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兵团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高二历史组 一、选择题(48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 1.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2.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 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3.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文化的普及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 4.《中华大帝国史》一书的部分章节名如下:“第七章 中国的法律规定不准出国打仗,没有皇帝准许国人不得离境,外国人也不得入境……第八章 皇帝的内阁,以及为获知全国每月发生的事件所下达的敕令……”此记载所属内容指的是中国哪个朝代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5.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把天下划分为十道,派遣黜陟(读zhi晋升)使或者观风俗使分巡,但时设时废,没有定制。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有固定的治所,便成为当时最大行政区。后来,唐王朝宣布废除十五道,但藩镇割据基本还是原来道的势力范围。这表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山川形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 C.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职位成为趋势 6. 20世纪60 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 A.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 B.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C.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D.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 7.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精英政治 B.代议制民主 C.直接民主 D.贵族政治 8.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说明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9. “为获得同性恋群体的支持,奥巴马以《联邦婚姻保护法》具有歧视同性恋为由,决定联邦政府停止执行此法。国会表示反对,于是奥巴马宣布解散国会,并下令全美各州必须执行总统的命令。为此,加利福尼亚州对奥巴马及政府提出违宪诉讼,最高法院以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为由,不予受理。”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判断材料中的错误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11. 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12.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 A.议会政治 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 联邦制度 C.议会政治 参众两院 D.责任内阁 三权分立 13.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C.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14.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5.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观点正确可信 B.有助于国人第一时间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教训 D.受制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16.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攻占冬宫之后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 1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1844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5年任命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后来在其他各国也纷纷设立使馆。这表明当时中国 A.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 B.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 D.政治现代化的启程 18.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19.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的“是役”指 A.甲午中日战争 B.抗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0. 1954年1月9日周恩来指出:“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中国认为,由即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这说明中国 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主张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21.学者桑兵在《走向共和——日记中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说:“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次革命分别为: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 B.第一次革命推翻清政府,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C.第二次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D.第三次革命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2.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 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 23.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提到:“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开始结盟对抗苏联 B.国际形势影响美国对华态度 C.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D.利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4.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5.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而我国学者方永刚、唐复全则指出:“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最能论证方、唐二位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北约华约对峙 C.尼克松访华 D.东欧剧变 26.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下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7.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全面内战揭开序幕 B.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C.内战局势已然明朗 D.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28.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右:中心—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 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29.下表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 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年 68% 66% 29% 33% 1952年 29% 29% 15%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互会的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 30.二战后初期美苏形成的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下列史实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朝鲜战争的爆发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31.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主要指令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除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材料反映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是 A.促进日本非军事化与民主化 B.控制日本以对苏冷战 C.清除日本封建主义残余势力 D.遏制与孤立中国政府 32.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 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题12分,34题15分,35题10分,36题15分) 33.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侨置郡县是东晋政府为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为保存其旧名按原籍在他们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侨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侨州、侨县的数目繁多复杂,分布的地区广泛。东晋虽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而面对暂时难以收复的事实,只好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北方人口南来时间不长,大多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而这些行政旧有地理名称则成为他们感情寄托和怀念桑梓之情的地方。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南迁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除了根据侨民而设置的郡县以外,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 ——摘编自孙超《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侨置郡县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6分) 34.(15分) 材料一 清末民初,鉴于鸦片危害日益加剧,苏州地区掀起禁烟运动。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规定:“凡地方亲民之官,通饬一概不许吸烟,如有瘾不戒,私自偷吸,查出撤任严办”,“为民先导”,苏州禁烟总会动员学生上街演说,散发传单,向民众宣传禁烟的重要性。此外,苏州商务总会作为市民组织,在禁烟活动中全力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禁烟过程中,政府明确规定“土行膏(本国鸦片)亟应从严取缔”,而“禁止洋药(外国鸦片)进口,则不易办到”。 ——摘编自池子华《中国禁烟史的一个断面》 材料二 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过程充斥着矛盾斗争。苏州警察厅甚至通过发放膏照、土照等方式,每月收取烟捐钱,中饱私囊。在木渎警所附近更是 “烟窝赌窟触目皆是”。1907年,苏州当局下令关闭烟馆,提高膏捐,即引起烟馆商人的极度不满。1911年初,烟膏加捐,熟膏一两需增40文,为此膏店营业者纷纷提出反对,罢市两天,加捐之事也就只有不了了之。从苏州禁烟的长远效果看,始终处于禁而不止,禁而不绝的状态。 ——摘编自陈晖《苏州市志》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苏州禁烟效果不佳的原因。(7分) 3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明治维新)的确是对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形成转向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的划时代的社会变革。 ——野吕荣太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历史条件》 材料二 新政府中主要是武士和贵族,没有直接来自资产阶级的代表。1868年的政体书中提到的三权分立,其实是徒托空言,未付实施。 ——周一良《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观点。(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及影响。(4分) 36. (15分) 材料 建国初期有些开国元勋对外来移民疑虑重重,也制定过针对外来移民的严峻法律,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国政府一直鼓励接纳外来移民,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这一时期,有1000多万人移居美国,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欧洲,……这些外来移民对美国早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增加了美国的人口,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而且带来了一些美国工业化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并以各自族裔群体的传统和文化融入美国文化主流,使它逐渐丰富多彩。美国最初由各州和地方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处理移民事务。但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和社会对移民事务的日益关注,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宣布只有国会才有权处理移民问题。1875年,国会对外来移民实行第一次控制,宣布禁止妓女和罪犯入境,以后又通过一个联邦管理外来移民的法案,……同时西海岸各地的排华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在加州议员和排华势力的鼓动下,国会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了美国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这首先表现在1943年美国废除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排华法,重新允许中国人可以合法移民美国并成为美国公民。在社会舆论的迫切要求和广泛推动下,国会于1965年以压倒多数通过一个新移民法——“移民和国籍法”。根据这个移民法,美国取消了移民限额法中的民族来源制,改为按国籍(不按民族和种族)定了份额。 ——摘自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建国以来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建国以来美国移民政策。(8分) 试题解析部分 1.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分别立庶子为下一等级的大宗,逐渐形成了“大宗支配小宗、小宗服从于大宗”的宗法制的统治秩序,因此A项说法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无体现,可以排除;分封制是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D两项错误。本题答案为A。 2.B 【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九卿既是中央各部门的主要官员,又负责为皇帝私家服务,因此B项说法正确;A、C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郡县制的实施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3.C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项说法适合于科举制的实行,不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适合于军功爵制度,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符合题意,军功爵制度改变了当时的世袭制度,它以奖励军功作为升官晋爵的标准,大大提高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考试的实施,使当时的庶族地主子弟加入到统治阶层中来,因此两者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本题答案为C。 4.D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皇帝的内阁”。根据所学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内阁等史实,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说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5.A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由材料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道,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后来又将其废除的史实,可知当时的变化均是以维护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因此 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C、D两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6.A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此举是为了对付苏联,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7.A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对“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农民、商人、小商贩组成公民大会”的不满,因此A项说法符合题意;B项说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C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均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8.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人的法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积极活动,因此C项说法正确;A、D两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9.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决定联邦政府停止执行此法”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总统可否决法律,但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材料“解散国会”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总统与国会之间相互制约,总统无权解散国会;材料“下令全美各州必须之行总统的命令”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主要管辖联邦行政事务与外交事务,不能干涉各州地方事务;材料“最高法院以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为由,不予受理”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法院是一个独立的司法部门,可以直接宣布总统法令违宪。因此本题答案为D。 10.C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的扩展。根据材料信息“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误,当时法国政权动荡不安,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11.A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的扩展。根据材料信息普法战争“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可知普法战争损害了德国的利益,其中的“精神”指的是军国主义,作者意在批判这种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A项正确;B项是表象,可以排除;C项中反思的不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是对自身的危害,可以排除;材料强调这种军国主义精神导致德国文化的颓废,不是呼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D项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12.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创造”应该是三权分立制,英国的“影子”应为议会政治,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13.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根据所学可以判断出A项说法正确,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项说法与时间信息不符,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召开后结束的,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在“基层民主”,与材料信息不符。本题答案为A。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信息“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可判断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A项正确。太原会战是1937年10月至11月,不足“13个星期”,故B项排除。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至10月,与题干的时间不吻合,故C、D两项排除。 15.D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德彝把巴黎公社发生的原因理解为“穷无所归,衣食何赖”,是迫于生计,这说明他未能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因此A项错误,D项正确;B、C两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16.B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资本家政府”。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四月提纲》的内容,因此B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攻占冬宫后为社会主义国家;A项时期当时人们还没有看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可以排除;D项时期虽然已看清反动政府的本质,但晚于B项说法,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17.C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外交的演变,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体现不出,可以排除;B、D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18.C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C项说法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A、B、D三项说法均是“反动性”的表现,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19.A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根据材料信息“仗义归辽”“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后列强干涉还辽和掀起瓜分狂潮,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20.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是否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1953年中印代表会面时,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错误;1955年亚非会议时周恩来总理才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成为万隆精神,不符合史实,故C 项错误;材料信息“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反映了主张大国举行协商解决,故D项正确。 2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革命是辛分别是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它们分别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C、D项所述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终结封建统治,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22.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士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不同,意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D项说法正确;A、C两项说法片面,可以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23.B 【解析】本题考查外交关系的突破。根据材料信息“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影响美国对华态度的是世界形势,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后,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2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从材料“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可以得出引导商民团结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革命,所以B项正确;《商民运动决议案》是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通过的,故A、C、D三项错误。 25.C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锋。根据材料信息“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B、D 三项说法均是以意识形态为阵营的,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C项说法符合题意,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本题答案为C。 26.C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4月处于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以城市斗争为中心,工人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农民成为党员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C项说法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可以排除;B项不是党员成分变化的原因,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27.B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以判断出B项说法符合题意,当时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已取得显著成效;A项发生在1946年6月,D项发生在1949年初,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内战局势已经明朗。本题答案为B。 28.B 【解析】本题考查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体制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说明这种体制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政治势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说明该体制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因此B项说法正确;由所学可知该体制形成于近代,最终形成于二战,A项说法错误;二战后,世界格局由传统的欧洲为中心变为美国为中心,C项说法错误;变化的国际体制对经济全球化而言是有利的,D项说法错误。本题答案为B。 29.C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由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上述四国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因此C项说法正确;A、B两项发生在1947年,可以排除;D项发生在1948年,与上述四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30.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发生在1947年,②朝鲜战争的爆发发生在1950年,③“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发生在1949年,因此正确顺序为①④②③,本题答案为B。 31.A 【解析】本题考查新兴力量的崛起。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旨在促进日本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因此A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B、D两项属于间接目的,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32.D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两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走的是“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说法与所学知识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33.(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东晋政府安置流民,征收赋税的需要;维护华夏正统,安抚民心。 (2)影响:解决了移民安置,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士族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加大政府管理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 【解析】本题考查东晋的侨置郡县。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东晋虽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可以总结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34.(1)特点:禁止官员吸食鸦片,为民先导;重视舆论宣传;民间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参与面广;对中外鸦片区别对待。 (2)原因:外商拥有特权;地方政府的腐败;既得利益商人反对,时局动荡。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凡地方亲民之官,通饬一概不许吸烟……私自偷吸,查出撤任严办”“为民先导”“苏州禁烟总会动员学生上街演说,散发传单,向民众宣传禁烟的重要性”“苏州商务总会作为市民组织,在禁烟活动中全力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明确规定‘土行膏(本国鸦片)亟应从严取缔’,而‘禁止洋药(外国鸦片)进口,则不易办到’”可以总结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一“禁止洋药(外国鸦片)进口,则不易办到”和材料二信息“苏州警察厅甚至通过发放膏照、土照等方式,每月收取烟捐钱,中饱私囊。在木渎警所附近更是‘烟窝赌窟触目皆是’”“1907年,苏州当局下令关闭烟馆,提高膏捐,即引起烟馆商人的极度不满”“1911年初,烟膏加捐,熟膏一两需增40文,为此膏店营业者纷纷提出反对”可以总结出答案。 35.(1)说明: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宪法,承认土地私有,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带有封建残余;保留军国主义。 影响:延缓了民主进程;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以加强天皇政府的中央集权,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实行殖产兴业,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实行文明开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新政府中主要是武士和贵族,没有直接来自资产阶级的代表”“1868年的政体书中提到的三权分立,其实是徒托空言,未付实施”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总结出延缓了民主进程,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36.(1)变化:从鼓励接纳到进行限制再到二战后有限松动。管理机构由各州自主管理到联邦政府和国会管理。移民来源上由民族来源到国籍来源。 (2)积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美国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丰富了美国的文化。 消极: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大量移民涌入给美国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隐患。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建国初期……美国政府一直鼓励接纳外来移民,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1875年,国会对外来移民实行第一次控制……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了美国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美国最初由各州和地方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处理移民事务……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宣布只有国会才有权处理移民问题”“美国取消了……民族来源制,改为按国籍(不按民族和种族)定了份额”可以总结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这些外来移民……不仅增加了美国的人口,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而且带来了一些……科学技术,并以各自族裔群体的传统和文化融入美国文化主流,使它逐渐丰富多彩”“国会……通过‘排华法案’,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积极方面是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美国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丰富了美国的文化。消极方面是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大量移民涌入给美国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隐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