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学情调研历史学科选修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的选项填涂在答题纸上) 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楚”姓起源于 A. 封国 B. 谥号 C. 爵号 D. 职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姓氏来源说到了有起源于封国、谥号、职业三个类别,根据所学分封制的有关知识,应该能够知道周朝存在楚国这一诸侯国,所以据此可以推知,“楚”姓来源于楚国的“楚”,故选A。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 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礼乐丧葬制 C. 婚娶联姻制 D. 功臣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可以看出宗法制的典型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从材料中还可以看出,B、D两项是A项衍生而出,材料未涉及C项内容。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3.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官僚政治制度 B. 打击贵族势力 C.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建立官僚政治制度,排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官僚政治制度,打击了贵族势力,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 4.吴晗在《历史的镜子》一文中指出:“过去的两千年的政体,以君主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下列说法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B. 汉代察举制度 C. 唐门下省封驳制度 D. 明代内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公九卿明显是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A。B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拟旨、审议和执行;其中门下省有对君主决策的封驳权,能够佐证材料中“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的观点。故C正确。内阁大臣有职无权,故排除D。 5.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内阁威胁皇权 C. 君主集权加强 D. 内阁统领六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设置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C正确,AB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结合所学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分析解答。 6.由《礼记正义》中“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概括而来的“因俗而治”是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方针,清王朝对此方针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实践中有所改变与发展,这种改变与发展最为典型的是 A. 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 B. 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C. 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D. 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康熙末年,西南边疆地区土司、土官拥兵割据、横行不法日趋严重,严重阻碍清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此时清朝并未因袭传统而保留其原存土司制度,而是逐步进行改土归流,故D正确;ABC都是继承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方针,不属于最为典型的改变与发展,排除。 7.学者李喜所认为,该书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中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该书最有可能的是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资政新篇》 D. 《变法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结合材料“书中的设想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书中未体现“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A选项排除。《资政新篇》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与“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无关,C选项排除。《变法通议》写于1896年,与材料中“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年间”也就是1842-1892年的时间不符,D选项排除。 【点睛】《海国图志》作者是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8.“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广州开始,一直打到京津地区,材料中“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列强侵入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南京等通商口岸,说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A是《南京条约》内容。C是《马关条约》影响。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9.“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使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 外国在华驻军合法化 C. 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工具 D. 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D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工具,排除AC;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战后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没有外国在华驻军合法化问题,排除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过程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 10.下面是英国人创作于1941年的漫画,“龙”身上写有“超过四岁了”,右人为“日本每一届卸任的政府”,左人为“即将上任的日本政府”,后者说“现在最首要的事情是结束在中国的战事”。漫画反映了 ①日本政府深陷侵略战争泥潭 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同情中国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④中日战争将要进入相持阶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漫画的意思是抗日战争爆发四年多来,中国军民越战越勇,每一届日本新政府都想迅速征服中国,腾出手去对付美国,但是一旦上任,就知道这是非常困难的。日本政府深陷侵略战争泥潭符合题意,①正确;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同情中国符合题意,②正确,①②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是1936年双十二事变和平解决,③错误;中日战争将要进入相持阶段是1938年武汉会战后,④错误,故③④不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11.有关抗日战争的起始及持续时间的争议颇多:除八年、十四年外,还有四年、十年等。2017年,“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下列说法最为可能的是 A. “十四年抗战”认识到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 B. 此学术争论就此盖棺定论 C. “十四年抗战”重在肯定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D.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答案】A 【解析】 “十四年抗战”说认为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结束,总共约14年时间,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程。这一看法充分认识到在1937年之前中国人民的抗战,如东北抗联的重大贡献,所以A项正确。“十四年之说”并非是盖棺定论,故B项错误;“十四年抗战”主要指的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突出东北地区的抗日,不是突出国民党的贡献,故C项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 12.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 B. 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 C. 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一场“革命”是指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欧洲的传播方式革命,另一场“革命”则是指路德通过利用这项新技术来传播和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思想利用印刷术传播更快,故选A;由于腐朽的天主教会已经成了阻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才有了宗教改革,而没有印刷术革命同样必然会发生宗教改革,故排除B;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题干仅提到了技术进步对思想解放的作用,并没有提到思想解放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故D的说法错误,所以排除。 13.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推广 C. 指南针的应用 D. 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及之前印刷术并未出现或尚未普及,严重影响知识的传承,至宋代,雕版印刷术已经得到普及,因此改变了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的状况,B项正确;造纸术与材料中印刷信息不符合,A错误;指南针主要是运用于航海,与材料信息不符合,C错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是北宋以后才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点睛】本题容易错误选择D项,错误原因没有看清试题的问法。材料中问法是隋唐时期差异原因。不是北宋时原因。 14.陈继儒曾评价某帖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此帖指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是欧阳询的楷书,根据“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对《九成宫醴泉铭碑》的评价,故B正确;A是隶书,C是行书,D是草书,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15.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更加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B项正确。材料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教化功能,而是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排除C。D项错误,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与元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科举制度被废除等史实不符,排除。 1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 古代文学形式的历史传承 B.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C.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原文大意是说,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但是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体现了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文学形式的历史传承、厚古薄今,排除AC;材料信息与八股取士无关,排除D。 17.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在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A. 资产阶级革命派 B. 资产阶级改良派 C. 地主阶级洋务派 D. 农民阶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禁止学习西方的思想、制度等内容,在实践中发展这一论调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革命派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还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学习西方建立民主政体;改良派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农民阶级没哟先进理论的指导。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潮·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18.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 传统文化良莠并存 B.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 维新变法阻力较大 D. 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材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可知当时民众并不接受西方事物,有抵触情绪,C选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良莠共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中体西用”强调是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及民主革命,D选项排除。 19. 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上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并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上述材料反映孙中山 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②完成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 ③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 ④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有完全正确的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孙中山的言论可知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但同时又把中国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混淆,二者一个是资产阶级革命,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孙中山对两个革命性质认识不清所以并未完成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②不选,排除A项和D项;而且对十月革命的成功仅仅认为是“方法良好”,因此并未真正认识到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④不选,排除C项;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20.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启蒙与救亡并重 B. 推动中国近代化 C. 实行民主政治 D. 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归纳能力。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C项仅是章太炎的思想,A.C项不符合四人主张。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B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思想倾向。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化的发展·共同点 21.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 深刻剖析中国社会 B. 主张发扬传统文化 C.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D. 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剖析,故A项错误;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故C项错误。 22.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3.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改革开放促进中美两国教育交流 B. 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美交流 D. 中美正式建交开创中国留学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促进中美两国教育交流,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B选项排除。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C选项排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D选项排除。 24.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 “载人航天工程” B. “双百”方针 C. “科教兴国”战略 D. “三个面向”方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此题也可使用排除法来作答。A和D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B出现于1956年。只有C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25.17世纪,一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这位科学家 A.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B. 闻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 C. 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D. 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统一的科学体系”、“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准确的预测”等信息可知,与此相关的科学家是牛顿,其力学体系概括 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故选D;AC属于爱因斯坦的成就,故排除。与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相关的主要是量子力学,排除B项。 26.作为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已于2015年12月17日发射升空。暗物质研究被称为21世纪物理学时空两朵乌云之一。巧合的是在100多年前,物理学界也曾经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其中第二朵出现在能量辐射的问题上。当时为了驱散这一“乌云” A. 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C. 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2015年”“100多年前”可以得知,这朵“乌云”发生在20世纪初期。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是在16世纪 末,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牛顿在1689年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00年的量子论出现的导火索是辐射问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1905年提出,是针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继承和发展,并非为驱散辐射问题而提出,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物理学——普朗克的量子论 27.李卜克内西评价说,1859年某生物学著作的出版“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下列属于这本著作的影响是 A. 引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B. 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 C.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推动科学界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强调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阐述人类和动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样的,达尔文的这一理念仍然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也是现代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基础,D选项符合题意;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格局,B选项排除;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D选项排除。 28.导致下表数据所反映的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下表 工业年增长率 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比重 1850-1870年 1870-1900年 1870年 1914年 英国 3.12% 1.6% 31.8% 14% 德国 27% 4.8% 13.2% 14.3% A. 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 B. 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 C. 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 D. 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德国的工业增长率和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比重已经超过了英国,反映了英德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由于英国消极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进科技成果而德国积极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进科技成果而导致的, 即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而导致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想解放程度、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等三个选项均只是相关原因而均非主要原因,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9.沃尔夫·勒佩尼斯在《何谓欧洲知识分子》中说:“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愈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下列作品中能反映欧洲知识分子“迷茫”“孤独”和“抑郁”的是 A. 《百年孤独》 B. 《狂人日记》 C. 《等待戈多》 D. 《老人与海》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知识分子“迷茫”“孤独”和“抑郁”,反映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百年孤独》属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故A不符合题意;《狂人日记》属于中国鲁迅作品,故B不符合题意;《等待戈多》属于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故C符合题意;《老人与海》是美国海明威现代主义作品,故D不符合题意。 30.画家德加常常在后台和包厢里冷静地观察舞蹈演员,默写演员们舞蹈时一瞬间的动作,他的画作《舞台上的舞女》生动地表现出舞蹈者轻柔的动作和跳动起来的生动姿态。更成功的是他通过对舞女的造型描绘,将舞台灯光下的感觉传达得格外真切。下列美术作品与他的绘画风格最接近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播种者》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冷静地观察舞蹈演员,默写演员们舞蹈时一瞬间的动作”、“舞蹈者轻柔的动作和跳动起来的生动姿态”和“舞台灯光下的感觉”等信息可知,这是印象画派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C符合这一特征,故选C;A属于浪漫主义绘画作品,B属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D属于立体画派作品,故AB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史料解析题 3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3)特点:将政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 (1)由材料“轨德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汉重视以德取人;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可以得出,汉代比较注重官员的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第一问,由材料、“允许自由报考”、“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以得出特点为开放性和严密性。第二问,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3)第一问,据材料“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加以归纳即可。第二问,依据上述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2.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在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时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 ——摘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答案】(1)文学形式:词。 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关心时政;表达情感。 (3)关系:相互影响。 【解析】 (1)文学形式:解答本题的观点是这段材料的来源,从“宋代文化特征”可以看出这段话描述的是宋代盛行的文学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是宋词。原因:从材料中看,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此外经济基础和社会阶层的变化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特点:从“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可以看出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从“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看出关心时政;表达情感。 (3)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前面叙述的内容来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之间相互影响,文学形式受到经济基础影响,社会生活又因为文学作品而发生改变。 33.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指导思想,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学习到中国化的深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红旗一举千里明,铁锤一举山河动。中国诞生共产党,燎原星火满天红。 ——革命民歌《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材料二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20年前,一篇真实记录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所做重要谈话(简称“南方谈话”)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更加系统化和最终形成,是邓小平晚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性。时间越久,越放射出其真理的光辉。 ——摘自2012年3月1日人民网——文史频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十月的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让“十月的风”吹来的代表人物及其表现? (2)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指出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答案】(1)十月的风:指马克思列宁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表现: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正例:确立土地革命的路线,开创工农武割据理论。反例:坚持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背景:国内:改革开放取得大重成就,但面临一些问题;国际:国际局势动荡,带来不利影响。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意义: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解析】 【详解】(1)联系所学可知“十月的风”是指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的风”吹入我国的时间和标志,联系所学可知,应当是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根据材料中的“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联系所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可以分别列举确立土地革命的路线开创工农武割据理论和坚持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其中一为正例,一为反例。 (3)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因素来回答。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意义,联系所学有关知识来回答,即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查看更多