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高二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2页。‎ ‎2.请把第Ⅰ卷、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 A.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B.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C.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3.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士大夫对商业的普遍态度 ‎4.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材料不能反映出( ) ‎ A.实行计时工资 B.工匠技术水平很高 C.存在失业现象 D.出现劳务市场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 A.封建制度在当时无法有效运行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C.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素质得不到保障 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 ‎6.‎ ‎ 钱穆先生关于“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曾谈到:“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之开始,其实此说亦宜修正。西周以下,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分封制使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秦朝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C.西周确立了我国古代辽阔疆域的大格局 D.秦汉王朝继承了西周的一整套政治制度 ‎7.南宋末年文天祥亦曾感慨:“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近世此事寝废,予每为之浩叹。”这表明( )‎ A.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谱牒 B.文天祥对于门阀制度非常重视 C.士族制度在宋代已经消亡 D.科举制度有利于谱牒门阀制度发展 ‎8.《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沦为内阁的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9.古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这一治国思想与以下哪一点相同(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10.“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 A.孟子“仁政”学说 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D.董仲舒的“新儒学”‎ ‎1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2.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材料反映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C.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 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13.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这句话的针对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形式及其产生的条件 B.雅典民主政治的短暂 C.雅典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弊端 D.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 ‎14.“‎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15.马列主义史观认为: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为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17.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A.m=400,n=600‎ B.m=800,n=200‎ C.m=600,n=400‎ D.m=900,n=100‎ ‎18 .“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 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这场发生于17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C.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D.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 ‎19.1813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20年代,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率税,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20.‎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 A.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B.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C.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21.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上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由此可知( )‎ A.对史料需要对其背景等方面做调查考证,进行史料批判 B.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非常高 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22.《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D.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23.世界主义者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共同体,不同的世界主义者所认知的普世价值各不相同,如智者学派的理性、康德的道德和自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但是无论他们的理念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民族,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则是文明体系的核心理念。材料表明,世界主义者划分共同体的标准是( )‎ A.阶级利益 B.国家利益 C.民族文化圈 D.价值和理念 ‎2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 )‎ A.爆发具有偶然性 B.失败具有必然性 C.意义具有深远性 D.教训具有深刻性 ‎2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大受各界欢迎。因此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忌妒,说南洋公司影射昌牌,将与讼诉。南洋公司自知势力不敌,遂将“三喜”牌改为“喜鹊”牌,并将其因由公诸于世,作为有力宣传,于是舆论大哗,咸报不平,结果“喜鹊”牌以及其他各牌香烟的推销,反而大大见好。从这段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工业相对力量弱小 B.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C.人民的民族意识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28.“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29.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 )‎ A.自由精神 B.平等精神 ‎ C.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 ‎3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是近代民主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其中史实与推论相符合的是( )‎ 选项 史 实 推 论 A ‎1794年热月政变。‎ 雅各宾派上台,法国大革命达到高潮。‎ B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必然有一个由军事独裁发展到民主的曲折过程。‎ C ‎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欧洲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孙中山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 ‎ ‎31.‎ ‎ 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32.某班黑板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俄历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文中史实错误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33.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 B.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 D.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 ‎34.有一则笑话讲到: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了命令。该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是( )‎ A.“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B.“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C.“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D.“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35.1957年6月,苏联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11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 A.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36.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汁表(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年份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离婚率 ‎10%‎ ‎15%‎ ‎12%‎ ‎3%‎ 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新政”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 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 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37.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38.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 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 A.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C.经营者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39.下图为1950年2月中国出版的《世界新闻年鉴》摘录,据此可推测当时( )‎ A.亚洲是美苏冷战的中心所在                B.亚洲局势已然处于战争边缘 C.杜鲁门主义扩展到亚洲                        D.两大集团对峙已经形成 ‎40.1968年和1978年,世界军事开支分布表 ‎ 年份 北约 华约 中国 第三世界 其他 ‎1968年 ‎56%‎ ‎25%‎ ‎9%‎ ‎6%‎ ‎4%‎ ‎1978年 ‎43%‎ ‎29%‎ ‎10%‎ ‎14%‎ ‎4%‎ 此表反映了( )‎ A.第三世界国家局势动荡冲突不断        B.北约实力下降在冷战中处于守势 C.苏联改革初见成效军事实力上升        D.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41.下表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些数据( )‎ 咨询答案 ‎1993(%)‎ ‎2004(%)‎ ‎2008(%)‎ ‎2012(%)‎ 非常敌对 ‎3‎ ‎2.2‎ ‎17.8‎ ‎6.3‎ 中立态度 ‎29‎ ‎48‎ ‎25.3‎ ‎30.8‎ 相当友好 ‎55.5‎ ‎17.8‎ ‎3.7‎ ‎23.3‎ 很难回答 ‎3‎ ‎2.8‎ ‎0.4‎ ‎1.7‎ A.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美俄关系                B.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 C.有效地缓和了美俄紧张局势               D.希望发展美俄友好关系 ‎42.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据所学知识判断,与故事相吻合的是(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C.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体现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3.齐世荣指出:“目前,世界上虽然有许多不同层次的集团化经济,但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只有美、欧、日三家,它们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70%。”这意味着经济区域集团化( )‎ A.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影响力 C.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                    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4.2016年经济全球化成为热门话题,出现了系列难以预测、极不寻常的所谓“黑天鹅”事件,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退出欧盟;12月,支持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成为美国总统,大家还预计这种黑天鹅现象会越来越多,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 A.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B.全球化进入制度化阶段 C.经济全球化阻碍发达国家的经济 D.经济全球化发生了逆转 ‎4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46.“……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论述主要是指 (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47.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于‎1966年8月8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确定了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方针,规定了"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强调指出重点整党内"走资派",向"走资派"夺权,要求"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左派,孤立右派,争取中间派,运用"四大"的形式揭露一切牛鬼蛇神。确定文化革命小组为"文化革命的权力机构"等等。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后来,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B.“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C.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黑暗面,才能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D.对“文化大革命”应当一分为二来看待,不能全盘否定。‎ ‎48.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由此说明( )‎ A.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 ‎ D.法律需实时修正和完善 ‎49.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方针开始提出 ‎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方针 D.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的灵活性 ‎50.1963年,刘少奇曾说:“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这说明当时( )‎ A.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国家经济体制开始了变革 C.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加强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 ‎51.1978年,当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时,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曾经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由此可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 ‎ A.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B.推动了中国突破思想藩篱,砥砺创新勇气风貌的形成 C.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52.“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城市,进一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 ‎ A.对内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对外开放 ‎53.邓小平在1984年讲话中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了,原因之一就是就业越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这段话能够用于说明( ) ‎ 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 B.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D.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54.1992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材料中的“新浪潮”的实质是( )‎ A.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贸组织以扩大开放 ‎55.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 B.必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 C.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 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 ‎56.‎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其中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国家7个。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中苏关系的改善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二战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的进步力量 ‎57.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 A.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D.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58.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地区结盟关系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C.“上海合作组织”通过相互帮助与合作减轻贫困 D.“上海合作组织”是相互依存加强多边贸易的利益共同体 ‎59.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现代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 ‎60.艾伦•布林克利认为:事实上,对历史持不同见解是试图理解历史的关键,正如对当代持不同见解是试图真正理解当代一样。对当代史学界持批评态度的人,经常指责历史学家不断改变对以往的阐释;有些则指责阐释行为本身。他们认为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历史学家就应该“尊重事实”。但学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形成了当今围绕历史学研究的许多争议。作者在此阐释的观点是( )‎ A.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后人只能尽力阐释 B.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其阐释就是权威著作 C.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真实的历史事实 D.历史事实并不真正存在,任何阐释都是可以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61.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同时,由于借鉴了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颁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形成的民法学理论中止。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惨遭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态度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理论。1992年以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法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型》‎ 材料二 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内容很多.在对罗马法的学习、借鉴和取舍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如在加工物的归属上,法国民法典就没有机械的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比罗马法要进步。在使用权上,罗马法将奴隶与兽一起作为役使的客体,奴隶只是物而不是人,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 ‎——摘自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并分析改革开放后重构民法学体系的意义。(1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发展完善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从中、法民法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历史启示。(14分)‎ ‎6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 内容 说 明 ‎《盗》‎ ‎“盗”是指窃取财货 ‎《贼》‎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捕》‎ ‎“捕”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具》‎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标题 主要内容 备 注 第三表:执行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第四表:家长权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 第八表:私犯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第十条:宗教法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第十二条:后五表的补充 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A B C B C A B D A C A A A A A D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C D B A D D B A D B C B B C C B B C D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D B C A C B B D D D C A B C C D D B C A ‎61.(1)(14分)‎ 特点:全盘移植减少,独立研究增多;‎ 逐渐完善,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大;‎ 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阶段性特征明显.(8分,每点2分任意四点满分)‎ 意义:逐渐摆脱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理论桎梏,形成了理性的法学研究态度;‎ 使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依法治国的方略的推进;‎ 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基本准则,推动社会发展.‎ ‎(6分,每点2分任意三点满分)‎ ‎(2)(14分)‎ 原因: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 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 (8分,每点2分)‎ 启示:民法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重视对其发展完善;‎ 各国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借鉴他国、传统的资源,但吸收必须有批判精神;‎ 民法的发展须与国情、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6分,每点2分)‎ ‎62.(12分)‎ 示例一:‎ 论题: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阶级目的。‎ 阐述: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而且是通过统治者自身政治变革形成的《法经》必然要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以君主为代表的阶级利益。从内容看,《法经》将“盗”“贼”放在法典之首,《杂法》中亦有诸多有关“逾制”罪名的规定,显现出《法经》积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等级秩序,而由于《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它既要反映贵族的意志,也必然要反映一些平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同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之上,必然要服务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阐述:由于二者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因此,对于公私法内容的比重安排不同。《法经》更注重于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维护,因此,公法的比重远大于私法,而《十二铜表法》由于建立在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上,因此,私法的比重远大于公法。‎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