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I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8题,共48分)‎ ‎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地方相对独立 B.体制尚未健全 C.家国一体固化 D.君主专制出现 ‎2、 中国衣冠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3、 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己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宗法制度的崩溃 ‎ ‎4、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 “布缕”等。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 B.井田制己经彻底瓦解 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 D.国家赋税过于繁重 ‎5、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易经》最早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推知“文化”的本义是 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6、 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A.君主专制的程度出现弱化 B.相权承袭秦制 ‎ C.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 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 ‎7、 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道:“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体现了当时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C.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8、 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 C. 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 D.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 ‎9、 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A.弥补农民生产资料不足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10、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 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 C. 唐朝中后期河西走廊地区的开发 D. 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 ‎11、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B. 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 ‎12、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髙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 输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A.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 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 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 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13、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吏部职能 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14、中国古代用十二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己未年 D、戊午年 ‎15、唐宋儒生学者有借助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16、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 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 C.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 D.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 ‎17、《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18、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A.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B.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C.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D.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1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严重的通货膨胀 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 ‎20、南宋临安城市场内的各种商品大多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同类商品集中之处称为行、团、市,如和宁门外的花市,交易就十分热闹,有诗云:“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这主要反映了 ‎ A.南宋市场专业性强 B.南宋市场规模较大 ‎ C.南宋商品种类齐全 D.南宋自然经济瓦解 ‎21、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 ‎ 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 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 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 ‎22、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加强对女性伦理道德的要求 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 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23、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D.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24、右图是元朝的运河和海运图,元世祖时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同,开辟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的海运航线。元世祖重视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B.促进大都的商业繁荣 C.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 D.促进元朝的对外贸易 ‎25、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 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此事实反映了 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 D.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 ‎26、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旨在 A.促进民族融合                    B. 适应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 防止地方割据                 D.减轻农民负担 ‎27、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 A.皇权专制受到削弱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D.有利于抑制皇权 ‎28、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A.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B.儒学的道德准则 ‎ C.内阁非法定机构 D.张居正侵夺皇权 ‎29、 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30、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31、清朝政治的特色,就是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日常的国家事务,往往依靠《会典》与则例来办。即使皇帝本人,一般也要顾及规矩的规定,不肯随便突破藩篱。这种政治上的循规蹈矩 A.引起地方对抗中央 B.造成皇帝怠于政事 C.导致改革积弊困难 D.形成权臣专政局面 ‎32、雅克萨之战(1685—1688年)是17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 ‎ 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 B.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 C.清期的中国仍是国力最强大的国家 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 ‎33、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违背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D.加强了中央集权 ‎34、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C.中国商品精美奢华、实用性强 D.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35、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 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 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C.强调监察宫员的从政经验 D.形成了独立的监察机构 ‎36、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 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县的等第划分演变反映了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B.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C.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37、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B. 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 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 ‎38、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39、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40、“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阻碍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外部竞争         C.管理僵化          D.利益内耗 ‎41、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42、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 上游 中游 下游 ‎ 西汉 ‎15.3‎ ‎10.1‎ ‎13.6 ‎ 东汉 ‎16.0‎ ‎14.2‎ ‎12.4 ‎ 唐代 ‎13.99‎ ‎9.81‎ ‎15.87 ‎ 北宋 ‎21.4‎ ‎13.8‎ ‎23.6 ‎ 南宋 ‎27.2‎ ‎14.8‎ ‎22.7 ‎ 明代 ‎11.1‎ ‎24.2‎ ‎93.6 ‎ 清代 ‎65.6‎ ‎132.8‎ ‎326.8 ‎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 ‎——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 ‎43、在古代中国,打春牛逐渐成为一种习俗。立春之日“周公始制立春土牛”,汉代“陈列土牛模型”,宋代“自京都至各州县俱于衙前陈列土牛”。后世大略相同,迄于清末。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历法体系不断完善 B.民本思想得以延续 C.牛耕文化不断丰富 D.耕牛崇拜成为民俗 ‎44、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由此推断该学者 A.受汉学影响至深,主张天人感应 B.受理学影响颇深,主张格物致知 C.深受心学影响,主张发明本心 D.受时代的影响,主张经世致用 ‎45、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强调个性,抒发感情 ‎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46、佣书业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宋时期丧失存在的基础。该行业的命运说明 A.政府政策影响文化行业发展 B. 技术进步影响行业兴衰 C.经济发展引起低收入者失业 D.文化氛围导致佣书业消亡 ‎47、上世纪70年代在新疆米兰古城遗址出土了据称是唐代回纥人坎曼尔抄写的《坎曼尔诗签》,被史学大师郭沫若赞誉为“无价之宝”。1991年学者杨镰经过学术论证和计算机关键字检索等,指出这一文物应系伪造。下列最为合理的是 A.《坎曼尔诗签》是出土的实物史料,真实性不容置疑 B. 文物都须经计算机等先进科技验证,才能辨别真伪 C. 郭沫若是权威史学大师,其结论应比杨镰先生可信 D.包括出土的文物在内部可能造假,故需要多方考证 ‎48、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南宋 B.唐朝、明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第II 卷 二、非选择题(第49题18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1分,共52分。本大题请用黑色签字笔于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视为无效。)‎ ‎49、(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藤湖南总结说:“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三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8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论述。‎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提取其中一项或多项历史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51、(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6分)‎ ‎52、(11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城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 “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他奉汉武帝之命访问西域诸国,密切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摘自(《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中国社 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 ‎(1)根据材料,列举张骞“凿空”的条件?‎ ‎(2)根据材料,说明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CAA 6-10BCDAA 11-15 DCBDB 16-20DAADA 21-25 DCDCA ‎26-30 CBABB 31-35 CBDDB 36-40 CABCD 41-45 CBBBD 46-48 BDD 二、非选择题:‎ ‎49、‎ ‎(1)表现: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1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1分)‎ ‎ 法律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1分)‎ ‎ 原因: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1分)‎ ‎ 分封制遭到破坏;(1分)争霸战争和改革的推动。(1分)‎ ‎(2)相同: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1分)‎ ‎ 异: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2分)‎ 内藤 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1分)‎ ‎(3)认识:宋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 ‎ 政治方面:(2分)①选官制度: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平民兴起,底层不断上升。(或北宋重文轻武。)②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2分)①城市经济繁荣。②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纸币“交子”。③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文化方面:(2分)精英的宫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娱乐文化。表现为:①文学方面:文学由诗的兴盛到词的兴盛,词更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反映了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②绘画方面:由宗教政治画到山水花鸟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演变。③音乐方面: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 思想方面:(2分)由唐至宋,学术思想由禅学到理学即新儒学,儒学进一步普及化和世俗化。‎ ‎50、示例一:信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2分)‎ 说明:儒家很多思想观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示例二:信息:儒学兼容并包 示例三:信息:儒学在继承、创新中发展 ‎51、(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5分)‎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52、(1)列举:汉武帝的支持;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需要;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为汉武帝经略西北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假期了与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汉代人的地理知识。(每点1分,共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