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考历史试题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 ‎1.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材料中他们的“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而产生的结果是 A. 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 D. 民间私学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5世纪前后”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形成不同学术流派,并碰撞交流,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答案为A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是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而不是材料反映的知识分子“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政策,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设立三公九卿制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废分封,置郡县,属于秦朝,不属于隋唐时期,故A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也不属于隋唐,故B错误;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体现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目的,故C正确;科举制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故D 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长官互相牵制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①秦代设郡县 ‎②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置 ‎③元代推行行省制 ‎④清朝军机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故②不符合题意;元代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符合题意;清朝军机处成为清朝中央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 ‎ ‎4.中国汉字某字体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下列用该字体写成的作品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楷书横平竖直,符合书写风格的是B,故选B;A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属于小篆,排除;C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是雅俗共赏的行书,排除;D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属于草书,排除。‎ ‎5.史料记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 A. 保密性强且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 C. 位高权重能制约皇权 D. 承旨传达利于强化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可知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不得参与军机大事,加强了皇权,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未体现专管军务,故A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错误;军机大臣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只是“承旨”,不能制约皇权,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参与决策,更不能制约皇权,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正体现此问题。‎ ‎6.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 C. 农业技术领先世界 D. 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幅图是妇女在家纺织,第二幅图是男子在用牛耕田,这两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生产方式、技术和工具的改进,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技术的地位和农民生活的状况,故CD项排除。‎ ‎7.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宇宙便是吾心”‎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考查的是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B选项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思想;C选项是陆九渊的“心学”思想;D选项是顾炎武的思想,强调保卫国家民族是天下人都有的责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早在明末清初,中国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就先后创办了印局、帐局、票号等金融机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中国商业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金流向 B.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 闭关锁国禁绝限制国际交往 D. 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商业未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D选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前途,A选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B选项排除;闭关锁国后保留广州十三行一地对外通商,“禁绝限制”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9.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所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从文明史观来看,鸦片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是正当贸易要求受到阻碍后的合法商业战争 C. 是一场赤裸裸的罪恶贸易及侵略战争 D. 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不同的史学观对鸦片战争的评价。在当今文明史观下,鸦片战争则是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碰撞,是不同文明交流碰撞与融合的结果,故D 符合题意;中国史学家从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以此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故AC不符合题意;英国史学家站在英国的立场上,以英国的利益为中心解读,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商业贸易而进行的战争,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消息传出,广大台胞悲苦万分,哭声达于四野。在北京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联名上书,‘祖宗坟墓,岂忍舍之而去?田园庐舍,谁能挈之而奔?’”与之相关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广大台胞悲苦万分,哭声达于四野”反映了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史实,故C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都与割让台湾无关,故AB错误;《辛丑条约》也没有割让台湾的内容,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广大台胞悲苦万分,哭声达于四野”,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内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陆老师组织了一个有关太平天国运动两个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课堂讨论。同学们讨论很热烈,但众说纷纭。现摘录以下四种说法,请你指出其中正确的 A. 两者都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B. 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施 C. 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献 D. 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而《资政新篇》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故C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的愿望,而《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故A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而《资政新篇》缺乏实施的社会经济条件,都不可能真正的实施,故B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理想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 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题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此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综上所述,①是中国同盟会成立;②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故答案为B项。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宣统帝退位后,排除CD项。‎ ‎13.下面是1934年与1936年我国国内工业(部分)数据表。促使该时期国内工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934年 ‎1936年 国内棉布产量 ‎2,800多万匹 ‎3000万匹 国内绒线产量 ‎170万磅 ‎900万磅 上海胶鞋产量 ‎1,200万双 ‎3,000万双 A. 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B. 经济大危机危机带来的机遇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27年到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C符合题意;A项是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经济大危机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机遇而是阻碍,故B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主导地位并没有丧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2019年春晚选取井冈山为分会场,在节目编排中将革命老区的红色传承、井冈山的绿色资源展现的淋漓尽致。毛泽东在这里的革命实践是 A. 参加“八七会议” 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D.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C符合题意;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的汉口,地点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井冈山时期是从1927年到1934年,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着手建立,故B不符合题意;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会”‎ 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万里长征”可知是长征,“遵城举会”可知是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该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D正确;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国民党一大,A错误;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八七会议,B错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井冈山时期,C错误。‎ ‎【点睛】本题中遵城举会可知是遵义会议。结合遵义会议意义回答。‎ ‎16.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某次大会开幕词中说:“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次大会的特点体现了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由材料“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可知指政治协商制度,故A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确立的标志是1954 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在评价新中国初期的某项外交方针政策时,称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是“外交上的精彩华章”。此评价针对的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故D符合题意;“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乂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由此可见ABC均损害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权益,不可能“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下列展品是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该雕塑反映了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B. 政府积极创办经济特区 C. 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和图片是安徽小岗村农民按下 “包产到户” 契约的红手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开端,此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创建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BD。农业合作化是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民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排除C。‎ ‎19.2018年7月13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时强调:“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是 A. “和平统一”方针 B. “一个中国”原则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其中一国就是坚持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B正确;A和D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基本政治制度,C错误。‎ ‎20.周纯娟拿到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第一号《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成为首位得以“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回到了阔别38年的家中。以上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 B. 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可知周纯娟已经可以回大陆探亲,这是因为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B正确;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是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滞炮击金门,故A错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两岸实现直接三通是2008年,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周纯娟回大陆探亲就是此事的体现。‎ ‎21.2019年1月29日,上海合作组织第一个公共外交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建立。根据安排,该中心计划今年举办30多项活动,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以增进各国间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 A.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合作 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开始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D.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材料“今年举办30多项活动……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以增进各国间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体现了我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探索新型区域国家间合作模式,故D错误。由材料“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可得出并非突出政治合作,故A不符合题意;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参与区域合作,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故B 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始于上海合作组织,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在莎士比亚早期抒情诗和喜剧中,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 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 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C. 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D.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 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可知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强调新旧交融,故C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BD是启蒙运动思想,与材料不符,故BD错误。‎ ‎23.“它在思想界的影响超越了其对商业和政治领域造成的震撼。它变革了中世纪的理论和思想的整个体系,让过去狭隘的地理观点靠边站,对地球面积和形状的争论就此永远终结。”“它”代表的行动是 A.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 达·伽马到达印度 C. 哥伦布发现美洲 D. 麦哲伦环球航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对地球面积和形状的争论就此永远终结”,结合所学可知,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故D项符合题意;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故ABC不合题意。‎ ‎24.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 三权分立说 B. 天赋人权说 C. 人民主权说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反映的是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个人与全体相联系的统治方式,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观点相似,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思想,故ABC项排除。‎ ‎25.“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当时英国能够这样做的主要条件是 A. 近代科学的发展 B. 工业革命的完成 C. 1832年议会改革完成 D.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倾销自己的工业产品,并用武力打开了不愿意贸易的国家,比如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故B正确;工业革命是可以使英国“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的主要原因,近代科学的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完成是政治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故D错误。‎ ‎26.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D.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虽然保留了君主,但是没有实权,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故A错误;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立宪为实,故C错误;英国上院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的,由贵族组成世袭,英国首相解散议会的时候,是只解散下议院,故B错误;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故D正确。‎ ‎27.美国制宪之父麦迪逊曾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就美国1787年宪法看,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 邦联制与民主共和 B. 联邦制与民主共和 C. 邦联制与分权制衡 D. 中央集权与分权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政府有能力控制”可知,麦迪逊强调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材料“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则体现的是分权制衡,通过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相互牵制,保障民主,杜绝专制的出现。故选D。邦联制和联邦制都是国家组织形式,体现不出民主共和的特点,A、B和C项错误。‎ ‎28. 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该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 A. 实行责任内阁 B. 抽签和轮流坐庄 C. 民众有普选权 D. 选举和议会立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一是间接民主,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三是实行政党政治。A是英法两国的政体特点,B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C不符合德国的政体特点。故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代议制的特点 ‎29.罗斯福曾说道:“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罗斯福利用这一行政权,首先 A. 整顿银行业 B. 恢复工农业生产 C.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首先在金融领域整顿银行业,故A正确;工农业领域的新政在银行业之后,故B错误;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也在整顿银行业之后,故CD排除。‎ ‎30.美国历史上的某部法案,“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从而限制了垄断,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下列叙述与这部法案有关的 A. 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 B. 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 C. 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计划经济 D. 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可知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法案,罗斯福新政最大特点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福利国家问题,B错误;罗斯福新政实行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推行,D错误。‎ ‎31.2018年11月法国巴黎爆发“黄马甲”运动,是50年来巴黎最大的规模社会动荡。导致该运动的深层原因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意在解决经济增长迟滞、社会高福利难以为继等问题,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一些阶层的利益,导致民众不满增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欧洲社会就业岗位急剧减少 B. 福利政策与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C. “新经济”发展模式已失效 D. 欧盟国家经济出现了全面衰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社会就业岗位急剧减少的信息,排除A;由材料“社会动荡……意在解决经济增长迟滞、社会高福利难以为继等问题”,说明福利政策与社会安定紧密相关,故选B;新经济”指创新性知识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材料不能反映“新经济”发展模式己失效,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欧盟国家经济全面衰退,排除D。‎ ‎32.《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A. 二月革命 B. 七月事件 C. 十月革命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A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发生时沙皇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B。十月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而不是针对沙皇专制政权,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原因,而是间接的影响,排除D。‎ ‎33.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A.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结合所学,当时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排除A,选C;BD是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排除。‎ ‎34.《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句话:“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 A. 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 B. 遏制欧洲和称霸世界 C. 输出资本和对抗苏联 D. 复兴欧洲和干涉中国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同时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是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不是遏制欧洲,排除。C项没有明确指出对欧洲实行资本输出,表述存在歧义,排除。表面上是复兴欧洲,实质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不是中国,排除D。‎ 点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箭双雕”,结合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35.2019年1月10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新年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半岛和平进程会进一步提速,相信即将举行的第二次朝美首脑会谈及金正恩防韩将成为进一步巩固半岛和平的转折点。”下列关于朝韩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朝鲜半岛的分裂与美苏之间的冷战密切相联 B.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 C. 朝韩双方均为半岛的和平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D. 朝韩关系的缓和有利于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越南战争从1955年到1975年,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故B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朝鲜战争就起因来看,朝鲜半岛的分裂与美苏之间的冷战密切相联,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故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韩双方均为半岛的和平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朝韩关系的缓和有利于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故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36.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 A. 五极世界格局 B. 巨人主宰的迹象 C. 多极化趋势 D. 经济多样化特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特点的能力,切入点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暂时形成的是一超多强局面,故C正确; A、B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无关。‎ ‎37.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它成立20余年后,主要借款对象由西欧各国变为发展中国家,扩大了各国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该国际金融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主要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故A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B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不提供货款,以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为目标,C不符合题意;欧盟属于区域性一体化组织,D不符合题意。‎ ‎38.政治漫画以夸张的笔触再现时事,吸引大众的眼球,引导他们去思考夸张图象背后隐含的微言大义。导致下面两幅漫画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一直是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C.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图片可知,当美元缩水时中国购买的美元国债也缩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参与救市,体现了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被联系在一起,故C正确;A说法与史实不符,中美之间有合作也有对抗,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故D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题12分)‎ ‎39.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三:“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开放是改革的必要条件”。资中筠认为,如果没有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是无法实行改革的。人们总是说“改革开放”,但不如说“开放改革”。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国的开放。在中国开放改革的进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童桐《写在中美建交及邓小平访美30周年之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什么“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后,引发了中国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所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积极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事件有哪些?‎ ‎【答案】(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影响:五四运动爆发。‎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果:有利于印度支那地区和平。‎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必要:为国家改革开放创造条件 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 ‎【解析】‎ ‎【详解】(1)从材料“山东……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结合所学,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要收回山东的权利,遭到了拒绝,后来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 ‎(2)材料“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体现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与国际会议,它促成了印度支那地区的暂时的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材料“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国开放”可见中美关系改善是非常必要的,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事件,应该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1979年最终建交。‎ 三、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2分)‎ ‎40.‎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概念,颠覆了以往制造业的新思维,也改变了国家间的力量结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拉开帷幕,其交通领域的发明是什么?简述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和外部优势各是什么?‎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引领这一次变革的主要是哪两个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分别有何创新。‎ ‎(3)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哪一事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其主要外因是什么?并简述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答案】(1)发明:蒸汽机车 政治保障:较早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或君主立宪制)。‎ 外部优势: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2)国家:美、德影响: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出现 ‎ ‎(3)事件:洋务运动 主要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行业:面粉业、纺织业。‎ 影响: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解析】‎ ‎【详解】(1)关于“发明”,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发明是蒸汽机车。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爆发的政治原因是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外部优势是在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 ‎(2)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可知,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德两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 ‎(3‎ ‎)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相关知识可知,其外部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关于“影响”,从阶级关系的变化可得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政治条件和阶级条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