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启用前绝密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0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共56分。) ‎ ‎1.梭伦曾说:“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在改革措施中,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为 A.颁布“解负令”‎ B.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政治权利 C.组建“四百人会议”‎ D.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 ‎2.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 设立五百人会议 C. 实行“公职津贴制”‎ D. 确立陶片放逐法 ‎3.在古代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时代,所有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担任相应的政府官职,且不发工资。这体现了当时雅典 A. 行政官员的业余性 B. 民主政治的间接性 C. 政府立法的规范性 D. 政府权力的重要性 ‎4.“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C. “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5.“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A. 变革进取的精神 B. 公平公正的理念 C. 自由平等的思想 D. 推行刑罚的原则 ‎6.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 A. 商鞅变法 B. 1861年改革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9.‎ 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A. 改革的坚强决心 B. 实行汉化政策 C. 入主中原的愿望 D. 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A. 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 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 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 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11.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A. 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 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 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 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12.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到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根除官吏贪腐 B. 改变三冗局面 C. 精简司法机构 D. 提高司法效率 ‎1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 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 ‎14.下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 ‎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5.“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 A. 《九十五条论纲》 B. 《基督教原理》 C. 《权利法案》 D. 《至尊法案》‎ ‎16.默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近代化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A. 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B. 改革后建立其完备的行政机构 C. 改革中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D. 改革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 ‎17.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体现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的主要有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②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③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④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18.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制度腐朽 B.军备落后 C.经济凋弊 D.吏治腐败 ‎19.假如约翰是一位俄国农民,在1880年他40岁时有可能经历的是 A.由于“二一九法令”的颁布,获得大片土地,过着幸福生活 B.在法院里看到律师的辩护,陪审团参加审判 C.在街头听取赫尔岑等知识分子宣传,要求拥护亚历山大二世 D.参加农民暴动,并迫使沙皇政府作出让步 ‎20.普鲁士政府在1812年规定,只有获得文科中学(重视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古典语言教学)毕业证书者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威廉二世于1900年颁布法令,确认实科学校(面向现实、半古典)和高级实科学校(只学习现代学科)与文科中学提供的教育在原则上具有同等权利。威廉二世颁布该法令的主要原因是 A. 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进步 B.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C. 德国的科技创新落后于英美等国家 D. 振兴德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21.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因为 A. 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C. 中下级武士已演化成资产阶级 D. 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22.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漳田三通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A. 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 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 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D. 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23.历史学家田口卯吉曾于1883年发表《时势论》中指出:“□□一旦进入内海,海内之人民开始知道强国横行于海外……皇国不得安,王室不得贵。德川氏威严不得保,士农工商求俸禄安息而不得。”□□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黑船 B. 鸦片 C. 兰学 D. 报纸 ‎24.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 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 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C. 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 D. 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25.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26.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27.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根本原因是 A. 性格怯懦 B. 角色意识 C. 君主制度 D. 宗法制度 ‎28.《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 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B. 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 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D. 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第II卷(非选择题 4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30.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在俄国近代史上,亚历山大二世被称为“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提倡自由主义的沙皇”。当时美国一位学者把亚历山大二世称为“1000年来最伟大的善人,重建和平的战士,秉承上帝意志制定秩序和按照人民意志维持秩序的君主,把4000万农奴变成了4000万真正的基督徒。”‎ ‎——曹维安《俄国历史新论》‎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列宁与美国学者对待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德说)“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同时教他们研读《圣经》,这样做,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但当路德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他失望了,他曾经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1735年,当选帝侯约翰在萨克森驱逐犹太人时,一个犹太人曾经请路德出面调停,但他竟一口拒绝。他在《桌边细谈》一书中把“犹太人与教皇信奉者”视为“一丘之貉”的不敬神的坏蛋。晚年的路德更是公开指责犹太人,说他们是“一个僵颈、不信神、骄傲、邪恶、可厌的民族”,并声称:他们的学校及教堂应被付之一炬。‎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但是,路德的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叛乱,他说:“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干利益。……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血。”‎ ‎——吴干廑、齐世荣《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卷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A A B A B B C A D B D D D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D]‎ A C A B B A D A C D B C A ‎29.(1)统治者为应对当时时势的主动行为;仿效西洋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王朝自身的利益。‎ ‎(2)清末新政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30.(1)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社会矛盾尖锐);亚历山大二世态度的转变。‎ ‎(2)答:不同:列宁认为亚历山大二世是形势所逼而被迫改革;美国学者高度赞扬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原因:列宁结合当时俄国的国内、国际形势,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客观理性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美国学者可能崇尚人人自由、平等,希望俄国同美国一样废除奴隶制。‎ ‎31.(1)先:主张善待犹太人。原因:争取犹太人支持新教。‎ 后:指责(或排斥)犹太人。原因:部分犹太人放高利贷;犹太人不支持路德教;路德自己的认识趋于偏激狭隘。‎ ‎(2)进步性: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路德的新教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 局限性:他反对革命(或他强调人民服从政府)。‎ ‎32.(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