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1.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做“ ”(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 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 ”(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 周代( ) A.受封诸侯的权利 B.分封的对象 C.受封诸侯的义务 D.分封的目的 解析:“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封建亲戚”,根据“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 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 B 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 A,材料与 CD 无关。 答案:B 2.“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范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 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建立 B.“大一统”的加强 C.百姓地位的下降 D.奴隶制度的废除 解析: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 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黔首”含义的演变,与奴隶制度的废除、百姓地位无关,排除 BC; 根据“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表明国家统一,统一百姓称谓,属于加强 统一的措施,故 D 正确。 答案:D 3.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对宋诗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唐诗言情宋诗言理”的说法。下列宋 诗中“言理”的诗句是( )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解析:韦应物是中国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滁州西涧》是山水诗,排除 A;南宋诗人陆游《游 山西村》,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 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具有“言理”意味,故 B 正确;C 选项诗句意为: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反映的是作 者春天的游春观感,没有体现“言理”意味,排除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反映的是除旧迎新、新年来到的情景,没有体现“言理”意味,排除 D。 答案:B 4.宋代民间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成书于明代的(地图综要)记载:“楚故泽国,耕 捻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湖地区( ) A.经济逐渐衰退 B.人口数量激增 C.引进高产作物 D.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楚故泽国,耕捻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反映楚地(湖广)地区已是 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吴越(苏湖)地方需要楚地输入粮食,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 济的发展,江浙经济结构改变,并不是苏湖经济衰退,故 D 正确,A 错误;B 不是主要原因; C 不是导致由“苏潮熟,天下足”到苏湖需要输入粮食的原因。 答案:D 5.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 该项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解析:材料体现了生活资料由国家平均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故 B 正确; 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不利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 错;分配土地是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C 不符合材料;太平天国的该项政策由于具有空想性没有得到实施,不可能起到推动了当时 军事斗争的胜利,排除 D。 答案:B 6.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 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 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需要引进自然科学 C.应积极向日本学习 D.军官素质有待提高 解析:根据“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繁荣 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可知伊东佑亨认为科举取士不是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制度,意 为中国制度(科举制)需要改革,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引进自然科学”,材料没有涉 及“向日本学习”,排除 BC;D 不是材料的主旨。 答案:A 7.据统计,1937-1939 年,美国对日本出口了价值七亿一千六百万美元的各类物资,是同期 对华出口额的五倍。对日本的战略物资输出,直到太平洋战争才停止。这说明了( ) A.美国从日本侵华战争中取得利益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符合美国利益 C.美国与日本的在华利益基本一致 D.美国的支持鼓励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解析:1937-1939 年,是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美国对日本出口巨额物资特别是战略物资助长 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美国自然从中获取大量利益,故 A 正确;美国向日本出口各类物资获取 利益,并不是日本侵华符合美国利益,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 C;D 不符合史实。 答案:A 8.自 1953 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 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 2010 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 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村经济的发展 B.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城市化水平提高 D.城乡人口的变化 解析:从 1953 年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到 2010 年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 人口数与城市相同,说明民主政治越来越完善,是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故 A 错误,B 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城乡人口的变化,排除 CD。 答案:B 9.早期罗马法规定,在买卖过程中,一方欺骗了另一方,如果手续齐全,则受骗方仍需履行 法律义务;但从 1 世纪开始,法官要调查受骗当事人和施骗嫌疑人,如果属实,则对受骗人 加以保护。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法律伸缩性减小 B.不再重视法律形式 C.罗马民法典已完善 D.罗马法观念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看出罗马法越来越趋向公正合理,体现了维护公正、正义的罗马法观念的发展, 故 D 正确;材料反映 1 世纪幵始,法官更注重实际情况,而不是偏重证据,体现出法律增加 了一定伸缩性,故 A 错误;BC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D 10.15 世纪,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和各种金银珠宝、艺术作品等巨 额可动产财富,同样让他们垂涎的是以什一税的形式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税收, 以及大量的诉讼费、特许费和豁免税。这导致了( ) A.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B.近代欧洲革命的相继发生 C.教权与世俗权力的矛盾严重 D.信仰危机在欧洲不断发展 解析:“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觊觎教会巨大的地产……从各个国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的 税收”反映出欧洲中产阶级与国家君主这些世俗权力对教会经济特权的不满,故 C 正确;材 料信息与人文主义思潮无关,排除 A;17、18 世纪近代欧洲革命相继爆发,B 时间不符合; 材料与信仰危机无关,排除 D。 答案:C 11.十月革命以后的 40 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 20 世 纪 60 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 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解析: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体现出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加强 国防力量,“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体现出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发展规 律,故 C 正确;A 不符合“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排除 A;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还是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激烈,B 错误;D 选项“彻底”表述不恰当,不符 合材料,排除。 答案:C 12.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下降。选民总数不稳定, 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这说明( ) A.政府执政力受质疑 B.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 C.政党政治遇到危机 D.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 解析:“欧洲各国新党增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体现出政治越来越民 主,是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的表现,故 D 正确;A 不符合史实,材料与“欧洲政治一体化” 无关,C 不符合材料“欧洲各国新党增多”。 答案:D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奕 䜣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咸丰帝降谕: “所有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随后在奕䜣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 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一再修改。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 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 ——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 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 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 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华民请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 规定:“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国地方官知会领 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完办,不得拘留。”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 原因。 解析:第一问,根据“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中方代表努力将《大 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可得出;第二问,分别从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 和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内容回答,注意联系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 答案:关系:相互转化。原因: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 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内容:清政府司法主 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条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解析:应从消极影响和客观上促进中国法律的进步思考,消极影响主要是中外条约是中国被 动签订的,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体现出半殖民地色彩,积极影响是中国法律与世界接轨, 有利于司法近代化。 答案:影响: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 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 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 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技术、现代工业文明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 大体上有两种认识。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这一观点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 发展持赞扬态度,视之为通往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的阳光大道。第二种是否定的、悲 观主义的认识。他们对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的膨胀怀有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集中体现为 对于异化的忧患。工具理性占据价值理性,人沦为某种外在事物的奴隶。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关于现代工业技术或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 社会发展影响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论题可以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或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对于异化的忧 患为论题,也可从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双重影响论述,要利用所学知识的史实充分论述,不 可空发议论,论证要多角虔,可从政治、经济、世界文化等方面思考。 答案:示例: 论题:现代科学技术或现代工业文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物质的丰富和社会的发展; 技术进步促进社会政治体制的变革,民主制度得以推广,社会平等、法制更加健全;人类各 文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通畅,文化融合更加便捷,从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注:还可以从否定或肯定与否定兼有等角度进行论述。)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 世纪以来,伦敦就以“雾都”扬名。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 染急剧加重。当时的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居民家庭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 剧增加。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拉着一节节燃煤专列开进伦敦。在信 奉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的英国政府看来,发展经济高于环境保护,同时,也不愿触动企 业界的利益。在 1952 年的一场严重空气污染灾难之后,英国终于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956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 案”,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伦顿也开始关注空气中的 PM2.5 问题,, 鉴于空气污染 80%的肇因来自于车辆的尾气排放,伦敦征收交通拥堵费,限制私家车进入市 区,同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政府治理空气方面也 毫不避讳,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外开放,全民监督。政府治理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也不会 替政府粉饰逃掩而是大力抨击。对于传统的排污源——工业企业,伦敦的办法是不能把治理 污染的事件甩给全社会,而是让企业自身承担起排污造成的社会成本。昂贵的成本压力使得 企业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减少排污,反而研制出了不少环保的技术。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伦敦出现严重空气污染的原因。 解析:根据“19 世纪以来……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1956 年”可判断,两次工业革命的 影响,由“居民家庭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 加,“当时的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得出工业布局不合理,“在信奉亚当·斯密自 由市场经济的英国政府看来,发展经济高于环境保护,同时,也不愿触动企业界的利益”可 知受自由经济政策影响。 答案: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碳排放污染;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规模扩大,污染强度增 大;工业布局不合理;奉行自由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 解析:“1956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得出加强立 法,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各种空气监测信息 均向外开放,全民监督”“让企业自身承担起排污造成的社会成本”“研制出了不少环保的 技术”概括即可。 答案:措施:颁布控制空气污染的法律;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公开环境数据 鼓励全民监督;严厉监管排污企业;研究环保新技术。 1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 世纪的巴尔干半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黑山纷纷宣布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随后它们彼此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1912~1913 年的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半岛的形势更趋复杂:塞尔维亚获得俄国的暗中支持,通过战争成为巴尔 干的一个强国,而保加利亚虽然与德国交好,却以惨败告终,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13 年 在伦敦召开的欧洲列强大使会议上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并把它处于英、法、俄、 德、意和奥匈六大国的监督之下,为期 10 年。这个新生的国家堵住了塞尔维亚的出海口。 奥匈帝国参谋总长康拉德反复强调:“独立的塞尔维亚即使不大,也很危险。”并且公开宣 扬:“我们应该拿下巴尔干,若想要成为一个大国,除此以外,别无他途。”德国一直支持 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参谋总长小毛奇强调巴尔干是东线反俄和地中海反英的侧冀,应全力 争夺。他一贯认为对俄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找一个打仗的借口,而这个借口便是通过进 攻塞尔维亚,挑起一场把俄国也拖进去的欧洲战争。 ——摘编自金重远《巴尔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形势的特点。 解析:“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纷纷宣布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随后它们彼 此间的竟争日益白热化”“塞尔维亚获得俄国的暗中支持……而保加利亚虽然与德国交好” “我们应该拿下巴尔干”概括,进一步联系一战背景回答即可。 答案:特点:新生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局势紧张,战乱频繁;列强支持不同的巴尔 干国家,形成两大阵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形势的原因。 解析:根据巴尔干地区民族、战略地位、欧洲大国的争夺分析,由“他一贯认为对俄作战是 不可避免的,必须找一个打仗的借口,而这个借口便是通过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一场把俄国 也拖进去的欧洲战争”,得出奥匈帝国和德国的蓄谋和挑衅。 答案:原因:巴尔干各国统治集团都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力图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欧洲列强的挑拨与干预;巴尔干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奥匈帝国和德国企图 借巴尔干动荡发动全面的欧洲战争。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栗特和回鹘是两个古代的西域民族,粟特人借助地处东西交通要冲的有利条件,构建 起盛唐时期庞大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把陆上丝路贸易推向了高潮。安史之乱后,形势 动荡,战争频发,粟特胡商被迫舍产弃业。而“安史之乱”中回鹘助唐讨伐安史叛军,“上 接以优恩,结为兄弟,朝奏使皆道出回鹘。”回鹘得以控制东西交通的命脉,在中原内地也 取得了许多特权,包括在长安的绢马贸易,自 756 年起的 80 余年间,回鹘共向唐朝倾销了 上百万匹马,换回了 2000 多万匹丝绸,这些丝绸都转运西方销售,获利颇丰。由于回鹘在 内地享受着唐朝宽容忍让的民族政策,一些粟特商人开始以回鹘的名义谋取商业利益。当时 的马绢交易中有不少粟特胡商参与,成为回鹘汗国的贸易代理人,在与粟特商人一起经营的 过程中,原来以畜牧为生业的回鹘人逐渐具备了从事商业贸易的基本素质并日益成熟。除了 从绢马贸易中获取利润外,茶叶也成为回鹘人经营的丝路商品。《新唐书·陆羽传》记载: 《茶经》成书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摘编自杨蕤、王润虎《略论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几点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西域商人活动的变化。 解析:根据“栗特人借助地处东西交通要冲的有利条件,构建起盛唐时期庞大的陆上丝绸之 路贸易网络,把陆上丝路贸易推向了高潮”“安史之乱中回鹘助唐讨伐安史叛军,‘上接以优 恩,结为兄弟,朝奏使皆道出回鹘。’回鹘得以控制东西交通的命脉,在中原内地也取得了 许多特权,包括在长安的结马贸易” “在与栗特商人一起经营的过程中,原来以畜牧为生 业的回鹘人逐渐具备了从事商业贸易的基本素质并曰益成熟。除了从绢马贸易中获取利润 外,茶叶也成为回鹘人经营的丝路商品”概括归纳答案。 答案:变化:盛唐时以粟特商人为主,安史之乱后以回鹘商人为主;商人活动的主要依托由 地理条件转向政策条件;粟特人交易的商品以丝绸为主,而回鹘商人兼营茶叶并向中原地区 贩卖马匹;受粟特商人的影响,回鹘人的经济活动由畜牧业转向商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域商人活动。 解析:西域商人活动促进了内地和西域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根据“由于回鹘 在内地享受着唐朝宽容忍让的民族政策,一些栗特商人开始以回鹘的名义谋取商业利益”可 知回鹘商人在西域有特殊地位,根据以上信息分析提炼出答案。 答案:简评: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发展;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 西域控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