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二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选项可知,“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指的是在湿润的土壤中耕种是不好的,与农业生产环境有关,但不符合设问,排除A。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是说在六月通过“干田”可以使稻子长得更好,注重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但不符合设问,排除B。“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指的是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与生产模式无关,C符合设问。“且溉且粪,长我禾黍”指的是耕种过程中既要灌溉又要施肥,这样庄稼才长得好,与农业生产环境有关,但不符合设问,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 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B. 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C. 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D. 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 27 -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说明A正确;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年终再给少许”说明B正确;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说明D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C。 3.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A.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 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C. 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D. 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夜市直至三更尽” “通晓不绝”反映了宋代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B正确;A中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材料没有直接体现;C是北宋以前市特地;D中市的规模和特点没有体现,排除。 4.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二十,则农末俱利。”(据《史记•货殖列传》)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A. 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C. 商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D. 经济发展要兼顾农业与商业 【答案】D 【解析】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农末俱利”说明作者强调经济发展要兼顾农业与商业,D正确;材料没有单独强调农业重要性,A错误;材料反对重农抑商,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商业发展的作用,C错误。 5.“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土地私有制 B. 土地国有制 - 27 - C. 重农抑商政策 D. 盐铁专卖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以及“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土地私有,导致土地兼并、贫富分化,选项A正确;土地国有制度和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护小农利益,与材料中“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不符,排除C;盐铁专卖政策和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 6.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 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D 【解析】 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国家政策,正是因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才导致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艰难。 7.清代前期“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 禁止走私贩运 B. 海禁 C. 抑商 D. 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从限制出海贸易等方面可以看出这是反映的清朝时期实行的禁海政策,故B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不是走私的问题,而是限制海外贸易的问题;C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 点睛:材料“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的题眼是限制出海。 - 27 - 8.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A. 小农土地所有制 B. 地主土地所有制 C. 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 D. 庄园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故B项正确;AC项不占主导地位;D项是B项的形式。 9.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A. 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 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 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 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我国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答案:A项主要是说的题干中的保甲制度;B项主要是说题干中的编户齐名制度;C项主要是先秦时期的制度目的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目的;只要D项是正确的;古代中国任何一项制度其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10.18世纪中期以后,所谓对外贸易,已非中外双向对等贸易,而仅仅局限于在中国本土接纳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这一“极不正常的格局”。这一格局 A. 阻止了西方的早期殖民侵扰 B. 确认了中华文明的领先地位 C. 巩固了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 D. 贻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机遇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中外贸易“局限于在中国本土接纳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 27 - ,反映了该时期中国实行海禁政策,没有积极进行海外贸易,故贻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机遇,D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外贸易的情况,没有涉及中国抵御西方外来侵略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中外贸易的情况,不等同于中华文明领先与世界文明,且该时期西方国家逐渐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巩固对外贸易的优势,而是强调中国没有利用中外贸易的优势,贻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机遇,故C项错误。 11.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是在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传统手工业市场的发展情况,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国人依然仇视外洋事物,还没有完全从“天朝大国”中解放出来,所以会出现“奇技淫巧”的认识,而19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应该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故C项正确;“追逐西方时尚”与材料主旨不合,故D项排除。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B. 官僚资本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发展 C. 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D. 列强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因 【答案】D 【解析】 - 27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因此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故选D。A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B项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出现在1927年后;C项说法片面。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六阶段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 发展 19世 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热潮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 1919年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较快 发展 1927~ 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 27 - 沉重 打击 抗战爆 发后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 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13.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B. 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C. 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指的就是1937年——1942年,而1937年——1942年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所以,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的目的只可能是保障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而并不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意义 - 27 - 14.晚清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郭嵩焘则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经营,不必官办督率……强夺民业,烦扰百端”。二者的主张客观上 A. 推动了近代工业体系形成 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 C. 阻止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D. 使清政府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B 【解析】 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在“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思想指导下,创办民用工业,客观上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由“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经营,不必官办督率……强夺民业,烦扰百端”可知,嵩焘则主张百姓经营企业,反对官办督率,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产生,故B正确;A“近代工业体系形成”表述不正确,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15.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机器制茶业兴起 B. 海关关税的降低 C. 国内政局的变动 D. 国际茶市的扩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50.60年代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开始发展到长江流域,破坏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让福州的茶叶贸易得以兴盛,故C项正确。当时的茶叶制造属于手工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海关关税降低的信息,而是强调国内政局的变动影响了茶叶对外贸易,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茶市的扩大的信息,而是强调国内政局的变动影响了茶叶对外贸易,D项错误。 16.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时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 27 -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实业不能救国”,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只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才能实现富国梦,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是指缺少原始积累,在欧风美雨中产生,直接发展起近代经济,但实业救国是在19世纪末开始的,B项不符合题意;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C项与史实不符;只有国家独立了,才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有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并没有在旧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富强,D项错误。 17.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官僚资本主义经济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自然经济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B.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②自然经济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 ①自然经济②官僚资本主义经济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 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③官僚资本主义经济④自然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 - 27 - ①在1840之前居于主导地位,之后逐渐下降。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因此这是自然经济;②自1927年之后产生,1949年逐渐消失。据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随之而产生的并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这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③在1840年逐渐产生并且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在我国开创企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这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1956年逐渐消失。据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结束才消失,因此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8.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 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 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 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首钢领导则认为,不应该 “只知取蛋,不想养鸡”说明企业想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故D项正确;材料企业目的不是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A错误;企业主要想获取企业自主权,不是改变经济体制和发展所有制经济,故B和C错误。 19.据媒体报道,2010年5月开始,我国CPI指数屡创新高,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感受真真切切。改革开放之后,在此次通胀之前,中国发生过三次通货膨胀,第三次通货膨胀出现在1992—1994年,其物价上涨率一度高达21%。与第三次通货膨胀相关度最高的历史事件是 A. 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B. 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C. 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 D.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而采取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1992年我国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计划经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C正确;A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B是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对美国影响;D是1991年,时间不符合。 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新型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 27 - 20.刘志琴在《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提到:“……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党组织有力的召唤。”这一现象的变化最能说明 A. 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 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 C. 断发易服带有政治色彩 D. 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说明断发易服与政治革命相联系,C正确;材料不是单独论述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信息,B错误;D中审美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费正清说:“如果中国领导人高傲地认为,中国可以在一种排外、反理智的孤立状况下……并通过反复强调毛的思想改变阶级结构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那他们也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了解中国的实际。”作者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A. 片面发展重工业脱离了实际 B. 不可能自己解决现代化问题 C. 思想的僵化影响了经济建设 D. 阶级斗争形势依旧比较严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中材料主要强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对自己国情的不了解,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故B项正确。 【详解】 22.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答案】C 【解析】 - 27 - 试题分析: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采取合作化的道路,从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这与材料所述相符,因此选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各地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9年,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中共八大经济方针是指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都与材料所述情景不符,排除AB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23.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58年单位亩产量的惊人纪录是“浮夸风”的表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能正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率有作用,那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出现“惊人”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故C项也是错误的;虽然数字虚假,含水成分大,但反映出当时人民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态。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4.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 - 27 - 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25.中共在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农村政策,包括有50年代建立人民公社、70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土地流转政策。下列有关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农村政策,无论是人民公社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人民公社,排除;无论是人民公社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流转政策都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行政,故D项错误。 26.“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运行,但辅以社会补充和保障,通过实施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社会政策,来有意识地将社会目标纳入。”最符合上述特征的经济模式是( ) A. 中央统制经济 B.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C. 社会市场经济 D. 计划指导型经济 【答案】C 【解析】 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调节为辅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规则运行,但辅以社会补充和保障”正是该政策准确描述,故C项正确;统制经济类似于计划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下政府在该经济模式起主导作用,故B项错误;计划指导型经济是计划经济模式下指导型经济,故D项错误。 27.“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 浦东区域开发开放的结果 - 27 - C. 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 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浦东地区原来落后于浦西,但20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使浦东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这句口头语成为笑谈,故B项正确;A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浦东既不属于经济特区,也不属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故CD项排除。 28.杰里·本利特在《新全球史》中写道:在1400-1800年间,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航海事业是昂贵的事业,然而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探险业,并且为船队提供资金和航海技术。由此可见推动这一时期航海活动的因素有 ①西班牙统治者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资本的渴求 ③蒸汽轮船发明,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工具 ④欧洲航海家勇于探险、开拓的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材料中的“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可知欧洲航海家具有勇于探险、开拓的精神。新航路的开辟早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③蒸汽轮船发明,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工具”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材料中并没体现出是哪个欧洲国家支持的航海,所以“①西班牙统治者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②④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表述正确,选择B项。 【详解】 29.有人用现代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货币数量方程式“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解释西班牙萨拉曼卡学派提出的“价格革命”理论,通常T、V值被视为不变量,M值的变动影响P值。据此分析16世纪的西班牙 - 27 - A. M值减少,P值上涨 B. M值减少,P值下跌 C. M值增加,P值上涨 D. M值增加,P值下跌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后,积极进行资本积累,因此16世纪西班牙的货币成增加趋势(即时M值增加),导致白银等价格上涨(P值上涨),故C项正确。ABD中M值与P值的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0.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 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 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C. 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 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垄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从材料“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使用导致煤炭消耗增多,使用工人的数量减少,反映了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故B项正确;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只是说明了“多消耗煤炭”,没有说明对煤炭的依赖,故D项错误。故选B。 3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下列现象体现这种“分享”的有 ①文艺复兴 ②洋务运动 ③太平天国运动 ④形成垄断组织 - 27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很明显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两项;③也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③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③,即排除D项。②④与工业革命有关,故应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叠词工业革命的影响 【详解】 32.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比较美英两国1930年和1938年的钢铁产量可知,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产量下降。A错误。德日是一战的策源地,均受到一战的影响,排除B。俄国是一战中的协约国,但是十月革命之后,苏联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选择C。D材料没有二战时期的数据,排除。 33. - 27 -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A. 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 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 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A 【解析】 罗斯福总统通过“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故答案为A项。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排除B项;C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美国仍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点睛: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但罗斯福新政实施之时,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36年《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正式形成,这既来源于凯恩斯对理论的持续探索,也来源于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加强国家经济职能的实践。在如何应对经济危机这一点上,凯恩斯与罗斯福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34. 1549年,英国一个乡绅抱怨说,地主们正穷困起来,因为“王国大部分田地仍维持过去的地租”。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 B. 货币贬值引发物价上涨 C. 封建地主地位的下降 D.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549年,……地主们正穷困起来,因为“王国大部分田地仍维持过去的地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价格革命,货币贬值引发物价上涨,故B正确。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属于商业革命,故A排除。封建地主地位的下降的原因是价格革命,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 27 -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的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其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35.作为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贸易的中转站,戈雷岛曾被几易其手。下列对戈雷岛的争夺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A. 法国﹣葡萄牙﹣荷兰﹣英国 B. 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 C. 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 D. 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 【答案】D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戈雷岛是非洲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其后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英国、法国都先后卷入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活动中。 故选 D。其他三项的时间顺序不正确。 36.1911~1913年阀,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材料反映出 A. 当时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 B. 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 英德两国尚未采取济贫措施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主要大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故B排除。早在18、19世纪,英国就有济贫措施,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37. 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政治笭遭到重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机。这里的“转机”主要指的是( ) A. 从政治上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B. 从思想上着手,强化道德,培养优秀公民 C. 从法律上着手,完善法制,稳定社会秩序 D. 从经济上着手,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 27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考查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坠入深渊,出现了严重地政治和经济危机,为解决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策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故选D。ABC项错误,经济危机首先关注的是经济变革,而不是政治、思想和法律。 【详解】 38.“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被称为资本主义的‘25年黄金时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平竞争 B.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C.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 凯恩斯主义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到70年代,促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调整经济运行机制等因素。但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非和平竞争,而是激烈对抗。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9.有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 A. 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 B. 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D. 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 【答案】A 【解析】 - 2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形成,故A项正确;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 40.当成员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承担起“救火队”的任务,当国际债权人与债务人谈判时,充当“调解人”角色的国际组织是 A. 经济互助委员会 B. 世界银行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互助委员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故A项错误;世界银行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后来其主要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故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故D项错误。 4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组织。美国参与了 A. 东南亚国家联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是二战之后美国参与的区域经济组织,故本题答案选B项。东盟成员国不包括美国,A项排除。欧盟成员国不包括美国,C项排除。D项是全球性经济组织,排除。 42. - 27 - 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材料可以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 A. 大国主导 B. 政治合作 C. 货币一体化 D. 军事合作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可知,从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相比,美国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自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具有很强的制约力,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大国主导,故A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区域集团,不是政治合作,B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没有实现货币一体化,C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区域集团,不涉及军事合作,并且材料也不能体现,D错误。 4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 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44.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 A. 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 让政府直接撑管国家的经济活动 - 27 - C. 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凯恩斯理论的精髓是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就是运用此理论进行新政,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所以本题答案选择C。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经济 45. 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 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 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否定选择。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但不在该题包含的时间范围内。故D项符合题意。 【详解】 46.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制度 D. 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之间的矛盾加剧,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AB项包含在D - 27 - 项之中;西方不能学习苏联的社会制度,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20世纪30年代”是解题关键时间点。 47.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 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 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合并企业,减少管理层,改进工业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从时间上分析,1973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排除A;在勃列日涅夫之前,赫鲁晓夫已经进行了工业改革,排除D,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48.据《北京商报》报道,欧盟委员会制定了预算为4亿欧元的“2007--2013文化计划”来指导欧洲进行多元文化合作。这一举措的最终目的是 A. 发展欧洲的共同文化 B. 加强欧盟国家的文化交流 C. 促进欧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D. 扩大欧洲民众的“欧洲公民”意识 【答案】C 【解析】 欧元的启动标志着欧盟经济向纵深化发展,“欧洲进行多元文化合作”有利于欧盟从经济政治组织合作化逐渐加深,C正确;共同文化不是欧盟合作主旨,A错误;文化交流不是材料主要目的,B错误;公民意识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9题25分,50题12分,51题15分,共52分) 4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27 -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地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在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国内,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开采起来十分方便。经过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贫困的战争以后,英国显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 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材料二 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原因。从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对比中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之处,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 【答案】(1)原因:英国发明人才众多;英国人具备商业冒险精神;英国拥有广阔的自由贸易市场;英国国内具有丰富的资源;政府科技政策的推动;生产发展的需要等。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 (2)不同:缺乏科技创新;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评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洋务企业存在诸多弊端,并未实现真正的自强求富,中国近代工业化仅仅迈出了一小步。 【解析】 【详解】 - 27 - (1)原因:依据材料“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来看,英国拥有众多的发明人才;依据材料“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来看,英国人具备商业冒险精神;依据材料“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来看,英国有着广阔的海外贸易市场;依据材料“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来看,英国国内具有丰富的资源;依据所学可知,英国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政治保障,此外人们的需求为生产的发展提供需要。特点:依据两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受到科技的影响较大,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2)不同:依据材料“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来看,洋务运动缺乏创新,对西方学习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依据材料“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来看,洋务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兴起并不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评价:依据材料“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并结合洋务运动可知,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洋务企业存在诸多弊端,并未实现真正的自强求富,中国近代工业化仅仅迈出了一小步。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市场的概念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对世界市场的考察,一是要看世界各地是否建立了普遍的经济交往联系,二是要看各地区之间对对方的产品是否存在较高的依存度。对于它的形成,既要充分估计地理大发现所起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各地区间联系的建立既不是地理大发现开始的,也不是这一事件所完成的。 ——摘编自沈汉《论世界市场的形成》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地理大发现促使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阐述:1500年前后,葡萄牙、西班牙开辟出欧洲到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此后,新的航路不断被开辟,未知水域和陆地不断被发现。与此同时,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等世界主要地区之间逐渐联系起来,经济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以及欧洲亚洲之间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世界市场的雏形显现。可见,地理大发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其他论题举例: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地理大发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等。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 27 - 【详解】依据材料“既要充分估计地理大发现所起作用,但也要看到各地区间联系的建立既不是地理大发现开始的,也不是这一事件所完成的”来看,该学着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是一促而成。依据所学可知,世界市场的形成于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可从以上观点任选其一,然后结合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总结即可。例如:论题:地理大发现促使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阐述:1500年前后,葡萄牙、西班牙开辟出欧洲到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此后,新的航路不断被开辟,未知水域和陆地不断被发现。与此同时,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等世界主要地区之间逐渐联系起来,经济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以及欧洲亚洲之间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世界市场的雏形显现。可见,地理大发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5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哈默,俄国移民的后裔。出生时家里已拥有一所制药厂,为了接班,哈默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并于1921年毕业。毕业后,哈默决定去一次苏联,并携带了一批医疗物质。一是为了帮助革命后生活困苦的俄国人民;二是看看自己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这次旅行他看到此时的苏联,虽然粮仓空空如也,仓库里却堆满了木材、皮毛、矿物等俄国传统贸易货物。而美国小麦由于丰收成灾,农民宁可烧掉作物也不愿贱卖。苏联政府与哈默签订合同,规定船只向俄国运送粮食后,装上等值的货物回国以抵粮款。此后,哈默又获得了一个石棉矿的开采经营许可,还得到了福特汽车、美国橡胶公司……派克制笔公司等多家美国大型企业的独家经销权,生意越做越大。 就这样,哈默意外地成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者,在美苏建交前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桥梁,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哈默去苏联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哈默对美苏两国的贡献。 【答案】(1)原因:哈默是俄国移民的后裔,有故乡情结;心存善念,关心战后的俄国人民;苏联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经济领域内适当允许外国资本家进入。 (2)贡献:缓解苏联的饥荒;促进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推动苏联经济恢复发展;有助于解决美国的产品过剩问题;促进美苏关系的改善;给美国和苏联提供经验。 【解析】 【详解】 - 27 - (1)原因:根据“哈默,俄国移民的后裔”得出哈默是俄国移民的后裔,有故乡情结;根据“为了帮助革命后生活困苦的俄国人民”得出心存善念,关心战后的俄国人民;根据“哈默意外地成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者”得出苏联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经济领域内适当允许外国资本家进入。 (2)贡献:根据“向俄国运送粮食”得出缓解苏联的饥荒;根据“哈默意外地成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者”得出促进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推动苏联经济恢复发展;根据“船只向俄国运送粮食后,装上等值的货物回国以抵粮款”得出有助于解决美国的产品过剩问题;根据“在美苏建交前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桥梁”得出促进美苏关系的改善等。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