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紫荆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紫荆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历 史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D.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答案】B ‎【解析】A项官僚政治的一个最典型特点就是官吏是依据能力当官,而不是依据血缘关系世袭而来的,这个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政治之下,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材料中的“士”在西周时期,属于贵族阶层,享有很多特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权,这说明了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故B正确;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土地和人口授予诸侯,诸侯对天子承担一定义务的制度,诸侯可以再次分封,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相关制度,也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崩溃,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为“战胜强立”,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战乱不断,不会走向和谐,与史实材料都不符,故D错误。‎ ‎25.西汉永光四年,汉元帝采纳丞相韦玄成和御史大夫郑弘等人的建言:“‎ ‎《春秋》之义,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罢除了西汉高、文、武三帝郡国庙。这一举措(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反映了宗法观念明显淡化 C.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 D.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文帝罢除郡国庙的措施,是在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基础上,进一步从宗法制度上打击地方郡国,通过收回宗庙祭祀特权,树立中央的信仰权威,故A正确。这一举措是规范混乱的庙制,并非宗法观念的淡化,故B项错误。诸侯国叛乱的“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景帝时期,汉武帝之后,地方诸侯国失去了叛乱的经济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故D项错误。‎ ‎26.《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D项。‎ ‎27.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答案】D ‎【解析】“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得出文化的传播与交通有一定的关系,故选D项;“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不能说明北京是文化中心,排除A项;“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不能说明江南文化的落后 ‎,排除B项;“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是一种文化的流动,与题目的要求“反应”的要求不符合,排除C项。‎ ‎28.1896年,清政府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内地推广通途”,然后“增税之议”,“始可照办”。1902年中英续行通商行船条约最终对裁厘加税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 A.缓解洋务运动面临的经费压力 B.有力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试图为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C ‎【解析】题干中“1896年,清政府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最终中国“裁厘加税”,可知中国厘金与进出口关税密切相连,故选C项;洋务运动结束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排除A项;B项中“有力抵制”一词不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无法有效抵制列强侵略,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只是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且题干无法反映清政府为民间经济发展创设条件,排除D项。‎ ‎29.1920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深入京郊的农村、工厂,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这一现象( )‎ A.由俄国十月革命导致 B.开启青年学生参政先河 C.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D.暴露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20年初,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依所学,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强调学生对于民众的影响,而非强调青年学生的参政,排除B项;材料强调传播马克思主义,而未涉及到北洋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 ‎30.‎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共”行动,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8日,毛泽东在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直接发动秋收起义,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建立人民军队 B.积极探索革命道路 C.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注重总结失败教训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毛泽东经过调研后认为,国民党的旗帜已经失掉了群众的信仰,他主张秋收起义不能再照八七会议规定的那样打国民党左派旗帜了,而应该高高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子。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道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国民党左派不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帜与总结失败教训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1.‎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由此可见,胡适( )‎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答案】C ‎ ‎【解析】据材料“‘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可知胡适认为学生行为体现了公天下是非的民主精神,故选C项;材料“理想的学校”和“五四纪念号”可知是青年学生不是革命道路,排除A项;材料“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是反专制而不是反帝,排除B项;据材料“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可知胡适是用传统文化赞扬五四精神而不是构建民主制度,排除D项。‎ ‎3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迫求。”这段话意在说明( )‎ A.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广大雅典公民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C.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迫求”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所以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3.罗马帝国《万民法》强调:“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材料说明罗马法律( )‎ A.重事实重证据 B.纠正冤假错案 C.维护公平正义 D.重视思想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可知,罗马法律重事实重证据,任何人不能因为怀疑而受到惩罚,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证据,与纠正冤假错案、维护公平正义、重视思想教育无关,排除B、C、D三项。‎ ‎34.下表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欧洲人口流出情况表,据表格数据和所学知识推测,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大批欧洲人口流出的原因是( )‎ 时间 流出人口 ‎19世纪初 ‎14.5万 ‎19世纪50年代 ‎260万 ‎19世纪中—20世纪初 每年近100万 A.经济发展缓慢难以维持生计 B.战乱不休致使难民大量外逃 C.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就业困难 D.政府组织移民致使人口外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19世纪欧洲经历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就业压力增大,大量劳动力不得不离开欧洲,前往美洲或海外殖民地寻求出路,故C正确,A错误;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世界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B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35.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19 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医传入中国后,冲击了传统中医,推动了西式医院的筹建和大量中医人士学习西医,说明西医传入中国后推动了近代医学的进步,故选B项;由材料“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可知西医是在鸦片战争后伴随列强侵略传入中国的,因而西医传入中国不是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西医传入中国后推动了西式医院的筹建及大量中医人士学习西医,但西医的传入并非对中医价值的否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西医传入中国后推动了西式医院的筹建及大量中医人士学习西医,主要体现了西医传入中国对中国医学的进步作用,未体现西方文化侵略与西医的关系,排除D项。‎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和欧洲的金银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中国金银价一直高于欧洲,早年是 1∶3 甚至更低,明初大 概是 1∶6—1∶5,随后到 1∶8—1∶7,直到清代仍旧高于欧洲,欧洲 中世纪一般是 1∶14—1∶‎ ‎10,甚至更高(按照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 顿 1934 年的数据,1643—1650 年金银 价为 1∶15.45)。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根据学者德科民 (De Comyn)的统计,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比索,其中的1/4—1/2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 ‎——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虽然得不到有关全球状况的统计数字,但据一位经济学家估计,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生活水平是欧洲宗主国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更准确地说,我们知道,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其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这同一时期内,工资却略略增长了5%,从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西欧其他国家在这些年间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 材料三 从1920年到1933年,各国之同展开货币战、贸易战,使危机一发不可控制。各国货币金融缺乏一种协调机制,各国只根据本国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从来没有在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方面进行过合作和协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矛盾越来越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与贸易战有关。‎ ‎——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白银流动的原因,并指出这种流动带来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作用。(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共识。(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和欧洲的金银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可知中西方金银比价差异下的巨大利润吸引;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可知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进行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知,亚洲商品在欧洲需求量大,而黄金、白银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结合所学可知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经济货币化,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西欧的崛起,引发西欧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2)据材料二“‎ 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可知促进了全球生产率的增长,工业总产量的增加;据材料二“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促进了欧洲经济迅猛发展,欧洲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据材料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生活水平是欧洲宗主国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可知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更进一步加强;据材料二“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这同一时期内,工资却略略增长了5%,从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可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3)据材料三“各国货币金融缺乏一种协调机制,各国只根据本国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从来没有在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方面进行过合作和协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可知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加强合作与协商,成立国际组织,战后经济逐步体系化制度化。‎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欧洲对亚洲商品的大量需求(亚欧贸易的发展);金银比价差异下的巨大利润吸引。(4分,侄2点即可)影响:对欧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西欧出现了“价格革命”。对中国: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对世界: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得8分)‎ ‎(2)积极作用:欧洲经济迅猛发展,欧洲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更进一步加强。(9分)‎ ‎(3)共识: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成立国际组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自1923年创刊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大洋彼岸的中国的关注,很多中国人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一张张面孔串起一段段历史,《时代周刊》封面与国际大时代一起流转变幻,直接折射出美国立场与视角下的百年中国变迁。‎ 时间 封面人物 主题特征 ‎1924年~1949年 蒋介石(9次)、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溥仪、宋美龄、宋子文、陈立夫、陈诚、毛泽东。‎ 既多但专,重笔描绘蒋中正 ‎1949年~1977年 毛泽东(8次)、周恩来(5次)、刘少奇、林彪、蒋介石、李富春、罗瑞卿、陈毅、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尼克松中国之旅、邓小平。‎ 悲观审视,遥望红色的中国 ‎1978年~1998年 邓小平(6次),邓小平与卡特,邓小平与毛泽东,普通中国人,中国老妇女,中国驻香港警察,江泽民。‎ 喜忧参半,几度垂青邓小平 ‎1999年~2019年 毛泽东,温家宝,习近平,成龙,周润发,周杰伦,周星驰,韩寒,李彦宏,姚明,刘翔,郭晶晶。‎ 情绪复杂,多维视角绘东方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时期,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并对该态度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逻辑清晰。)‎ ‎【解析】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如由1924年~1949年重笔描绘蒋中正得出美国“扶蒋立场”。其次,结合1924年至1949年中美关系发展史实得出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严重威胁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故美国扶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为减轻太平洋战场的压力,极大支持蒋介石抗日;二战结束后美国扶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等。再次,结合美国对中国态度转变的原因得出1924年~1949年,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采取扶蒋立场。最后,结合史实阐述分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 ‎【答案】示例 时期:1924年~1949年,既多但专,重笔描绘蒋中正。‎ 态度:扶蒋立场(2分)‎ 概述和评价: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严重威胁到了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美国扶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1927至1937年期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反共,获得了美国的“好感”。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为了减轻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对蒋介石的抗日给予极大的支持。随着二战结束后,美苏逐渐走向对峙,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美国扶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美国的扶蒋立场虽然对中国的抗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 综上,1924年~1949年时期,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采取扶蒋立场。(2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 时间 文献 内容 ‎1787年 ‎1787年宪法 众议院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 ‎1869年 第15条宪法修正草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与担任公职权,不得因种族、肤色、出生地、信仰或以前是奴隶而被任何州加以拒绝和限制。‎ ‎1870年 第15条宪法修正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 材料二 1870年2月,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在国会获得批准。废奴主义者威廉·格里森赞美它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行动,能与这个了不起的、静悄悄的、突然将四百万人从拍卖场转移到投票箱前的修正案相比。”但共和党激进派亨利·亚当斯评论说,第15条宪法修正案“更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过大于功”。‎ ‎——摘编自梅祖蓉《公民权与政治权利的伸张与妥协》‎ ‎(1)根据材料一,与1787年宪法相比,指出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得以通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影响。(6分)‎ ‎【解析】(1)第一小问进步之处,根据材料“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与担任公职权,不得因种族、肤色、出生地、信仰或以前是奴隶而被任何州加以拒绝和限制”可得出黑人、印第安人和以前的奴隶获得公民身份及选举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869年”“1870年”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美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黑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原因。‎ ‎(2)根据材料“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与担任公职权,不得因种族、肤色、出生地、信仰或以前是奴隶而被任何州加以拒绝和限制”“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可知扩大了公民选举的范围,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根据所学可知它在种族、移民和信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制约了美国的民主进程。‎ ‎【答案】(1)进步:黑人、印第安人和以前的奴隶获得公民身份及选举权。(3分)原因: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美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黑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2)第15条宪法修正案扩大了公民选举的范围,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4分)但它在种族、移民和信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制约了美国的民主进程。(2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 材料 与俄国达成外交谅解的可能性一直诱惑着巴黎的官员们,因为自一战爆发后在一场战争中由两线齐头并进对抗德国的情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恢复战前的法俄联盟的障碍甚至比阻碍法意修好的因素更可怕:站在法国立场上,一直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站在俄国立场上,它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这就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作为1919年和平解决的主要受益方,法国通过对东欧国家予以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有力地维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而那些东欧国家也从同盟国的失败中捞取了很大利益。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 ‎ ‎——摘编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法俄两国恢复一战前联盟的主要因素。(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对30年代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7分)‎ ‎【答案】(1)法国: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每点2分,共8分) ‎ ‎(2)影响: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每点2分,共7分)‎ ‎【解析】(1)由材料“站在法国立场上,一直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得出对法国而言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由材料“站在俄国立场上,它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得出对苏俄而言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由材料“法国通过对东欧国家予以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有力地维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得出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 ‎ ‎(2)由材料“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得出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得出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武曌以一女流称帝,是史无前创的事。这固然由于她本人具有非常的才力和野心,同时又有兵权的凭借,但除此以外,她还遇到一个特殊的时会。假如在以儒家思想盛行蔚成风气的时代中,武曌的称帝野心是难以实现的。此外武曌又在政治上扶起一个新兴阶级,用以代替唐初的功臣集团。唐初的功臣集团分子,大半是西魏、北周和隋的统治阶级的后裔,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因此唐初关东江左的人士,在政治上甚受屏抑。武曌乃扶持他们,以与旧功臣集团对抗,作为发展她的政治野心的资本。她以皇后握政后,便以“进士科”的考试吸收新进人物,渐而造成一种新兴的统治阶级。‎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曌称帝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武曌的历史贡献。(7分)‎ ‎【答案】(1)原因:武则天个人才能出众,并具备称帝野心;掌握了兵权;初唐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政治上扶持并利用关东江左的新兴官僚集团;通过进士科考试笼络人才,培养亲信;唐高宗政治能力较弱,优柔寡断。‎ ‎(2)贡献:延续贞观之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打击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把政权向一般庶人开放;改革科举,开创武举等制度,促进科举制的发展。‎ ‎【解析】(1)原因:根据“由于她本人具有非常的才力和野心”得出武则天个人才能出众,并具备称帝野心;根据“同时又有兵权的凭借”得出掌握了兵权;根据“假如在以儒家思想盛行蔚成风气的时代中,武曌的称帝野心是难以实现的”得出初唐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根据“在政治上扶起一个新兴阶级,用以代替唐初的功臣集团”得出政治上扶持并利用关东江左的新兴官僚集团;根据“以‘进士科’的考试吸收新进人物”得出通过进士科考试笼络人才,培养亲信;根据所学可知,唐高宗政治能力较弱也是武曌得以称帝的重要原因。‎ ‎(2)贡献:根据所学可知,武曌统治期间,延续了贞观之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武曌又在政治上扶起一个新兴阶级,用以代替唐初的功臣集团”得出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打击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把政权向一般庶人开放;根据“以‘进士科’的考试吸收新进人物”得出改革科举,开创武举等制度,促进科举制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