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历史选修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选修)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载:“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由此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突出特点是 A. 小国寡民 B. 血缘维系 C. 等级森严 D. 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可知,这是礼乐制度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在饮食方面的规定,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等级分明,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小国寡民”,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血缘维系”的信息,排除B;西周时期,我国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子之豆(豆为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联系所学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2.出纳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相当独特的社会现象,如“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另外,燕太子丹曾为质于赵和秦、嬴政的父亲异人曾为质于赵等。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血缘宗法体制日益衰败 B. 东周王室共主地位下降 C. 国家正由分裂走向统一 D. 诸侯国间极力谋求信任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的现象表明周王室的地位衰微,无法命令诸侯,甚至受制于诸侯,严重破坏了宗法制下的大小宗的隶属关系,故A 正确;东周时期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王室共主地位”表述错误,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周郑交质”反映的是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D“诸侯国间”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郑交质”“燕太子丹曾为质于赵和秦、嬴政的父亲异人曾为质于赵”,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被破坏的史实分析解答。 3.著名学者王亚南认为:因为秦王朝实行了“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这一项根本规定,使任何贵族就没有了“食土子民”的权能。该学者认为秦朝的郡县制度 A.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B. 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 使平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D.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说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说明所有的贵族都没有管理人民和得到封地的权利了,这样就等于说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不是秦朝的创新,排除A;郡县制打击贵族势力,但是“铲除了”表述不符合史实,B错误;郡县制与平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无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联系所学郡县制的意义分析解答。 4.韩国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也最完备的国家,有“我国公道,惟在科举”,“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之说。中国明代也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据此可知,科举制 A. 对韩国影响最为深远 B.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C. 结束了传统门第观念 D. 革除了结党营私之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可知,材料说明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士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韩国影响最为深远”,排除A;C表述太绝对,错误;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与“革除了结党营私之弊”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联系所学科举制的评价分析解答。 5.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代行省 A. 权力大而不专 B.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有一定独立性 D. 有效控制了边远民族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是中书省委派行省管理地方,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A正确;B表述太绝对,错误;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元朝设立宣慰司管理少数民族地区,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联系所学行省制度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 6.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以上变化表明内阁 A. 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 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 阁臣的辅政权不断扩大 D. 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内阁从设立之初国家事务很少参与到后来“专命内阁条陈”,该变化表明内阁拥有了参与国家决策的权力,阁臣的辅政权不断扩大,故C正确;内阁始终不是中央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A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B错误;内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并且内阁设立以前,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联系所学明朝内阁的职责和实质分析解答。 7.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 地处内廷位高权重 B. 跪受笔录奉旨承办 C.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D. 参与政务职能单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由“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大臣无決策权,跪受笔录奉旨承办,故B项正确。地处内廷位高权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机构简单有官无吏是其特点之一,但是与题目材料不符,C排除。从材料看军机处起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可以议论军国大计,审理大案等,所以D排除。 8.1694—1697年间,英王威廉罢免了内阁中反战托利党人,建立起了由辉格党“小集团”所组成的一党制内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国王的权力得到限制 B. 责任内阁掌握行政权 C. 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 D.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王还有很大的干预政治的权力,说明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故D正确;材料反映国王还有很大的干预政治的权力,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英国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初期形成的,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694—1697年间,英王威廉罢免了内阁中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了由辉格党‘小集团’所组成的一党制内阁”,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的历程分析解答。 9.建国后,我国史学界受到苏联学术影响,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很不彻底。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从现代化角度论证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这说明 A. 历史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B.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随意性 C. 历史解释随时代不断变化 D. 历史解释受不同史观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建国后我国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受到苏联革命史观的影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现代化史观研究资产阶级革命,说明,历史解释受到历史史观选择的影响,故D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并未改变,依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A错误;建国后我国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受到苏联革命史观的影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现代化史观研究资产阶级革命,这种不同并非是个别历史学家主观随意性造成的,B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建国后我国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受到苏联革命史观的影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现代化史观研究资产阶级革命,这并非是历史时代变化的影响,故C错误。 10.2017年特雷莎·梅连任英国首相,但其领导的保守党没有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此后特雷莎·梅政府经历了“下台”危机、“脱欧”不顺、财政政策遭疑等一系列执政危机。从英国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 A. 工党是议会第一大党 B. 女王对特雷莎·梅政府不支持 C. 在民调中支持率下降 D. 议会对特雷莎·梅政府不信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联系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当首相和内阁受到议会反对时,首相和内阁要么辞职谢罪,要么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根据材料“英国首相特雷莎梅领导的保守党没有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特雷莎·梅在下院中很可能受到议会其它党派的反对,导致辞职,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排除B;C项与首相辞职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领导的保守党没有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联系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11.美国车牌由各州自行制发,除全美统一尺寸、标明发放地名外,其余内容元素和组合方式均由各州自主裁定,于是各州都不遗余力地把车牌打造成宣传独具本州特色文化的名片(如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B.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C.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D. 美国实行了邦联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主权。根据材料“美国的车牌是由各州发放的”可知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正确;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A;文化的多元性也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C;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D错误。 12.2019年2月,特朗普签署公告,宣布美国南部构成“国家紧急状态”,并企图绕过国会从其他渠道调拨资金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随即国会通过决议叫停了此“紧急状态”。3月15日,特朗普行使了否决权,他说:“国会有通过决议的自由,而我有责任否决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总统应对国会负责 B. 总统权力至上,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决议 C. 国会复议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D.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国会应寻求最高法院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总统特朗普有权否决国会的议案,但国会复议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议案即为有效,故C正确;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排除A;美国的政治运行贯彻“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权力至上”表述错误,排除B;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相互制约,D错误。 1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是由理藩院和礼部负责外交事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它削弱了礼部和理藩院的外交权,从而促使清政府传统外交体制走向衰亡。据此可知,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 A. 表明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B. 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D. 客观上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清政府外交与世界接轨,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D正确;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不能说明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C错误。 14.英国领事阿礼国曾建议“大不列颠一国,或是在中国海面拥有舰队的三个强国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并“趁(咸丰)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如无限制进入中国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等。“这个毁灭性的战争”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趁(咸丰)皇帝还据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可知,列强企图趁清政府面临太平军威胁之机,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以获得更多的侵华权益,“这个毁灭性的战争”指太平天国运动,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等三个强国联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A错误;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咸丰皇帝1861年已经去世,排除CD。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这一论述涉及的历史过程是 A.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 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 从甲午战败到维新运动 D. 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结合所学可知,自强运动指的就是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无法使统治获得新生”指洋务运动无法救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故B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洋务运动还没有开始,排除A;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始,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CD不符合时间范畴,排除。 16.蒋廷黻认为:“他的运动无疑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文中“他的运动” A.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 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D. 建立了近代民主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思想上受等级思想影响,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具有落后性,文中“他的运动”指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意义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故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仍然存在,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C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近代民主政体,D错误。 17.如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时事漫画。该宣传画所指事件的后果是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列强开始对中国资本输出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清朝腹地被列强武装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注意题文中的“1900年”、“八位强人”等信息,“八位强人”指的是八国联军,被打的人是清政府,图片反映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故D正确;《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条款使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排除A;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 18.1914年,商务印书馆在其教科书系列中推出一部《法制人意》,其目录如下 上册16课 国家,国体,政体,国民,国籍,宪法,国民之权利,国民之义务,统治权,国会,选举,议员,大总统,行政官厅,总统制与内阁制,集权制与分权制 下册16课 审判厅,监督厅,诉讼,行政诉讼,行政诉愿,法律,命令,警察,财政,租税,国有财产及国家营业,国债,预算,决算,审计,自治 据此可知,该教科书主要蕴含了 A. 民主共和观念 B. 民主科学精神 C. 实业救国思想 D. 财产私有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国家政体和经济制度,体现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时间“1914年”可以看出,这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宣传民主共和观念,故A正确;根据所学,传播民主科学精神,应该是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国家,国体,政体,国民,宪法,国民之权利,国民之义务,统治权,国会,选举,议员,大总统,行政官厅,总统制与内阁制,集权制与分权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的传播,无法体现财产私有观念,排除D。 19.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 A. 改变社会性质 B. 暴力革命 C. 变革政治制度 D. 改朝换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周朝的革命”和“汉朝的革命”分别打破了部落政治和贵族政治,而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民主共和制,三者都使得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故C正确;汉朝的革命仍维持封建社会的性质,社会性质和生产关系都没有改变,排除A通过暴力掌握政权在历朝历代都有发生,排除B;“周朝的革命”和“汉朝的革命”是改朝换代,辛亥革命不是改朝换代,排除D。 20.1970年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时事评论称:“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这一成就 A. 开始打破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 B.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C. 是“两弹一星”事业的重大突破 D. 使中国步入了载人航天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的“1970年”“第五个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这指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两弹一星”事业的重大突破,故C正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打破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这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相符合,A错误;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神舟5号载人飞船上天是2003年,使中国步入了载人航天时代,这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相符合,排除D。 21.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等8人“共和国勋章”,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始于“南优2号”的培育成功,与该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3年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开始于“南优2号”的培育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两项成就都发生在文革时期,故C正确;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AB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2016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从1981的39.56%提高到2016年的87.5%,高等教育从1981年的1.6%提高到2016年的42.7%,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原因有 A. 初步形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B. 推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C.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 落实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1981到2016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巨大发展,这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式教育并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密不可分,故D正确;1965年初步形成了国民教育体系,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AB与80年代后教育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关系不大,排除C。 23.2018年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先生逝世。金庸先生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以下作品与其风格类似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老人与海》 D. 《百年孤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作品的风格,《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A正确;《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作品,《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如图是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描绘了巴黎一个露天舞会的热闹场面。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近景一组人物的描绘上,阳光照在坐着的女士的嘴和下巴上,眼睛和前额处在阴影中,生动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这幅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 A. 兴起于19世纪初的法国 B.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 C. 借助了光学领域的新成就 D. 表现手法比较怪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生动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结合所学可知,印象派绘画讲究的是“光”与“色”瞬间变化,材料反映的作品属于印象派绘画作品,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得益于光学领域取得新成就,故C正确,A错误;B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25.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 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 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 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 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德国和英国对待同一个电影有不同的态度”可见各国的立场不同对电影的使用意图不同,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电影技术产生并非二战期间,A选项排除;冷战时期大致时间是1945年—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26.钱穆认为政治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并对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制是怎样“针对现实求变动适应”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汉、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本原精神”是什么? 【答案】(1)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教育上设立太学;经济上盐铁官营。 (2)适应: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得出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根据“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得出并设刺史监察地方,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根据“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得出经济上盐铁官营。 (2)适应:根据“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并对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根据“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得出民族控制。影响:结合所学行省制的影响,分别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总结回答。 (3)精神:综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汉、元地方行政制度“本原精神”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大对地方的控制。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215年,为平息贵族和教士对自己的不满,英国国王约翰签署了《自由大宪章》,英国形成了“有限王权”的传统。1258年,为平息一触即发的贵族叛乱,亨利三世同意了贵族会议起草的《牛津条例》,建立起雏形国会。……1689年3月,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此后英国国王必须按照议会的意志行事。从此国王成为虚君,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直到1832年改革前的一个半世纪,英国还是一个十足的贵族国家的旧英国,包括议会在内的整个国家政权仍受王权、土地贵族势力所操纵,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 ——摘编自《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二 英国在19世纪的法律改革中,虽制定了大量的制定法,但判例法的传统和地位并没有改变,英国的普通法、衡平法、陪审制度、对抗诉讼模式对英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是判例法国家,法官可以创法,但随着议会主权的确立,议会立法成为主要立法途径,议会也确立了严格的审读程序。19世纪以来,英国颁布了疾病保险、工伤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等一系列法律,构筑起覆盖面广、项目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英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令世人瞩目。 ——摘编自李大伟《英国法治现代化经验的当代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光荣革命前英国政治传统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其中一个特点。 (3)据材料二,英国的法治建设对我国有何启示? 【答案】(1)内涵:权利意识、法律至上、王在法下、契约精神。 (2)特点:渐进性;原发性;结合英国国情;延续性。举例:渐进性: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法制建设要与国情相结合;大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注重立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深化改革作好保障,确保社会稳定。 【解析】 【详解】(1)内涵:根据“为平息贵族和教士对自己的不满”得出权利意识,根据“《自由大宪章》”得出法律至上,根据“有限王权”得出王在法下,根据“亨利三世同意了贵族会议起草的《牛津条例》,建立起雏形国会”得出契约精神。 (2)特点:根据“直到1832年改革前的一个半世纪,英国还是一个十足的贵族国家的旧英国”得出渐进性;根据“英国还是一个十足的贵族国家的旧英国”得出结合英国国情,延续性。举例:渐进性,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分析总结,可结合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等史实回答。 (3)综合材料,可从法制建设要与国情相结合,大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注重立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等角度分析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民族主义者何?各地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一世界也,国之独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战前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梁启超为此所做的努力。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民众缺乏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愚民政策。 (2)内涵: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努力:宣传维新思想,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机。 (3)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得出民众缺乏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根据“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得出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愚民政策。 (2)内涵:根据“各地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得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根据“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一世界也,国之独立”得出维护民族独立。努力:结合所学梁启超的主要活动,可从宣传维新思想,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等角度分析总结。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等角度分析总结。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二 吾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者,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种毒于人心而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内阁制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却称赞内阁制:“……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在孙中山看来,如果由他做总统最好实行总统制,因为他是革命领袖;如果由袁世凯做总统,最好采用内阁制度,因为袁是袅雄。不仅孙中山有此想法,宋教仁、王宠惠等同盟会高级干部也有这样的意图。 ——据《民立报》(1913年l月10日)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道路不能成功的原因。 【答案】(1)局限:只是改朝换代,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原因: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 (2)原因:中国君主专制历史悠久,帝制思想根深蒂固;为了防止帝制复生,维护民主共和;总统权力过大易形成专制;吸取与中国国情相似的法国的前车之鉴;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因人立法”、“以法制袁”的幻想;多数同盟会高级干部的支持。 (3)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解析】 【详解】(1)局限:根据“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得出只是改朝换代,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原因:根据“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得出推翻专制帝制,创建宪政共和。 (2)根据材料“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可归纳为中国君主专制历史悠久,帝制思想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 可归纳为为了防止帝制复生,维护民主共和;根据材料“吾国之政制师效法人,盖以吾国专制之流毒已数千年,实与法国国情大相吻合”可归纳为借鉴法国;根据材料“在孙中山看来,如果由他做总统最好实行总统制,因为他是革命领袖;如果由袁世凯做总统,最好采用内向制度,因为袁是袅雄” 可归纳为“因人立法”、“以法制袁”;根据材料“不仅孙中山有此想法,宋教仁、王宠惠等同盟会高级干部也有这样的意图”可归纳为多数同盟会高级干部的支持。 (3)可从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