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8年)(课件)(5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8年)(课件)(55张)

第 5 讲 民国前期的中国 (1912 ~ 1928 年 ) 主干排查 · 建通史体系 [ 主干排查 ] 时间 基础梳理 1912 ~ 1919 年 政治:中华民国成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文化: 中山装、剪辫;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1919 ~ 1924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政治: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共三大。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萧条。 文化: 后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4 ~ 1927 年国民革命时期 政治:国民党一大、 “ 三大政策 ”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萧条。 文化: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体系建构 ] 政治: (1) 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日本 “ 二十一条 ”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2)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1928 年东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 [ 时段特征 ] (3) 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社会物质、习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 思想文化: 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 把脉高考 · 定考情考向 [ 考情分析 ] 1 . (2019 · 全国卷 Ⅱ ) 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 …… 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 真题印证 ]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解析  由材料 “ 虽受种种压迫 , 而前仆后继 , 不少顾却;大义当前 , 绝不退让 …… 全国各地 , 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 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 危急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 , 爱国觉悟显著提高 , 故选 B 项; “ 趋于一致 ” 表述过于绝对化 , 且材料讲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 , 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 , 排除 A 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 排除 C 项;各界都 “ 接受了 ” 表述过于绝对化 , 不符合史实 , 排除 D 项。 答案   B 2 . (2015 · 全国卷 Ⅰ ) 《 申报 》 “ 时评 ” 栏目曾评述说: “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 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   “ 皖直交斗 ” 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 , 故 A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 ,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 , 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 故 C 项错误;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 , 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 深化认知 ]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 .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 .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1 . 1919 年 5 月 7 日 《 晨报 》 刊登了一篇题为 《 国民外交协会宣言 》 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 “ 齐鲁名邦 ”“ 孔孟之圣迹 ”“ 文明吐露之源泉 ” 。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 .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 .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 .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 .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 变式训练 ] 解析  根据材料 “ 齐鲁名邦 ”“ 孔孟之圣迹 ”“ 文明吐露之源泉 ” , 强调青岛、山东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 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民主同专制的斗争与扩散 ,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1919 年 ” , 结合所学 , 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 反对传统的儒家文化 ,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 1919 年 5 月 7 日 ” , 文章写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下,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北洋军阀统治的概况 1 .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 《 中华民国约法 》 ,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 “ 二十一条 ” ,与俄国签订 《 中俄声明 》 ,导致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 2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 备考链接 ] 3 .帝国主义趁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主要有俄国对外蒙古的侵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侵占山东并欲独霸中国。 4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5 .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如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等。 6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核心素养感悟 时空观念:本阶段历史可以从多个时空纬度理解。 1912 ~ 1927 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中, 1912 ~ 1927 年 (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 是民国前期 , 1912 ~ 1916 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 ~ 1927 年是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1919 ~ 1927 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期; 1924 ~ 1927 年是国民革命时期。 1 . 1926 年 11 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明确要求中共必须使正在挺进的中国革命 “ 超出资产阶级民权范围 ” ,发展到工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农村要进行到土地革命,城市要准备没收外国在华大企业,并将铁路、交通等收归国有。这一指示 A .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埋下隐患 B .推动了国民革命向农村发展 C .使中国革命重心发生了转移 D .导致了国民革命直接失败 [ 新题速递 ] 解析  共产国际指示中国革命“ 超出资产阶级民权范围 ” 同与国民党合作的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的主张相矛盾,为国共两党合作埋下隐患,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3 . (2019 · 全国卷 Ⅲ ) 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 《 青年杂志 》 撰文称: “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 ( 皆 ) 反乎是。 ” 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 真题印证 ] 二、民国前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及思想理论 解析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 ( 皆 ) 反乎是 ” 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 , 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 B 项; “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 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 A 项; “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 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 C 项; “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 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 D 项。 答案   B 4 . (2019 · 全国卷 Ⅰ) 1915 ~ 1918 年, 《 新青年 》 中 “ 革命 ”“ 科学 ”“ 平等 ”“ 民主 ” 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 ~ 1922 年, “ 民主 ” 出现次数不到 “ 科学 ” 的 1/10 ,不及 “ 革命 ” 的 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  据材料“ 1915 ~ 1918 年 , 《 新青年 》 中 ‘革命 ’‘ 科学 ’‘ 平等 ’‘ 民主 ’ 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 ~ 1922 年, ‘ 民主 ’ 出现次数不到 ‘ 科学 ’ 的 1/10 ,不及 ‘ 革命 ’ 的 1/20 ” ,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 “ 革命 ” 一词较多,故选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 ~ 192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 “‘ 民主 ’ 出现次数不到 ‘ 科学 ’ 的 1/10 ” 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 C 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此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化,排除 D 项。 答案   A [ 深化认知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 ~ 1927 年 ) 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进步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1 . 政治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 .经济上: 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实业,列强放松侵略等,民族工业出现 “ 短暂的春天 ” ,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3 . 思想文化上: 辛亥革命后, “ 民主共和 ”“ 实业救国 ” 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民国前期中国的 “ 传动 ” 性现代化:这一时期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引起了中国人的学习和效仿。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即是学习和效仿的结果。但中国人民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更为强烈,从模仿学习外国到引进西方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引进民主与科学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国民革命的开展反映了这一特点。 2 .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 变式训练 ] 解析  各种社会思潮出现的背景都是民族危机的加深 ,各种思潮的着眼点都力争解决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爱国与挽救民族危亡是主旋律,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民国前期中国近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1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开始着手经济法制的建设。 2 .北洋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的建设得到继续。袁世凯当政时期,尽管在政治上倒行逆施,但是在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方面还是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颁布的主要经济法规有 76 项之多,内容涉及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如著名的 《 公司条例 》《 公司注册规则 》《 矿业条例 》《 森林法 》 等。这些法规体系颁布后成为北洋政府时期经济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未必各项法规条例都得到完全遵照执行,但是毕竟使工商实业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 备考链接 ] 3 .总体而言,民国成立后的经济法制体系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法制管理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也较多地考虑和保护了资本所有者及从业者的利益诉求。对于当时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些法规条例有些还为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修订沿用。 2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 …… 进入 20 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 20 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 .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B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新题速递 ] 解析  材料主要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不是区域分工的问题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两个变化属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故 B 项正确;从甲午中日战争到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列强一直对华资本输出,并且一直在加强,故 C 项错误;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与题干的时间不相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 1  挖掘认知的深度: 列强在华经济特权的影响 [ 例 1]   (2014 · 全国卷 Ⅰ)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 ;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题型探究 · 学解题方法 [ 选择题型 ]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题型特点】 陌生高考的熟悉 陌生的情境:上海、北京、天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陌生的历史概念:电影拷贝流通税。熟悉的教材知识:不平等条约下 ,西方列强在中国所获得的经济特权:外国商品 ( 包括外国影片 ) 运抵中国除交纳一定的关税外,在中国内地流通无须再缴纳其他税费。 家国情怀的树立 国家的独立自强是经济发展的根源 , 以关税自主权的被破坏切题立意 , 体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 【 解题指导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 , 排除 A 项;仅从外国影片与国产影片的放映比例 , 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 ,排除 B 、 D 两项 , 故选 C 项。 【 答案 】   C 视角 2  转换思维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例 2]   (2018 · 全国卷 Ⅲ )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 “ 零零碎碎的救济 ”“ 无补大局 ” ,主张对社会进行 “ 根本改造 ”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 题型特点 】 命题材料新颖 通过一些时评间接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强化思辨能力 正确认识工读互助活动在近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强调历史担当 以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折射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解题指导】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 “ 1920 年 ” 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 “ 根本改造 ” , 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 , 主张发动工农群众 , 进行革命 , 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 , C 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前 ) 的指导思想 , 与题目时间不符 , 排除 A 项。实业救国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 , 主要是宣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与题目不符 , 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批判传统礼教 , D 项错误。 【 答案 】   C 视角 3  延展知识的长度:三民主义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 例 3]   (2014 · 全国卷 Ⅱ )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 “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 ( 爱国、爱民、爱敌 )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 ( 民权、国权、人权 )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题型特点】 强调必备知识 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注重逆向思维 从逆向思维角度反思军阀所标榜的形形色色的主义内容。 凸显时空观念 1926 年 , 即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后 , 以蒋介石为首的广东国民政府高举三民主义大旗 , 聚集大量革命人士。 【 解题指导 】  材料中所宣扬的各个主义明显不同 , A 项错误; B 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 “ 三民主义 ”“ 标榜三爱 ”“ 主张三权 ” 可知 C 项正确;材料中各军阀标榜的主义多与三民主义无关 , 谈不上是对三民主义理解的差异 , D 项错误。 【 答案 】   C 视角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 从学者的认识切入 , 考查考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符合高考命题特点 1 . 有学者指出,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的显著特征在于赋予立法机构 —— 参议院以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来约束行政权,对于行政权如何制约立法权却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这说明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形成总统府与国务院两个行政中枢 B .未能实现分权制衡原则下的有效互动 C . “ 因人立法 ” ,带有很明显的人治色彩 D .没有规定国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 预测押题 ] 解析  由材料 “ 利用立法权来约束行政权 ,对于行政权如何制约立法权却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可知,在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的规定中,立法权可以制衡行政权,但行政权对立法权缺乏约束,这说明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没有实现分权制衡原则下的有效互动,故 B 项正确。 A 、 C 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 均排除; D 项与史实不符 , 故排除。 答案   B 视角二 从民族工业遇到的困难切入 , 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 , 考查考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2 . 1923 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为挽救中国棉纺业, “ 棉纱大王 ” 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提议按国际惯例建立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分议员和财政部的反对而搁置此提议。这反映出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十分艰难 B .政府不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垄断组织在中国缺乏成长的政治条件 D .政府内部对棉纺业发展的意见不统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 为挽救中国棉纺业筹划组建公司的提议被政府相关部门搁置 , 这反映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十分艰难 ,故选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民国时期 , 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 B 项说法绝对 , 排除;中华棉业银公司不是垄断性质的大公司 , 其成立的目的在于挽救中国棉纺业 , 排除 C 项;材料仅说明部分议员和财政部反对穆藕初等人的提议 , 并未涉及政府内部对棉纺业发展的态度 , 排除 D 项。 答案   A 视角三 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性属于学术前瞻问题 , 而当今高考注重从学术成果切入考查相关知识 , 考生对此要高度重视 3 .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显露出来,启发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真面目的重新认识及对真精神的重新阐扬,推进了五四运动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 .肯定西方思想文化的现实优越性 B .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的主观动机 C .注重从新的角度重估儒学的价值 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使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显露出来 ,启发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真面目的重新认识及对真精神的重新阐扬”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并未完全否定儒家传统思想,而是通过对其精神的重新阐扬,引导人们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估儒学价值,故选 C 项。 “ 西方思想文化 ” 与材料信息无关 , 故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并未完全否定儒家传统思想 , 并未体现其带有急功近利的主观动机 , 故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故排除 D 项。 答案   C 视角四 从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社会的新气象切入 ,考查五 四运动的积极影响 ,突出了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4 . 有人说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民众是 “ 一盘散沙 ” ,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A .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 B .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C .开启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D .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五四运动前中国民众是 “ 一盘散沙 ”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各种群众团体开始出现,他们进行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等行为有利于激发民众的责任感,故 D 项正确。 “ 彻底改变 ” 表述绝对 , 故 A 项排除;五四运动与革命统一战线没有直接关联 , B 项错误;五四运动开启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 C 项错误。 答案   D 视角五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 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 这一角度有助于深化考生对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认识 5 . 孙中山很早就向往社会主义,早在 1905 年 5 月,孙中山就曾亲自访问在比利时的社会党国际局,要求第二国际接纳他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党为其成员。 1914 年,他又致函国际局,呼吁国际局委派组织成员来帮助中国, “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这反映了孙中山 A .开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B .是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徒 C .将社会主义作为革命的目标 D .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 “ 要求第二国际接纳他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党为其成员 ”“ 呼吁国际局委派组织成员来帮助中国 ” 可知 ,孙中山深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D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 A 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 坚持的是资产阶级革命 , 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 , 排除 B 、 C 两项。 答案   D 视角六 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方式切入 , 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角度新颖 6 . 据统计, 1899 ~ 1918 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 《 共产党宣言 》 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中国的翻译水平有待提升 B .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 .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 “ 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 ”“ 翻译的内容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 ” 可知 , 当时国人对 《 共产党宣言 》 的了解并不全面 , 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 故选 D 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了解不深 ,而非中国的翻译水平有待提升,排除 A 项; 19 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 排除 B 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1919 年 , 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 , 排除 C 项。 答案   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