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1.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封制一般分封的是周王的同性家族,同性和异性的称呼体现出血缘关系的远近,实质上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中央很难实现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夏朝启的时代,故D项错误。 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A.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 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方的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D正确;A项中“开始”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排除C。 3.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 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一种诠释,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说明儒家文化追求名利的功利化倾向,故A正确;明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B错误;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排除D。 4.进入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凸显出江南地区 A. 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 B. 经济结构变动剧烈 C. 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 D. 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说明江南地区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变,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分工的信息,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排除C;材料反映江南地区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无法反映城乡差距,排除D。 5.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A. 推翻君主政体 B. 批判封建伦理 C. 进行思想启蒙 D. 传播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梁启超旨在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故C正确;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推翻君主政体,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梁启超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排除D。 6.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 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 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90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持续发展,而是曲折发展,故A选项错误;洋货所占比例早1890年到1908年上升,但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在鸦片战争时期,故B选项错误;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在1908年到1920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在1895年后,故C选项错误;洋货所占比重下降在1908年到1920年,其原因是当时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故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学生应该注意仔细分析1890年到1920 年市场商品总值和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的数据变化,同时熟练掌握各个历史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和重大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7.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 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C. 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空前繁荣 D. 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中的“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下至娼优隶卒”也“俨然望族之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单凭服饰已经难以判断出人的等级了,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8.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此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 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 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延期债务偿付令”、“通过新的法案”可知古罗马已经不是依靠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故排除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借贷利率的调整,没有体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中的时间可知当时古罗马正处于共和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万民法体系,故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时期应用的是公民法,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当时古罗马不断调整公民法内容以调整借贷关系,故选D项。 9.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二战中功勋卓著,战争结束后,举行大选,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目标的工党却赢得393席,工党领袖艾德礼当选首相。工党得以上台执政主要由于 A. 二战后人民普遍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 B. 工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 C. 工党的主张顺应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D. 英国要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寻找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工党的主张顺应了这一趋势,得以上台执政。故答案为C项。保守党也没有鼓吹战争,A项不是工党上台的主要原因,排除;工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当时美苏两大阵营尚未形成,排除D项。 10.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德国青年作家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A. 深受法国革命影响 B. 对理性主义有所反思 C. 旨在批判拜金主义 D. 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可知,这一运动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浪漫主义注重对情感的挖掘,反对理性,故B正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与材料无法,排除;20世界出现现代主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联系所学浪漫主义流派的风格分析解答。 11. 据入世(WTO)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当时 A. 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压制中国 B. 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C. 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 D. 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结合2001年中国入世,可以得出龙永图强调的最初6年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没有深化,故此选B。其它三项均明显的脱离材料,与材料无关,皆可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12.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 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 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 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材料中的浙江姚浜村的土地流转是“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这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这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说明了土地流转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无法得出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这不属于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提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土地流转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没有变革土地所有制,故D选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交通的起步阶段。秦汉时期,交通得到发展,开辟道路、开凿河渠、完善邮驿和馆舍,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政府继续整修道路,建设交通干线,完善驿馆,健全交通法令,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同时开凿大运河,推动了南北交通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唐宋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对外交通发达,与各国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扬州、广州、泉州、明州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元朝政府整治河运,将大运河截弯取直,同时政府通过修建道路,加强了对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控制,利用海运运送南方的粮食供应大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交通开始起步,逐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步伐,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人民交通事业。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运输方式都实现了快速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运营里程以及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胡希捷《浅谈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交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 【答案】(1)特点:起步早,历史悠久,逐渐发展完善;多种交通方式综合发展;形成全国性交网络;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海外交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 意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均衡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文化联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形成、发展。 (2)原因:近代和新中国初期交通发展奠定的基础;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解析】 【详解】(1)特点:从先秦时期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可以得出起步早,历史悠久,逐渐发展完善;从道路的开辟、河渠的开凿、邮驿和馆舍的完善可以得出多种交通方式综合发展;从初步形成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到以京师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可以得出形成全国性交网络;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汉到明交通设施的完善都以政府为主导;从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再到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可以推出海外交通发展;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可知整体水平较高。 积极影响:由多种交通方式可知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由“加强了对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控制”可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推动了南北交通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可知有利于地区均衡发展;由“对外交通发达,与各国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可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文化联系;由东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加强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控制,可知有利于中华文化圈形成、发展。 (2)原因:由材料“中国近代交通开始起步……建立了新型的人民交通事业”可知近代和新中国初期交通发展奠定的基础;由近代交通落后局面的未能改变到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人民交通事业说明了民族独立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的重视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 启示:结合材料和上问的原因看分值作答。 材料 启示 原因 启示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民族独立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技创新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14.材料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 口号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这些口号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救亡或启蒙任选其一) 说明: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国人开始救亡探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救国;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以“变法自强、实业救国”、“民主共和”等的口号,创办实业并掀起变法及革命浪潮,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这些口号也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启迪了国人救国、救民的探索。(基本史实,逻辑清楚,语言顺畅,主题密切结合) 因此这一时期的口号反映了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与解放人民思想的两大主题。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由此可以从救亡和启蒙两个角度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探索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即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4月清政府设都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拉开帷幕。前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到宪政的轨道。当时的编制馆按照立宪国制,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的原则,在中央设置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与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于法部,以大理寺审判,以法部督之。这一草案遭到了顽固保守派的反对。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依循军机处不议、内务府不议、八旗事不议、太监事不议等五不议改革官职,下谕进行改制,由此逐渐厘定了中央官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中央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 【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经验;改革循序渐进;本质上服务于皇权。 (2)评价:一定程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为后世官制改革提供经验;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筹备立宪”得出借鉴西方经验;根据“前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到宪政的轨道”得出改革循序渐进;根据“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得出本质上服务于皇权。 (2)评价:根据“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得出一定程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到宪政的轨道”得出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根据“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戚特权的考虑”得出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还可从为后世官制改革提供经验总结其影响。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1943年上半年,苏德战形势非常严峻,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盟军实施代号“霸王行动”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作用。 【答案】(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苏德战场形势严峻,苏联的强烈要求;反法西斯同盟召开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北非战场的胜利,法西斯同盟瓦解。 (2)影响:开辟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对德国进行了战略夹击,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绝境;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加快了“二战”胜利的步伐。 【解析】 【详解】(1)由材料“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苏联强烈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由材料“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可知反法西斯同盟达成了共识;由材料“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可知北非战场的胜利,法西斯同盟瓦解。 (2)由材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可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二战的胜利。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答案】(1)因素:西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家庭环境熏陶,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 (2)价值: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 【解析】 【详解】第(1 )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在的时期是西汉武帝时期,这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成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司马迁“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等信息可知司马迁受到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可知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创作的《史记》价值有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推动了后代历史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