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张 鑫 审题:杨洪坚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1页。‎ ‎2.请把第Ⅰ卷、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在古时一天计为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对应十二个时辰,又把晚上分为五更。平时常说的“夜半三更”中的“三更”对应于今天的什么时间(  )‎ A.23时到01时        B.01时到03时         C.03时到05时        D.24时到02时 ‎2.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3. ‎ 表1 ‎ 东周 ‎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 秦汉 ‎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 魏晋 ‎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 唐宋 ‎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 元 ‎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 明 ‎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 清 ‎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 表1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4.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5.传统中国以控制民生经济命脉和“利出一孔”‎ 的政策设计等实现利益整合,以体制化的科举选官和基层宗法治理实现组织整合、以“家国同构”“尊君”和“民本”相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实现文化整合,以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法律实现薄弱的法制整合,以一以贯之的强力与暴力实现阶段性的强制整合。这些整合(  )‎ A.维持了农业帝国的超稳定结构与秩序 B.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完全控制 C.促使了中国社会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D.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与语音文字统一 ‎6.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 A.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                    B.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 C.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                D.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 ‎7.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庄子》              D.《二京赋》‎ ‎8.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是(  )‎ A.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C.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                         D.都冲击了贵族利益 ‎9.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10.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读的书是(  )‎ A.《诗》、《书》、《礼》、《春秋》 B.《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孙子》、《左传》、《史记》、《汉书》 D.《周易》、《老子》、《庄子》、《孙子》‎ ‎11.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12.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十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  )‎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                        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13.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  )‎ 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1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代的音乐下降。”据此可知(  )‎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 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 ‎15.下图是元朝的运河和海运图,元世祖时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同,开辟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的海运航线。元世祖重视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 ‎ A.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B.促进大都的商业繁荣 C.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                            D.促进元朝的对外贸易 ‎16.“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                 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17.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  )‎ A.“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   B.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 C.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18.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  )‎ A.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                    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 C.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                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 ‎19.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0.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但雍正看了后大怒:“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此事反映了(  )‎ A.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                B.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 C.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D.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 ‎21.“19 世纪时的中国天文学担负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社稷重担。欧洲人惊呼: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的眼中是种最无用的小人,在东方国度竟被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 ‎①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天象观测为依据注重历法推算 ②中国天文学服务于政事、农事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③地球中心说在当时的欧洲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④19世纪西方天文学体系独立,学者多为修士祭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姊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队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安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  )‎ A.反对专制统治     B.主张男女平等      C.彻底批判儒学     D.赞同女子参政 ‎23.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24.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25.面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强调了古希腊(  )‎ A.民族意识的形成                                    B.坚决反抗外来侵略 C.政治文明多元性                                    D.民主政治的内涵 ‎26.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B.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C.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D.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 ‎27.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 A.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28.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 A.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B.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29.“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30.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31.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32.“‎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过去,人们向来爱慕的是一种苦思冥想或沉思隐居的生活。此时……人类的整个光荣在于活动。诚然,同一个人经常有着两种观念。”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  )‎ A.古希腊后期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前期     D.启蒙运动前期 ‎33.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此话反映出他(  )‎ 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 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 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 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34.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现代性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35.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 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 ‎36.17世纪初的西班牙劣币狂行,一夜之间黄金白银都不知流到哪里去了,市场上充斥着劣质的铜币,用这些铜币去抢购粮食,会累坏体质虚弱的无产者,因为一口袋粮食恐怕需要一口袋铜币。不无夸张的是买一支蜡烛要付出二倍的铜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                            B.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C.罗马天主教会的盘剥                            D.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37.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38.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 A.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D.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39.下面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整个欧洲 ‎ ‎23.2 ‎ ‎28.1 ‎ ‎34.2 ‎ ‎53.2 ‎ ‎61.3 ‎ ‎62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18.5 ‎ 法国 ‎ ‎4.0 ‎ ‎4.2 ‎ ‎5.2 ‎ ‎7.9 ‎ ‎7.8 ‎ ‎6.8 ‎ 德意志诸邦/德国 ‎ ‎2.9 ‎ ‎3.5 ‎ ‎3.5 ‎ ‎4.9 ‎ ‎8.5 ‎ ‎13.2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23.6 ‎ 日本 ‎ ‎3.8 ‎ ‎3.5 ‎ ‎2.8 ‎ ‎2.6 ‎ ‎2.4 ‎ ‎2.4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印度 ‎ ‎24.5 ‎ ‎19.7 ‎ ‎17.6 ‎ ‎8.6 ‎ ‎2.8 ‎ ‎1.7 ‎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B.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C.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D.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0.研究表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了一个高工资时代,如约克郡熟练工人平均日工资从1先令上升到2先令3便士;与此同时,英国主要粮食尤其是大麦、小麦的价格显著下降。这一状况(  )‎ A.得益于工业革命发展                            B.降低了社会消费水平 C.提升了农业生产收益                            D.刺激了工业技术革新 ‎41.18世纪一位欧洲思想家曾说:“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每个人都比任何政治家更清楚地知道其自身的利益”。这段话论述的是(  )‎ A.国家经济利益建立在重商主义之上    B.个人利益至上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本质 C.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    D.自由放任是满足个人利益的必然要求 ‎42.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 A.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43.1878年,帝国政府颁布了《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能。卡特尔组织由187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又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表明德国(  )‎ A.加紧对殖民地的争夺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效尤为显著 C.抑制市场的自由竞争                            D.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44.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45.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 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6.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 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47.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这一过程说明美国(  )‎ A.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                    B.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 C.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                    D.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 ‎48.从1973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  )‎ A.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            B.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 C.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            D.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 ‎49.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制度是选举人制度。具体操作:全部"选举人票"共538张,是参议员(100名)、众议员(435名)、华盛顿特区代表(3名)的总数。参议员按州分配,每州2名;众议员按人口产生,约50多万人选出一名,选举中实行赢者全拿制和州普选制规则。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的普选支持率是47.8%,特朗普的支持率是47.3%,赢家是希拉里。对于选举人票特朗普赢得了306张,希拉里赢得了232张。因此,最终特朗普赢得了大选,就任美国总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多数人没有决定权,每张选票之间十分公平 B.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调整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十分完美没有任何弊端 D.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了美国州权平等的原则 ‎50.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51.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勒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国家:“他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穿透力的哲学家、最具思想性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了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这个国家应该是(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52.人类学家们认为,历史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法则的是(  )‎ A.英国工业革命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53.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认为生存资料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多增加的人口总要以某种方式(如战争、饥荒等)被淘汰和消灭。此理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基于这个理论,他认为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不是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是不可取的。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达尔文进化论对《人口论》产生重大影响 B.《人口论》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歧 C.《人口论》的提出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已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54.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采取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据此可知,费边社的目的是(  )‎ A.建立福利国家                                        B.消灭私有制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55.巴黎公社委员“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乘坐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若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主要得益于(  )‎ A.巴黎公社是一个民主自治机构            B.巴黎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C.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委员            D.巴黎公社立法、行政、司法权分立 ‎56.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57.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5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59.《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B.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                            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60.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文中的“现阶段”指的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6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 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 ‎ 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渐渐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渐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一早在清未,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 ‎ ——摘编自王健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5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10分)‎ ‎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給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等,科道官可“纠劾百司,辩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动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就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行使职权”……‎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又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至1954年10月,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邬思源《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制度及其实践》‎ ‎(1)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7分)‎ ‎(2)根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8分)‎ ‎6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 ‎ 中国 ‎ 外国 ‎ 鸦片战争后,开设宗教、西学等课程的西方教会学校在中国出现。 ‎ ‎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机械学校等出现。 ‎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 ‎ ‎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公立中小学教育体系。 ‎ ‎1848年,法国教育部长卡诺向国会提交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改革方案。 ‎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提出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 ‎1895年,盛宣怀创立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仿造西方学校体系,分为初、中、高级, 具有近代三级学制维形。 ‎ ‎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立上海经正女学,兼修中西学科。 ‎ ‎1898年,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 ‎ ‎19世纪中后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全人教育”理念,指出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之上。 ‎ ‎19世纪下半叶,在曼彻斯特等城市涌现了私立的、男女均可入学的新大学。 ‎ ‎1899年,英国成立教育委员会,初步完成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 ‎20世纪初,清政府公布了第一个近代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 ‎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 ‎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日初等倡导推行平民教育,关注农民和乡村的教育问题。 ‎ ‎1906年,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指出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工业经济输送技术工人,二是通过文化传递整合社会,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有爱伦、罗素等人,关注妇女、儿童、平民,注重教育民主化、品性化。 ‎ ‎1924年英国发布《哈多报告》,“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理想模式被广为接受。 ‎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 ‎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月考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B B A C B D C C C A A C C B A C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B B C B C B A C A C C C B A C C C D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D A D C B C B A B C B D B B C A D B B D ‎61.‎ ‎(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5分)‎ ‎(2)特点: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4分)‎ ‎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6分)‎ ‎62. ‎ ‎ (1)变化:清朝时,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民国前期,监察机关独立,对国民大会负责。清朝时,监察范围厂泛;民国前期,党政监察分离。(4分)‎ 背景:受到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2)特点:受到苏联的影响;广泛发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3分)‎ 意义:防范贪腐,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5分,任意2点4分、3点5分)‎ ‎63.‎ 评分细则:论题2分,阐述6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清楚(1分)格式明确(1分)未体现中外关联不得分。‎ 答案示例: ‎ 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 ‎ ‎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张到欧洲,顺应工业生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英、法、德等欧洲国家颁布法令,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重视自然科学的数学内容。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入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学堂,派遭留学生等,中国逐渐建立起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体系。 ‎ 总之,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社会发展。 ‎ 其他论题: ‎ ‎(1)中外教育都经历了民主化、大众化的历程。 ‎ ‎(2)20世纪初的中外教育都关注妇女、儿童、平民问题,彰显教育公平化。 ‎ ‎(3)中外教育都逐步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并且成为国家事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