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郏县一高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 个人观念淡漠 D. 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姓氏、血脉和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和专制王权强大,故AD排除;材料强调个人对宗法观念的重视,故C项错误。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D. 指的是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的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权力尚未集中,所以不是中央集权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指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 A. 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 B. 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C. 从材料可推知那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 D. 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得出家族血缘和政治隶属相结合,故A项符合题意;题目中并未牵涉是诸侯阶层,故B项不符合题意;风是指各诸侯地方的音乐,与题目不相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历史依据但不可作为其根本依据,故D项不符合题意。 4.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传统礼乐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 宗法制的消亡 C. 中山国在战国时期地位较高 D. 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可知周代用鼎制度是礼乐制度的体现,为维护宗法分封制,西周制定礼乐制度,但战国时期中山国有两套九鼎,说明礼乐制度已被破坏,从本质上反映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被破坏,其本质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A;材料主旨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实质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山国在战国时期地位较高,排除C;所以选D。 5.西周初期,受封的诸侯大多面临着艰难的建国过程,他们既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B. 促进了诸侯争霸形成 C. 扩大了王畿的统治区域 D.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来看,西周统治者利用自己信仰的价值体系来影响平定的部族以此巩固统治,这一做法表明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故A正确;西周初期没有形成诸侯争霸局面,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对平定的当地部族采取的措施,对王畿没有产生影响,排除C;这一措施是各地受封诸侯采取的,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增强,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分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6.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和所学知识可知符合王位世袭制的特点,C项正确。禅让制注重继承人的品德和能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分封制是指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亲族、功臣、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强调才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王位世袭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周王族作为原商朝西方的一个“小国”战胜强大的商王国,成为中原新的统治者,不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周武王克商后“自夜不寐”、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状态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表现。在“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思想指导下,周初统治者 A. 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同姓亲族 B. 建立了内外服制度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采取了分封政体 【答案】D 【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故D项正确;A属于D项内容;B是商朝的制度;分封制度下很难实现中央集权,故C错误。 8.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这样记载:《左传》:“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晋书》:“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楚庄王问鼎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楚王敢于向周王问鼎,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微,周王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周王借助神权加强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或嫡长子继承制等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加强属于秦汉以来的史实,排除C项。 【点睛】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一转变的本质特征是 A.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 从强调礼制到重视法制 C. 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 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礼仪政治”;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即“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故A项正确。礼制和法制是手段的不同,与“转变的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不是无序管理,故C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是地方自治,故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抓住“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的内涵,二是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内容理解该内涵,紧扣设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 秦朝创立了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种制度( ) A. 体现出专制政权的民主性 B. 是减少君主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C. 能有效制约皇帝滥用权力 D. 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朝议中,大臣们可以集思广益,为皇帝裁决提供依据,这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A项“民主性”说法错误;C项“有效制约”说法错误;题干涉及的是中央官制,不是地方政治制度,排除D。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名师点睛】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11.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 1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汉时期实行了(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可知,材料中的“封建的统一”一词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反映的是分分制的国家管理模式,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主要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政府是正式的统一政府,C正确;A错误;三公九卿制、皇帝制是中央官制,而材料中的“统一政府”主要强调对地方的控制,B、D错误。 1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 A. 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 B. 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 C.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 D. 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C项是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且与与经济联系不大,故ABD项不符合题意。 14.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便于约束权力滥用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官员为了挥霍而对百姓搜刮,即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材料中仅从禁止官员酒店吃喝和王公贵族“取食味于四方”两方面内容,不能得出“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故ABC排除。 15.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 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B. 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 C. 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D. 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实行的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西汉时,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13州部,设刺史。所以B项不准确。A、C、D项说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点评:本题为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1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选项排除。 17.明宣宗授于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内外臣工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到明英宗时,票拟成为阁臣的专职,六部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到嘉靖以后,朝位班次,阁臣已列六部尚书之上。以上说明 A. 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B. 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 C. 阁臣逐渐掌握宰相职权 D. 明宣宗时阁臣开始参与决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阁臣获得票拟权,到六部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再到阁臣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尚书之上,可知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在明代内阁一直没有成为法定机构,A项错误;明代的阁臣一直没有取得统率六部的权力,所以阁臣没有掌握宰相职权,C项错误;阁臣开始参与决策是在明成祖时,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内阁制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18.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 A.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军机处一日日程”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秉承皇帝旨意,上传下达,D项符合题意;军机处是清代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任何实际权力,更不可能参与决策,故排除AB项;军机处是政务机构,而非陪读陪写机构,故排除C项。 19.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此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实现了官员的公平选拔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半数是来自于平民、贫寒家庭,可知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流动,部分平民阶层进入统治阶层,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部分官员来自平民而非地主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的隐含信息说明部分官员仍来自社会上层,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 20.《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文中说:“在政治经济史的意义上,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该观点认为科举制 A. 改变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B. 切断了世族繁衍的制度基础 C. 是历代政府选官的唯一途径 D. 让世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以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切断了世族繁衍的制度基础。因此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反映科举制改变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排除;D项彻底退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2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形成 B. 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 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 导致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希腊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工商业发达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形成,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正确;B是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不是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排除;对海外扩张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有利于海外扩张最终还是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创造相应的环境与条件,排除C;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城邦国家,但这不属于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排除D。 22.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 A. 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B. 城邦利益至上 C. 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D.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集体主义的特色,体现城邦利益至上,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公民政治才能的情况,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主发展程度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关心城邦利益,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23.雅典公民在政治活动中发生争执时,城邦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去其公民权”。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 城邦内部权力斗争不断 B. 公民参政受法律保护 C.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权利 D. 公民的自由属于城邦 【答案】D 【解析】 【详解】广义的民主是不受政府控制的民主,“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否则将被剥夺其公民的权利”说明雅典民主限制了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公民的自由仅仅属于城邦,故D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不是城邦内部权力斗争不断,A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公民权利是否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故C项错误。 24.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其中10次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进行表决;五百人议事会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审查也是一种例行行为,一旦发现公职人员有失职行为,都会依法惩处。这表明雅典 A. 公职人员缺乏人权保障 B. 权力机构间相互制约 C. 轮番而治得到有效贯彻 D. 从制度层面保障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是讲述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于公职人员进行监督,目的是为了保障民主,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是监督公职人员的失职行为,并未针对公职人员的正当权利,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材料主要针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而非机构之间进行制约,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轮流执政的特征,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25.在古代雅典,一个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或外邦人可以十分富有,可以购置房产,却不能购置地产。这一现象 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 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D.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人和外邦人不能购买地产,是因为他们不是城邦公民;在古代社会,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经济来源,往往会同其所有者的经济权利乃至政治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这一现象会增强雅典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繁荣的信息,而是强调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而是强调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排除B。材料不涉及平民债务信息,而是强调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排除C。 26.《十二铜表法》第三表规定,如果债务人无力还债。经过游街式的公示后,可以肢解、“瓜分”债务人身体;严厉处罚盗窃、非法侵占等行为。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在极力维护私有财产权 B. 使贵族不能再随意解释法律 C. 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 有利于罗马帝国统治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以肢解、“瓜分”债务人身体;严厉处罚盗窃、非法侵占”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利益人,实质上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A项正确。B 项为《十二铜表法》实施的历史意义,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在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了维护了平民利益,材料信息未体现对奴隶主阶级的保护,排除。D项,《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此时罗马并未进入帝国时期,故排除。 27.盖尤思在《法学阶梯》中把法律分为“该民族自己的法律”和“所有的民族使用的法律”两类,指出罗马人民“部分的由自己的法律调整,部分的由全人类共有的法律调整”。在罗马出现“部分的由全人类共有的法律调整”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A. 平民反抗贵族的结果 B. 法学家的努力 C. 帝国统治的需要 D. 阶级矛盾的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法律是万民法,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版图扩大,使得原来的公民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制定万民法,万民法有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的作用,故C项正确。A项是《十二铜表法》的原因,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激化,故D项错误。 28.公元183年,雅典商人普拉希特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当地的皮匠西努耶发生了经济纠纷,上诉至法庭。法官对他们两人的裁决将根据 A. 罗马万民法 B. 埃及习惯法 C. 埃及成文法 D. 罗马公民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公元18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即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实行的是罗马万民法,A顶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埃及习惯法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B。《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査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D项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对罗马法的整体和构成部分的认识。(1)罗马法是一系列法律的总称,而不是某部法律的名称;(2)《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査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29.在罗马人的观念中,是否依法统治是合法的政府和成功的暴政之间的根本区别。即使前者是糟糕的而后者是成功的,但在道德的判断上,后者也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罗马人 A. 推崇成功的暴政统治 B. 反感糟糕的法治统治 C. 注重道德判断的标准 D. 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依法统治不仅在法律上还是道义上都受到尊重,说明罗马对于法律的信仰和尊重,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推崇暴政,A错误;材料说明崇尚依法统治,不是反感糟糕的法治统治,B错误;道德评判也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30.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时则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 A. 地域决定政治 B. 都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C. 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方式不同而已 D. 都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答案】B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实质”,根据所学,古代希腊罗马、我国古代西周都是奴隶社会,其政治机构设立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完成: (1)柳宗元认为秦朝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过失:滥用民力,严刑酷法。观点: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实行郡县制。 (2)相同点: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不同点: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君主专制;顾炎武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君主过于专制。 【解析】 【详解】(1)过失,据材料“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即可从滥用民力、严刑酷法等方面回答柳宗元认为秦朝的过失是什么。观点,据材料“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过失与郡县制的关系回答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相同点,据材料“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的进步性回答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弊端回答不同点。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后,在朝廷决策工作中,把宰相参议朝政改为由宰相议定朝政,然后奏闻,皇帝行使批准权。建立起皇帝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相结合的新的中央集权的体制。门下省下设的政事堂的集议也就是三省宰相决策会议,成了御前决策会议之外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决策会议。此种宰相决策会议既以“议定朝政“为职任……他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相的作用,并对三省分权制具有协调的功能,克服了前此存在的由于中书省与门下省分掌出令和封驳以至造成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或相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 ——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 (北宋)从太祖开始,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将权利集中于皇帝,削弱了各级长官的权力。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散其权力。 在北宋以前,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管民、军、财政,三者鼎力,彼此不相知。 ——朱瑞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宋代》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宋中央机构设置的异同。 【答案】(1)特点:君主专制,集体决策,职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答出其中任意三点);积极意义:降低决策失误的几率,提高行政效率。 (2)同:分散宰相权力(分散事权);异:唐朝中央机构分工合作、互相制约,宋代中央机构相互独立,彼此互不相知。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在朝廷决策工作中,把宰相参议朝政改为由宰相议定朝政……成了御前决策会议之外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决策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主专制、集体决策、职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等方面分析概括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积极意义:依据材料“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皇帝幕僚的集体宰相的作用,……相者相互依违知非不举的弊端”来看,唐朝中央机构可以降低决策失误的几率、提高行政效率。 (2)同:依据材料“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散其权力。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管民、军、财政,三者鼎立,彼此不相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散宰相权力的角度回答两者相同点;异:依据材料并综上回答,从唐朝中央机构分工合作、互相制约,宋代中央机构相互独立,彼此互不相知等方面概括比较唐宋中央机构的不同。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什么是民主》 材料二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耶林 (1)材料一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根据材料一指出对参加公民大会者有何限制?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的。 【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限制:参加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 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具有阶级局限性。 (2)罗马法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声。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解析】 【详解】(1)从材料“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特点。从材料“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可以得出,参加公民大会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具有阶级局限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罗马法的法律观念及其内容、罗马法对近现代法律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4.法制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rulebylaw)”而不是“法治(theruleof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保护私有财产。 (2)不同: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以概括出政府垄断立法;由“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概括出立法形式多样化;由“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可以概括出保护私有财产。 (2)由材料二“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可以分析出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由材料二“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