高科技产品 ; 对国外 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 原因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 民族工业水平提高 ;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 实行改 革开放。 ( 说明 : 选取一种角度 , 史论结合即可 ,1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