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东创新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邵东创新学校2020届高考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 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C. 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 D. 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B正确;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选项C只是对题意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西周时期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而必然要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等制度来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 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 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既强调了地方割据又强调了人们有渴望统一的愿望, 即材料体现了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统一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 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 ) A. 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 B. 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故B正确。依法治国,是现代的法制概念,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排除。皇帝也要受规章制度的约束,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官僚集团 4.《晋书》“秦变周官,汉遵赢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材料意在强调 A. 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 B. 汉代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未取得重大突破 C.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D. 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秦朝改变西周的制度,而汉代遵循秦的制度,并未强调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汉遵赢旧”说明西汉主要是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不是重在强调西汉制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制度的传承发展,并不是强调秦汉时期是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得出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 5.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司法公正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降低了行政效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来看,三个机构既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且加强监察、监督,有利于保障司法的客观、公正,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系统内部的变化,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没有关系,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系统的变化,不是行政机构的变化,与行政效率没有关系,排除D项。 6.唐朝出现武则天等6位后妃干政局面,宋代则出现了17位后妃干政。这些变化反映了唐宋后妃干政对比表 人数 出身 干政意识 依靠力量 制度规范 唐朝 6 门阀士族、官僚军贵 主动,部分创业 外戚 无 宋朝 17 中小官僚、非官僚 内敛,维护宋廷 宰执官僚 有 A.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削弱 B. 外戚干政的局面日益严重 C. 宋代皇帝集权更为稳定 D. 宋代后妃的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武则天、韦皇后等干政都是依靠外戚,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威胁李家王朝;宋代虽然后妃干政人数增加,但是有制度保障,自身出身和依靠力量以及干政意识上,体现的都不是权力争夺意识,而是为了维护宋廷的稳定,干政多是守成,说明宋朝时期皇帝集权更为稳定。故答案为C项。后妃干政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排除A项;宋朝时期后妃干政依靠宰执官僚,不能说明外戚干政的局面日益严重,排除B项;后妃干政与后妃地位提高无关,D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7.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可知,英国是反对中国政府对贸易的干预,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故选A项。由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分析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全失去关税权,不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有关司法主权的内容,不选C项。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情况的数据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不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8.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 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 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 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 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所以军队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A项;C项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 9.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这反映出当时 A. 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 B. 辛亥革命引发知识分子分裂 C. 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 D. 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支那”、“清国”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不符;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信息时间信息不符,B不正确;材料不是表达的是留学生对清廷的不满,D不正确。 10.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 严格执行共产国际决议 C. 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 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对策的变化是依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单独依靠哪一个政党都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共产党决定联合国民党组建革命统一战线来共同应对,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一方面,不属于主要原因,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戏的建立 11.1927年9月中共中央一项决议中指出工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行,而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明确指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对这一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认识合理的是 A. 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 说明党组织思想混乱的状况 C. 体现了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 D. 反映出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从““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到“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说明中国共产党字啊逐渐摆脱国民党控制,实行独立领导革命的战争,D正确;A是遵义会议;B是八七会议;C中照搬错误。 12.下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下面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才是“美丽牌”、“有美皆备,无丽不臻”的广告语,并绘有三包“美丽牌”卷烟。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 日本侵略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B. 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增强 C. 国共已就合作抗日达成共识 D. 中华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广告以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将“外侮日亟”、“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介绍产品的广告语反而在最下面,可知,这体现了当时日本侵略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商人通过时局的重大变化推销产品,A项正确;一则香烟广告无法体现“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B项错误;广告中没有相关国共认识一致的信息,C项错误;广告中没有全民抗战的时间或信息,D项错误。 13.“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 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 B. 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 C. 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D. 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因此此时政协会议是立法机构;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政协会议只保留了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因此此时政协会议是协商机构,故C 项正确;政务院是执政机构,故A项错误;中央人民政府是主持机构,故B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司法部门,故D项错误。 14.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状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 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宪法版本 1954年宪法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授予 未规定 未规定 授予 言论 授予 授予 授予 授予 选举权 授予 授予(协商) 授予(协商) 授予 鸣放与辩论权 未授予 授予 授予 未授予 申诉、诉讼 授予 授予 授予 授予 少数民族自治权 授予 授予 授予 授予 A. 中国政治文明呈现曲折性 B. 中国民主化水平逐步提升 C. 公民权益得到法律保证 D. 国家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75、1978年宪法中没有授予“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却强调了“鸣放与辩论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文革”时期“左”倾思想影响下,中国公民人身权益和平等权受到冲击,政治文明呈现曲折性的特点,A项错误;因为有1975和1979年宪法中的明显不足,民主化进程中的波折、宪法对公民权益规定的变化,文革时期民主法律明显受冲击,BCD三项错误。 15.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台湾地区原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 维持现状前提下,求两岸和平发展 B. 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C. 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D. 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大业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英九主张两岸维持现状、和平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故B项错误;马英九也没有坚持“台独”立场,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A。 16.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说:“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的方式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 B. 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 C. 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 D. 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可以反映暴露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B正确。苏格拉底主张民主制,主张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故A、C说法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参政素质,不是有钱,故D不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摇篮·雅典民主 17.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规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A. 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根本动力 B. 自然法是罗马法怵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C. 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D. 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杵对抗有权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自然法蕴含“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方国家高效制度的关键,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的所有权制度及其衍生的保民官制度,体现出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故C项正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错误;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B项错误;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然法作为一种‘元规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联系所学罗马法的深远影响分析解答。 18.“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 A. 希腊城邦民主衰落原因 B. 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C. 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 D. 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答案】D 【解析】 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将法律适用范围由原来的公民扩展到帝国统治下的所有自由民,说明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故答案为D项。直接民主的弊端是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排除A项;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是罗马帝国扩张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9.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 都是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B. 都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 都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 D. 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对相权进行程序分工,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分权是为集权,同时权力制约和平衡是民主社会的产物,中国古代缺乏相应理论和制度,故AD错误。洛克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立学说旨在限制国家权力的某一端恶性膨胀,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B错误。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执行和司法学说以及洛克的行政司法分立分别对中西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故C正确。 20.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猜疑有利于推动权力相互制衡 B. 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C.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D. 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立足于“猜疑”之上建立防范和制衡机制,以免任何权力的胡作非为和盲动等信息来看,说明猜疑有利于推动权力相互制衡。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联邦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分权,排除D项。 【点睛】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1.阅读下面有关美国政治生活的漫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美国政党政治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美国政党政治实现了竞选对手的公平竞争 C. 国会与总统选举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的本质属性 D. 美国国会或总统选举在程序上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图片二的“驴象之争”,“驴象之争”典型的体现了美国的政党政治——两党竞争,而其他两幅图片则体现了两党竞争的本质是金钱的竞争,所以从三幅图片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只能是国会与总统选举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的本质属性。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的政党政治 22.先贤祠,从大革命爆发两年后的1791年起,这里成为供奉法国伟人的地方。两百多年来先后安葬在先贤祠的72人中,有思想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其中仅有11人是政治家。是否能安葬于先贤祠,必须经过国民议会讨论,并由总统最终签署命令。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两百多年来法国人才济济 B. 尊重思想文化是法国前行的力量 C. 法国人民不大喜欢政治家 D. 法国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提供的先贤祠的历史、安葬其中的程序和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尊重思想文化是法国前行的力量,B项正确;两百多年来法国人才济济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并非主旨,A项错误;先贤祠中仅有11人是政治家体现了法国人民对思想文化等多方面伟大人物的崇敬,并非强调其不大喜欢政治家,C项不符合题意;安葬在先贤祠的程序体现法国对其重视,不是在强调其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D项与题意不符。 23.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 A. 其诞生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 B. 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 C. 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 D. 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诞生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说明《共产党宣言》诞生与工业革命有密切关系,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产党宣言》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共产党宣言》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C错误;材料是说明《共产党宣言》发行的情况,不是说明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D错误。 24.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虽然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等都是俄国的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A项明显错误,材料并非只是说明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C项错误,十月革命是在一战的刺激之下发生的。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 二、解答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等。 (2)不同之处: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七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而十七世纪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结合。 原因: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延伸;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英国民主思想产生较早;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 【解析】 【详解】(1)本题根据材料一“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机构地位、组织并存、相互关联等方面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再从基层管理、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其积极作用。 (2)本题根据材料二“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自由的管理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宗法关系、睦邻关系、基层组织管理等方面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宗法观念、民主思想、宗教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 【答案】(1)李的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促进国民奋发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评: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有力地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解析】 【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一“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可归纳出李鸿章的三个认识,即否定西方的种族歧视理论;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希望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观点的局限性,即看不到战争的本质,对日本侵略和政府腐朽没有清醒的认识。 (2)变化:指出材料二“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以及作者反对忽视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可知,西方已经从不重视变得重视。依据: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战场的作用和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等方面,指出变化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种同一的、总的动因会对不同的局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动因所驱使的各种力量做出反应并起到自己的作用。 ——摘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历史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为维护统治,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又加剧了社会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西方民主共和与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等等,最终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总之,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与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其它角度论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先根据材料“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动因所驱使的各种力量做出反应并起到自己的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即事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按照要求结合中国近代史,选取典型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进行分析并评价材料中的观点。回答时注意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