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文科班)试题卷 ‎ 2018.7‎ 本试卷共1页,1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检查试卷与答题卷是否整洁无缺损,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和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题目序号后,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3. 16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天主教会,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世纪的教会和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 B.新兴资产阶级都是宗教信徒 C.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新兴资产阶级仍坚持神学世界观 ‎4. 作为同是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与1861年到19世纪末的沙俄近代化存在的相似问题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B.整体经济落后 C.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D.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 ‎5. 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当时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B.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C.尊攘派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 D.幕府镇压了“尊王攘夷”运动 ‎6.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7.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 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9.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说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 ‎ A.英、法、俄和德、奥、意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尖锐,各自寻找支持者 C.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D.帝国主义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10.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列强控制的放松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深刻反思。以下事件中,意在阻止形势恶化,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二战爆发的是 ‎ A.国际联盟的建立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D.《非战公约》的签订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其中“违反人道罪”指战争发生前和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以下可以作为该罪行证据的史实是 ‎ ‎①德国建立奥斯威辛集中营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 ‎ ‎③日本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 ④德国对英国实施“海狮计划”‎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 材料二 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了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裁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 ‎ ‎ 一一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 ‎ 材料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6分)‎ ‎ ‎ ‎14.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 ‎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 材料二 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 ‎ ——摘编自[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了。(4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泰勒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是怎样被破坏,又是怎样“保持”下去的。(18分)‎ ‎(3)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或反思哪些经验教训?(4分)‎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文科班)试题答案 ‎ 2018.7‎ 一.选择(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B A D B B D D C C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26分)‎ 答案:‎ ‎(1)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大量出现;新兴地主阶层与贵族间的矛盾逐渐上升;大国争霸,小国生存艰难;思想上,百家争鸣,治国主张多元化。(8分)‎ 目的: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4分)‎ ‎(2)态度变化:对改革的反对和阻挠到大力支持和赞扬。(4分)‎ 原因:子产的信念坚定;改革措施顺应社会变化趋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众受益。(4分)‎ ‎(3)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3点6分) ‎ ‎14. (26分)‎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也埋下了德国与协约国矛盾激化的隐患。(4分) ‎ ‎(2)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稳定欧洲现状。(4分) ‎ 破坏: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德意法西斯相互勾结在欧洲扩张;德意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英、法、苏等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纵容态度,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8分) ‎ 保持:英国坚持反法西斯战争;英、美、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击、消灭了法西斯势力。(6分)‎ ‎(3)‎ 经验教训:面对战争危机,做出理智决策;防微杜渐,共同维护和平。应该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面对矛盾,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