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17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考场号、考号、班级、姓名和学号等。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命题:周青海 审核:周青海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A. 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B. 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C. 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 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教材《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节所学可知,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还在于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还在于它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选项不符合所学知识,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节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下图艺术作品体现的思想内涵是 A. 希腊的“神人同性同形”的人文主义精神 B. 雅典的民主精神 C. 公民平等自由的精神 D. 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雅典娜是神,但是这幅艺术作品却赋予了雅典娜这一神化形象以人的感情,命名为“哀伤的雅典娜”,所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A;B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古罗马惟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建筑是 A. 大斗兽场 B. 图拉真广场 C. 万神殿 D. 帕特农神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一节内容可知, 古罗马惟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建筑是万神殿,所以C选项正确;大斗兽场、图拉真广场、帕特农神庙都未保存至今,所以A、B、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4.198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佛罗伦萨历史地区的名义,把佛罗伦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罗伦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有 ①佛罗伦萨大教堂 ②乌菲齐博物馆 ③科隆大教堂 ④皮提宫 ⑤帕拉蒂纳美术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结合教材《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的内容可知,佛罗伦萨大教堂、乌菲齐博物馆、皮提宫、帕拉蒂纳美术馆都是佛罗伦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只有科隆大教堂是德国城市科隆的标志性建筑,所以C选项正确;B、C、D选项包括③科隆大教堂,所以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一节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5.下图是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这件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在 A. 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 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 宣扬罗马教皇的精神权威 D. 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教材《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精神核心特征是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题材作品大都庄严肃穆,表现了对神性的赞美。但《哀悼基督》中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洋溢出的是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体现了米开朗琪罗歌颂真实、自然地人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从题意和相关资料可知该作品重在表现圣母的怜子之情,而非耶稣的英雄形象;C选项错误,该作品并未宣扬罗马教皇的权威,且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特征不符;D选项错误,该作品并非在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点睛】本题在理解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哀悼基督》所表现出来的圣母的怜子之情,即可得出答案。 6.从下图中得知这是哪一时期修筑的长城 A. 春秋战国 B. 秦 C. 汉 D. 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知此时期国都为北京、北方有瓦剌、鞑靼、女真等民族,结合教材《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一节内容可知本题图中的所显示为明长城。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国都不在北京;B选项错误,秦朝国都不是北京;C 选项错误,汉代国都不是北京。 【点睛】本题依据教材《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相关所学内容,结合题中图片所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7.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磅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下列哪些历史内容提供了宝贵史料 ①艺术 ②手工业 ③军事 ④阶级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兵马俑属于雕塑,能够反映雕塑艺术,“俑”属于手工业,所以能够反映手工业成果,选“兵马”俑能够反映军事和阶级关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8.从建筑学概念解释,帝王的住所为“宫”,君主受理朝政的高大建筑称“殿”,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谓之“寺”,高大的坟墓叫“陵”。这几种不同的建筑物,一般很少混杂,但在布达拉宫却是例外,虽然这种结合是逐步完成的。布达拉宫的白宫是 ①达赖从事政治活动的地方 ②达赖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 ③达赖生活起居的地方 ④达赖消遣娱乐的地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教材《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一节中相关内容可得出,布达拉宫的白宫是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并非达赖消遣娱乐的地方。因此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一节相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9.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是最高一级,考中者称为“天子门生”,皇帝举行殿试的地方是 A. 太和殿 B. 中和殿 C. 保和殿 D. 文华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教材《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一节内容可知,皇帝举行殿试的宫殿是保和殿,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C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一节相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0.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 ②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 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结合《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一节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至今它凝聚了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因此A选项正确;B、C、D选项描述不完整,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1.颐和园后山后湖景区具有典型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建筑是 A. 四大部洲 B. 苏州街 C. 谐趣园 D. 松堂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瑰丽的夏宫---颐和园》一节内容可知颐和园后山后湖景区具有典型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建筑是四大部洲,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苏州街是颐和园后湖两岸,依照江南水镇,遍设店铺,建成的一条买卖街;C选项错误,谐趣园是一座呈现江南园林的园中园;D选项错误,松堂是一座古松参天的大庭院。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瑰丽的夏宫---颐和园》一节相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2.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它是 A. 唐代飞钱 B. 四川交子 C. 山西日升昌 D. 民国洋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一节所学内容可知,山西“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因此C选项正确;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一节相关所学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3.徽派古建筑中多用于室内门窗、隔窗和天井的装饰的是 A. 砖雕 B. 石雕 C. 木雕 D. 泥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一节所学可知,徽派古建筑中多用于室内门窗、隔窗和天井的装饰的是木雕;A、B、D选项与教材知识点不符,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一节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4.以下四个文化遗产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形式不同 A. 北京故宫 B. 昆曲 C. 秦始皇陵兵马俑 D. 颐和园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教材《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相关所学可知,A选项北京故宫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B选项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C选项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D选项颐和园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与其他三项形式不同的是B选项,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所学相关知识可得出四个选项的形式分类,即可得出答案。 15.戈雷岛见证了殖民罪恶,造成这种殖民罪恶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家贪得无厌 B. 非洲的愚昧落后 C. 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掠夺的根本原因,结合教材相关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殖民罪恶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条件之一是使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通过国内剥削实现财富集中是非常有限,其主要依靠对外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需要对外殖民掠夺,这也就是造成这种殖民罪恶的根本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根本原因,错误;B选项不是根本原因,错误;D选项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点睛】本题需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条件来看探寻殖民罪恶出现的根本原因,可得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必经之路,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即可得出答案。 16.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源于 A. 犹太人的聪明 B. 种族主义理论 C. 德国对犹太人的仇恨 D. 德国与犹太人之间的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一节可知这一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与教材知识不符,错误;C选项与教材知识不符,错误;D选项与教材知识不符,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相关知识的学习即可得出答案。 17.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选A;封建社会开始于秦代,排除B;材料体现的并非君主专制,不选C;当时,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不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是概念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封建,词本义为“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此题还可以设计为:“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 18.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材料中军机处的整个工作流程可以看出,军机处所阅奏折起到的作用只是参考,最终的决定权是在皇帝,军机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19.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口口口口口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口口口口口,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口口口口口”应为( ) A. 五口通商权 B. 内地传教权 C. 最惠国待遇 D. 领事裁判权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应该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是指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领事裁判权 20.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副对联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A. 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课;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答案】D 【解析】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全国各地学生也纷纷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ABC反映的不是初步胜利的内容,排除;“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反映了在学生、工人的斗争下,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故选D。 点睛: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表现是: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21.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律师,下列资料中,可供你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交给国际法庭的有 ①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手是指自己亲手收集的资料,比如获得的实物资料,或亲自进行的调查研究资料,但不包括从别人的文字材料中获取的信息。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手是指用间接或直接的方式从其他人那里获取的资料,比如参考其他人的文献、节目之类而获利的信息。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电影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④,①②③是第一手史料,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2.“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反映出的是党派问题,所以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派问题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C选项都与党派问题无关,故排除。 23.“这一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这一构想 ①适用于处理中英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②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奠定基础 ③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范例 ④尊重了香港地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构想是指“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分析选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 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定海神针”,靠这根“神针”,我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于中苏建交时首次提出 ②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③它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交往 ④它在国际上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而中苏建交是在1949年,所以时间不对,①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所以②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面很广,所以③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联合国处理国家关系的一项准则,所以④正确,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1953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因此本题D项正确。 25.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A. 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 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 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 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题眼是“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亚投行是单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不是军事组织,与不结盟无关,故A项错误;亚投行旨在推进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谋求地区的和平,故B项错误;亚投行反映了中国与众多国家的交往,体现了多边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亚投行和上海合作组织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不能起到深化的作用,故D项错误。 26.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答案】B 【解析】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经胜利在望,因此提出的“工作重心”是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也即从“包围城市”转 变到“夺取城市”、 “管理城市和发展城市” 。A项要到1952年底新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项的“认识”未变(工 人阶级领导,农民阶级配合) D项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开始的。 点睛: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27.2014年5月24日武汉晚报报道,《风云1927》(原名《八七会议》)于2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映礼后,23日在武汉洪山礼堂举行湖北首映礼,并正式在全国公映。该电影展现了 ①国民党右派对国民革命的背叛 ②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③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峙的剧烈变化 ④革命重心从南方到北方的艰难历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意可知《风云1927》电影展现的是1927年的重要历史事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党右派连续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背叛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因此A选项正确;④革命重心从南方到北方的艰难历程错误,革命重心在八七会议之后仍然在南方,1936年长征结束之后革命重心才转移到北方。因此B、C、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1927年发生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28.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 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考点:史学研究•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9.左宗棠收复新疆,被誉为“中国人的气质’。当时的英国人曾这样评价:“乾隆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军队所取得的最辉煌成就”。下列有关收复新疆的史实,正确的是: A. 左宗棠制定“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 B. 1876年,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 C. 1880年,左宗棠在喀什噶尔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D. 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收回伊犁 【答案】D 【解析】 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故A项错误;1876年,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第二年向南疆推进,阿古柏兵败自杀,故B项错误;1880年,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故C项错误;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故D项正确。 30.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 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C.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反映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故D正确;A历史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更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客观性,A错误;B表述错误;C不符合“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排除C。 非选择题部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布拉曼特借鉴了布鲁内列斯奇的大穹顶,但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不仅在造型上更有表现力,同时也在教堂室内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比之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空间更胜一筹。其室内空间既有几个不同的区间,又宛转流通,统领在中心的主穹顶之下,整体性非常之好,其设计更富有想象力。……如果非要找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形象的话,穹顶可以是一个答案,尽管穹顶这一形式并非诞生于这一时期。 文艺复兴的“复兴”意味着一种谦卑的姿态,但这绝不意味着那时的人们没有雄心。“复兴”不是复古,而是通过对古代精神的研究和理解,恢复一种价值观,并用这一价值观创造可以比肩古人的建筑,最终实现超越。 ——方晓风《完美的穹顶——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创新路径》 (1)布鲁内列斯奇和布拉曼特分别为哪两大建筑设计了穹顶?根据材料,概括布拉曼特设计的穹顶的特点。 (2)为什么说“穹顶这一形式并非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答案】(1)建筑: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 特点:造型具有表现力;空间层次丰富;不同区间宛转流通,整体性好;设计富有想象力。 (2)古罗马时期已经有了穹顶这一形式,如万神殿。 (3)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力量和价值;从宗教束缚中解放人性。 【解析】 【详解】(1)建筑:结合及教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一节可知两大建筑分别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特点:根据材料“造型上更有表现力,……其设计更富有想象力”可知其特点:造型具有表现力;空间层次丰富;不同区间宛转流通,整体性好;设计富有想象力。 (2)原因:根据教材《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可知穹顶在古罗马时期已经出现,如万神殿。 (3)内涵:结合材料“而是通过对古代精神的研究和理解……最终实现超越。”及教材《神权下的自我》一节可知,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力量和价值,从宗教束缚中解放人性。 【点睛】本题结合材料信息及教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神权下的自我》相关所学知识等即可得出答案 32.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对方的兴衰存亡,也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的理解,并指出这一“不正常状态”结束的直接原因。 【答案】(1)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2)影响: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3)理解: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没有赢家”的结局对于中国可以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对于日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来回答。 (2)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等信息归纳概括得出。 (3)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应当是指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前的状况,可以联系所学来回答。根据教材所述史实,这一“不正常状态”结束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厌昆腔,喜乱弹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 (1)从材料可以看出昆曲的弱点有哪些? 材料二 1956年,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人民日报》随即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社论,盛赞《十五贯》演出成功。昆剧艺术和浙江昆剧团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地方成立了昆剧专业演出团体。昆剧这一曾濒临绝唱的古老剧种,终于在新中国迎来了艺术振兴的一片艳阳天。 ——《昆曲与浙江》 材料三 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被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的艺术成就和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世界所认识和赞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昆曲迎来艺术振兴的一片艳阳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昆曲成为世界“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理由。 【答案】(1)弱点: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2)背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3)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喜乱弹盖吴音繁缛,……不茫然不知所谓。”及教材《古雅的昆曲》 可知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但词文复杂,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一般群众往往不能理解说唱内容,是昆曲的致命弱点。 (2)背景:结合题干中提到的时间及艺术创作振兴的特点可知其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有关,根据相关所学知识可得出“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 (3)理由:结合材料“中国昆曲的艺术成就和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世界所认识和赞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及教材《昆曲的保护与拯救》一节先关内容可知,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因此被确立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睛】本题结合材料以及教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专题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34.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法制”的原因,并指出我国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依法治国。 (3)原因:“文革”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为了保障人民民主,改变当时法律很不完备的状况。意义: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解析】 【详解】(1)依据教材《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节可得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或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依据是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即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原因:依据教材《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节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可得出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结合教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材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的内容可得出解决策略是坚持依法治国。 (3)原因: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材料内容“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 悲剧”以及材料三内容可知,邓小平“必须加强法制”一方面是看到了文革中民主和法制被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改变当时法律很不完备的状况;意义:本题结合教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节内容即可得出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点睛】本题解题依据教材《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等章节内容的学习结合材料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