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黄骅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 ‎1.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 选贤任能 B. 民贵君轻 C. 礼法兼用 D. 克己复礼 ‎【答案】C ‎【解析】“选贤任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B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C项正确;“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D项错误。‎ ‎2.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 百家争鸣 B. 三教合归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焚书坑儒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所提出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C。A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出现在隋唐时期, D是秦始皇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故ABD三项排除。 ‎ ‎3.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霾”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顽疾。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君权神授 C. 自然规律 D. 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以联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故D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霾”不仅仅是自然灾难的象征,而是给世人的警示,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赋予君主统治的合理性,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材料不是在强调皇帝权力来源的权威性,而是在劝解皇帝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实行仁政,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霾”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与“人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 点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包括两点内容:一是君权神授,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二是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意在劝诫皇帝实行仁政。做题时要注意材料考查的是哪一点内容。‎ ‎4.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家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②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由民本发展到君本,①项正确;人文主义是强调人性,汉代儒学开始扼杀人性,②项错误;先秦儒学重点在于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汉代儒学则是强调维护君主的统治作为自己的目标,③项正确。先秦儒学和新儒学都是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④项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不同点。要注意从目的、内容、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 ‎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答案】B ‎【解析】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A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B项正确。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C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D项错误。‎ ‎6.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B.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C.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D.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主张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欲求,维护专制统治,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存理去欲”“格心”“成贤成圣”“由齐家而平天下”可知宋明理学的修养论、认识论、境界论和功能论都以伦理道理为核心内容。故A项正确。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属于汉朝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故B项错误。理学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前提,以规范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为导向。故CD两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存理去欲”“格心”“成贤成圣”“由齐家而平天下”,结合所学“天理”得实质即可得出答案。‎ ‎7.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④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壮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正是这一现象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与题意不符,④排除。①②③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8. 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A. 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 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C. 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D. 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答案】D ‎【解析】造纸术推动欧洲文化的发展,故A错误。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故B错误。C项根本动力是经济;火药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故D正确,符合题意。‎ ‎【点睛】地理大发现即新航路开辟,指南针的使用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9. ‎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 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D.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含有许多非理性的成分,故D项正确。从材料“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因为重经验轻实验导致落后,材料没有涉及封闭性,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局限性,而不是进步性,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方科学研究的情况,故C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联系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10. 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据推断,该刻石使用的一定是。‎ A. 草书 B. 隶书 C. 楷书 D. 篆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结合所学篆书流行的时间和特点可知该刻石使用的是篆书,故D项正确。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隶书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竖画短,呈长方形状。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故ABC三项排除。‎ ‎11.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从郑板桥的诗句中,我们能发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抒情写意 C. 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 D. 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可见这一描述反映出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属于写意画,注重个性,追求抒情写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12.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表达是对中国戏曲形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A. 动作程式化 B. 人物脸谱化 C. 场景虚拟化 D. 语言音乐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表明,中国古代戏曲具有场景虚拟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动作程式化、人物脸谱化、语言音乐化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BD三项排除。‎ ‎1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 B.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C.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D. 《诗经》中的“颂”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明清小说盛行。明清小说主要从社会的人情世态各方面来反映市民生活和封建社会的面貌。故A项排除。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宋词兴盛的基础。故B项排除。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故C项排除。《诗经》中的“颂”是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4.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A.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C.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D.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知识运用的能力,材料中主要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破传统保守的观点,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分析备选项可知A倡导革命,是革命派的思想主张,B主张科学与民主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C强调学习外国利器,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符合题意,D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故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5. 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这种说法有所依据但也不尽准确。”“这种说法有所依据”是指 A. 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B.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制度 C. 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可知本题考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其中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制,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制度,故选B项。A、C两项属于辛亥革命的思想主张,D项属于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故ACD排除。‎ ‎16.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民主政治的现状不满意。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文化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故AB项错误;D项是文学革命。因此选C。‎ ‎17.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辛亥革命 C. 救亡图存 D. 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都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故选B。“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对专制统治;因此AB错误;D项是B项的一个方面。‎ 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这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18.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 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C.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 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点睛:本题考查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的最大变化,即在民族主义方面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 ‎19. 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论十大关系》‎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苏共二十大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依据材料中“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说明毛泽东提出发展自己模式的思路,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断探索,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故选择B项符合题意。《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故A项排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井冈山时期的著作,主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在抗日战争时期,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内容,解题时根据时间1956年结合所学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即可得出答案。‎ ‎20.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 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B.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D. 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问题,进一步解放了人民思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故D项正确。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是在1979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巡是在1992年初,时间不符。故ABC三项错误。‎ ‎21.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给予了热切的关怀与鼓励,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这一时期昆曲被“救活”主要是因为 A. “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 众多昆曲名家涌现 C.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D. 《论十大关系》发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956年……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可以看出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昆曲的复兴就是双百方针贯彻落实的结果。故A项正确。‎ B项是昆曲复兴的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56年,故C项排除。《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故D项排除。‎ ‎22. “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A. 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B. 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C.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D. 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一文艺形式是文革期间的八部样板戏,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故D项正确。文革期间的八部样板戏使 1956 ‎ 年底提出的双百方针遭到了破坏,阻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因此 A C两项错误。此时样板戏是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物,因此不可能是典范。故B项错误。‎ ‎23.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白1977年高考的是 A.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B. “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C.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D. “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77年可知,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反映的正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故D项正确。AC两项是在改革开放时期;B项是在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期。故ABC三项排除。‎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B. 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 C.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 D. 义务教育法的推动 ‎【答案】C ‎【解析】首先判断这一成就取得的时限,从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数字,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正是在建国初期提出的,故C项正确。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A项排除。进行“教育革命”是在1958年,B项排除。义务教育法是在1986年开始实行,D项排除。‎ ‎25. 李明的爸爸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学通知书。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A.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答案】C ‎ ‎ ‎26. “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 A. 改革开放 B. 恢复高考制度 C. 科教兴国战略 D. 恢复“双百”方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过去丧失了机会”“接受教育”,可知涉及的是文革期间高考制度中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让许多年轻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故B项符合题意。A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故C项排除。D项是文艺发展方针,排除。‎ ‎27. 在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专家中,有二十位具有在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工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 B. 我国的“两弹一星”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 C.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研制“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 D.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有二十位具有在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 可见留学教育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原先是国外学习工作,可以说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故D说法正确,排除。但“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说法过于绝对,A项符合题意。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此后,这些科学家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爱国热忱,投身到“两弹一星”制造事业中,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艰苦条件下,与中国人民一起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故BC两项说法正确,排除。‎ ‎28. 温家宝在2009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温总理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进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在改革开放之前。故①项错误。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历史性突破。故②项正确。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是在1973年,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故③项错误。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科技取得的历史性突破。④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9.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戈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罗塔戈拉观点最接近的说法是 A. “美德即知识”‎ B. “格物致知”‎ C. “知识即感觉”‎ D. “因信称义”‎ ‎【答案】C ‎【解析】普罗塔哥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知识即感觉”强调把知识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突出了人的“感觉”的重要性,与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接近。本题正确答案为C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因信称义”强调内心对上帝的虔诚信仰;“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重要性,ABD均与题干的观点不符,排除。‎ ‎30.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B. 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C.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可以联系苏格拉底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C项正确。苏格拉底是卓越的思想家,没有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A项错误。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故D项错误。‎ ‎3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①强调人性 ‎②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③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 ‎④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基础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怀疑神灵,肯定人性;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提倡人性的解放。由此可知,该项为二者的相同点。故①③项错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的,而文艺复兴是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基础的,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②④正确,故A项正确。‎ ‎32.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 A. 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B. 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C. 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 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无论路德宗还是加尔文宗都主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不必通过教会,只要虔诚的信仰也可以获得上帝的拯救,即个人有得救的自主权,故C项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始终也是要信仰上帝,绝不会容忍自由选择其他宗教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这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故B项错误。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体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故D项错误。 ‎ ‎33. 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 A. 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 B. 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C. 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 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伏尔泰主张哲学家当君主,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连开明专制君主都反对,本质上三人均强烈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C项符正确。AB两项不是二者共同的主张,故排除。‎ ‎34. “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 殖民扩张时代 B. 启蒙运动时代 C. 文艺复兴时代 D. 宗教改革时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怀疑”“理智”“ 大自然的规律性”反映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思想。故选B。A项与材料无关,C项是人文主义的复兴时期;D项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时期,而启蒙运动则是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阶段。 故CD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主张,根据关键词“怀疑”“理智”“ 大自然的规律性”结合启蒙的核心思想即可得出答案。另外要注意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内涵。‎ ‎35.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 A. 批判神权统治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D. 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答案】D ‎【解析】由“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分析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即要用理性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故D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B项宗教改革; C项是智者学派;故ABC三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不同点。根据材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两项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即可得出答案。‎ ‎36. “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 新航路开辟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文艺复兴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可以联系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地位,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故 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排除。C 项的核心是理性,排除。‎ ‎37. 罗素说:“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这句话中“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 A. 量子力学 B. 相对论 C. 经典力学 D. 生物进化论 ‎【答案】C ‎【解析】经典力学是牛顿在1687年提出的,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是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故C项正确。量子论在1900年提出,相对论在20世纪初被提出,生物进化论在1859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A B、D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对近代科学成就的时间记忆。解题关键在于注意“十七世纪”这一限制条件。‎ ‎38.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誉为“震撼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 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C. 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D. 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认为生命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而来的,从而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故B项正确。达尔文的理论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虚假性,D错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A项错误;分子生物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C项排除。 ‎ ‎39. 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A. 研制成了发电机 B. 发明了内燃机 C. 改良了蒸汽机 D. 发明水力织布机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19年,可以判断该发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从“机械动力”可以判断是蒸汽机,故C项正确。而发电机和内燃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因此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机械动力”革命,D不是“机械动力”,排除。 ‎ ‎40. 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该项技术革命是 A. 内燃机的发明 B. 蒸汽机的改良 C. 电力技术革命 D. 通信技术发明 ‎【答案】C ‎【解析】根据“1883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这项技术革命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工业布局彻底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城市和乡村都能普遍利用其成果,因此它是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C项正确;蒸汽机改良后工业的设置仍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B项错误;内燃机不是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A项错误;通信技术的发明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D项错误。‎ 点睛:本题抓住关键词“1883年”“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消除城乡对立”联系电力技术革命的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第Ⅱ卷(共40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2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二、非选择题(共2题,41题20分,42题20分)‎ ‎4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 ‎(2)观点:“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影响: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思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有利于养成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3)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认识: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性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解析】(1)从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概括出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取的具体措施。‎ ‎(2)从材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可以得出朱熹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治学三方面可以回答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可以结合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背景和影响来回答。‎ ‎42.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我的命运就是生活在变动的乱世风暴之中,而你(指他的诗)也许会如同我们希望的那样,在我身后活得长久,将会遇上一个更美好的时代。遗忘的沉睡不会永远延续,当黑暗被驱散时,我们的后人会再次在先世纯粹的光芒照引下向前迈进。‎ ‎——彼特拉克《阿非利加》‎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卢梭 ‎(1)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的黑暗是指什么?指出“先世纯粹的光芒”的含义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内涵:强调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背景: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 ‎(2)黑暗是指封建教会的腐败、专制和中世纪神学观念 含义:古希腊、罗马精神的重生 情感:追求人性的解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解析】(1)从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可以回答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 ‎(2)根据材料出处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特点可以回答作者认为的黑暗、“先世纯粹的光芒”的含义。从材料“‎ 我的命运就是生活在变动的乱世风暴之中,而你(指他的诗)也许会如同我们希望的那样,在我身后活得长久,将会遇上一个更美好的时代。”并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的情感。‎ ‎(3)从材料“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可以概括卢梭的主张。结合所学可以回答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