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 A. 小农经济的特点 B. 传统技术的优势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明清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人口增长很快”、“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人口急剧膨胀,可耕地面积极其有限、劳动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技术创造力消失等因素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特征,所以可以用来探究明清社会的转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C选项错误,这一理论说明的是农业技术的停滞不前,不是传统技术的优势,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 出处 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汉书·召信臣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宋《庆元条法事类》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元朝《洪堰制度》 A. 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 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 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 D. 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为民作均水约束”“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等信息来看,政府对如何进行水利灌溉作出明确规定,说明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水利兴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官吏对百姓的盘剥,排除B项;材料中的汉代“刻石”不是水利立法,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3.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A选项符合题意。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D选项排除。 4.《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 政府鼓励盐铁专营 C. 政治环境和平安宁 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富豪最多,可以折射出当时冶铁业的发达,以及经营冶铁业的人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可以反映出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盐铁专营使盐铁之利被政府掌握,与材料中盐铁行业豪民巨富的出现不符;C选项错误,此时期战争频发,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并非和平安宁;D选项错误,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中国历代王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重商政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隋唐五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设计上,宋代陶瓷不再拘泥于外形与装饰上的新奇和奢华富丽,而是以功能为主,辅以朴素典雅的设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B. 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C. 制瓷工艺不断进步 D. 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宋代陶瓷不再拘泥于外形与装饰上的新奇和奢华富丽,而是以功能为主辅以朴素典雅的设计观为主,主要原因是程朱理学对理和心性的强调逐渐影响了宋代简约的审美观念,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突出瓷器的功能,而非彰显皇权,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外观设计,没有强调工艺进步,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瓷器外销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6.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A. 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 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 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 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弛……律”、“鼓励”、“ 下诏”、“罢禁”等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个选项“下诏”等信息,也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逐步放弃“抑商”政策和盐铁“专卖”制度解体是近代以来的事, 工商业者在古代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地位不会“根本性”转变。 7.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现象,所以才会出现“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与北宋经济发展不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项错误,经济格局变动不会影响财政收支;D项与题干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要通过“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三冗”的现象,然后做出选择。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8.下图为明清时期晋商行商路线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山西成为全国商贸中心 C. 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 D. 晋商垄断全国商业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显示的是晋商的行商路线,可知晋商以山西为中心,足迹遍及东西南北,形成了严密的商业网络,这反映出当时跨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故答案为C项。A项,仅以图片不能反映出明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代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排除;D项,晋商也仅为明清时期众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典型代表,还有徽商等,不能说明晋商垄断了全国商业贸易,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9.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 记载 出处 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 《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 元好问《夷坚志》 A. 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 B. 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C. 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D. 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史籍记载可以看出,宋代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表明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故选B项;材料在农民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是农闲时的兼业行为,不是社会大势所趋,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表中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经济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故D项错误。 10.西周晚期以后,在“公田”之外,一些贵族又往往驱迫农人和奴隶开垦荒地,增加分外的土地,这些田地,不属于“公田”不征贡赋,实际上承认为他们私有,称为“私田”。这表明当时 A.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私有财产的出现 B 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下降 C.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自耕农日渐增多 D. 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有利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西周晚期之后“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得到事实上的承认,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得到确立,有利于社会转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类出现私有财产是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征收贡赋的“公田”数量并未减少,不能得出国家财政收入下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农人和奴隶仍受到贵族的驱迫,人身依附关系并未削弱。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 A. 抑制逃避赋役 B. 敦厚社会风俗 C. 严格管理户口 D. 维护伦理孝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析产分户意味着户等的降低,影响政府的赋役征收,所以《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因此A选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与政府的赋役征收有关,不是敦厚社会风俗,也不是严格管理户口和维护伦理孝道,其它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出口到亚洲的贵金属的价值平均为31.3万英镑,而出口商品的价值为9.4万英镑,18世纪中叶时,相应的平均价值分别为81.5万英镑和34万英镑。对这一数据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英国 A. 生产力发展呈下降趋势 B. 世界殖民霸权初步确立 C. 重商主义得到较好落实 D. 工业制造水平不占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期英国依靠大量输出贵金属以换取亚洲商品,而出口商品价值远低于进口商品,这说明此时期英国工业制造水平不占优势,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上升,说明这一时期英国生产力发展呈上升趋势;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英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情况,不能体现其世界殖民霸权的初步确立;C选项错误,重商主义的主张是奖出限入,保证贸易顺差,不符合材料中进口大于出口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如表: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匹) 如表中的地区差价 A. 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B. 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C. 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D. 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的价格低于内地城市价格,有利于洋布抢占内地市场的份额,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刚刚产生,此时进口洋布冲击的主要是手工土布,不能体现民族工业日益萎缩;C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的价格差价,不能体现国内外经济联系的密切。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晚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铸造银元,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如粤、川等,因而也就出现了私铸银元现象。这表明 A. 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 D.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以及“私铸银元现象”等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一定危机。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只是呈现出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制造银元,而并未表明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实际上,铜钱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排除;CD项,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均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B. 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 C. 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 D. 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旧式士人投身工商业活动,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上海招商局和机器轧棉厂属于近代工商业,不是旧式商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传统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自由发展阶段,不仅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而且新的产业相继产生,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使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台阶”出现的原因是 A. 受到了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B.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D. 欧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自由发展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该时期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欧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所以选C。 17.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发明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这些现象说明英国 A. 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B. 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C. 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D. 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人的发明经过很长时间才被应用,甚至被外国首先应用,说明英国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不注重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故A正确;英国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对技术发明的态度,无法体现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是否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D。 18.下表是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启动 C. 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 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据材料“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公营、合作社营、私营、民间织户的数据”可以判断,A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进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材料民间织户织机“20000”架,织出布匹“53334”匹,而公营、合作社营、私营的织机不及其三十分之一,但总产量却占了51.6%,可以判断,C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资本,D错误。 【点睛】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 19.下表为安徽省铜陵市和马鞍山市区划演变部分情况,据此可知,两市区划演变 A. 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B. 沿用苏联建设模式 C.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D. 沿袭两地历史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铜陵市和马鞍山市均为我国工矿业城市,1956年两地同时被国务院批准建市,恰恰适应了当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BC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苏联建设模式是计划经济,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该项与材料中“撤销沿袭铜陵县建制”相悖,排除。 20.如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出现如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 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稳定了市场物价,较大改善了人民生活;1953-1957年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五”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由此可见,表中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中国主要依靠政府计划调节经济,不是利用市场调节手段;B选项错误,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并未改变。C选项错误,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而材料中只涉及产业结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从苏联引进的156个特大工业项目中,绝大多数是重工业项目,而在60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欧、日本引进的设备中,洗涤剂、化学纤维、塑料、化肥等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的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尝试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 B.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体制框架 C. 打破了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封锁 D. 探索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中国引进工业项目的重点从以重工业项目为主转变为以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的项目为主,这反映了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尝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被突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选项错误,新中国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D选项错误,1961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尚未探索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 A. 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 B. 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彻底清算文革时期错误 D. 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包含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内容。所以,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改革开放决策的制定是在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此时尚未进行思想动员;B选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20世纪70年代尚未提出;C选项错误,对“文革”加以全面彻底地否定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知,“一五”计划期间 A. 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发展 B. 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同步进行 C. 政府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 D. 民用消费品生产得到优先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表可知,当时居民生活消费也有明显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建设和民生都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提供了“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没有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不能用以说明综合平衡发展,A项错误;材料的消费情况不是经济结构的具体变化,C项错误;材料没有生产和消费的具体数字对比,不能得出国家优先发展轻工业,D项错误。 24.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 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 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 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C;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A;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B;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25.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A. 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 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 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 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在投入的劳动力和农业机械总动力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却并不理想,这说明人民公社的发展模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A。材料没有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作对比,无法得知比例变化是否明显的结论,排除B;材料仅涉及农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工业的发展数据,无法得出C的结论,排除;农业的发展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局部不能代替整体,故无法得出D的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表示转折后的语句,前后两者形成一个对比效果,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改革。 26.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A.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 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说明政府为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下放权利,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结构指的是农、轻、重的比例,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1984年确立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则,故D项错误。 27.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A. 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C. 提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 体现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反映了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后人民积极奋发、实干拼搏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A项,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现改革拉开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排除。B项,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C项,此时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排除。 28.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 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海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先后受到中国上海和日本等地发式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兴汉头”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反清思想,说明近代风俗变化受社会影响,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女性社会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兴汉头”反映的是反对清政府统治,不是民主共和观念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流行文化未必是进步文化,不一定代表社会主流方向,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29.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 A. 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 B. 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 C. 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 D. 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时期把剪辫子作为是否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剪辫子,显然是要求国民与清王朝彻底决裂,从而树立民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从提高国民觉悟角度出发,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和清王朝的文化意识决裂,不是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强化政府法令的权威性,主要是树立政府主流意识,故D项错误。 30.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A. 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B. 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 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D. 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中可以看出,修筑京张铁路有利于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巩固西北地区边防,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京张铁路与交通近代化的关系,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故C项排除。 【点睛】“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是解题的关键。 31.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吴淞铁路,后由中国买断并拆除。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认为:“(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既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由此可知,吴淞铁路的拆毁 A.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B. 带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 C. 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D. 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吴淞铁路”“ (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可知吴淞铁路的拆毁是对国家铁路权力维护,带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故B项正确。吴淞铁路的拆毁不能体现“中体西用”的主张,而是对西方器物的排斥,故A项错误。仅吴淞铁路的拆毁无法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时中国近代化已经开始,故D项错误。 32.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A. 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 B. 要紧跟时代步伐 C. 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D. 要坚持行业自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体现了中华书局一个世纪与国家进步、民族兴亡紧密相联的风雨历程,意在说明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书业即出版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没有体现出版业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担当,以推动民族进步为依归,没有体现出版业要紧跟时代步伐的意思,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出版业的担当时代使命的责任感,没有体现坚持行业自信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33.16-17世纪的欧洲,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封建地主贵族不愿意看到自己因为收取固定地租日益贫困,而工商业者大发横财,他们开始适应新形势而采取一些措施。有些人抛弃了过去轻视甚至鄙视工商业的传统观念,开始从事工商业经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资产阶级革命 B 价格革命 C. 商业革命 D. 圈地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价格革命:大量黄金涌入西欧,引发通货膨胀,地主收益下降,促使传统轻商观念转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政治革命的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业革命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圈地运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4.阿萨·勃里格斯说:“(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运河狂热的年份,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虽然它们直到1811年才在证券交易所报价。”该狂热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 价格革命出现,股票投资活动的狂热 B. 商业革命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 工业革命进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 D. 电气时代到来,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结合所学知识,股票经营方式是商业革命的延续,故B项正确。价格革命出现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机器大生产,故C项错误,电气时代是在19世纪中后期,故D项错误。所认选B。 35.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尼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B. 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 C. 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 D.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资本积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并结合所学,1765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猛增,故选择A选项;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但并不代表社会各阶层收入提高,故排除B选项;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广泛运用,蒸汽火车的出现,但速度较慢,不可能提供高效便利的交通,故排除C选项;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做题时需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36.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A. 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 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 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 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8世纪以来,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等殖民地在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说明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处于“世界工厂”的工业垄断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情况;D选项错误,依据表格数据可知,欧洲在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中仍占有较大份额。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7.1802年美国成立的西点军工学院和1824年成立的闵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堪称美国科技教育史上的两个先驱。1869年又仿效柏林大学,又办起了美国自己的第一所大学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美国首创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些院校的创办 A. 推动美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 取得了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 C. 充分发挥了中央集权的作用 D. 加速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在十九世纪创办的这些院校成为美国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起源国的原因之一。故答案为D项。A项,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晚于英国,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美国取得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这些院校创办的主体,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种同一的、总的动因会对不同的局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动因所驱使的各种力量做出反应并起到自己的作用。 ——摘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历史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为维护统治,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又加剧了社会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西方民主共和与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等等,最终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总之,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与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其它角度论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先根据材料“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动因所驱使的各种力量做出反应并起到自己的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即事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按照要求结合中国近代史,选取典型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进行分析并评价材料中的观点。回答时注意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默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廊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 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由简到奢的变化原因。简要评价:根据材料一“默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弊端两个方面分析奢侈之风盛行对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及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材料二“,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都经历了由尚俭到奢靡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一“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和材料二中“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的消费观念变化则是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思想观念等角度全面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